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蘇 軾王 維
李 白白 居 易李 清 照李 商 隱辛 棄 疾王 維
王維的大半生都生活在盛唐時代。和許多歷史人物一樣,他的生卒時間一直存在異說。為大多數人采納的說法是,王維生于武后長安元年(701),與李白同年,卒于肅宗上元二年(761),終年六十一歲。
關于王維的出生地,也有爭議。一說他原為太原祁人(今山西祁縣),后移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一說他祖籍太原祁縣,出生于蒲州??梢钥隙ǖ氖?,王維是山西人。
王維生于官宦世家。雖然父親早喪,家世衰落,但他還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九歲時即能吟詩作文。十五歲時,少年王維來到長安謀求功名,并常來往于長安和洛陽之間。
從家鄉(xiāng)來到繁華的帝都,經歷從未經歷的異鄉(xiāng)行游,見到從未見過的風光人物,他詩興大發(fā)。他寫長安的游俠少年,寫功高無賞的老將軍,寫建功報國的理想,寫客居異地的鄉(xiāng)思……這些充滿著青春激情和浪漫氣息的詩篇,顯示著一個少年的非凡才情。
少年王維的詩名迅速傳揚?!杜f唐書》記載了他所受到的禮遇:“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div style="height:15px;">
開元九年(721),王維進士及第,從此走上仕途。
關于王維的應舉,《集異記》中記載了一段有趣的逸事:這一年春天,王維在岐王李范的帶領下來見公主。這是怎樣的一個少年?“妙年潔白,風姿都美”,“風流蘊藉,語言諧戲”。他彈撫琵琶,聲調哀切,滿座為之動容,引得公主對他另眼相看。當他詠誦自己的詩作時,公主大驚,想不到一直被自己以為是古篇的佳作皆出于這個少年之手!于是,公主推薦二十一歲的王維做了進士解頭。
這段逸事不被正史記載,未必屬實。但中進士后的王維做的第一個官確實與音樂有關——太樂丞,負責管理國家的音樂舞蹈事務。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在唐朝,考取進士并不容易,以至于五十歲的進士都算是年少的。此時的王維剛剛二十出頭,青春得志,意氣風發(fā)。
然而,初入仕途的王維便碰了釘子。因為署中伶人舞黃獅子犯禁,他受牽連被貶。開元九年秋,王維離開長安,前往濟州任司倉參軍,一個看管糧倉的小官。
濟州在今山東荏平西南,王維在那里度過了四年多的光陰。他的生活孤寂無聊,但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是吸引了他。他常在濟州附近游覽,并和當地的隱者賢士來往,和他們吟詩唱和。
開元十四年(726)春,王維辭去司倉參軍之職,離開濟州。旅途中,他被淇上的田園風光吸引,在此間住了兩年。
也許是忍受不了隱居的寂寞,開元十七年(729),王維回到長安閑居。此次重返長安,他結識了詩人孟浩然。孟浩然之前來長安應試,落第后滯留長安。當孟返回襄陽時,王維作詩送別,詩云:“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意思是勸孟浩然回鄉(xiāng)隱居,不必辛辛苦苦地來長安舉試求官。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話,是因為王維自己仕途、人生的不如意:年少高中,以為從此可大展宏圖,卻遭貶謫;正當青春年華,卻賦閑在家,心中自然不是滋味。
開元十九年(731),王維的妻子去世,當時王維僅三十一歲。這之后,他不復續(xù)娶,獨自一人度過了余生。
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上臺執(zhí)政,王維已經冷卻的政治熱情又重新燃燒了起來。一年之后的秋天,他從長安赴東都洛陽,寫詩給張九齡,贊譽張“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并大膽地自薦:“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
但是,王維對自己是否能得到張九齡的任用還心存疑慮。于是,在向張九齡獻詩之后,他立刻前往嵩山隱居。嵩山地近洛陽,隱于此正可待機而出。
幸運再次降臨,張九齡欣然接納了他。開元二十三年(735),在張九齡薦舉下,王維離開嵩山,到東都洛陽任右拾遺,為當政者提供建議。第二年隨玄宗返回長安,仍任右拾遺。
然而,歷史很快又轉換了方向。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掌握了朝政。昔日得到張九齡重用的官員有的貶,有的死。在這場混亂中,王維的官職卻反倒得到升遷,于這年秋天遷河西節(jié)度府,任監(jiān)察御史兼節(jié)度判官。他保住了性命,卻再次被逐出權力中心長安。
經歷再一次沉重的打擊,心情怎樣,王維沒有多說。在邊塞,他似乎反倒有種興致高漲的感覺。一望無際的大漠、奇異瑰麗的風光吸引了他,還有邊疆軍旅生活,也重新溫熱了他年少時的一腔熱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靈感就這樣來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留下了三十多首邊塞詩。
開元二十六年(738)夏,三十八歲的王維重新回到長安,繼續(xù)擔任監(jiān)察御史。兩年后,升殿中侍御史。這一年冬天,他南下出了一趟差:自長安經襄陽、郢州、夏口至嶺南,主持嶺南當地的官吏選拔。
途經襄陽時,王維興沖沖地前去探訪好友孟浩然。得到的消息卻是孟浩然已經去世了,王維不由痛哭流涕。孟浩然比王維年長十二歲,二人不僅友情深摯,詩歌創(chuàng)作亦有諸多相近之處。后人將他們合稱為“王孟”,并列為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開元二十七年(739)春,王維自嶺南歸長安,下半年開始在長安南郊的終南山隱居。
約在天寶三年(744),王維購得了原屬初唐詩人宋之問的藍田輞川別墅。經過一番修繕,輞川山莊成了王維遠離世事、怡山樂水的清靜之所。青松明月,白石清泉,古木衰柳,飛鳥夕嵐,所有的一切讓他陶醉癡迷。自此以后,他經常和好友裴迪一起,在這里優(yōu)哉游哉,賞景賦詩。
之后,王維歷任侍御史、庫部員外郎、庫部郎中。他不愿同流合污,但又做不到像陶淵明那樣不為五斗米折腰,徹底地歸隱山林,于是便以這種半官半隱的方式,在混濁的官場中保有心靈的自由。
天寶九年(750),五十歲的王維失去了母親崔氏,此后兩年時間在輞川丁憂守喪。崔氏信佛,師事一代名僧大照禪師三十余年,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禪,對王維影響甚深。這從王維的名字中亦可看出。王維名維,字摩詰,名、字連讀便是“維摩詰”。佛經中有一部《維摩詰所說經》,其中的維摩詰,通達甚深般若智慧,是一位得到釋尊稱許的大居士。
丁憂服滿后,王維出任吏部郎中,后任文部郎中、給事中。公余閑暇,他依然時時回到輞川,徜徉于山水田園間。
宋代魏慶之編的《詩人玉屑》評王維“秋水芙蕖,倚風自笑”,可說是對輞川時期的王維最形象、最貼切的贊美——秋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清麗脫俗,天然美好,迎風而笑,風姿神韻,令人神往。而這一時期,也是王維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峰。《輞川集》等一系列詩作,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標志:自魏晉而興的山水田園詩,在王維那里得到了一次全面的總結和顯著的提高。
盡管王維志在山水,且醉心佛學,以避世事,但他不在世外,世人的紛擾他終究逃避不了。
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反,徹底改變大唐命運的安史之亂爆發(fā)。次年,安祿山帶兵打進長安城。唐玄宗帶著他的愛妃、兒孫倉皇出逃。王維扈從不及,為賊所獲,雖假裝生病,仍被囚禁到洛陽菩提寺。在刀劍的逼迫下,王維接受了給事中的偽職。
這一件事,令王維自己深以為恥,也讓他備受后人指責。崇尚理學的宋朝人甚至認為王維人品不好,連他的詩也不要看了。而同樣被叛軍抓獲卻幸運逃脫的唐代詩人杜甫卻更能理解王維,他寫詩為之辯白:“一病緣明主,三年獨此心?!倍鸥⑼蹙S比作南北朝時出使到北方被迫為官的庾信,說他們都是迫不得已而不是主動投降。
事實也確如杜甫所言。有王維《凝碧池》詩為證:“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卑驳撋秸碱I長安后,在凝碧池大宴群臣,叫來唐玄宗的梨園子弟奏樂助興。樂工雷海青忍不住內心憤慨,在演奏中摔碎樂器,向著玄宗的方向慟哭,結果被安祿山殘殺。裴迪將此消息告訴了囚于菩提寺中的王維,王維深受感動,揮筆寫下了這首詩,從中可見他當時的政治態(tài)度。
也正是這首詩,使王維在后來保得一命。至德二年(757),唐軍先后收復長安、洛陽,王維和其他投降安祿山的官員被抓了起來。由于唐肅宗讀過《凝碧池》,知道王維還是站在大唐一邊,加之王維的弟弟王縉愿以自己的官位贖其兄之罪,王維得到赦免。
至德三年(758)春,王維復官,官職是太子中允,加集賢殿學士;很快又升為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入秋,再次被任命為給事中。上元元年(760),六十歲的王維任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所得到的最高官位,人們因此又稱他“王右丞”。
赦免之后,王維的官職一升再升,當時的詩人賈至、岑參、杜甫等多與他互相唱和,更有炙手可熱的權臣嚴武與之往來。在常人看來,此時的王維仕途通達,人生得意,可實際上王維的政治熱情早已消失殆盡,反而更加專注于佛學,自言“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舊唐書·王維傳》中記載,晚年王維“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上元二年(761)春,王維弟弟王縉蜀州刺史的任期結束,卻沒有被朝廷召回。王維上表,希望削掉自己的官職,放歸田里,換得王縉回京師。王氏兄弟手足情深,可見一斑。就在這年七月,王維病逝?!杜f唐書》記載:“(維)臨終之際,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平生親故作別書數幅,多敦厲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筆而絕?!?div style="height:15px;">
盛唐時代,詩歌已眾體皆備。王維于各種詩體無所不長,堪稱全才。明代高棅在《唐詩品匯》中,論五、七古以王維為名家,五、七律和五絕以王維為正宗,七絕以王維為羽翼。事實上,王維所寫的六言詩、雜言體樂府和楚辭體等,也莫不具有深厚的造詣。但影響最大、今存數量最多的,還是王維的五言詩,人們稱其為“五言宗匠”。
王維詩歌的風格、情調,前后期有明顯的不同。前期詩篇多充滿豪情,富于進取,情調慷慨激昂。后期則多轉向山水田園,表達閑情逸致或佛家禪理。而對后世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山水田園詩。這些詩清淡而不單薄、自然而不粗陋,言有盡而意無窮,正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
清人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云:“唐之詩家稱正宗者,必推王右丞。同時比肩者如孟襄陽、韋蘇州、柳柳州,未能或之先也。孟格清而薄,韋體澹而平,柳質幽而激,惟右丞通于禪理,故語無背觸,甜徹中邊,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實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離即之間,驟然去之而不可得,蓋空諸所有,而獨契其宗?!?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