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很生氣:親戚小張寧愿把20萬塊錢存在銀行每年只能獲得5000元的利息,而不愿意借給她,她承諾每年支付2萬元的利息。李阿姨認(rèn)為,多年的親戚關(guān)系,怎么連基本的信任和親情都沒有了呢?即使不說親情,從經(jīng)濟(jì)的角度看,為什么放著4倍的利息收入不拿而去拿銀行那么低的利息收入呢?李阿姨非常生氣,小張如果把錢借給她,既滿足了親情,又獲得了高利息收益,一舉兩得的事情,小張為什么就這么拎不清楚呢?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這么不會算賬嗎?
可以想象李阿姨生氣的樣子,但是在這里,我非常支持小張的做法,而對于張阿姨的做法和想法,則并不茍同,原因有三:
首先,借錢雖然是以親情為基礎(chǔ),但不能道德和親情綁架
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一句話:借錢是情義,不借錢是本分。但現(xiàn)實中很多人特別是親戚,把借錢當(dāng)成是理所當(dāng)然,把別人不借錢給自己看成是“六要不認(rèn),毫無人性?!?/span>
雖然說,借錢是以親情為基礎(chǔ),不管是親戚情還是朋友情,都是有情義為基礎(chǔ)。
但是,是否借錢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除了親情和道義之外,還有每個人和家庭的綜合因素考慮,別人借錢給你是情義,你要感恩;別人不借錢給你,你不能進(jìn)行道德和親情綁架,更不能怨天尤人。
像李阿姨這樣的情況,親戚小張沒有借錢給她,她感情失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此生氣并覺得親戚不道義就欠妥當(dāng)了。別人沒有借錢給你時,一定要理性對待。
其次,借錢和在銀行存款不能完全以利息高低作為判斷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
李阿姨覺得自己給的存款利息高,又是親戚,為什么親戚小張就不借錢給自己呢?
實際上,借錢與否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利息因素,借錢與否更多的是安全性的考慮。
雖然小張把20萬元存款存在了銀行,表面上看損失了1.5萬元的利息,但是小張的20萬元存款存放銀行基本上是沒有任何風(fēng)險的,即使是銀行發(fā)生任何風(fēng)險哪怕是銀行破產(chǎn)倒閉,這20萬元存款仍然可以通過存款保險本息完全得到償付。
但如果真的將這20萬元借給李阿姨,到底有多大的風(fēng)險呢?完全不可控。
小張能夠承擔(dān)李阿姨不還錢的風(fēng)險嗎?這才是是否借錢給別人的根本原因。風(fēng)險與收益是完全成正比的,李阿姨雖然可以承諾給較高的利息,但本金20萬元的風(fēng)險呢?
因此,借錢從來不是以利息的高低和多少為基礎(chǔ)來判斷的,還款風(fēng)險才是借錢與否的最核心因素。
其三,你在借錢之前是否借錢給別人過?別人借給你錢你是否及時還錢了并給了足夠的利息?
俗話是:借錢是情義,不借錢是本分。但還有一句話:還錢是道義,不還錢是孫子。
現(xiàn)實中就有這樣的孫子,還揚言:憑本身借的錢為什么要還?
李阿姨沒有從親戚小張那里借到錢,有沒有反思過自己:
別人需要用錢的時候,你借錢給別人過嗎?別人向你借錢的時候,你會借錢給別人嗎?平時你借錢的時候能夠及時還錢嗎?你借別人錢的時候兌付了承諾的利息了嗎?
別人向你借錢你有沒有錢,是看你有沒有對別人有情義和道義;如果別人向你借錢你都不借,那別人憑什么一定要對你承擔(dān)情義和道義呢?
你平時借錢還錢是否履行了承諾,說明了你的信用。如果你平時借錢的時候,都不能及時還款、不能履行承諾的利息,你的信用已經(jīng)被自己損壞了,你借錢憑什么別人要借給你呢?
借錢看人性,還錢看人品。流行一句話:如果要親戚朋友斷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別人借錢。因此,別人無論借錢給你,都是對你的情義;而別人不借錢給你,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麒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