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治療暑溫病
金曉耕 , 發(fā)熱兩旬 , 醫(yī)予表散 , 競無汗泄 . 嗣投溫補 , 而大解泄瀉,小水不行 , 口干肌削 , 勢瀕于危 . 胡紉秋薦孟英診之 . 右寸獨見沉數(shù) . 曰 : 暑熱錮于肺經(jīng)耳。予: 白虎 ( 湯 ) 、 葦莖 ( 湯 ) 、 天水 ( 散 ) 加 茯(苓)、 桔 ( 梗 ) 、杏 ( 仁 ) 、貝 ( 母 ) 為方 , 服后 , 頭面疹遮發(fā) , 密無針縫 , 明如水晶光 , 人皆危之 . 孟英曰 : 此肺邪得泄也 . 果肌潤熱退 , 瀉止知饑 . 又服甘涼濡潤二十余劑 , 疹始愈 . ( 《回春錄新診》 第 38 頁 )
王孟英用白虎湯,其治療場景一般是以下幾種:
① 暑邪侵犯陽明;
②暑邪侵犯肺經(jīng);
③宿有積熱, 復感溫邪 , 氣分熱勝 , 初入血分;
④濕溫熱重于濕;
⑤邪熱稽留氣分;
⑥氣血兩播 , 血分熱清;
⑦陽明少陽合病陽明為重;
⑧暑犯脾胃;
⑨陰虛痰熱 , 熱盛為主;氣分熱盛欲傳營分; 陽明郁熱; 氣分熱盛兼有腑實, 等等 。成因大致有兩種情況 , 即外感與內(nèi)傷 。外感多為溫熱之邪; 內(nèi)傷或為飲食不節(jié) , 積熱內(nèi)蘊 , 或為素有陰虛 , 火邪內(nèi)伏等。
對于其治療過程中的加減:
①內(nèi)熱熾盛為主, 津液受傷為輔者 , 去甘草 、粳米以防甘溫助熱 。
②暑邪夾濕者 , 加利濕化痰之藥 , 尤其濕溫之病, 更要治濕 。 治濕之法 , 首先去甘草 、 粳米 , 以防甘緩戀濕 , 然后加祛痰利濕之藥 。 具體藥物 : 杏仁 、桔梗 、 川貝 、 冬瓜子 、 葦根 、 滑石 、 薏苡仁、 竺黃 、 竹瀝 、 琵琶葉 、 紫苑 、 竹茹 、 炒枳殼、 木通等 。
③熱盛津傷為甚者 , 除保留甘草 、 粳米 , 另加甘寒養(yǎng)陰之品 。 如天花粉 、 玄參 、 石解 、 西洋參 、 沙參 、 荷花露等 。
④兼見他經(jīng)者 , 加引經(jīng)之藥 , 如治少陽加柴胡 。
⑤初入血分 , 或氣血兩播者 , 加涼血止血之藥 , 如犀角 、 生地等 。
⑥見竅閉神昏者 , 加開竅之藥 。 如菖蒲 、 竹瀝等 。 ⑦兼有火毒熾盛者 , 加清熱解毒之藥 。 如羚羊角 、 黃連 、 黃芩、 桅子 、 黃柏 、 銀花等 。 ⑧兼驚證者 , 加鎮(zhèn)靜之藥 。 如辰砂 、牡蠣等。從上述加減法 及藥物分析 , 王氏在治療疾病時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靈活運用。
王孟英治療熱病,還有以下特點:
①疏通三焦 , 以宣肺為先: 常配貝母 、 杏仁 、 桔梗等 , 宣肺氣 、 疏氣機。
②清化痰濕 , 以清氣道為 要 : 善以竹茹、 竹葉 、 竺黃 、竹瀝等 , 清氣道 、疏經(jīng)絡 。
③滋陰益氣 , 扶正祛邪為本 : 喜伍西洋參、花粉 、石斛 、沙參 、蘆根等 , 顧陰津 、復正氣 , 邪退而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