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菜 朗讀┃阿菜 編輯┃丄學號
網上有個段子說,對很多父母而言,每天最痛苦的事,不是上班,加班,而是下班后還得回家輔導孩子作業(yè)。
上海楊浦的一位爸爸,最近就挺痛苦的,下班后輔導孩子作業(yè),過程中搞到急火攻心,又舍不得打孩子,只能自己生氣捶墻,結果把自己手捶骨折了,還得住院手術,往手掌打入鋼板,不得不心疼這位爸爸100秒。
無獨有偶,湖南長沙的一位爸爸因為孩子玩手機,做作業(yè)拖拖拉拉,也是有氣沒處使,只能一拳捶桌子上,結果也是悲催地骨折。
為什么現如今輔導孩子作業(yè)場面如此兇險,孩子被動、拖拉,總是讓父母操不完的心。如果說想要尋得一味解藥,那就是激發(fā)孩子的自我驅動力。
自我驅動力,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說,就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需要他人來督促。孩子知道怎么安排自己,不需要父母一再催促,那父慈子孝的大和諧場景才有可能出現。
01
具備自我驅動力的孩子都怎樣了
羅振宇就說過:“擁有自我驅動力的人,會想方設法找到可以利用的一切資源和工具,進行自我學習、探索,或與人合作與創(chuàng)新。而沒有這種強烈動機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資源、工具,都沒有用。”
這句話在前段時間刷屏的最美翻譯官張京身上得到印證。
從很早,張京就夢想成為一名外交官。
外交官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英語要足夠好。張京從小就熱愛英語,但她不會局限于課堂,她會模仿國外電影說英語,也會在出國旅游的機會中,主動找外國人交流溝通,鍛煉口語。
高二時她曾拿到一筆獎學金,第一個念頭就是去英國留學,鍛煉自己的口語能力。
張京很幸運,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當然她更幸運的是,她的父母是支持她而不是主導她。她看電影學英語,父母不會覺得是不務正業(yè),她拿獎學金出國鍛煉口語,父母也無條件支持。
父母的信任與放手,讓張京反而懂得要安排好自己,借助外部資源自我探索、學習,收獲了成長,也鍛煉了自信,成為今天霸屏全網的「牛掰學姐」。
那些具備自我驅動力的孩子,更懂得掌控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并愿意為自己想要的目標去主動調動一切資源的支持,包括父母。
前段時間《奇葩說》里楊天真有一段發(fā)言刷屏全網,就是說工作中我們不需要去在乎老板喜不喜歡我,我們又不跟老板談戀愛,我們要關心的是,這件事情我們自己喜不喜歡。
沒有驅動力的孩子,小時候以為學習是為了大人,成人后也以為工作是為了老板。而其實他們忽略了,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首先是為了自己,自我成就的滿足感才是充實我們人生的動力。
02
如何觸發(fā)孩子的自我驅動力
那父母要如何才能觸發(fā)孩子的自我驅動力呢?
哈佛有一位教授說過,自我驅動與自我管理是兩回事。
自我管理是因為要做不喜歡做的事,所以不得不用到「管理」二字,而自我驅動,卻是因為熱愛,做我所愛,才會自我產生動力,不需要靠外力督促。
因此,幫助孩子發(fā)現心中所愛,并引導孩子在所愛的事情上去深挖,才能夠讓孩子更容易實現自我驅動。孩子只有在真正喜愛的事情上做到最好,收獲到自信,才能把這種積極的正反饋延伸到其他方方面面。
張京的父母發(fā)現她喜歡英語,從小就為她學習英語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條件。而張京除了英語拔尖,她的畫畫也不錯,排球也不錯,在大學也參加辯論賽、演講賽、歌唱比賽,成績都很亮眼。
這些廣泛的興趣愛好也為她后期面對高壓工作時提供了強大的綜合心理素質。所以,幫助孩子找到他喜愛并擅長的事情,讓他自己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就是自我驅動的源頭。
《自我驅動的孩子》一書中說到,有些孩子自我驅動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被剝奪了對生活的控制感,導致自主意識低。
大多數父母,總是忍不住想幫孩子做決定,小到先做哪一科作業(yè),大到交什么朋友,孩子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慢慢地就習慣了依賴和拖拉。
所以,當孩子愿意張羅起自己事情的時候,父母應該竊喜并閉嘴,收住指指點點的欲望,哪怕他們做的還不夠好,也給他們試錯的機會。
幫助孩子找到心中所愛,在安全的范圍內給他們一個自由選擇,發(fā)揮的環(huán)境,讓他們找到掌控生活的成就感,這是父母的智慧。
03
如何保護孩子的自我驅動力
那么觸發(fā)后,家長應該如何才能長久保護孩子的驅動力呢?
有一個「為誰而玩」的小故事,一群孩子連續(xù)幾天在一位老人家門前玩游戲,嘻嘻哈哈,喧鬧連天。老人家實在覺得難受,想了個辦法。
他出門給每個孩子發(fā)了三顆糖果,夸他們可愛,說他們在他家門口玩得很熱鬧,讓他都覺得不孤單了,所以獎勵糖果給他們。
孩子們很開心,第二天又繼續(xù)來了。這次老人獎勵了他們一人兩顆糖果。他跟孩子們解釋糖果不多了。第三天孩子們又嘻嘻鬧鬧地來了,這次老人家只給了一顆糖果,并且告訴他們,明天就沒有了,因為糖果實在是沒有了。
孩子們這回生氣了,說明天沒有了,那我們也不來你這里玩了。
所以,其實孩子們在為誰而玩呢?他們的初衷是收獲到玩耍過程中的快樂,而非糖果,而此時,他們的驅動力卻被迷惑了。
《驅動力》一書中就說到:”獎勵會使人們的關注面變窄,遮蔽他們寬廣的視野……“
我們很多家長知道獎勵勝于懲罰,所以在孩子取得一點小成績時喜歡用獎勵的方法去鼓勵孩子。然而,保護孩子的自我驅動力,最好的辦法,其實是讓孩子享受到完成一件事情后享受到的成就感,而不是外來物質。
這種獎勵方式,其實從根本上來說,反而模糊了孩子的動機,讓小小的他們誤以為是為了獎品而做的努力,更糟糕的是,它降低了小孩繼續(xù)這項愛好的長期積極性。
對父母來說,用對方法,比操心更重要,恰當的方法才能保護好孩子的自我驅動力。讓孩子從事情的自我完成度中收獲滿足感,而不是動機模糊的外來獎勵。
04
孩子的自我驅動力
看過那些懂得安排自己的「小大人」,每天知道幾點得起床,書包里該放什么東西,放學后作業(yè)是什么,怎么安排寫作業(yè)的節(jié)奏,作業(yè)做完了為自己安排其他娛樂活動。
這類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后,也更懂得在事情之中取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要做什么。他知道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場,其他都只是外援,包括父母。
在父母的操心與放心之間,在孩子的行動與拖拉之間,隔著的,就是孩子的這份自我驅動力,而這個能力,其實是孩子小時候父母給的。
愿我們都能在平行的世界里,摸索到最合適的給予路徑!
作者:蔡少燕,筆名:阿菜,走過四大洲近30個國家的人文愛好者,寫千字文記錄人生,行萬里路探索世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