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只要一感冒就咽喉腫痛、喉嚨發(fā)?。ㄑ祝?,連說話都很困難,其實是身體感受了風熱外邪侵入表里肌腠引起。病因在于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肺氣不通暢;《諸病源候論·風熱候》對此就有記載:“風熱病者,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于肺也。肺為五臟上蓋,候身之皮毛,若膚腠虛,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乃入肺也。其狀使人惡風寒戰(zhàn),目欲脫,涕唾出?!标U明了風熱外邪傷人的特點。風熱外邪入里化熱,肌膚腠理遇熱開闔疏泄,發(fā)熱重則機體出汗降溫;風熱上乘,肺氣失宣故咳嗽,鼻流黃膿涕,咯黃膿痰,咽部紅腫疼痛;熱邪傷津耗液,則出現(xiàn)口干舌燥而喜飲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皆風熱征象。
綜述,風熱外邪致病的表現(xiàn)有發(fā)熱惡風、出汗、痰色黃稠、咳痰不暢、鼻流濁涕、咽痛或癢,小便赤黃、舌苔薄黃等證。屬于上呼吸道疾病范疇。
我們從名字的角度來看,首先可以看出有”風“”熱“兩種病邪。自然界有風、寒、暑、濕、燥、熱(火)六種正常的氣候,中醫(yī)稱為”六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界四季輪回,寒暑更替,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而四季氣象又各有特點,春風、夏暑、長夏濕、秋燥、冬寒是自然氣象的基本類型,它們因四時而更替變化,是萬物生長變化的首要條件,故《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碧斓睾蠚?,乃為之人。人生于天地之間,與自然界息息相通,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是萬物生長的條件,也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外在條件。人類在長期的生存實踐中,逐漸獲得了適應這些氣候變化的能力。因此”六氣“一般不致病。但當自然氣候發(fā)生逆亂,“不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太過,至而不及”,也就是說,不到該熱、該冷的時候,卻很熱、很冷;到了該熱、該冷的時候,反而不熱、不冷;或者雖應時夏熱冬寒,但超過常度,熱而太過,寒而太甚;或反春季當溫而反寒,秋季當涼而反熱;以及氣候變化過于急驟,如暴寒暴熱,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使機體不能與之相適應,就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這種能導致機體發(fā)生疾病的六氣,中醫(yī)稱為“六邪”“六淫”。
六淫為病,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來看,除了氣候因素外,實際還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物理、化學等多種致病因素作用于機體所引起的病理反應在內(nèi)。簡單地說,中醫(yī)借用”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熱(火)邪“之名,概括了所有的由外界因素干擾人體所致的疾病原因。中醫(yī)講,外感病的主因是風邪,認為風是六淫之首,百病之長。具體而言就是因為六淫中的寒、暑、濕、燥、火多附著風來侵犯人體致病。在風的帶動下,諸如像寒邪、濕邪、熱邪等才有了”翅膀“,附著風邪會鉆進人的體內(nèi),將人體經(jīng)絡堵塞,妨礙正常的氣血運行,使得氣血無法正常的流通,人體的免疫力下降,也就有了疾病。也就是說,當我們身體內(nèi)部臟器與臟器之間、經(jīng)絡與臟器之間、經(jīng)絡與經(jīng)絡之間出現(xiàn)了冷熱不均,出現(xiàn)了不平衡、不和諧的時候,各種病邪就會在風的引導下乘虛而入,導致人體出現(xiàn)疾病。臨床上常見依附于風的病癥有外感風寒、風熱、傷風、風疹、風痹、風濕、中風等。故風邪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是導致人體患病的主要因素。故《靈樞·百病始生》說:“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边@里所說的“風”,即泛指一切外感病邪。正因如此,《素問·風論》明確指出:“風者,百病之長也?!?/span>又說:“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各異?!彬炛T臨床,風邪兼挾其他病邪而致病者極為廣泛。如風挾熱邪襲表犯肺,而成風溫?。伙L挾火毒上攻頭目諸竅,而致局部紅腫熱痛;風挾寒邪外束肌表,而為風寒表證;風邪挾濕侵犯人體,而見頭身脹重、肢體重著、胸悶、苔膩。此外,還有腦風、目風、漏風、首風、腸風、五臟風病等。中醫(yī)學的整體觀認為,善言天者必驗之于人。人,不僅指人的身體,亦常比喻人的社會。故良好的風氣,為社會安寧之本,惡劣的風氣,亦為社會百病之始。空氣的流動就是風。由于地球各個部分吸收太陽的能量不均勻,有的地方熱,有的地方冷,冷的地方空氣密度大,熱的地方空氣密度小,于是密度小的熱空氣就上升,而冷空氣因為密度大則下降,造成空氣流動,因而形成風。
一般來說,某個區(qū)域的空氣密度越大,這個區(qū)域的氣壓就越大,那么相應來說,風是氣壓梯度力作用的結果。風有利于水分的蒸發(fā),風向基本不變,越往高處風速越大。雖然四季都有風,但風為春季的主要氣候特點,故春天也是風邪最為肆虐的時候。自然界的風,疾行凜冽,流動迅速、善動不居,變換無常;其性清揚開泄、具有升發(fā)、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風之為邪有五個特性:一是“善行而數(shù)變”。自然之風四方游走,飄浮不定,風邪襲人表現(xiàn)為病位游走不定,證候變化多端的臨床特征,概括為“善行而數(shù)變”的致病特點。善行,是說風邪致病,病位行無定處。表現(xiàn)為肌肉、關節(jié)的游走性疼痛,痛無定處的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數(shù)變,則是說風邪致病的變化多,如蕁麻疹的皮膚瘙癢,疹塊時隱時現(xiàn),此起彼伏。二是“浮越”。風有上浮外越的特性,所以病在表上,易于散泄。通常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咽癢、咳嗽、惡風、發(fā)熱、汗出等,就屬于感受了風邪。三是“善動”。意思是風邪致病,病癥表現(xiàn)有搖動的特性,所以人體不由自主的晃動,如突然暈倒、眩暈、手抖、抽搐、面肌痙攣等,都屬于風邪致病。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腦血栓等,表現(xiàn)為發(fā)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等“動搖”的特征,故稱為“中風”。四是“兼邪致病”。風邪又是其他邪氣入侵的先導,寒、濕、熱諸邪多與風邪兼夾而侵襲人體,如風與寒、風與濕、風與熱、風與燥等,形成復合致病因素,病癥表現(xiàn)則兼有兩種外邪的特點。同時風邪致病又變化多端,“至其變化,乃生他病”,故有“百病之長”稱謂。五是“風為陽邪”。“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風性開泄,流動性大,善于向外、向上擴散,自外而入,首先著于肌表,腰背、出現(xiàn)于頭面等屬于“陽”的部位,從它這些表現(xiàn)來看,都具備“陽”的性質(zhì),故風為陽邪。綜上述風邪的致病特點,我們可以判斷出”風熱“,其實就是熱邪與風邪兼夾(相結合)在一起的病邪。熱是一種現(xiàn)象,自然界中與物體冷熱程度(溫度)有關的現(xiàn)象稱為熱現(xiàn)象,人對冷和熱會產(chǎn)生生理上的感覺,在溫度較高的環(huán)境中,人感覺熱;在溫度較低的環(huán)境中,人感覺冷。故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熱特性的外邪稱為熱邪。
火熱于夏季,太過就變?yōu)闊幔ɑ穑┬?,邪侵犯人體所導致的病癥被稱為外感火邪或外火癥。通常情況下,火與熱互稱,一般是火證熱象,且較熱更為明顯一些,并多有炎上的表現(xiàn)?;鹜谙募?,從春分、清明、谷雨到立夏四個節(jié)氣,為火氣主令。因夏季主火,故火與心氣相應,但火邪不像暑邪那樣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也不受季節(jié)氣候的限制。火可因直接感受暑濕熱三邪熱極化火引起,也可由風、寒、暑、濕、燥五邪在一定條件下入里化火。而內(nèi)火則由臟腑陰陽氣血失調(diào)、氣機壅寒不通、郁而化火所致。如心火上炎、肝火熾盛、膽火橫逆之類的病變。中醫(yī)學將火分為正、邪兩類,誠如張景岳所說:“火,天地之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萬物之生,皆由陽氣。但陽和之氣則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span>正氣之火即少火,少火又可分為君火和相火。君火為心之陽氣,相火為肝、腎、膽、膀胱、心包、三焦之陽氣。其中腎之陽氣,又稱命門火或龍火,肝之陽氣也叫雷火。君火僅指正氣而言,若過旺便是心火熾盛;而相火包含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過旺時謂之相火妄動。心火熾盛和相火妄動均屬于壯火。
一般來說,火為熱之極,屬陽邪,不僅其性暴烈,而且還具有燔灼、炎上、耗氣傷津、生風動血等特性。故熱(火)之為邪有六個特征:一是燔灼。燔即燃燒;灼,即燒燙。燔灼,是指火熱邪氣具焚燒而熏灼的特性。故火邪致病,機體以陽氣過盛為其主要病理機制,臨床上表現(xiàn)出高熱、惡熱、脈洪數(shù)等熱盛之征??傊?,火熱為病,熱象顯著,以發(fā)熱脈數(shù)為其特征。二是炎上。火為陽邪,其性升騰向上。故火邪致病具有顯明的炎上特性,其病多表現(xiàn)于上部。如心火上炎,則見舌尖紅赤疼痛、口舌糜爛;肝火上炎,則見頭痛如裂、目赤腫痛;胃火熾盛,可見齒齦腫痛、齒衄等。三是傷津耗氣。火熱之邪,蒸騰于內(nèi),最易迫津外泄,消爍津液,使人體陰津耗傷。故火邪致病,其臨床表現(xiàn)除熱象顯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飲、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津傷液耗之癥?;鹛鴼夥此?,陽熱亢盛之壯火最能損傷人體正氣,導致全身性的生理功能減退。此外,氣生于水,水可化氣,火迫津泄,津液虛少無以化氣,亦可導致氣虛,如火熱熾盛,在壯熱、汗出、口渴喜飲的同時,又可見少氣懶言、肢體乏力等氣虛之癥??傊?,火邪為害,或直接損傷人體正氣,或由津傷導致氣傷,終致津傷氣耗之病理結果。四是生風動血。火邪易于引起肝風內(nèi)動和血液妄行。生風:火熱之邪侵襲人體,往往燔灼肝經(jīng),劫耗津血,使筋脈失于濡養(yǎng),而致肝風內(nèi)動,稱為熱極生風。故《溫病條辨》有曰:“血絡受火邪逼迫,火極而內(nèi)生風。”風火相煽,癥狀急迫,臨床上表現(xiàn)為高熱、神昏譫語、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等。動血:血得寒則凝,得溫則行?;馃嶂?,灼傷脈絡,并使血行加速,迫血妄行,易引起各種出血,如吐血、便血、血尿,以及皮膚發(fā)斑、婦女月經(jīng)過多、崩漏等。五是易致腫瘍。火熱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肉敗血,則發(fā)為痛腫瘡瘍?!夺t(yī)宗金鑒》有曰:“癰疽原是火毒生?!被鸲緹岫臼且鸠彲兊谋容^常見的原因,其臨床表現(xiàn)以瘡瘍局部紅腫熱痛為特征。六是易擾心神:火與心氣相應,心主血脈而藏神。故火熱之邪傷于人體,最易擾亂神明,出現(xiàn)心煩失眠、狂躁妄動,甚至神昏譫語等癥。綜述,以上就是“風”“熱”二邪的特征,那么,“風熱”病邪是怎么入侵人體的呢?主要是由于風熱之邪侵犯體表,使肺氣失和所致的。這在中醫(yī)里稱為“風熱犯表證”。中醫(yī)認為,風熱犯表證是內(nèi)有郁熱,感受風熱邪氣引起的急性外感疾病。多發(fā)于春、冬季節(jié)。春季陽氣升發(fā),溫暖多風,口鼻吸受溫邪;或冬季氣候反常,應寒反溫。致風與熱合,形成風熱之氣。但是風熱邪氣能否侵入人體或侵入人體后能否發(fā)病,則取決于機體正氣的盛衰、抵抗力的強弱。春季厥陰風木行令,主升發(fā)疏泄,人體的陽氣順應自然規(guī)律,也從冬天的閉藏逐漸強壯起來,也向上、向外發(fā)泄、腠理松懈,若再加之人體陰分素虧,內(nèi)熱偏盛,或過度勞累汗出,肺氣失于清化,腠理不能固密,毛孔洞開,外部風熱邪氣既易乘虛直入,正邪相爭,外部熱邪入侵肺部耗損人體津液,病遂起矣。這個時候疾情表現(xiàn)往往是偏熱象的。這在中醫(yī)里屬于“春瘟”的范疇,也就是春節(jié)流行的瘟疫、傳染病。而在夏季,氣候非常炎熱,人體最容易受到風熱之邪的侵襲,稍不注意就會生病。風熱之邪傷人,主要從口鼻吸受,不是皮毛受病。風為陽邪,其性輕揚,故侵襲人體多先傷人的上呼吸道,即《內(nèi)經(jīng)》所謂“傷于風者,上先受之”。肺位最高,為臟腑之華蓋,且鼻為肺竅,故風熱犯表多肺系癥狀。風熱犯表證第一階段是風熱犯肺,咽喉又是心肺的門戶,所以風熱感冒一上來就會咽喉腫痛,咳嗽、嗓子疼、聲音嘶啞,通常還伴隨著發(fā)熱、頭脹痛、有汗、目赤、痰黏或黃、鼻塞黃涕、舌尖邊紅、舌苔黃、脈浮數(shù)等肺衛(wèi)證候。故治當以辛涼輕劑散風清熱為原則。如果風熱感冒第一階段不處理好,就會進入第二階段,熱傳心包,這個時候就會出現(xiàn)發(fā)燒的癥狀,而且溫度較高,需要盡快就醫(yī),否則可能會導致高熱驚厥,小孩子則易發(fā)生小兒急驚風。那么,如何防治風熱犯表證呢?有沒有那種清熱瀉火,又止咳化痰的方子?”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咽喉痛,可于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桔梗湯房:桔梗一兩,甘草三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溫分服“。
本條論述了肺癰膿成且潰的證治。痰熱壅肺,肺氣肅降不利,則咳嗽胸滿。熱入營血,瘀熱相結,以致衛(wèi)氣不能發(fā)越暢行溫煦肌表,則振寒脈數(shù)。熱在里而蒸營陰,上潮于口,故雖咽干卻不渴。熱壅毒蘊,致使血肉腐敗化膿,則時時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久久”二字,寓有深意,說明病至膿成潰后,正氣已漸傷,正如吳謙《醫(y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所注:“今已潰后,虛邪也?!敝荡酥畷r,當用桔梗湯排膿解毒。后世官修方書《太平圣惠方》中,直接摘錄此方,并更名”如圣湯“。這個方子非常平和,桔梗是性平的,味苦,辛,歸肺經(jīng)??嘈韵滦?,能降濁,辛性上升,能散寒(濕)而開;一升一降,肺部氣機恢復了,肺中的痰濁就降下來。故《本草經(jīng)梳》謂”桔梗者,排膿之君藥也“,桔梗可促進肺膿腫的膿性痰液的排出,從而改善痰濁、咽喉腫痛的狀態(tài)。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桔梗含多種桔梗皂苷(以前多稱為石堿素),桔梗皂苷可使呼吸道、腸道的黏膜分泌增加;使痰從附著之處脫落,或從咳出,或從大便出,故能消食管、氣管中所積之痰,痰去則肺熱自平。甘草跟桔梗有一樣的性質(zhì),性平,都能祛痰。甘草味甘、補中益氣,能補津去痰,兼能修復潰瘍。人之腸部若不能吸收津液,并將津液運入三焦水道,則全身缺乏津液。人之喉部需津最多,若人體津液缺乏則咽部失津所養(yǎng),其人咽喉必痛,繼而痰滯。而甘草的作用就是安腸補液,且其富含之糖分能促進氣管之分泌,故用甘草安腸補液之余,兼修復其處之潰瘍也。津足且潰瘍愈則自然咽不痛也。桔梗,開提肺氣,氣行則痰化,以祛痰排膿。功效是祛痰止咳、宣肺排膿;生甘草,能補津去痰,兼能修復潰瘍,功效是安腸補液,袪痰,修復潰瘍;兩相合拍,同心排膿解毒消癰,痰去無影。桔梗湯這個方子的思路,特別能體現(xiàn)中醫(yī)的特點——當人體內(nèi)部濕氣很重,導致感染外邪(風熱),出現(xiàn)痰濁的時候,我們并不是著眼于如何殺滅外邪,而是致力于宣肺排濁,祛除痰濁;肺部氣機恢復了,升降正常了,痰濁沒了,內(nèi)環(huán)境恢復健康了,身體自然就安康了。因甘草能補液、去痰、修復潰瘍,桔梗能去其處之痰滯,故本方又能治缺津痰滯之咽痛也。因本方能排膿解毒,臨床每加細辛以治鼻淵。《王修善臨證筆記》載此方能治人干咳失音,其方用桔梗9克,甘草4克。并謂此湯治人失音、聲不出者,用桔梗一半生一半炒,甘草亦是半生半炙,加訶子肉4克,亦是半煨半生,水煎服之甚妙。此外,桔梗湯中桔梗和甘草配伍使用形成了中醫(yī)界所稱的”藥對“,成了治療上呼吸道疾病的基礎方,后世的化裁方較多,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中亦有應用,化裁出兩方——排膿散和排膿湯。其中,排膿散用枳實、芍藥、桔梗、雞子黃,化瘀行滯、排膿祛腐,以治療腸癰胃癰為主;排膿湯用桔梗、甘草、生姜、大棗,解毒排膿、調(diào)和營衛(wèi),以治肺癰為主。錢乙甘桔湯亦即仲景桔梗湯,兩方藥味相同,然藥量有異。仲景方中甘草倍于桔梗,重在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祛痰排膿;錢氏甘桔湯則桔梗倍于甘草,重在開提肺氣、宣肺泄熱。另外,錢乙在甘桔湯方后提出加味二法:一者加荊芥、防風,名曰“如圣湯”,用以治療風寒閉肺;一者加羌活、黃芩、升麻,用以治療表寒外束、肺有郁熱。這也為后世對桔梗湯的加味組方打開了局面。仲景桔梗湯,后世亦有“甘桔湯”之別稱。其實,對于桔梗湯,我們并不陌生,臨床常用方如銀翹散、桑菊飲、敗毒散、止嗽散等方中都用到了桔梗、甘草。
此外,《張氏醫(yī)通》中有設祖方一卷,專論經(jīng)典方劑的源流,分析其配伍、功能與治療,也為桔梗湯加味增色不少。例如《嚴氏濟生方》中的濟生桔梗湯,藥用桔梗、甘草、瓜蔞、枳殼、杏仁、貝母、桑白皮、當歸、薏苡仁、防己、黃芪、百合,主治肺癰;《景岳全書》中的桔梗杏仁煎,藥用桔梗、甘草、杏仁、阿膠、金銀花、麥冬、百合、夏枯草、連翹、貝母、枳殼、紅藤,主治咳嗽吐膿,痰中帶血,或胸膈隱痛,將成肺癰;《通俗傷寒論》中的蔥豉桔梗湯,藥用桔梗、甘草、鮮蔥白、焦山梔、淡豆豉、薄荷、連翹、淡竹葉,主治風溫初起諸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