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縣余氏祖地
附錄1:賴布衣大師親點二穴(選自地理人子須知)
圖1:賴布衣下德慶余氏祖地(草蛇吐舌形,丁向深窩格)
地在吾邑南門外五里,地名長塘。其龍與縣龍分脈后起五星聚講,入局開五腦梅花帳。磊落數(shù)節(jié),大斷穿田,起串珠金四座,又大斷走三里結(jié)金星開口成深窩穴格。窩既深,卻中垂微乳,穴安乳頭。賴公所下,曰,草蛇吐舌形,艮龍扦癸山丁向。葬后余氏連登科甲,富貴全迄今未艾。
按,深窩格窩既深,必有微乳,乃陽中又有陰,方有融結(jié),否則純陽無化氣不能結(jié)穴,謂之空窩,葬之主絕人丁。但此等微乳非哲師莫能辨。此吾若以山勢星辰取形,全不類蛇,賴公乃命形曰,草蛇吐舌,蓋全以穴情取之,其旨微矣,妙矣。哲師之重穴如此,孰謂賴氏專于天星而不論形穴哉。
圖2: 余氏三郡候祖地(長乳穴)
地在銀邑治南理,土名桐木塢。其龍來遠(yuǎn)不述比。入局開大帳,帳頂起三臺。落脈磊落,如群羊出格奔躍數(shù)峰可愛。入首復(fù)大斷,過脈轉(zhuǎn)身,頓起星辰結(jié)穴中垂長乳。旁開兩肩,穴安乳頭,不急不飽,前吐余氈,右拖曜氣。近案一山緊關(guān)內(nèi)氣,逆收大河。前朝馬上貴人,端拱有情,內(nèi)堂緊夾,外洋開暢。賴布衣記曰,桐木塢中扦甲向,三代郡候家富旺。余氏葬后果出三郡守。曰述先者其一也,皆守磁州,富盛未艾。
四川敘州府(宜賓)長邑(長寧)新塘字派尋祖問根
四川宜賓長寧新塘字牌一支,始祖原為江西撫州金溪新塘字派
因族譜始祖前的為殘頁了,難見全貌
現(xiàn)求江西余氏族人能幫忙查驗,歸于余氏宗地
始祖以來,族譜中罕見行文多次提及“鐵改余”對本支的沖擊
甚至不惜多次寫入始祖的墓志銘
提醒后世子孫切勿數(shù)典忘宗
2000年和2000后均有所謂“鐵改余姓”要求聯(lián)宗
然四川新塘一支族譜清晰明白,為由余之后,禮源始祖為恕五公
附族譜電子版摘抄:
殘譜余字
余本秦由余之裔,以字為氏。……(老譜第一頁)
……于中 三年繼入相。震子不以……其心不欲強起也。隱終……郡是 臨江……(老譜第二頁)
回為管軍千戶鎮(zhèn)守……子孫終……莫也為龍泉余氏伯宣幼……政事……從軍何上二十余……(老譜第三頁)
……之實……武十四年予外弟繼盒與其……一編致其族 伯父……皋甫之言曰……(老譜第四頁)
游播遷于外,不克守祖宗墳?zāi)?,今既得告歸……復(fù)行顧宗姓蕃而譜不繼,恐后復(fù)之散處者無所 譜所……也將附諸梓請一言以序其端。予曰:嗟乎,譜為尊 敬宗 族作也。所以序尊卑,別親疏。有族者不可后也。伯宣之拳拳于此。予家距禮源為近,與予為世戚。予與伯宣來交厚又翰墨為事……幼時奉先大父進士公命省祖姑與諸姑于……(老譜第五頁)
戚時往還,獲見其考成之風(fēng),宗黨之盛,詩……夫衣服起居無不各臻其美。今既且老而更若……伯宣之譜,重有感矣。然敬宗收族之道存乎人,伯宣所以聚而閱人者育其道哉。余氏之盛益未艾也。茲譜之傳,綱而勿失,于是乎書。
洪武十四年七月望日 姻生吳會拜序
之傳,綱而勿失,于是乎書。
洪武十四年七月望日 姻生吳會拜序
族敘
禮由義起者也。
余公自義,原而來其地。曰:禮,志不忘所自也。亦又聞之義權(quán)一時,禮經(jīng)萬代。是故,制事之法義為準(zhǔn),持世之道禮為繩。昔孔子論世而以禮從所重也。公殆有見于此,故即其地名之以示世。守斯禮之意歟。越今相錯而居,井井鱗鱗,振振揖揖。邑西北鄉(xiāng)風(fēng)崇禮讓,余為最。即散處他境者,莫不皆然。蓋其先世有源,引其緒而肇其端也。雖然禮俗之興,必有人為之興,禮俗之盛必有人為之傳,考余氏譜凡五修源流均可睹,則繩先開后,為譜者之力居多德宣諸君子。于是續(xù)取而修之,亦以維教也,或為禮存乎!惟之成于習(xí)譜何與焉,不知魯秉周公之典籍在也,杞宋足文獻湮也,家譜之所系不猶是耶。修之而世系,于是乎愈詳,于是乎愈篤,傳諸后懻,見其歷派相承,孫子得以彌祖,而父子之禮明;庶不得以奪嫡,而兄弟之禮明;妾不得以先妻,而夫婦之禮明。且也某某以行顯而知治身之必于禮;某某以淑行聞而知范家之必于禮;某某以各宦著而知為國之必于禮。禮教之久不衰洵于譜有賴也然。譜猶余氏宜修乎,亦非也。益他族之譜,皆以維禮。禮源余氏之譜又以繼先志也。故函之也。
世居
世居誌者,懼族居之繁遷徒之遠(yuǎn)而后之人無所據(jù),乃取其祖居及遷居地名并代之所由分者,以備查考。
予族禮源,由火原遷義原,七世孫恕五公因九峰聳秀,遷居其下,名其地曰:禮源。九峰之西,雖遷居不同,皆五公之子孫??偯Y源。故有一列峰之東曰:東岸,及五公所居故址,五公第六孫四三公子孫世居其中。東岸上邊乃五公五世孫,元十公所居也。東岸下邊乃五公五世孫,元九公所居也。其地有禮源塘、禮源壟,皆未離祖宗命名意也。不延茅 環(huán)峰之東近山之麓,曰:背岸,乃五公第三孫三九公所居也。又相望而旋之北,曰:北岸,乃五公第五孫四二公幼子九十公所居其地。有宿馬畬宏遠(yuǎn)樓且月形地黃土塘夾居左右。始祖老五公饒?zhí)嫒藘赡乖谘?。又相距而不上半里一列峰之南,曰:槐樹,其地鳥石回旋紫峰而峙,五公九世孫伯亨亨一公居焉。又接壤而聲聞相應(yīng),曰:新塘,乃亨一公長子塤一公遷居,伯亨公之重孫琰五公贅居,及塤一公之元孫金十四公者贅江太孺人遂世居。有居槐樹上原,曰:上余,乃十六公幼子四五公所居也。雖有三而于九峰紫尤為附近又有壁峰,之西南面槐樹東臂兩岸,曰:藥局,五公三世孫四十公居焉。迄今河西之清流自在,雙池之鐘鼓猶懸。又西而旋踵左望,曰:嚴(yán)塘。五公四世孫八十公所居。四二公派下子孫也。境地盤錯,居處稠密,皆蟬聯(lián)于九峰之下,禮源之旁,八極峰之西,相距稍遠(yuǎn),曰黃原口者,乃五公九世孫同五公所居也。其地有東巗嶺獅子石又極西連九峰之南籍屬臨川,曰梅崗,其地四山挺秀,綠水回旋。五公九十孫潤一公贅梅崗曰龔太孺人遂家焉。界就梅崗曰沙巷,五公十世孫藹七公贅居官塘謝太孺人遂居焉。后有遷于火塘者,亦藹七公五世孫皎五公所居也。有居本都王家莊者,三公派下侃二公之子孫也。又有連九峰之極東黎嶺孤峙遙相掩映,曰:黎墟,籍屬東鄉(xiāng),高七公贅黎墟王太孺人,其子孫世居焉??傊?,地名雖殊,皆連九峰之前后左右。與五公所居禮源不甚懸隔者也。又有不依故土,播遷遠(yuǎn)鄉(xiāng),其有遷清江者,五公五世孫信三公也。也有出姓下建昌吳公者……七……公之幼子棟生公也。也有出姓臨邑……雅六公派下富七公也。未附外省有遷福建邵武府者,五公三世孫 大公之子孫十一公也。也有遷龍泉者,五公五世孫元九公之子孫。而此支下后有遷新喻者,有客四川龍安府平武縣楊村者,五公十五世孫慶二公所居,乃 二公派下敏三公之子孫也。慶二公居后子孫蕃盛。彼侄星二公亦往同居焉。有客四川綿竹者五公十四世孫金十三公及岳一公子孫之皆屬二十公派下也。有游三楚客河南而居,乃四五公派下和八公穆二公穆六公子孫也。有出姓建德鄧公者,系五公十二世孫盛三公季 公派下。明正德間挈子春松公歸家認(rèn)祖焉??驮颇吓R安府新平縣者,五公十四世孫京九公之子振十五公所居。有遷居南京留守衛(wèi)者,三九公派下才十四公之子孫也。有遷居貴州苦茶園者五公長子十六公派下四十公十三世孫榮五一公榮五二公榮五四公也。其門遷,不常徒聚族和一,或貪沃壤,或錮煙霞,或喜風(fēng)光,或因 要五公之子孫。而禮源之漸遷出,合而計論源流俱在,雖閱世已遠(yuǎn),隔地已遙,茍不忘先人而興返本之思,試按譜而考之,何患沂流而不得其本源之自哉。
再記始祖墳山
一黃土塘坐杵溪面九紫甲山庚向葬:始祖恕五公府君。后附各先祖凡禮源子孫俱受分股每年有贍祭銀。
一守家窠名月形以狀似月沉西海又坐西故命名。內(nèi)葬五婆饒?zhí)踩?。后禮源之始祖妣山在北岸屋后。四二公子孫照管,各年有贍祭銀租。
一鵝塘坐駝山之北壬山丙向內(nèi)葬襄一公。后附葬各公。每年收山租辦祭上紀(jì)三山系合始祖考妣葬地。故將出之余各支墳山各支照管。不及備載。
宋故念慈公墓志銘
公姓余,撫州金溪人也。豐質(zhì)樸美,德行純粹,執(zhí)本平心,時處順不事華飾而亦不茍飾,博施于人而能聚眾,且與朋友言而有信。平居暇日,賓客過從,逍遙飲宴,開襟放懷,以盡其樂。恬然不以世榮枯之事而芥蒂。胸次茲乃鄉(xiāng)黨流俗中之杰出者也。
公娶饒?zhí)踩?,?nèi)政克復(fù),外治無偏。不盡松齡,殄公之先。有子三人,長曰文孟,仲曰文曉,季曰文琛。不終侍養(yǎng),俱已早逝。女一適于閭里江安國新婦二人黎氏。黎氏事翁恭勤,撫恤諸孤男八人,曰忠,曰達,曰寶,曰信,曰強,曰元,曰金,曰文。曰:定勤于務(wù)本,生事日達顯。當(dāng)八十七壽卒于紹熙辛亥全月十六日。越次年壬子仲冬月初三良壬申良日歸窀黃土,面于九紫峰秀水灣環(huán)青山聳麗棲神之地,誠可喜也。況予與公幸同桑梓為相友善,熟知公之詳耶,書乎昔所以之實庶幾聞見盡知其里焉。
歲次紹熙玄默困頓黃之月上浣三日清和。傅宗悅謹(jǐn)銘。
集之公墓志銘
余公大成。以孝行聞于時。匝臨金數(shù)百里,無貴賤,無長少,無不以孝名者,鄉(xiāng)評重字遂稱為孝子。余集之云顧余君所處難極耳。先君世居金邑北岸里,萬元公挈家往楚,蓋撫俗以客地為家就所便也。父念慈公雖返梓里婚焉。而以身從父于楚。是游楚者主 亞于旅暨諸戚屬數(shù)十余人在里者,君與母氏饒姓女人暨君三人而已。君年甫四歲,祖若父相繼亡楚,太安人大慟曰:親戚仳離,何以為計?兩襯在外,且何以安旅魂?而君有以慰之矣。曰:予不有外祖在于靖興,若往之,則旅魂可返,親戚亦可回也。太安人始寤如其言,遂翼兩襯歸而先靈安。數(shù)十余人悉歸故里。而先靈愈安。太安人之節(jié)孝著于當(dāng)時,嗚呼里巷小兒徒知,嬉戲縱遭家難潸然,已君以一言寤其母,遂以成其母之名而安其祖。祖若父客亡在外之靈非仁孝篤于天性能如是乎?先時,祖父客楚皆頗饒及棄楚歸家計日舊矣。君少習(xí)舉業(yè)稍長輒自念曰:事孰為大孝,親為大悅,親為大予,安用矻矻占吡坐守困窮使母憂先業(yè)之寤 顯貽。先人之憾于地下矣。遠(yuǎn)游而系母心則又不可故營賈于鄉(xiāng)邑之滸灣,從母愿也。年遂累金人,于是嘆余氏有克家子矣。且非特 也。推而及于父之族,又推而及于母之族,老者養(yǎng)之孤者,鞠之貧乏不能自存者振之故同爨數(shù)十余人裫婭往來迄無安日。與祖若父在時之家風(fēng)無異也。非所稱善繼善述者耶。方父之喪楚也,母即屏葷不茹酒淡泊終身。君欲奉以鮮旨不可得,乃為禮懺皇梁以展其誠。母旬六十縉紳咸壽,以文蓋生事之禮無不盡也。而君之姨適張友愛如幼樨然所以怡澤母心者,又無不至。母死躃踴傷悼幾以身殉及。葬弔者祭者數(shù)百余人,四方觀者環(huán)集如云。僉曰:子之賢也,母之福也。喪盡其禮,于斯極矣。而君之意未足也。既而府縣旌之扁榮,而君之意猶未足也。既而郡誌録之,縉紳先生贊之頌之賦之傳之。在母成萬事之名而因以遂。其祖若父冥冥中垂念其母之節(jié)孝苦節(jié)之意,而君之心稍慰。嗚呼!天下有孝思無窮如余君之為子者哉。為孝可以得天。故君初娶湯孺人生一子名德昌,現(xiàn)大有父風(fēng)。后必有以光大其家者。媳李氏,邑大儒李亦人先生女也。孫翌及參識者其皆非凡器。女一適李瑞肇基亦人先生高門第也。有甥溥孫有女甥金玉而副室。白孺人生子二,曰癸,曰丁。少皆穎異。癸聘王氏名族也。天之眷余門者,正未有艾矣。惟孝可動人,故臬司辟君為櫞將,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也。惜乎壽不少延不及長其用耳。雖然君壽四十五,而君之名壽之千萬世可也。故君為之名曰:惟君之生,生則無忸;惟君之死,死且不朽。初貽哲命,甲子紀(jì)年,時日方至,光岳鍾全。胡天弗勅,忌成而毀,干旌蕡及,遽呼不起,下葬烏兜,山靈護繞。配以丙壬己亥相生誠成也。有德居之,錫爾純嘏,其在斯歟。
余氏譜牒
譜牒之修所以溯本返源求夫祖宗功德之所自來而垂為百世之典型。其事雖與國吏殊科而必三長兼?zhèn)?,二善靡遺者,何以異哉。鈞也不才,敢云修乎今之所述録者,傳信而不傳疑;尚慎而不尚夸。匪當(dāng)藻餙文辭揄揚籍貫以發(fā)前代之幽光。而返自誣其祖矣如我皇朝初,有偽造族譜録稱余姓由元帖木爾始,送諸族氏。推其故,則騙索無譜家之資耳。遵其所是,鈞撫今思之,憂心如疚??趾笕兆訉O惑其聽者,不亦誣歟不知。余氏肇自由余,以字為氏,其前不可考。由秦漢而唐宋,代有顯者,班班史冊,眩人耳目……而吾金溪余氏,自唐有官撫州通判諱釗公者,宦籍郡城葬郡之。擬現(xiàn)薹子孫,由郡城派衍數(shù)世凡五遷至禮源??计淙鐬榻y(tǒng)諸者在宋,則延珍公修禮源支譜者在元,則 伯宣公繼而復(fù)修金溪譜者在明洪武。則 尚志與。二公其后,歷派相承遷不一。而禮源之始祖由恕五公分其緒者,十六公與,二十公也。十六公分支有九。二十公分支有三。其遷居地名,先祖錄之譜中,展卷了然。凡五世至博厚公時人有九余之目始稱焉。乃原一籍新塘始祖,又凡八世至旭萬公,舉子六,長曰:全茂益茂永茂,於文茂廣茂早卒,四英茂鈞祖父也。年十八即請于三伯祖永茂公,曰:兄若弟入塾有年,不能顯達娛親,轂貽子孫,豈甘懷道卒伍亦終屢且貧矣!吾聞男子志在四方,何郁郁久處蓬蘆,作吳下之阿蒙耳?伯祖曰:善,吾欲之滇,子將焉往?祖對曰:聞蜀沃土,若經(jīng)營其市,必權(quán)其子母。于是,毅然偕行。遂服賈于長邑之安寧橋,奠厥居焉。由是宗范陶夷之行,法端木子之學(xué),生財有道,悄然有千溢之藏,數(shù)十年家計百口,皆賴有以溫飽矣。永茂公流寓于云南騰越州之南甸,亦稱素封云。鈞嘗聞家尊輩言,道光中,煩家庭細(xì)故尚相往來,厥后因以道途阻塞,鴻翅難翔。姑記之以矣,異日聚首再行參纂。吾祖父橋遷分支有六。自鈞以下凡五世,迄今聚日蕃茍,不述其梗概,編其統(tǒng)緒,奚以敦本敬宗收族而睦親乎,今幸也。文獻足徵有條而不紊;系圖周浙有確而弗考。故圣人績緒承先慎終追遠(yuǎn),以樹前代之芳規(guī),述祖考之遺訓(xùn),使后世子孫源源繼美,世守勿替,盡善盡美矣,不以宜乎。是則譜牒之急宜修也明矣,如老泉所謂讀吾譜而可以興仁孝之思者在不是歟。鈞于是乎然亦有望于。
余氏譜敘
余氏之譜,譜余氏之族也。余氏系出下邳,秦穆公伐西戎,獲。其臣由余,以為上卿。后別姓余氏。世之有余氏者,蓋自此始。吾先祖諱英茂字培山。公由江西入蜀,至長邑安寧橋迄今百數(shù)十年矣。江西古稱豫章福地,而長邑素號淯水名區(qū)。公初來橋,經(jīng)營貨殖,億則屢中,起家巨萬,田連阡陌,屋美奐輪,家數(shù)十人,雍和一室。公晚年得染足疾,常有桑梓之感念,江右故里先人之蘆墓在焉,祖宗之基業(yè)存焉,不辭跋涉之勞,難卻親親之誼。道光中命二世祖斐章公回籍省墓省祠修譜,諸鋸典費千余金于戲非公之明發(fā)不昧,念及先人,而余氏幾于不祀矣。矧人事有代謝,日月有推遷。未及返命,而培山公劇告壽終是殆。彼蒼之特眷有德,使我祖若宗,承承繼繼,綿綿延延,以垂之久遠(yuǎn)者,皆在此一役也。及在中葉光緒初年,三世祖廷鈞公見年湮代遠(yuǎn),譜牒剝蝕,恐后世子孫罔知祖考之所由始。不數(shù)典而忘祖者有之,況為人子者,三載不修譜,則干禁先王之明訓(xùn),昭然若揭,實有創(chuàng)深痛鋸之心焉。榮自先祖入蜀今四傳矣。民國五年同兄維彬宦游犍為,得晤族人,詢及先祖遷蜀諱號支派源流,不專對是,吾之不肖矣。后二年,歸家綜閱譜系,始知同吾。祖入蜀之三先祖后裔遷居犍為,則是今日之相遇于犍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分而至于實地,不明譜系幾若語人。此吾譜之所由作也。況當(dāng)今之世,治亂循環(huán)將求所,以合族者必自譜。始故吾欲作余氏之譜,而非徒譜也。有譜之常在人心目中矣。
民國六年重陽月吉日四世孫維榮重修撰
恕五公初遷禮源祖。子二:十六公,分支有九;二十公,分支有三。
十六公三九公黃源;仲一公梅崗;四二公北岸;季一公藥局;季二公嚴(yán)塘;九十公背岸;四五公上余;季九公上東岸;季八公下東岸。
二十公五一公新塘下;五二公槐樹下;四三公黎墟。
新塘字派
青 申 諒 亨 塤 需 珍 金 玉 典 泮相 槇 灼 圻 鋐 浩 梁 燦 城銓 錕 瀛。
五一公子青八公子申六公子諒二公子百亨公
百亨公名道猷,字百亨。例贈正五品,勅授承德郎,任山東蒙陰縣知縣,調(diào)署福建閩縣知縣,補候知府。生于正統(tǒng)乙未年,卒于己未年,月日未詳。與熊太淑人合葬。德配
熊太淑人生卒年月日未敘。續(xù)配
劉太淑人生卒年月日未敘。副室
謝孺人生卒年月日未敘。舉子六
舉人博厚,從九博智,守備博聞,歲貢博義,拔貢正祥,文生博信。
篪二公塤四公塤五公祝三公俱槐樹下祖。
博厚公塤一公,江西新塘始祖。名任重丁丑科舉人敕授文林郎候補知縣。生于洪武癸丑年正月二十三日申時。卒于景泰庚午年五月十二日。葬虎形山。德配石崗
吳太安人生于洪武戊寅年四月二十五日。卒于乙丑年九月。葬屋下廠。舉子三
文生邦則,廩生邦顯,邦域早夭。
邦則公需二公分派四房。邦顯公需九公分派六房。
邦則公需二公廩生。生于明永樂辛亥年六月初九日。卒于丁酉年三月二十日。葬虎形山。德配
饒?zhí)嫒松诿饔罉芳撼竽晔辉隆W溆诠锩甓?。葬彰陂山。舉子三
珍一公,珍二公,珍三公
珍二公字省生。生于甲寅年八月十三日。卒于癸巳年四月二十五日。德配
張?zhí)嫒松诿饕颐暾鲁跷迦?。卒于丁巳年三月初十日。葬虎形山。舉子二
金四公,金八公。
金四公誥授中憲大夫。生于明嘉慶辛巳年十二月二十日。卒于丁酉年九月十五日。德配
鄭太孺人誥封恭人。生于明嘉慶庚辰年三月十二日。卒于戊午年三月十一日。續(xù)配
謝太孺人賜封宜人。生于明嘉慶甲申年六月初三。卒于乙未年十月十一日。舉子三
金四公發(fā)派三房
文生允吉,舉人允順,增生允貴
允順公玉十二公,名華,字茂生。庚子科舉人,誥授朝議大夫,大挑一等,任湖南配縣知縣,補升常德府知府。生于甲子年九月二十四日。卒于甲戍年五月。日時失載。德配
江太恭人誥封恭人,賜封宜人。生于乙丑年二月二十八日。卒于辛巳年。月日未敘。舉子三
允順公發(fā)派三房
職員如義,舉人如美,文生如蓋
如美公典十一公,名招,字紹之。舉人。署理江西瑞州府府教諭。生于明嘉靖己丑年十二月。卒于萬歷庚寅年十一月。日時未敘。葬五通殿。德配
饒?zhí)踩苏a封恭人。生于明嘉靖庚子年六月十六日。卒年月日未敘。同公葬于五通殿。舉子二
如美公發(fā)派二房
文生懷吾,文生紹池
懷吾公泮二十二公。文生。生于明隆慶壬申年七月初二日。卒于崇禎乙酉十月。日時葬地未敘。德配
李孺人生于明萬歷戊寅年十月十三日。卒于庚申年五月二十日。葬大塘山。舉子四
懷吾公發(fā)派四房
孟羲 仲羲 季羲 相二十六公未詳
孟羲公槇四一公。名應(yīng)奉。生于明萬歷乙卯年十一月初一日。卒年月日未敘。德配
劉孺人生于明萬歷丁巳年八月。卒年月日未敘。續(xù)配
徐孺人生于明萬歷甲寅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卒于丁酉年二月十五日。葬地未敘。舉子二
思孟 公大
思孟公灼四一公。名吳。生于明崇禎甲戍年六月十三日辰時??图拇?。卒年月日未詳。德配
王孺人生于明崇禎丙子年五月二十二日巳時。卒年月日未詳。
公大公灼四一公。名泰。生于清順治丙戍年七月十一日。卒年月日未詳。德配
曾孺人生于清順治己丑年。卒年月日葬地未敘。舉子二
貴生客外未敘。增生漢成
漢成公圻八八公。名常。增生生于清康熙甲子年二月十七日。卒于雍正庚戍年二月十二日。德配
丁孺人生于清康熙辛巳年九月二十日卒于乙亥年正月十六日。葬清水嶺。舉子四
義萬 有萬 善生夭 旭萬
義萬公鋐百十公。名可。生于清康熙庚子年二月二十四日。卒于丙子年。月日未敘。葬虎形山。德配
吳孺人生于清乾隆乙巳年八月二十三日。卒年月日未敘。舉子四
興茂 貴茂 蒼宗 云茂
有萬公鋐百二十五公。名應(yīng)。生于前清康熙壬寅年八月初四日。卒于甲寅年六月二十四日。德配
雷太孺人生于清乾隆丁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卒年月日時未敘。葬虎形山。舉子二
才茂 廣茂
旭萬公鋐百四一公。名尾。增生生于清雍正壬子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于嘉慶辛未年正月二十九日。德配
謝太孺人生于前清乾隆甲子年十一月十六日。卒于嘉慶癸亥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葬虎形山。舉子六。女一。適鼓樓里王。
全茂 益茂 永茂 文茂夭 英茂 若茂夭
興茂公浩百十八公。名生。生于前清乾隆丙子年又九月十一日。卒于嘉慶丙午年三月二十七日。德配
車太孺人生于清乾隆丁丑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卒于道光年月日時未敘。葬虎形山。舉子一。女二
開景 長女適南基邱;次女適鼓樓李。
貴茂公浩百三七公。名翰。生于清乾隆壬午年十月十二日。卒年月日時未詳。葬云南騰越州南甸。德配
李太孺人生于清乾隆癸未年四月初二日。卒于道光年月日時未敘。葬虎形山。舉子一
文開
文開公樑七八公。名瑞。生于清乾隆乙巳年五月初二日午時。卒年月日時未敘。德配
王太孺人生于清嘉慶辛未年三月初一日未時。卒年月日時與葬地未敘。舉子一
來福夭
云茂公浩百六公。名祖壽。生于清乾隆壬寅年九月初一日。卒年月日時未敘。德配
謝太孺人生卒年月日時未敘。
廣茂公浩百五三公。名良。生于清乾隆癸巳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卒葬未敘。德配
楊太孺人生于清戊戍年十一月十七日。卒葬未敘。舉子一。
儀生
全茂公浩百四六公。名博。生于清乾隆丙戍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卒葬未敘。德配
劉太孺人生于清乾隆丁酉年七月初六日。卒葬未敘。舉子四
小魁 小五 金彩 小六
小魁公樑百五公。生于清嘉慶己未年十月十五日。卒年月日時未敘。
小五公樑百十八公。生于清嘉慶丙寅年十一月二十日。卒年月日時未敘。
金彩公樑百二十四公。名小更。生于清嘉慶壬申年十二月初八日。俱客籍云南南甸。
小六公樑百二十一公。生于清嘉慶戊辰年十一月二十日。卒葬未敘。
益茂公浩百五六公。名高。生于清乾隆丙申年八月十七日。卒葬未敘。德配
李太孺人生于清乾隆甲寅年二月十一日。卒年月日未敘。葬虎形山。女二。長適老鵝塘楊;次適神嶺上張。
永茂公浩百一十六公。名海。生于清乾隆戊戍年二月二十一日。卒葬未敘??图颇向v越州南甸。德配
饒?zhí)嫒松谇迩⌒梁ツ昶咴鲁跛娜?。卒葬未敘?nbsp;
外祖考康公彰亮大人;外祖妣康母游太孺人均系江西吉安府太和縣人。生卒年月日時未敘。
四川敘州府長寧縣安寧鎮(zhèn)新塘始祖
英茂公浩百六六公。名添,號長春,字培山。生于前清乾隆壬寅年正月初九日辰時。原籍江西省撫州府金溪縣十五都新塘下生長。于清嘉慶五年來川。九月初六日在梓起程來川貿(mào)易成都省敘州府長寧縣安寧鎮(zhèn),見風(fēng)淳俗美,遂家焉。后以綢緞發(fā)家巨萬。住宅丁字口。卒于清道光丁未年九月十七日寅時壽終。葬于南溪縣石家壩橋坎上松木山。向山午龍午山子向。德配
康太孺人名真念。生于前清乾隆乙卯年九月十五日巳時,四川敘州府長寧縣上安鄉(xiāng)一甲。安寧鎮(zhèn)上街毛家坎生長。卒于清光緒丙子年六月十四日寅時下渡新塘壽終。葬新塘梨子林。舉子六
監(jiān)生超然 正八品超凡 監(jiān)生超群 從九品超常 恩貢生超倫 從九品超第
四川長邑新塘字派
超 廷 維 式 發(fā)
弼 相 佐 勲 華
培山公墓志銘
吾余姓由余后也。漢唐無顯者。宋有余端禮,余堯弼,余靖,皆顯官。元有盡節(jié)安慶之余闕明,有總制三邊之余子俊。子俊公青神人。其始祖由江西遷湖北由湖北遷川南。予聞武昌省宗,族云:嘉慶初,有自以為帖木耳后者,偽造譜牒,招搖我同姓,殷富之家甚矣是。自誣其祖宗也。豈足以論余譜哉。而予又豈遂以此贅哉。公江西撫州金溪縣人。諱英茂字培山號長春。旭萬公之四子也。兄弟六人,長全茂益茂侍養(yǎng)于家。文茂若茂早卒。公少精明,善會計,年十八謂其三兄永茂公曰:男子志在四方,奚郁郁桑梓中為吳下之蛙,聞蜀沃土也,我將往。永茂公曰:吾欲之滇。于是各戒行李拜別高堂去。后永茂公亦發(fā)跡滇南。公踰襄樊過洞庭越貴陽經(jīng)定永至長邑安寧橋止焉。且夫桔不踰淮,鸜不踰済,鳱不踰汶。屋遷地弗良也。人則不然,如蓬轉(zhuǎn)如萍飄,東西南北各有所宜之地。而不見夫生于諸馮遷于負(fù)夏卒于鳴條者乎。又不見夫于岐周卒于畢郢者乎。蘇子曰: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又曰:得意江湖便家假。令公懷土宴安不出里閈,將長為吳下阿蒙耳。焉能燕翼貽謀,長育其子孫也哉。
公既來橋,經(jīng)營闤 黃潤比筒春風(fēng),風(fēng)人可居皆奇貨。如是者有年,由銖而累,因尺而尋,爰立室家,栽培蘭桂。如是者又有年,今則原隰龍鱗彌望焉。皆鄭白之沃,或曰命也。而不知公之材力實有過人者。古之人如郭縱出于鑄治,雍伯起于販脂,濁氏以胃脯連騎,卓氏以蹲鴟致富,是遵何道,與勤以開財源,儉以節(jié)財流也然。而公不忘其所自始也。春命家督斐章回籍省先人墓,且存問諸宗族相鄰未復(fù)命,公歿。歿時以勤儉為遺囑,于詩書三致意焉。鴻雁之卒章曰:雖則劬勞,其究安宅。誠公之謂與。公生于清乾隆壬寅年正月初九日辰時。歿于前清道光丁未年九月十七日卯時橋窩頭壽終。德配
康太孺人舉子六
超然字斐章 超凡字介仙 超群字品泉 超常字惠菴 超倫字?jǐn)⑽?nbsp; 超第字舜卿 公以前清道光丁未年全月十六日葬于南邑石家壩橋砍上松木山午山子向兼丙寅。爰為之銘曰:公發(fā)源于金溪,而成家于淯水,既始為羈旅之臣,后則既多受趾遷地為良。安生順?biāo)?,爰宅于茲,人文慰起,悵望鄉(xiāng)關(guān)迢遙
劍 毓秀 陽開
墓碑額子 井
垣 鐘靈 陰開
克勤克儉垂后裔; 如聞如見仰前靈。
水聚山環(huán)鍾地脈; 龍飛鳳舞啟人文。
源開蜀國流光遠(yuǎn); 派衍吳都集慶長。
候選儒學(xué)正堂族兄偉業(yè)拜撰
拜讀《培山公墓志銘》,有斷句錯誤,特指出“元有盡節(jié)安慶之余闕明,有總制三邊之余子俊?!睉?yīng)斷為“元有盡節(jié)安慶之余闕,明有總制三邊之余子俊?!?nbsp;
另讀“予聞武昌省宗,族云:嘉慶初,有自以為帖木耳后者,偽造譜牒,招搖我同姓,殷富之家甚矣是。自誣其祖宗也。豈足以論余譜哉。而予又豈遂以此贅哉” 一句有所感??梢婅F改余一說實在嘉慶初已經(jīng)蔓延各地,已是民間常見之現(xiàn)象,恐難分清。
尊敬的版主,有些問題需要請教,無意冒犯。
在樓主《余氏譜牒》一文中,自述如下:“而吾金溪余氏,自唐有官撫州通判諱釗公者,宦籍郡城葬郡之。擬現(xiàn)薹子孫,由郡城派衍數(shù)世凡五遷至禮源??计淙鐬榻y(tǒng)諸者在宋,則延珍公修禮源支譜者在元,則伯宣公繼而復(fù)修金溪譜者在明洪武?!敝灰姶酥г谔瞥杏噌摴戮咏鲹嶂菘こ牵笥兴∥骞w禮源,自宋統(tǒng)宗以來,元明均有復(fù)修,應(yīng)是一脈派衍無疑。
而你指他們是余靖公(宋朝)后裔,不知其中是否有想通之處?
吉州余氏族譜序
為序,所著經(jīng)史時,務(wù)求伯父吏部公,又交斯延先生,其季子學(xué)奭吏部公,壻也則學(xué)之求,予敢忘世好而不勉乎?況族譜之作以明源本、教孝弟,予不有以相成之不可也。按譜余氏自宋襄公靖知吉州,其仲子西融州通判仲忠(應(yīng)為仲荀)娶泰和陳氏,來居邑之萬歲巷,西融生南昌、令仁,南昌篤於行義,甞為家訓(xùn)曰:讀書,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至今鄉(xiāng)人取以為法;南昌生孝感主簿可大,可大通五經(jīng),起家進士,在孝感有善政,民作祠祀之;孝感生袁州、學(xué)正、天祥,(此處疑有缺字)甞試于郡第一(此處疑有缺字)生五子,人英始徙千秋鄉(xiāng)之株木里,益大其家;人英生五子,珪領(lǐng)鄉(xiāng)舉,為九江儒學(xué)提舉,九江之孫,贑州路學(xué)教授希武,即友梅先生,亦通五經(jīng),友梅三子存道尤博學(xué),下至天文地理、歷數(shù)醫(yī)卜之書無不精究;存道生昌齡,即斯延先生,時安成劉云章先生從虞文靖公得性命之學(xué),先生徃從,劉先生而受焉,修徳厲行,嘗一徴詣京師,以疾辭退,以所學(xué)教其鄉(xiāng)之人與其二子,二子亦卓然有成學(xué),以書經(jīng)登永樂二年進士第,與翰林修撰曽棨二十八人者,同受上命進學(xué)于禁中,為天下之所歆羨屬望。於戱!余氏自襄公以宋名臣至今,凡若干世,其詩書福澤何其不替益隆如此也,豈非有念其祖之徳,思嗣之者代不乏人,而克臻是乎,如使繼今益有其祖徳思嗣之不懈,則余氏之福澤豈有涯哉?余氏子孫尚世念之。
西融州考:
《嶺外代答》([宋]周去非)中有多條有西融州的詞條,似乎就在廣西(今柳州融安、融水一帶),是否就是序中之西融州有待再證。
湖廣諸山
南方多佳山。竊謂其本根自衡山來,勢如木之有餘枝條枚也。東南一榦,為廣東之韶石,雲(yún)闕參天,鍾簴躆地,望之使人肅然想有虞張樂之盛。綿延至英州,羣峯玉立,堅潤而秀,乃其枝柯也。散布為德慶之三洲巖、惠之羅浮山與其他不知名之奇山,又其條枚也。西南一榦,發(fā)為道之九嶷,崢嶸峻極,峯岫挺異,縈紆盤礴,惘不可測。綿延為桂林之山,羣峯拔地,森立四野,亦皆其枝柯也。至伏地而行乎黃茅赤土之下,突出為西融州之老君洞天、容之句漏洞天、潯之白石洞天,茲亦其條枚也。東南方至陽,天地之美具焉。草木之生,必向榮於南枝,衡山之陽,亦猶是耳。
牂牁江
西融州城外江水,卽牂牁江之下流也。江面頗闊,昔嘗有大水泛出蜀南州牌。漢武平南越,發(fā)夜郞,下牂牁,非由融州,則何自而至南越哉?今靜江府桑江寨,其水亦合于融江之上流,或云桑江,亦牂牁音之訛也。大抵融州之西,為蜀之南,地本接連,但隔於蠻猺,不可通耳。
鉛粉
西融州有鉛坑,鉛質(zhì)極美,桂人用以制粉。澄之以桂水之清,故桂粉聲聞天下[91]。桂粉舊皆僧房罨造,僧無不富,邪僻之行多矣。厥後經(jīng)略司專其利,歲得息錢二萬緡,以資經(jīng)費,羣僧乃往衡嶽造粉,而以下價售之,亦名桂粉,雖其色不若桂,然桂以故發(fā)賣少遲。
花藤
花藤在西融州。藤中斕斑,其花紋如攢銀杏葉,或似牡丹花片,照之透明。乃鏇以為器用,人多珍之。
《嶺外代答》,周去非撰。十卷。作者任桂林尉時,以嶺南見聞,參酌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隨事札記四百餘條,歸後選取二百九十四條成書。
翰林庶吉士余學(xué)夔持其父斯延先生所作余氏族譜示余,求序之。
予家與余氏相好非一世,先曾祖待制公與友梅先生交,甞為序所著經(jīng)史。時務(wù)求伯父吏部公又交斯延先生,其季子學(xué)奭,吏部公壻(婿)也。則學(xué)夔之求予,敢忘世好而不勉乎?況族譜之作以明源本教孝弟,予不有以相成之不可也。
按譜:余氏自宋襄公靖知吉州,其仲子西融州通判仲忠,娶泰和陳氏,來居邑之萬歲巷。西融生南昌令仁,南昌篤于行義,甞為家訓(xùn)曰:“讀書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敝两襦l(xiāng)人取以為法。南昌生孝感主簿可大;可大通五經(jīng),起家進士,在孝感有善政,民作祠祀之。孝感生袁州學(xué)正天祥,嘗試于郡第一。生五子:人英始徙千秋鄉(xiāng)之株木里,益大其家。人英生五子:珪,領(lǐng)鄉(xiāng)舉,為九江儒學(xué)提舉;九江之孫贑州路學(xué)教授希武,即友梅先生,亦通五經(jīng)。友梅三子:存道,尤博學(xué),下至天文、地理、歷數(shù)、醫(yī)、卜之書無不精究;存道生昌齡,即斯延先生。時安成劉云章先生從虞文(虞允文)、靖公得性命之學(xué)。先生徃(往)從劉先生而受焉,修徳厲行,嘗一征詣京師,以疾辭。退以所學(xué)教其鄉(xiāng)之人與其二子。二子亦卓然有成。學(xué)夔,以書經(jīng)登永樂二年進士第,與翰林修撰曽棨二十八人者同受上命,進學(xué)于禁中,為天下之所歆羨屬望。
于戲!余氏自襄公以宋名臣,至今凡若干世,其詩書福澤何其不替益隆如此也!豈非有念其祖之徳,思嗣之者代不乏人,而克臻是乎?如使繼今,益有其祖徳思嗣之不懈,則余氏之福澤豈有涯哉!余氏子孫尚世念之 !
余靖——西融州通判余仲忠(荀)——南昌令余仁——孝感主簿余可大——袁州學(xué)正余天祥——余人英——九江儒學(xué)提舉余珪——?——贛州路學(xué)教授余希武(友梅)——余存道)——余昌齡(斯延)——余學(xué)夔
余學(xué)夔(1372.11--1444.11)字一夔,號北軒,江西省泰和縣塘洲鎮(zhèn)曾家村委珠木村人。
學(xué)夔自幼喜學(xué),篤于孝悌忠信。于洪武壬午(1402年)中舉,永樂甲申(1404年)進士及第,隨即被選入二十八宿,任庶吉士、翰林檢討,預(yù)修《永樂大典》為副總裁。又預(yù)修《五經(jīng)四書性理大全》。永樂申辰(1424年)升侍講學(xué)士,時號翰林御史,又命纂修太祖、太宗、仁宗三朝實錄,書成后,于宣德酉未年(1427)五十二歲時因病請求退休。宣宗皇帝賜給白金、文綺以歸。家居以文字自娛、一年后,應(yīng)聘廣東主考官,當(dāng)時有公正、公平之美譽,而無埋沒人才之怨憤。正統(tǒng)九年卒于第,享年七十三歲。
生平所著有《北軒詩文集》五十卷
四川省,北川縣的余氏班派字輩
四川省,北川縣的余氏班派字輩:學(xué)(旭)長永天洪(紅),明成(承)萬代忠(中),富貴(桂)奇(其)大有(友),志(治)昌正興?。垼?。沒有括號的字是父輩傳下來的,也許音同字不同,上輩傳承人早已過世,現(xiàn)在無法考證,無括號的字是同音字,是不是原來的字,難以印證,僅供《余氏家族》網(wǎng)參考。
四川南充蓬安縣余氏族譜字輩
四川南充蓬安縣余氏族譜字輩為“德仁興定大 顯照世代昌 詩書澤誠遠(yuǎn) 祥發(fā)鼎文光”! 前面那條信息字打錯了!
《四川鄰水余氏族譜》
待編輯“肖溪余氏族譜序文系列
余氏譜序
余氏之先其無譜乎?是未可知也;其有譜乎?亦未可知也!倘或無譜,后人所宜創(chuàng)修,若其有譜而失,后人尤宜重修。蓋譜之所關(guān),至巨至重。百世之尊卑不紊,惟譜有以持之;庶支之親愛不弛,惟譜有以系之。若其無譜,歷數(shù)十年而班列舛錯者是無尊卑也!若其無譜,逾五六世而賀吊不及者是無親愛也!士君子何所事為其忍,使一族之人同此木本水源,而或肝膽楚越乎?
茲竊懼不敢諉,急為修譜,至于信公之前,中闕數(shù)世茫然無所考,不敢強為其說,而信公之后則歷歷可數(shù),所當(dāng)修明其序。若泥坦壩一支暨戴家場一支、汪家場一支與蕭家溪之上余家溝、黃土墻二大支皆屬吾族一派,而分自信公之上也!但泥坦壩之玉字行與吾族大字同輩,其洪字行與戴家場、汪家場及吾族世字行均屬同輩,至余家溝、黃土墻之行列率多偽妄矣!其宗字行者則與吾族世字行同輩,其單名如余亮等與吾族長字行同輩,其正字行又與吾族永字同班矣!字行之用乖,皆無譜所致,而今急欲作譜者,所以正衣裳之倒置,明綱常之森嚴(yán)。于是欲辨明分,先定行列。謹(jǐn)沿高曾字行續(xù)成二十字曰:
信茂啟宗大,世長永德明,繼述立善典,芳范萬年存。
俾后人知所依據(jù),而命名取字之間,庶幾有條不紊,而百世之尊卑常明在此,庶支之親愛愈篤亦在此也!第家乘之作原非容易,而是譜之成即規(guī)模或有備,然事不容己正,不妨以自我作古者用垂于不朽爾,特為是序。
道光元年辛巳歲九月重慶鎮(zhèn)總兵銳勇巴圖魯六世孫步云謹(jǐn)撰
余氏譜序
蓋聞源之長者流自遠(yuǎn),根之固者枝自繁,此昔人所以培其基而植其本也!余宦游入蜀與余總?cè)纸蛔钌?,佩其粹然儒者,有古名將風(fēng)。凡有調(diào)征,皆堂堂正正以決勝,所向皆捷。是以上邀特達之,知協(xié)鎮(zhèn)西陲番夷,有龍圖之懼。
戊寅歲,余權(quán)篆廣安,總?cè)址钐蛉酥M,居里重修家乘屬序于余。余不文,重以歲來勾當(dāng)墨穢筆脫,其何以序?然正樂以申吾說。
考余氏為由余之后代,有名臣鉅儒炳耀史冊。惟是支分派別,遷徙靡常,下邳、新安各有占籍。至遷于蜀者記載缺如,不能上溯世系。茲譜斷自余玠公,始亦猶史遷楊雄之意,乃史之闕文也!按玠公,字義夫,以兵部侍郎為四川安撫使。用賢任能,輕徭薄征,開屯田于成都,蜀以富邊無警,其政績卓卓,備載宋史本傳,卒于蜀。聞其后嗣即蜀而家焉,均能家學(xué)相承,孝友敦睦,后先輝映。今總?cè)止宰宸毖苤刈V世序,明禮教,著家訓(xùn),培基植本,善承先志。此之謂:事修祖德,貽厥孫謀,行見鳳毛繼美,為圣主股肱干城之寄,則余氏之興正未有艾矣!引淮水而頌之,必以余言為張老焉!是為序。
嘉慶二十三年歲次戊寅權(quán)廣安州事愚弟王彬頓首拜撰
余氏譜序
傳云:立德、立言、立功謂之不朽,是知君子處世貴立不朽之業(yè)也!若夫修家乘以譜是序,正名分,敦孝友,明禮教,傳之子孫世世寶之,不可謂之不朽乎?
余任四川軍糧府直隸同知,向與重慶鎮(zhèn)余總?cè)滞巧W事,交最深。其為人性嗜學(xué),凡有征調(diào)志在安良除害,不恣殺,不戮降,可謂立德者也!聆其議論則淵源有本,無非忠、孝、節(jié)、義之旨,是其辭足為經(jīng),語足為法,可謂立言者也!至其勤勞夙著,特荷宸眷。庚辰之冬,由阜和協(xié)入覲,即蕳授渝城總鎮(zhèn),是其殊勛偉績更無已也!
且夫流之長者,必有源之遠(yuǎn);葉之茂者,必其本之固;后世之昌達,又由前代之流芳,余固知總?cè)譃橥逡嵋樱〖捌涫疽运藜页?,則系本由余,而支出玠公,其世遠(yuǎn)年湮,不可考者,則闕而不載。夫由余以后遷各省者,既代有偉人。玠公以來分蜀中者,后世有賢哲,如總?cè)止?,不又為矯矯特出者乎?茲總?cè)忠跃醋谑兆逯?,重修譜書,仿蘇、歐之成式,衍派失派之由,綿而名分,愈正孝友,愈敦禮教,愈明使奕世之詵,振奉為圭璧,與其德、其言、其功并垂于不朽焉。余氏之蕃何有窮歟!為序。道光元年辛巳之秋四川軍糧府直隸同知愚兄董醇頓首拜撰
肖溪余氏——創(chuàng)修家祠碑序
昔圣祖仁皇帝圣諭十六條首,以敦孝弟,重人倫,篤宗族,昭雍睦,開其瑞而發(fā)其凡意者。謂:孝弟不敦,人倫巳虧;宗族不篤,雍睦無聞,所謂世祿之家,鮮克有終者,本實之先撥也!故天子有宗廟,庶民有宗祠,其名雖共,其理則同,亦報本返始之意,而不忘其自出也!況古人胞興為懷,家國天下,聯(lián)手足于共姓,合吳越于一家哉!
我族自玠公留川以來,信公居廣以后,繼繼承承,相傳十有一代。近而蕭市如坪上、如溝中、如泥坦壩,皆同流共派而分為三大族者,特是子孫繁衍戶口眾多,排行紊亂,尊卑混淆,而于天秩天序之昭昭,人綱人紀(jì)之切切,尚未講求,不免有放蕩于理法之外者。我祖宮保矯而正之,連三大支為一體,于是尊者、卑者、長者、幼者咸知我族皆西秦相國之后,下邳移來之裔,相親相愛,不復(fù)視同宗為路人;其敦本重宗之心,不可謂不苦矣!惜乎?一宦羈身,九京長逝,家譜雖刊,而家祠未建,為可悲耳!后宮保裔孫繩武,亦有是志,而飲恨黃泉,何天之奮。我宮保祖孫若是之速哉!迄今去,宮保六十除年,子孫輩發(fā)奮自強,耕讀為本,斯時之崛然興起,買田置業(yè),稱素封小康者若而家,一以見祖宗培養(yǎng)之厚,一以見后世之有志竟成也!雖然衣食既裕,禮義當(dāng)興,春秋之典,祖廟宜修,于是合三大族,于公所公同酌議量,提三大族清明會集款買房屋購材料,彼任其勞,此任其怨,貧者出其力,富者出其貨,鳩工大作,寒暑無間,未逾年而成功告竣。歌臺舞館,輪焉負(fù)焉,初未受親朋一粒之贈,一錢之助,四方來觀者,誰不稱我族人才之盛,甲于各里,雖曰:人事之振興,何莫非祖宗之鑒靈哉!至今祠宇巍然,諸務(wù)俱備,是以將捐貨人民錄列于后,以垂久遠(yuǎn),而致不朽,但家祠落成,凡三族子孫先后置買之田地,彼此不得分占,仍各保業(yè)產(chǎn)永作每歲祭掃之用,俾后世子孫咸知我輩創(chuàng)造為艱非偶然也!是序。
肖溪余家祠堂的余姓族人有共同的淵源,有一共同的始祖,那就是家族中廣為流傳的信公。
余氏家族在這里薪火相傳,繁衍生息,源于何時?對于家族的淵源我充滿好奇,一直想探個究竟。閑暇時,從長輩們那里打聽家族的歷史,聽他們講述家族里的一些軼聞趣事,希望能夠從中獲取揭謎家族淵源的重要信息。走訪中,聽老人們講以前大多數(shù)人家里都有一部《余氏族譜》,由于時間的久遠(yuǎn),很多家譜因保存不善而毀,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家譜也難以找到。前些日子,在打探中得知一位族伯家中還保存著一份家譜,我便前去,道明原由,族伯熱情地從屋里取出一塊紅色綢布包裹著的家譜,打開一看,僅有第一卷還保存完整,其他三卷都已破敗不堪且字跡模糊,幸好還無缺頁,看到期盼已久的家譜終于得見,我欣喜萬分,激動不已。這本家譜修編于民國七年,距今已有九十余年。據(jù)家譜記載,《余氏族譜》前后共經(jīng)歷了兩次編撰,第一次修譜應(yīng)是前清嘉慶二十年,可從先祖余大人的序文中得知。關(guān)于家族的淵源,余大人的《余氏譜系說》中這樣說道:“吾族居川省賨城蹬子河由來久矣,而自高祖茂樓公之上通族皆莫知之。予宦游在外至丁丑年丁母喪扶柩旋籍既治奠,欲重修族譜。每游鰲溪即蹬子河之臨岸,見有創(chuàng)修蹬子古碑,自明崇禎五年建立,其序文之末載有余信公偕陳氏男茂太公父子獨立承修?!卑从啻笕说恼f法,茂樓公的父親應(yīng)該就是信公,然而信公之上又為何人?則無從查找,族人也無從得知,那么余氏家族是從何處徙來,又于何時來到這蹬子河繁衍生息的呢?說法種種,且相差甚遠(yuǎn),有人言為“鐵改余”,有人則說是明經(jīng)畧使子俊公之后,又有一種說法為南宋玠公后裔,但根據(jù)余大人的考證,現(xiàn)今余家灣余氏家族確為玠公之后,而玠公到信公的數(shù)世卻無法考證,后人也便無從知曉。
據(jù)《余氏族譜》記載,清宣統(tǒng)三年余家灣余氏族人青云、博齋、德安、明揚、明道等聯(lián)合泥坦壩、余家坪、余家溝三大支余氏族人籌款捐物修建祠宇樓以祭祀神祖,團聚族人,每年清明聚合族人開展祭祀活動,而余家灣清明會則可追溯到前清同治六年。約摸大半年祠堂竣工,修建祠堂的所有籌款及捐物都詳盡的羅列于家譜之中,并雕刻在祠堂大殿的板墻上,每一筆開支都記載得清清楚楚。祠堂建成后又組織族人重修族譜,并再續(xù)行列輩分二十字即“忠義傳家訓(xùn),孝友百代昌,清廉延澤遠(yuǎn),賢哲福壽康”
一,余學(xué)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