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三章】 遵循大道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fēng)不終朝(zhāo),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
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
希言自然(少發(fā)號令,不擾民也是符合自然的)。
故飄風(fēng)不終朝(狂風(fēng)不會堅持一上午),
驟雨不終日(驟雨不會堅持一整天)。
孰為此者(誰會使它們這樣呢)?
天地(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長久保持),
而況于人乎(又何況于人呢)?
故從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規(guī)律中的人們),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歡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歡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歡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與道相同的人),
道亦樂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納);
同于德者(與德相同的人),
德亦樂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納);
同于失者(與失敗相同的人),
失亦樂得之(失敗也會愉快地接納)。
信不足焉(誠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感悟:
在這一章里,老子說得道的圣人要行“不言之教”。他說,只要相信‘道’,照著做,就自然會得到道。反之,就不可能得到道。
萬物尊道而貴德,萬物包括天。天降“暴雨”天刮“飄風(fēng)”的行為并非正常,因此“天地而不能長久”。暴雨飄風(fēng)也可以理解成政治上的腥風(fēng)血雨。秦始皇稱自己為“始帝”,自以為可以一世、二世、三世直到萬萬世,然而他不知道歷史必然性,他不懂‘道’;但是‘老子’知道,‘老子’說“飄風(fēng)不終朝,暴雨不終日”;亞里士多德也知道,亞里士多德說:“暴政是短命的”。暴政就是對天道的違逆,是逆自然之道而行。失去自然之道的政權(quán),道亦失之,自然無法長久!
自然之道,話語包括不了,一旦用上了語言,就狹隘了“自然之道”。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恒道”。《論語·陽貨》中記載:當(dāng)孔子“無言”時,子貢問,老師,您若不說,我們還怎么記述呢?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薄肚f子·知北游》中莊子也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span>
“虛”與“靜”原本就是宇宙創(chuàng)生之根本。我們遇見過一朵花開的美麗,卻從未聽到過花開的聲音;宇宙在虛靜之中創(chuàng)生和運(yùn)行萬物;“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萬物在無聲無息之中被滋養(yǎng);“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希言就是少干預(yù)、尊重萬物身上的自然。
“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天下最大的貴人是自己的恒德,與其燒香拜佛,祈求好運(yùn),不如“從事于道,從事于德”,每日三省吾身,是否信奉天道,所行所為是否符合“自然之道”,是否做到了“唯道是從”?尊道貴德,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尊重自己也尊重其他人身上的“自然”,做有益于生命的事情,就是“益生曰祥”,也就與道、德同在了。
本章節(jié),圣人揭示了人的生命之根,萬有之源。
從物質(zhì)世界變化無?,F(xiàn)象引導(dǎo)人認(rèn)知自然永恒大道,回歸明德良知良能,從失德悖道的狀態(tài)中清醒過來,同于自然永恒之道。
成功者其所成之事必和于道,“道者同于道”,所悟道理“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希言自然”,隨道而行,如有神助,看似“被道親近”實則非道之功,悟道所生智慧使然。所有“道無勢利之心,亙古長存”,而人有得道、失道之別。得道則智慧可用;失道則執(zhí)念叢生,怨天尤人,斗志不存,往往與成功失之交臂。
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老子’都想告訴我們必須和‘道’同化,了解‘道’的習(xí)性,遵循道的意志,我們才能無往不利、所向無敵!
說到這會有很多人問我為什么‘老子’認(rèn)為‘道’才是最牛的,為什么必須要符合‘道’的意志,這和‘奴隸’有區(qū)別么?這是個大問題!
我熟讀《道德經(jīng)》幾千遍,從里面悟出一個驚天秘密!等解說完整本《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后我會詳細(xì)說下,由于里面涉及太多敏感詞匯,我個人觀點又怕太過獨特,現(xiàn)在說我都怕被封號!大家見諒!
但是我個人送大家一句心里話——心中充滿正能量,順道而行,幸運(yùn)女神會隨時眷顧你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