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第一核心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從何而來呢?
兩千年的時間里,為什么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被稱為圣人呢?
董仲舒不是也很厲害,他把儒家從一個普通的思想變成了獨尊思想,這么大功勞,圣人中怎么沒有他呢?
孔子被稱為至圣先師,幾千年受人崇拜。但什么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一聽就是知道是糟粕,難道孔子就用這東西讓人崇拜嗎。
儒家,我們最熟悉,骨子里滲透的東西,反而并不清楚。
今天我就用我淺薄的知識,說一說儒家。
這得從頭說起。
儒家從何而來?
中國的歷史從上古到商朝,有幾千年。
那會兒沒什么統(tǒng)一的思想,大家一直在和自然界做斗爭,對天非常敬畏。
思想上就是崇拜天,恐懼天。社會組織和政治制度,也非常松散。
但是,周朝不同了,開始了分封制,分封諸侯,大部分都是自家兄弟。
而諸侯再往下分封,也是自家兄弟,所以周朝就是一個血緣社會。
周公,就是周武王的弟弟,為周朝制定了一套禮法儀式,就是周禮,史稱周公制禮。
我們和一個詞進行對比--法律。
一個國家不是要制定法律嗎,怎么制定禮儀。
因為這個社會都是親戚,不能整天走法律途徑,處理事要講情感。
怎么能把事處理了,同時還不傷感情?
那就是在出事前,大家都按照禮儀去做。因為這個禮儀就是顯示尊卑秩序的一套流程。就像尊師重道,你每次都按這個干,老師肯定覺得你是好學(xué)生。對你肯定沒啥意見。
所以周禮,就是周朝的行為準則。
但是,環(huán)境變了。
周朝進入東周,已經(jīng)離周公制禮過去了四五百年。
原來的血緣已經(jīng)遠的不能再遠了。社會組織也從原來的宗族,家庭,變成了陌生人的大社會。
那套禮儀就沒人遵守了。
為啥不遵守了呢?
因為遵守吃虧啊。不遵守的通過不合規(guī)行為反而強大了。
其他諸侯一看,我去,我也不遵守了。
這就是孔子說的禮崩樂壞。
看到這種亂局,孔子心急如焚,就想怎么能讓社會回到原來的和諧世界。
他就想到了禮,只要大家都按照禮做事,就又和諧穩(wěn)定了。
所以孔子致力于復(fù)禮。
但是社會變了,誰遵守誰吃虧,誰還遵守啊。
所以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
仁是一種心理境界,心中有仁,就能按周禮做事。
所以仁和禮是一體兩面。內(nèi)心為仁,外在行為就是禮。
那么啥是仁?
仁者愛人。
現(xiàn)代人一看這四個字,就以為是多愛人,多施愛是吧。
只對了一半。
首先,是愛。作為君主,你不能整天殺伐。作為家長,你要愛護家庭。要施愛于人。
但是這個愛,不是平等的愛,不是對誰都一樣的愛。你愛舅媽,就不能超過愛親媽,愛陌生人就不能超過愛舅媽。
如果都一視同仁,怎么維持長幼尊卑的秩序呢。
所以心中有愛心中有仁,這是人人平等的。但是愛的對象和薄厚是不同的。
這是一套內(nèi)在自覺。
孔子的儒家就是這倆事,復(fù)禮,仁愛。
是不是很簡單,這個時候的儒家還是非常簡單,非常容易理解,非常純粹的。
你可能覺得,這么簡單啊。這么簡單,孔子還能被稱為至圣先師?
能。
仁,很簡單,但是也很雄厚。你看論語里人生的方方面面,社會的各個層面非常復(fù)雜,孔子都給出了極高的見解。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孔子提出了一種心靈境界,或者心靈秩序。
老子為什么厲害,因為老子也提出了一種心理秩序,道法自然,與世無爭。
在孔子和老子之前,從來沒有人提出過一套心靈秩序。但是老子這套,容易遁世,不如儒家這樣積極有為。所以有句話叫“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傮w來說,是對的。
下一位圣人是孟子。
孟子為什么被稱為亞圣呢?
孔子提出了仁這種內(nèi)在自覺,但是邏輯上缺一塊--這個自覺從哪里來?
孟子補上了這個。
孟子說人性本善,所以有仁。
用四端,也就是四種天生的善心,來證明人性本善。
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
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
孟子還提出了民本思想。
那句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他說的。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在,人就是在兩種氛圍中生活。
一種是內(nèi)心的秩序,一種是社會的秩序。
孔子提出了仁這個內(nèi)心秩序,主張恢復(fù)周禮這種社會秩序。
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彌補了仁邏輯的缺失,提出了民本思想的社會秩序。
孟子也周游列國,推薦他的民本治國思想。
當時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等等在弘揚自己的學(xué)說。
最后還是法家成功了。?法家被稱為霸道,儒家被稱為王道。
在那個靠實力的時代,霸道能立竿見影,而仁政見效慢,力道又差,自然沒啥諸侯推崇。
依靠法家統(tǒng)一全國的秦朝,歷經(jīng)二世就滅亡了。
劉邦建國后,發(fā)現(xiàn)滿目瘡痍,不得不休養(yǎng)生息,黃老之學(xué)成為官方學(xué)說。
60年后,到了漢武帝時代,國家富強,人口激增。
那種休養(yǎng)生息,政府無為的做法已經(jīng)行不通了。再不管就出事了,所以政府必須強大起來。
但是政府想強大有個前提,就是大家得認你這個政府。而漢武帝有個尷尬的局面--政府的合法性不強。
不是說它是假貨,而是老百姓心里沒有必須服從政府的這種心里建設(shè)。
你聽來可能覺得有點意外,那是因為中國已經(jīng)2000多年君主專制了,我們潛意識里已經(jīng)覺得君主專制在古代就是正常的。
其實不然。
給大家看一下,漢初老百姓面臨的局面。
從周朝建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800多年了,其中后400年,周天子雖然在,但是沒人把他當天子看。諸侯們互相征伐,哪有什么正義和正統(tǒng),就是誰強誰是老大。
最后統(tǒng)一六國的是秦國,是那個被六國鄙視的,文化落后甚至有點蠻夷的秦國。雖然你實力強統(tǒng)一了我們,但是我們還是鄙視你。
要不為啥項羽滅了秦朝,重新分封諸侯,各國的貴族和老百姓又認為理所當然的生活了。
而劉邦不過是楚國的一個普通老百姓,你是當了皇帝,但是16年前你不過還是個小亭長罷了。為什么你做了皇帝大家就認可你啊。
又加上60年里休養(yǎng)生息,政府都沒啥大作為,說白一點就是沒啥存在感。到了漢武帝了,你想搞大動作,憑什么啊?!
這就是漢武帝的尷尬。他四處找一套理論,來解決這個尷尬。
這個時候,董仲舒出現(xiàn)了。
他把儒家填了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給了漢武帝兩個驚喜。
這兩個驚喜就是“君權(quán)神授”和“三綱五?!?。
孔子和孟子可從來沒有說過君權(quán)神授啊。
孔子說仁,也和天有關(guān)系。通過仁,可以讓人的心靈和天命合一,這就叫天人相通。但是董仲舒說,普通人不能和天相通,必須通過一個中介,就是皇帝。君權(quán)神授,老百姓必須服從皇帝,然后才算是和天想通。
還非要和陰陽五行結(jié)合,搞的非常神秘,幾乎和迷信差不多了。
孔子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尊卑,但是也沒有三綱五常這樣的說法。
所以以上都是董仲舒在儒學(xué)的基礎(chǔ)上加上了很多小動作。
但是漢武帝喜歡啊。讓董仲舒做宰相,然后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
雖然,董仲舒提升了儒學(xué)的政治地位,但是后世儒生都不認可他那套神秘理論,這個太玄了,而儒家的底色是人文理性,于是這個理論就慢慢沒落了。而三綱五常保留了下來,因為太好使了。
最后董仲舒不僅沒入圣,反而惡評不少。
漢代以后是魏晉南北朝晉朝,這段時間一直動蕩不安。
但凡是動蕩歲月,儒家都不行,因為它應(yīng)付不了這種局面。
晉朝以后是唐朝,唐朝是穩(wěn)定的王朝,但唐朝姓李,道家是官方學(xué)說。整個唐朝,儒家都不太行。唐朝以后是五代十國,那個時候又是人倫崩壞,武力為王,自然沒人理儒家,直到北宋。
宋朝是儒學(xué)的另一座高峰,誕生了程朱理學(xué)。
有時候,不得不感嘆,似乎沒有什么理論是一成不變的,一誕生就是最高峰,再也沒有被超越的。
道家提出了道的概念,到現(xiàn)在誰也理解不了老子到底指的是什么,但是依然后世有各種發(fā)展。
而儒學(xué)更是如此。若不是朱熹救命,儒學(xué)可能就廢了。
按理說,儒家已經(jīng)那么久了,而且還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理論上不應(yīng)該越長越差啊。
它本身沒有倒退,是對手變強大了。
道家已經(jīng)推崇修道成仙了,人總有個盼頭。
更重要的是佛家來了。佛家從五代十國時傳入(至少在五代十國發(fā)展起來了)。
佛教有一套成熟復(fù)雜的理論,講求輪回。把人是怎么來的,死后去哪都交代明白了。這輩子受苦,下輩子就享福。這輩子受苦,是因為上輩子作孽。
多厲害,把幾輩子的事都說明白了。
唯獨儒家,非常“淺薄”,無論是仁,義,三綱五常,都不論怪力亂神。所以大量的人跑到了道家和佛家去。
這個時候朱熹發(fā)現(xiàn)不行,必須給儒家加點東西,必須解決更深刻的道理,否則要關(guān)門歇業(yè)了。
但是加?xùn)|西,不能隨便加啊,你看董仲舒瞎加,被后世唾罵。
必須從圣人的東西里找。
終于,從孟子里找到了--性善論,人性至善。
好,有這個就行。有了這個,我就可以繼續(xù)發(fā)揮了。
怎么發(fā)揮?
人性是至善的,那這至善從哪里來呢?
來的這個地方就是朱熹的發(fā)揮了。
他說是從天理來。
孔子也提出過天人相通,但是那時還只是一種直覺,而到了天理處,就已經(jīng)被朱熹說的非常實在的東西了。
所有的大小道理都被天理管著,有點像希臘先哲們說的絕對真理,或者有點像老子最原始的道。
朱熹不認可董仲舒那套神秘理論,所以繞過董仲舒直接從孟子處切來。
孔孟都說人與天想通,所以朱熹也說人就是天理的產(chǎn)物。
人性善的部分就是天理,而惡的部分就是人欲。
所以有一句被后來極為唾棄的話叫“存天理,去人欲”。
其實想一想就明白,朱熹被稱為僅次于孟子的圣人,怎么可能說出我們按字面意思理解的那種白癡的話呢。
朱熹的意思是保留弘揚人性善的一面,約束和控制惡的一面。
有個學(xué)生問他,
飲食男女,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朱熹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所以朱熹還是非常厲害的。他補上了“終極真理”這塊缺失。
但是天理很難找,人欲很明顯。
天理怎么存不知道,但是人欲怎么滅看上去很容易。
所以到了明朝,要把一切欲望都要滅掉。
明朝是個走極端的朝代。
政治制度極端,人的思想也極端,皇帝更極端。
朱元璋取消了丞相,皇帝的權(quán)力變的從未有過的大。
又實行言官制度,士大夫又以罵皇帝為榮,
你想,皇帝權(quán)力是極大的,理論上他想干嘛就干嘛,但又天天被罵。被罵了又不能把人人都殺了,所以心里扭曲是很厲害的。
而那些士大夫們,以程朱理學(xué)考取的功名,把儒家的思想理解的透透的,但是現(xiàn)實中又各種貪污,所以心理扭曲也是極大的。
存天理滅人欲,自然在明朝就被推行的很極端。
這才有了另一個圣人王陽明。
既然有天理,那么就得找到啊。
怎么找?
朱熹說格物致知。
這是兩個動詞,加兩個名詞。
格是動詞,物是萬物;致是動詞,知是名詞。
就是通過對世間萬物的觀察研究理解,然后達到找到天理的境界。
一看就知道,這是通過對外尋求。
就像必須走遍萬水千山才能認識世界。
但是,王陽明發(fā)現(xiàn),這個方法行不通啊,找不到啊。
他在自家院子里盯著竹子,格了六天,大病一場。也就慢慢的對朱圣人產(chǎn)生了懷疑。
王陽明又走入了道家和佛家,在他具有了極高的道家和佛家造詣后,又回到了儒家。
在結(jié)合了道家,佛家和儒家的思想后,他豁然開朗,提出了心學(xué)。
心即理。
不用向外學(xué)習(xí),而是向內(nèi),修煉內(nèi)心,自然達到天理。
既然內(nèi)心向?qū)W,那么內(nèi)心和行為的關(guān)系就自然產(chǎn)生了知和行的關(guān)系。
朱子學(xué)說講求先知后行,而陽明心學(xué)講求知行合一。
知和行有三種關(guān)系:
朱熹學(xué)說認為第一種對,而王陽明認為第三種對。
所以,王陽明并沒有否定天理人欲說,只是他走出了另外一條認知天理的道路。朱熹提出了一條,王陽明提出了另一條。
陽明心學(xué)的總綱就是王陽明臨終之際說的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什么意思呢?
人心的本體是沒有善惡的,
但是人的想法和念頭是有善有惡的,
你知道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惡,就說明你有良知,
做善事,發(fā)揚善的一面,剔除惡,約束惡的一面就是格物,也就是發(fā)現(xiàn)天理的道路。
你看這四句都是圍繞心來說話的,也就是修心,然后自然能獲知天理。
為什么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是儒家公認的圣人。
因為孔子創(chuàng)造了儒家的仁;
而孟子彌補了仁的邏輯缺失;
朱熹又填補了儒家對終極真理的缺失;
王陽明把大家從死板窒息的明朝理教中解放出來,讓大家找到了另外一條探索終極真理的道路。
有人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中華民族只要給40-50年的穩(wěn)定,一定會出盛世。
漢朝的文景之治,
唐朝的貞觀和開元盛世,
兩宋無比的富足,
清朝的康乾盛世,
以及我們現(xiàn)在享有的繁華?。?
這一切來自于什么呢?
不是來自于運氣,來自于機緣,而是來自于中華民族億萬人民勤勞的汗水,自強不息的精神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擔當。
這些都是來自于一個傳承--儒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