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下個月就要滿2歲了,最近我就會有意識留意那些2歲左右的寶寶有什么特征,再一次遛娃的時候聽見了幾個大人在交流自己的育兒心得,有個家長說準備開始教孩子數數,先數到10,然后計劃每周背誦2-3首唐詩,等到上幼兒園的時候爭取背上百首,還有一個家長說已經買了很多認字卡準備教孩子認字。
我聽著他們的談話,再回頭看看自己那個正在挖土拔草傻樂呵的兒子,苦笑著對自己說:兒子啊,看這節(jié)奏,你要輸在起跑線了,那幾個孩子以后說不定就是你的同學呢。
其實,我每天也會播放唐詩宋詞、聲律啟蒙、兒歌之類的給兒子磨耳朵,但不會刻意的去教他背誦,但是小孩子的記憶力真的超級棒!兒子聽的多了也記住了幾首詩,還有一段頗為繞口的《聲律啟蒙》,有時候我會和他像對對聯(lián)似的,我背上一句,他背下一句,而這種方式在他看來僅僅是個游戲而已。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變得更聰明,智力越來越高,將來成為一個學霸,我們的教育國情也是幼兒園就開始學習小學的知識,一步步實現(xiàn)追趕超越,這是無可避免的。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到孩子的智力發(fā)展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什么樣的方式才會讓孩子們智力發(fā)育得到提高。
點擊加載圖片
感覺訓練是兒童智力發(fā)展的唯一途徑,也是大腦發(fā)育規(guī)律的需求。
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說:詞語捕捉住了感覺,穩(wěn)固了感覺,清晰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成為明晰的屬他的對象,這個東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從感覺發(fā)展到概念,智力中沒有一樣東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覺。
蒙氏教育認為孩子的智力來源于所有感官的經驗,而不是我們機械式強迫灌輸給孩子的,比如:我們拿著一張畫著藍天白云的卡片告訴孩子,這是藍天,這是白云,多重復幾次,孩子肯定也會記住,但是當我們指著真的天空和白云問孩子的時候,孩子不一定知道。
相反,如果我們直接指著天空和白云,讓孩子抬頭看,告訴孩子:這是天空,天空是藍色的,很廣闊,這是白云,白云是一朵一朵的,飄在天空中,孩子的眼睛感受到藍天白云直接的刺激,就會形成關于藍天白云的概念。
同樣的,我們想讓孩子知道什么是軟、什么是硬、什么是長、什么是短,都需要提供直接的感覺刺激,比如軟軟的面團,硬硬的石頭,長長的布條,短短的吸管等,孩子會用到視覺進行對比,會用到觸覺進行觸摸感受,然后才能形成這些概念。
這種通過感覺來認識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再進行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lián)結,是兒童6歲之前一直在做的事情。
這樣的方式和生命早期的大腦發(fā)育規(guī)律是匹配的。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生命早期,大腦的發(fā)育并不單純是既定成熟程序的展開,而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經驗結合的產物。
在嬰兒階段,大腦以驚人的速度在生長,剛出生的時候,嬰兒的大腦重量是成人大腦重量的25%,而到2歲的時候,幼兒的大腦重量已經達到成人大腦重量的75%,在這個高度發(fā)育的過程中,大腦將超額產生大量的神經元和神經突觸,用來接收人類可能經歷到的任何種類的感官和動作刺激,這些被經常刺激到的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會留下來,沒有被刺激到的神經元則會失去突觸。
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刺激越多越豐富,神經元和神經突觸就會越多,大腦的“網絡之路”就會越來越密集,路多了大腦當然會更“好用',更”強大“。
神經元和神經突觸以及其他的構成大腦的脂肪等就是生物因素,而早期經驗則就是給予大腦的感覺刺激了。
這種將感覺訓練作為發(fā)展孩子智力的做法也是很多早教機構的理念,如果帶孩子參加過早教的家長應該都發(fā)現(xiàn),早教課程中涵蓋了很多關于感官的課程,比如奧爾夫音樂,通過刺激孩子的聽覺發(fā)展孩子關于節(jié)奏的感受。
創(chuàng)立了知名早教品牌”KindyROO嬰幼兒啟育中心“的早教專家瑪格麗特認為:所有的感覺刺激一起傳達到大腦(聽覺、視覺、觸覺、味覺以及體內的肌肉和韌帶收到的各種信號),并且產生對事物的認識或對事物的理解,叫做知覺。
所以,在她的早教理念中,對感覺訓練的重視程度是非常高的,每一個月齡段的孩子都要做相應的感覺刺激訓練,比如舞蹈、音樂、按摩、運動、內耳前庭等,達到促進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展的目的。
點擊加載圖片
嬰兒從一出生就開始進入了感官體驗階段,他們無時不刻的在感受著世界,進行自我教育
每個寶寶都是用口腔打開探索世界的大門的,他們用口腔吃奶滿足生存需求,通過乳汁確定媽媽的存在,用口腔吸吮手指喚醒手部的意識,用口腔啃咬玩具感受不同的材質。
最初的他們就是用口腔這個感官來感受世界,讓手部動作發(fā)展起來以后,他們還是摸一摸、扔東西、摳洞洞、隨著精細動作越來越嫻熟,他們能做的事情更多了。
當他們能夠獨立行走,完全解放雙手,自由移動,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會的東西越來越多。
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感觸:天吶,寶寶居然會自己穿這個珠子,我都沒有教過他。寶寶居然能夠辨認出六邊形和五邊形,這也太難了吧,實在太厲害了。
你看,即使我們不去刻意教孩子,他們依然會學習到很多東西,這就是蒙氏所說的孩子是具有吸收性心靈的,他們的概念來自于他們的感官體驗。
比如兒子最近很喜歡觀察車,每次在小區(qū)里看到停著的車,他都會跑過去用手摸一摸那個車標的輪廓,再問我這是什么車,然后再跑到輪胎那里摸一摸車標,下次看到同樣的車的時候,他就會說出這個是別克車,并且知道從車頭和輪胎這兩個地方辨認車標。
再比如聽聲音辨認車,警車、救護車、消防車、垃圾車的聲音都是比較獨特的,如果在家里聽到車聲,他會立刻安靜下來,睜著眼睛仔細聽,然后說出這是什么車,并且還要描述出這個車的大概樣子,比如消防車長長的,紅色的,有云梯,有頂燈。
這種形成對車的認知的過程就是典型的通過感官刺激來形成概念,并且可以將不同的概念(聲音和車型)進行聯(lián)結。
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的用圖片來給孩子講什么是消防車,遠不如直接讓他看到一輛真實的消防車更具有說服力。
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達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卻也造成了一些困擾,比如:利用各種高科技、快節(jié)奏的工具替代了孩子對感官發(fā)展的自我探索。
很多孩子失去了戶外探索的機會,更多的是在游樂場里玩耍,或者看電視、看手機,玩虛擬的游戲,有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這么小可以把手機操作的非常熟練,可以開電視換頻道是非常聰明的表現(xiàn),然而孩子真的就是聰明么?
點擊加載圖片
在孩子4歲之前,感覺訓練是提升孩子智力發(fā)育的重要途徑,我們需要給孩子足夠的感官刺激。
感官是指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這五種基本的感覺,大腦所接收到的所有的信息都是來自他們,如果傳遞給大腦的信息非常匱乏,那么大腦的處理工作就會很簡單,用到的神經突觸也就很少,而神經元遵循著“用則進,不用則廢”的原則,那些一直用不到的神經突觸就會消失。
相反,如果想要大腦運轉起來,發(fā)揮出更大的力量,就要給大腦“找活干”啊,頻繁的有針對性的持續(xù)的給大腦輸送信息。
其實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比如我們成人,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品酒師,首先就要訓練嗅覺和味覺,如果要成為一個專業(yè)的鋼琴調音師,就要訓練聽覺。
還記得《最強大腦》里的水哥么?那個能夠從一百杯水中辨認出正確答案的神人,他的辯水神功和視覺能力、想象力是分不開的。
那么我們該如何訓練孩子的感官呢?
1、使用經典的蒙氏感官教具
感覺訓練在蒙氏教育體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條件供孩子上蒙氏幼兒園,我們可以選擇經典的蒙氏教具在家和孩子使用,也能達到感官訓練的目的。
前提是,家長需要先自行學習如何使用蒙氏教具,如何貫徹蒙氏教育理念,關于這一點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造型呆板,操作單一,卻讓兒子玩入迷!這套貴貴的蒙氏教具沒白買。
利用蒙氏教具,讓孩子形成長短、高低、粗細、粗糙細膩、顏色、形狀等概念。
2、利用生活場景,活學活用
生活場景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場所,也是他們最感興趣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孩子喜歡鉆進廚房玩的原因,因為廚房有各種叮叮咣咣的聲音,有很多瓶瓶罐罐、鍋碗瓢盆。
對于家長來說,利用好生活場景,寓教于樂,是性價比很高的感官訓練方法,比如:
1)味覺訓練
吃飯或者吃水果的時候,給孩子不同的食物,和孩子一起品嘗,每吃一種食物就告訴孩子,這是什么食物,是什么味道,讓孩子通過味覺把食物和味道對應起來。
比如吃蘋果,告訴孩子:這是蘋果,蘋果的味道是酸酸甜甜的,然后孩子會模仿你咬蘋果并說出同樣的話,緊接著你再問孩子:你吃的是什么?是什么味道的?
如此多重復幾次,孩子就能把酸甜的味道形成概念記憶在大腦中,以后如果吃到相同的味道的時候,就會自然對應出酸甜這個概念。
2)觸覺訓練
在家里搜集各種不同材質的東西,比如瓷質的碗、不銹鋼的盆、柔軟的毛巾、粗糙的洗碗布等,讓孩子用手觸摸,同時告訴孩子這是什么感覺,然后再讓孩子觸摸,詢問孩子這個毛巾摸起來是什么感覺???
這個游戲還可以再升級,把這些東西放進一個箱子里,讓孩子伸手觸摸然后說出摸到了什么東西,對于三歲左右的孩子,這個游戲會非常有趣。
3)聽覺訓練
給孩子一個小棒子,準備一些不同材質的工具,讓他敲一敲,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感受聲音的大或者小。
也可以配合著兒歌來打拍子、舞動身軀,感受節(jié)奏和韻律。
4)視覺訓練
小月齡的寶寶可以通過看黑白卡來訓練視覺追蹤、視知覺,大一點的寶寶,比如2歲左右的寶寶,可以通過看圖回憶來訓練視知覺。
比如家長把帶寶寶玩耍的照片制作成相簿,然后讓寶寶看著照片回憶當時的事情,我們去了哪里,見到了什么,照片里的寶寶正在干什么,這個游戲不僅能促進親子關系,一家人一起回憶開心的旅游時光,還能鍛煉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
5)嗅覺訓練
每次我們做飯的時候,會飄散出各種飯香味,這個時候就是最好的嗅覺訓練時機,讓寶寶聞一聞,然后告訴寶寶這是西紅柿的味道、這是清蒸魚的味道、這是米飯的味道。
光用鼻子聞一聞就能知道今天做的什么菜不失為一種很牛逼的技能。
家長也可以做一些嗅覺瓶,用瓶子裝一些帶有不同味道的液體,或者不同的水果,讓孩子聞一聞猜一猜,這是什么味道,這是什么水果。
3、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
大自然是最好的感官體驗場所,在記錄片《他鄉(xiāng)的童年》中,芬蘭的小朋友每天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在森林里觀察植物,尋找關于顏色、氣味的答案。
雖然游樂場中的各種設施對于孩子的運動發(fā)展確實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孩子的感官需求。
帶孩子旅行,感受不同的自然風光,人文環(huán)境,這些經歷會成為孩子寶貴的精神財富。
點擊加載圖片
感覺是兒童認識世界的第一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依舊需要通過感覺來加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fā)育的標準,實際上,讓孩子們學會掌握技能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