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寧靜的心,順應生命的旅程
?? 聆聽即靜心
起初我們接觸到“修行”,總會理解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行是做善事、服務社會、利益他人。誠然,若能這樣,是非常好的出發(fā)點,非常珍貴和值得肯定的行動。然而,佛法或任何其它法脈所講的倒并非僅僅如此,而是更大的層面,佛法是關于Truth(真實),是關于唯一永恒的實相。而祂,與做善事積累福報沒有關系。所有的這些,只是準備工作。 今天在此分享三不叟禪師的一段對話,很有意思。禪師說,從造作無法到達不造作,所謂“蒸沙不成飯”。但是,在這里也想說:所有的準備和練習都有其價值,是帶我們來到智慧的門口。
禪師(三不叟):學佛應該很努力地服務社會嗎??佛陀在世時,他的僧團有去服務社會嗎?
學人:沒有。他們最大的服務是作為人家的福田及言傳身教,因為別人看到他們與世俗人不同的行持。
禪師:提婆達多另立僧團的時候,從外相看來,他們的要求比別人更苛刻:終生樹下坐,任何有鹽的東西不吃,等等。你們怎么看? 他提倡的戒律比釋迦牟尼佛僧團所奉行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表相上做得更'好'。請問世間人看的出來對錯嗎?
學人:那不就太過頭了...…佛陀弟子利益社會是做了人家的福田,他們正確的行為影響別人。
禪師:真正的利益世間,是回到你的本性,回到你的真我。只要你安住在覺性,你對世界的利益比你東奔西跑做盡善事,不知道要大多少。
真正的利益實際上是你安住覺性。在那個時候,整個法界如是地開顯。所以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他們所在的地方,風調(diào)雨順,人們不大會感覺到他們的存在,但是卻感覺到社會上沒有戾氣,風調(diào)雨順,人們的心都很寧靜很祥和。
他們對社會的利益不像現(xiàn)在經(jīng)常看到的這些:到處去辦醫(yī)院,到處去辦慈善,去救災......完全不是這樣。
他們真正對世界的利益所在并不是作為世人的福田。當然,他們是眾生的福田,但是他們并不是為了做眾生的福田而存在。他們是為了喚醒眾生回到心的本源,是為此而存在,真正的利益也在于此。
學人:如果有些人的根性,很喜歡造作,有沒有可能通過造作利益別人,使他的自我愈來愈縮小,他的福報增加,走向不造作?
禪師:福報增加是有可能,但自我縮小走向不造作大概很難,這是習氣問題。因為隨著福報的增加,自我會變成更精細、更精微、更隱密、更難消除。
實際上,修行是永遠殺死不了自我的。修行只能使自我變得更精細、更精微。
學人:所以通過造作達到不造作,這是幾乎不可能的。
禪師:不是幾乎,而是百分之百不可能。因為蒸沙不可成飯。除非你認識真理,認識到真性,回歸本源。
佛陀在教法里談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等修行,這些都是為了給你做準備工作。讓你通過這些修行積累善業(yè)福報,使你有機會接近有智慧的人。
以前在解釋《金剛經(jīng)》的時候,詳細討論過六度的關系,五度為盲,六度為眼。前五度都是共外道,共世間的,嚴格來講都是世間法,是沒有辦法真的導引你解脫的,但可以為智慧準備資糧。
學人:所以最后還是通過不造作。
禪師:不是不造作,而是要通過智慧。不造作只是因為了解了虛空不屬造作,你從而不造作。如果你在練習不造作,這個練習本身就是造作。造作是不可能達到不造作的。它沒有辦法被練習。
就像真正的禪定,不是修出來的。真正的禪定是當你把心的躁動、盲亂、識心的自以為是拿掉以后,它本有寧靜的展露。
禪定不屬修。如果硬要把心定在那里,只是小孩子的一種游戲罷了。
~end~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