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我多了一項任務——帶外孫子,從此便開始了老家和濰坊兩邊跑的生活。女兒所住的小區(qū)有很多像我這樣的“候鳥老媽”,盡管各地口音相異,我們對話有些時候也是半聽半猜,但是在這個陌生的城市,相同的經歷還是讓我們多少有些惺惺相惜,看娃的時候常在一起拉家常。
這天在樓下拉家常時,一個自己看娃的小媳婦跟我們抱怨,大致是說,她婆婆家種了一些花生,媳婦開口想問婆婆要一袋給自己的媽媽,但是婆婆拒絕了,說家里收的花生要留著榨油吃。婆婆的小氣令媳婦很氣憤,因為婆婆家沒種小麥,所以每年自己的母親都會主動給婆婆家送一袋子小麥。她賭氣地說:“我要回家告訴我媽以后也別給了?!甭牭竭@里,我剛想附和,是啊,就是普通的朋友禮尚往來也不至于這樣,何況還是親家呢。話還沒出口,旁邊一個老媽媽來了句:“你公公婆婆是做什么的?”小媳婦接著講道:“公公前兩年出了車禍,目前還在家休養(yǎng),因為是事故方,還承擔著對別人的賠償。婆婆在家務農。'聽到這里,我把那句話又吞下去了,我能理解小媳婦的怨氣,但也理解了那位不易的婆婆,慶幸自己沒有把那句話說出去。
生活中,我們太習慣對他人做出評價了。“我老伴兒很懶'“我那個朋友特別愛占便宜”“我孩子特別節(jié)儉”等。而對周圍的人,以及我們的子女進行這種草率的評價,不僅會像上述故事那樣,無視當事人的辛酸無奈,還可能會妨礙了孩子的成長。這個我是有切身感受的。
我的女兒自初中以后開始住校學習,那時我每周給她的生活費雖然不多,但她總是能剩下來一些。家庭聚會時:當我的妹妹抱怨自己的孩子能花錢時,我就拿女兒的例子講她多節(jié)儉、多懂事,常讓妹妹羨慕不已。多年以后,女兒從網(wǎng)上看到一位媽媽曬自己的孩子多懂事、多節(jié)儉的視頻時,轉過頭來跟我說:“媽,當年因為你一直在別人面前‘表揚'我,我就更加覺得自己不能亂花錢,使得我常常壓抑自己的需求,有一段時間把錢看得挺重,大學時甚至忙于打工賺錢而耽誤了不少的學習時間。
我這才醒悟過來,我的看似正面的評價,反過頭來卻造成了女兒的匱乏感。所以,別再輕易去評價了。即使看似積極向上的標簽,也可能會讓孩子擔心下次做不到那么好而失去父母的愛,或者過度在意外在評價,而忽視了自己內心的感受。
而相比于急著評價,我們不如多去問個為什么,把評價變成探尋。老伴兒為什么懶?也許在懶的后面,有他曾經努力嘗試卻不被認可、被打擊的恐懼,他怕自己做不好,干脆把自己藏進了“懶”里。兒子不愿意跟我們交流他的生活、他的想法,這就是“大了翅膀硬了”嗎?這背后是我們對他生活的過度干預,讓他抗拒,想保留一份自己的空間?
嘗試著去了解,看到一個更立體的生命,即使不做什么,不輕易去貼標簽,這也是一種尊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