《西游記》一書中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和唐僧等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jīng),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
取經(jīng)成功后,唐僧師徒、包括小白龍馬在內(nèi),觀世音菩薩都給他們兌現(xiàn)了先前許下的承諾,卻唯獨對沙僧失信了,只讓他得了一個金身羅漢之位。
盡管如此,沙僧卻非但一點都不惱,反而立馬拜謝如來佛祖,還對如來充滿了感激之情。
不知道如來究竟給沙僧帶來了多少好處?
對于《西游記》里的唐僧和孫悟空、豬八戒來說,沙僧的形象相比以上三人要遜色許多,也缺少鮮明的性格特點。
在《西游記》里,沙僧是一個吃苦耐勞、且又沉默寡言的老實人。
取經(jīng)路上,沙僧也很少跟人說話,反倒是豬八戒在唐僧耳邊嘮叨個不停。
在師徒內(nèi)部出現(xiàn)矛盾的時候,沙僧又積極協(xié)調(diào)著幾人當中的關(guān)系,充當著一個潤滑劑的作用,這在整個取經(jīng)之路上也是極為重要的。
沙僧本是在天庭中凌霄寶殿里“腰間懸掛虎頭牌,手中執(zhí)定降妖杖”的卷簾大將。
因為在玉帝身旁伺候的緣故,因此沙僧在天庭中也頗有些顏面。
后來在王母娘娘舉辦的“蟠桃會”上,沙僧因失手打碎了玉玻璃,玉帝因此大怒,而后被“御冠脫甲搞官銜”,也險些“將身推在殺場”上丟了性命。
好在赤腳大仙啟奏陛下,“饒死回生不典刑,遭貶流沙河巖上”,沙僧才最終留下一條性命來,被褫奪卷簾大將的職位后貶謫下界,每七日受萬劍穿心之刑。
流落民間的沙僧,相比在天庭時自由了許多,凡間的法則對其亦是毫無約束。
然而比起往日的榮光,沙僧今日的落魄使其心靈發(fā)生了極大的震撼。
在原著中,流沙河因為沙僧的存在,而成了一個險惡無比之地,故有“樵子逢吾命不存,漁翁見我身皆喪”之說。
在小說第二十八回,作者描寫流沙河中妖怪的形象是“紅焰發(fā),藍靛臉”,脖頸上還懸掛著九個骷髏頭,面目猙獰無比,口似血盆,眼光閃灼,令人望而生畏。
而項上掛著的九個骷髏頭,是因為沙僧在流沙河中做妖怪的時候已經(jīng)吃過九個取經(jīng)的和尚了。
這九個取經(jīng)的和尚,便是唐僧的前九世。
身處草澤之中,因為缺少吃食,再加上心中怨恨,因此放浪形骸,泯滅人性,在人間瘋狂作惡,最終竟以人為食,由仙成魔,在人間做了一個吃人的妖怪,作孽無數(shù)。
沙僧的出場,是在小說第八回中,講到觀世音菩薩奉如來佛祖之命,到東土大唐尋找取經(jīng)人,路過流沙河時,發(fā)現(xiàn)了河中有一個生得十分丑惡的妖怪。
原來這就是那個從凌霄殿中被貶下凡來的卷簾大將,如今卻化身成了一個吃人無數(shù)的妖怪。
觀世音菩薩想著給沙僧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便讓他等待唐僧的到來,讓他一起前往西天取經(jīng)。
觀世音菩薩讓他“與那取經(jīng)人做個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經(jīng)”。
除此之外,觀世音菩薩還給沙僧許了兩個好處,一是“我叫那飛劍不穿你”,二是待到功成之日,便免了沙僧的罪責,且讓他“官復(fù)原職”。
至此,觀世音菩薩答應(yīng)沙僧取經(jīng)之后讓他“官復(fù)原職”,回天庭上繼續(xù)做他那風光無限的卷簾大將。
淪落草野的沙僧,雖說魔性大發(fā),但后經(jīng)觀音點化,賜法號悟凈,便一心向佛,同悟空、八戒一起走上了保護唐僧取經(jīng)的道路。
沙僧個性憨厚,不像孫悟空那般跳脫叛逆。
對唐僧也是忠心耿耿,不像豬八戒那般好吃懶做,還動不動就嚷嚷著要分家。
在唐僧的三個徒弟中,沙僧是其中最埋頭苦干、且又毫無怨言的人物。
隨唐僧走上取經(jīng)之路時,沙僧最尊重的人,便始終都是唐僧,且毫無原則地唯師命是從。
師徒三人緊跟唐僧,走了十萬八千里。
當我行我素的孫悟空常常被唐僧念緊箍咒語在一旁受苦時,或者油頭滑嘴的豬八戒被唐僧嚴厲訓斥時,沙僧也只是在一旁看著,卻始終未言一辭。
唐僧想親自前去化齋,孫悟空不允,對唐僧道,“你要吃齋飯,我自去化”,但沙僧卻在一旁說道,“師父的心情如此,你等不必違拗?!?/p>
然而在取經(jīng)人中,最低調(diào)穩(wěn)重的也是沙僧。
唐僧肉眼凡胎,是非不分,常常因為孫悟空打死了妖怪變的凡人而大發(fā)雷霆。
沙僧深知孫悟空橫掃妖魔鬼怪都是為了保護師父,因而也多次在唐僧斥責孫悟空之時在旁苦勸。
面對孫悟空暴跳如雷的脾氣,沙僧也常?!耙匀峥藙偂?,一席“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的話語說得孫悟空心服口服。
對于豬八戒動輒吵著要“分家”的行徑,沙僧也是極為不贊成的,但沙僧卻不像孫悟空的反應(yīng)那般對豬八戒要打要罵,因為沙僧深知,如此做法必定加深團隊之間的不睦。
總的來說,沙僧是個真正的老實人。
取經(jīng)路上,沙僧對自己的工作盡職盡責,既不計個人得知,也無任何非分之想。
沙僧最直接的責任,便是負責照顧唐僧的飲食起居和后方的行李、馬匹等一些瑣碎之事。
遇到妖魔鬼怪的時候,沙僧很少直接參與到戰(zhàn)斗之中,但一旦參戰(zhàn)之時,也絕對不會像豬八戒那樣臨陣脫逃。
“四圣試禪心”之時,唐僧有心試探沙僧,讓他留下來招婿,孰料唐僧卻意志堅定,表示“寧死也要往西天而去,絕不干此等欺心之事。”
可見,沙僧一邊對領(lǐng)導他求取真經(jīng)的師父唐僧無比恭順,一邊對前往西天取經(jīng)的決心也是非常堅定的,卻不像豬八戒那般一遇到重大困難就想著分家回高老莊。
原著中說到,觀世音菩薩前往長安之時路過五行山,對孫悟空承諾,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成功之后,便讓其“入我佛門,修成正果”。
歷經(jīng)真假美猴王風波過后,再度承諾事成之后,讓孫悟空“坐蓮臺”。
再說豬八戒這邊。
觀世音在福陵山云棧洞遇到的豬八戒,讓他西天走一遭之后,便可“將功折罪”,豬八戒亦將“脫離災(zāi)瘴?!?/p>
觀世音菩薩可是親口答應(yīng)沙僧了讓他西天取經(jīng)之后可“官復(fù)原職”的。
沙僧的本質(zhì)工作,便是天庭上玉皇大帝身邊的卷簾大將。
看這“大將”二字,顧名思義,算得上是玉帝身邊的一個紅人,平日的工作便是玉帝的“貼身保鏢”。
早先沙僧在天庭位列仙班之際,這位卷簾大將的來頭可不小。
“卷簾大將”的官位可是受了玉皇大帝親封的旨意,不論是在南天門還是在凌霄寶殿,卷簾大將的官位都是最高的。
在天庭所有的官員當中,唯有卷簾大將一人可以帶兵器上朝,并且每次玉皇大帝出巡或者上朝的時候,卷簾大將的位置都是走在玉皇大帝的前面,可以說是八面威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了。
等師徒四人都完成了取經(jīng)大業(yè)之后,如來佛祖便給這四人分別劃分了職位。
按照之前的承諾,唐僧被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
在師徒四人中,也只有唐僧和孫悟空順利實現(xiàn)了成佛的愿望。
而豬八戒這邊,如來佛祖只封了一個“凈壇使者”。
“凈壇”的意思,就是把宴后的飯菜都通通吃干凈。
在聽到這個封號之后,豬八戒有點接受不了。
要知道,豬八戒自小就是不愿吃虧的性子。
以前在天庭做天蓬元帥的時候位高權(quán)重,深得玉帝信任,如今只得了這么個封號,實在也是有些拿不出手。
思及此處,豬八戒心中感到不服,當場便質(zhì)問如來佛祖,“孫悟空在天庭上最多也就是個弼馬溫,連他這樣的職位都能成佛了,跟我天蓬元帥都不知道差了多少個等級,為什么我就不能成佛?”
如來佛祖只說道,“凈壇使者主管靈山祭品,剛好滿足你的口腹之欲,這對你來說,是再適合不過的?!?/p>
聽完如來佛祖的解釋,豬八戒便沒有再辯,然而如來佛祖的解釋,卻顯然是不能令豬八戒信服的。
但總的來說,豬八戒不但脫離了玉帝的罪責,在如來佛祖這里還討了個小官來當,豬八戒也總該是應(yīng)當滿意的。
再說沙僧這邊。
按照觀世音菩薩先前的說法,沙僧完成取經(jīng)大業(yè)之后,本該是“官復(fù)原職”,回他的天庭繼續(xù)當卷簾大將的,但最后如來佛祖卻只得了個“金身羅漢”的封號。
這樣說來,如來佛祖如今可是失信于沙僧了。
也許沙僧也曾考慮過,是否要和豬八戒一樣,來向如來佛祖討要一個說法。
但了解到“金身羅漢”的特殊性之后,沙僧便高高興興地拜謝如來佛祖了。
在小乘佛教中算來,羅漢是佛陀得法弟子中修證最高的果位。
但在大乘佛教中來說,羅漢的等級卻低于佛和菩薩,只可算是為第三等。
也就是說,羅漢的職位在菩薩之下,沙僧的“金身羅漢”,還比不上他二師兄的“凈壇使者”。
一個是“南天門里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的卷簾大將,一個是只有入門級別的小羅漢,這其中的等級不知道相差了多少。
辛辛苦苦取經(jīng)十四年,沙僧最終只得了這么個結(jié)果。
按理來說,沙僧也應(yīng)該和豬八戒一樣暴跳如雷,可為何最后卻欣然拜謝如來佛祖了?
為何在眾多人當中,觀世音菩薩只有對沙僧的承諾打折了?
先說一下沙僧在整個取經(jīng)之路上的表現(xiàn)。
總的來說,在師徒四人中,沙僧就只是一個“出工不出力”的人。
沙僧本性剛毅,在整個取經(jīng)過程中都充當著一個“站崗人”的角色。
因此比起孫悟空降妖除魔的功勞來說,沙僧的崗位便注定他是成不了“佛”的。
于是在西行之路上,大多數(shù)都是由沙僧一人或是牽馬,或者是挑擔。
孫悟空和豬八戒在與妖怪戰(zhàn)斗的時候,沙僧也只是留在原地保護師父,看顧師徒幾人后方的行李。
整場西行的途中,唐僧師徒四人一共歷經(jīng)了九九八十一難,遇到的妖魔鬼怪不計其數(shù),但沙僧全程卻也只打死了一只妖怪而已。
沙僧打死的那只妖怪,是因為變成了沙僧的模樣,想要代替他前往西天取經(jīng),賺取個大好前程。
這對沙僧來說,是觸及了他真正的底線,因此那個妖怪最終才丟了自己的性命。
因為沙僧在天庭中多年以來都過著“伴君如伴虎”的生活,在絕對權(quán)威之下,沙僧喜怒不敢形于色,久而久之便養(yǎng)成了一種“晦氣色”的容貌特質(zhì),也養(yǎng)成了一種唯唯諾諾的性格特點,遇事也不敢主張。
不管是唐僧與孫悟空的內(nèi)部矛盾,還是遇到妖怪時的危險時刻,沙僧為人處世的信條,便是明哲保身。
在文學作品中,沙僧的形象便成為了一個安分守己的“苦行僧”。
也正是因為這種“苦行僧”的身份,使得他不能像豬八戒那樣有著七情六欲,喜怒哀樂。
他一心一意跟著唐僧前往西天取經(jīng),只希望能贖清自己在天庭之上曾經(jīng)所犯下的罪過,將功折罪。
因此在觀世音菩薩勸他西行之時,沙僧當即便表示“愿皈正果”。
從威風凜凜的卷簾大將,再到流沙河里以人為食的妖怪,沙僧最終是在觀世音菩薩的點化之下,除惡向善,落發(fā)為僧,而后走上了取經(jīng)之路。
到了靈山拜見真佛之后,才被如來佛祖封為裝飾天國的金身羅漢。
雖說沙僧不能成佛,但如來佛祖給他封的這個“金身羅漢”,比起沙僧在西天取經(jīng)之路上的表現(xiàn)來說,可真是算撿了個大便宜。
換句話來說,如來佛祖其實還是給了沙僧不少好處的。
先說下“金身羅漢”這個封號。
沙僧的“金身羅漢”之位,原本是如來佛祖留給烏雞國國王的。
在原著中,文殊菩薩曾經(jīng)和孫悟空說起一段往事。
原來當年文殊菩薩下界之時,曾變作了一個凡僧的模樣,受如來佛祖之命,前往度化烏雞國國王,助他盡早修得金身羅漢的正果。
只可惜烏雞國國王不識好人心,將下凡的文殊菩薩當作壞人不說,還將他用繩子綁起來,浸在御水河里三天三夜。
要不是文殊菩薩被六甲金身護著,恐怕早就丟了性命。
因此緣由,烏雞國國王修成金身羅漢的事情便這樣不了了之。
如此說來,金身羅漢的職位原本應(yīng)是烏雞國國王的封號。
再者,烏雞國國王雖是凡人,但他的來頭卻不可小覷,乃是天上的三足烏下界,后來才把烏雞國搞得赤地大旱。
因為這層身份的原因,再加上民間一國之君的地位,因此如來佛祖欲將金身羅漢的封號留給烏雞國國王,倒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因為出了這等變故,后來這個封號才落到了沙僧的頭上,可著實是讓他撿了個大便宜。
除了唐僧和孫悟空成佛以外,豬八戒和白龍馬的成就也只能算個正果等級,而如來佛祖給沙僧的封號,卻是大職正果等級。
沙僧雖是個羅漢,但卻封了個大職正果等級的職位,這也便算是如來佛祖對他的偏愛了。
再者說來,大職正果等級,通常都是“佛”的標配。
像唐僧被封為“旃檀功德佛”和孫悟空的“斗戰(zhàn)勝佛”,他們的正果等級就是大職正果。
因此表面看來,沙僧的“羅漢”雖比不上豬八戒的“菩薩”,但配上大職正果等級的“羅漢”,沙僧那可就相當于“準佛”的標準了。
反觀烏雞國國王和沙僧的表現(xiàn),沙僧在取經(jīng)之路上只打死了一只妖怪,便獲得了如此殊榮,這個職位更相當于是沙僧白撿來的。
還有一點,如來佛祖封給沙僧的羅漢,乃是“八寶金身羅漢”。
此八寶乃是這八種法器分別是右旋螺、金魚、金輪、寶傘、勝利幢、吉祥結(jié)、蓮花、寶瓶,含有佛法無邊、神通廣大之意。
在八種佛教法器的加持之下,金身羅漢的地位遠非一般普通的菩薩可以比擬。
而關(guān)于羅漢的“金身”,則更為珍貴,在佛教中的作用非同小可。
如來佛祖在雪山之巔修煉多年,才得以練成金身,后來靠著這“丈六金身”,如來佛祖才能從孔雀的肚子里逃出來,救下自己一命。
孫悟空也是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和仙丹,再加上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煉了七七四十九天,才練成了金身。
而沙僧得到了如來佛祖的封號,便直接有了金身的加持。
面對如此隆重的封賞,沙僧高興都還來不及,便愉快地向如來佛祖拜謝了。
文史知識:下層官吏的典型——對《西游記》中沙僧形象的再認識
意林:沙僧取經(jīng)難成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