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倫是唐朝的著名詩人,字幼公,今江蘇人。青年時期學(xué)于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等。戴叔倫慕道,晚年自請為道士,過著閑云野鶴的生活。戴叔倫的詩歌,多是表現(xiàn)了恬淡而美好的隱逸生活,亦有少部分詩歌反映了人民的疾苦。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戴叔倫任東陽令,在次年春天卸任。在東陽期間,戴叔倫對于東陽的蘭溪(又稱蘭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的獨(dú)特風(fēng)景十分喜愛。其著名的寫景詩《蘭溪棹歌》,就是在這時完成的。
《蘭溪棹歌》全詩如下: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釋義:清涼的月亮如蛾眉一般,掛在柳灣,越中優(yōu)美的山色倒映在平滑如鏡的湖面上。蘭溪連日來下桃花雨,使水位上漲。半夜時分鯉魚等魚群紛紛游到溪的淺灘,爭搶新水。
該詩以靈動的筆調(diào),寫出了蘭溪的優(yōu)美風(fēng)景及漁民們的歡快之情。該詩取景特殊,并不是取在一般的白天,而是取在夜間。其所描繪的景色,是人們所很少注意到的江南水鄉(xiāng)的夜景。
第一句“涼月如眉掛柳灣”,寫出了詩人在行舟的過程中所見的岸邊景色。深夜的月色顯得清涼,月亮如峨眉一般,掛在滿是柳樹的溪灣上空。
第二句為“越中山色鏡中看”,著重描寫了夜晚蘭溪的山景及湖景。為什么稱為“越中”呢?因為浙江一帶,在古時候歸于越國所有。浙江自古就風(fēng)景秀美,使人流連忘返。蘭溪的湖水更是清澈如鏡,水面平靜,山色秀景,倒映在湖面上,別具一番優(yōu)美。
第三、四句是“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痹娙死^續(xù)前行,到了灘頭,聽到了嘩啦啦的流水聲,這水聲比往常大了很多。詩人聯(lián)想到桃花盛開的春季,下了多日雨,必是雨水使灘的水位上漲了。在嘩啦啦的聲音之中,似乎還有魚兒游入淺水之聲;應(yīng)該是魚群由于喜愛新的雨水,都爭著來到灘上嬉鬧。
以上兩句的情景,當(dāng)然都不是詩人親眼所見,乃是因所聞而所聯(lián)想的情景。可貴的是,這些聯(lián)想并非詩人無中生有的想象,而是符合實際場景的。南方在春季多雨之際,的確會使水面上升,且水不會變渾濁。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上文的“越中山色鏡中看”才能出現(xiàn)。倘若在北方春季連日下雨,水中是很渾濁的,斷無清澈如鏡的說法。
而詩人對于游魚爭新水的想象,則使得詩歌一瞬間充滿了活力。我們可以進(jìn)一步想象漁民們收獲時的笑容,一幅漁家歡樂的圖景躍然出現(xiàn)在眼簾。
該詩是一首獨(dú)特的民歌式詩歌,具有濃厚的民歌氣韻,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漁家的歡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