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運轉(zhuǎn)失常,能有多嚴重?
“春養(yǎng)肝,夏養(yǎng)心,秋養(yǎng)肺,冬養(yǎng)腎”,相信不用我說,大家也都非常熟悉了。
但「脾主四時」卻常常被大家忽視,它是指我們在一年四季都要注意養(yǎng)脾,而不僅僅是長夏時才重視。
中醫(y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脾胃受損,氣血不足,心、肝、肺、腎都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脾虛則百病起”。
而現(xiàn)在幾乎全民脾虛。伸出舌頭一看,舌苔厚膩、有齒痕的舌相,大概占了80%,而這正是脾虛的典型表現(xiàn)。
最常見的主要為以下6種情況:
01 | 脾氣虛
舌淡苔白,齒印明顯,此舌象就是脾氣虛。
脾氣不足,運化失職,以食少、腹脹、便溏及氣虛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典型癥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倦怠懶言,面色萎黃或?白或浮腫,眼腫臉腫(小朋友最常見)。
脾的功能受限,消化遲緩,水液代謝功能減弱,致水濕內(nèi)生;脾氣虛往往會牽連到肺部,導致感冒、患上呼吸系統(tǒng)疾病。
脾氣虛進一步發(fā)展,或因久泄久痢,或勞累過度,甚至會出現(xiàn)中氣下陷,就是脾氣虧虛,升舉無力。常見有脘腹重墜,便意頻頻,肛門墜重,脫肛,子宮下垂……
02 | 脾陽虛
舌淡胖,苔白滑,此舌象就是脾陽虛。
脾陽虛衰,失于溫運,以食少、腹脹腹痛、便溏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寒證候。
典型癥狀:食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畏寒怕冷,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等癥。
脾陽虛,多由脾氣虛發(fā)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水果,或是腎陽虛衰,火衰不能生土。
脾陽虛則陰盛,寒從中生,故腹痛喜溫喜按;四肢稟氣于脾胃,脾陽虛不能外溫四末,就會出現(xiàn)四肢不溫,手腳冰冷。
03 | 脾陰虛
舌質(zhì)偏紅偏干,苔少,此舌象就是脾陰虛。
相比于脾陽虛證,脾陰虛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視。若口唇、咽喉干燥的癥狀遲遲無法改善,可考慮是否存在脾陰虛的問題。
典型癥狀:饑不欲食,低熱,四肢無力,肌肉萎縮,唇干不欲飲,手足煩熱,面色?白但兩顴潮紅,大便偏干、排出無力,腹脹夜間加劇。
著名中醫(yī)學家蒲輔周曾經(jīng)總結(jié)道:“脾陰虛,手足煩熱,口干不欲飲,煩滿,不思食。”
而飲食偏頗,嗜食辛辣厚味;慢性消耗,特別是長期的脾胃病等,都可損耗脾陰,造成脾陰不足病證。
04 | 寒濕困脾
舌淡胖,苔白膩,此舌象就是寒濕困脾。
濕邪困脾久了,傷了脾陽,運化無力,脾虛就轉(zhuǎn)而成為寒濕困脾。常因過食生冷肥甘,或腹部受寒、久居濕處引起。
典型癥狀:食欲不振,四肢不溫,容易腹脹,吃寒涼的東西之后易腹瀉便溏。濕邪重的往往有四肢困重、舌苔白膩而齒痕明顯、胃常有悶悶的感覺。
05 | 濕熱蘊脾
舌紅,苔黃膩,此舌象就是濕熱蘊脾。
濕熱內(nèi)蘊中焦,常因感受濕熱外邪,或過食肥甘厚味,飲酒過多所致。
典型癥狀:不思納食,口苦口渴(但不想喝水),四肢困重而熱,大便有排不盡的感覺,且黏馬桶,小便黃赤。嚴重的濕熱熏蒸肝膽,身體面目發(fā)黃。
06 | 脾不統(tǒng)血
脾不統(tǒng)血,本質(zhì)還是脾氣虛弱。
脾氣虛弱,不能統(tǒng)攝血行,導致血溢脈外。以各種慢性出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典型癥狀:各種慢性出血,如婦女月經(jīng)過多、崩漏、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等癥狀。
因為脾是通過氣來固攝血液的,所以脾不統(tǒng)血,必然會出現(xiàn)氣虛和全身倦怠的情況。尤其是當脾無法統(tǒng)籌人的氣血供養(yǎng)心臟,導致心血失調(diào),容易誘發(fā)心臟疾病。
脾不統(tǒng)血發(fā)展到后面,也會出現(xiàn)血虛,出現(xiàn)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脾氣下陷和脾不統(tǒng)血已經(jīng)很嚴重了,需要正規(guī)醫(yī)院檢查治療,避免耽誤病情。
脾虛之所以難搞,是因為它虛起來會不斷升級,悄無聲息一點點掐斷你的氣血來源,一路把你往“全身虧虛”的路上帶。這才是脾虛最“可怕”的地方。
為了不被脾虛困死,讓我們的進補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知道各類型的脾虛究竟該如何「對癥治療」。
調(diào)養(yǎng)脾胃,你做對了嗎?
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機,若此時進補得當,可以為來年的身體儲備能量,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助于養(yǎng)生。
若進補不當,更容易加重脾胃的負擔,那針對以上6種情況,我們?nèi)粘T撊绾握{(diào)理呢?
01
脾氣虛:食養(yǎng)調(diào)脾 小腹按摩
在飲食上可多吃益氣健脾的食物,如山藥、陳皮、茯苓、白術、蓮子肉等。「四神湯」「補脾粥」就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四神湯
食材:山藥,蓮子,芡實,茯苓各15克,清水2000毫升。
做法:用小火煮30分鐘,可加少許冰糖調(diào)味;再繼續(xù)用小火煮10分鐘即可。
功效:四神湯,以甘平為主,甘能治水,故能祛濕健脾和胃。
補脾粥
食材:黨參5克,山藥10克,陳皮5克,薏苡仁10克,小米50克。
做法:
1. 將各中藥材浸泡5分鐘,將薏苡仁打碎;
2. 把所有中藥熬煮15分鐘;
3. 過濾中藥,用中藥湯熬制小米20分鐘。
功效:黨參健脾益氣;陳皮理氣、燥濕健脾;山藥健脾補腎;生薏苡仁清熱、健脾祛濕;小米健脾和胃。食用補脾粥對脾虛輕癥的病人很有幫助。
在我們肚子上,還有個健胃穴位【中脘穴】,平時沒事時揉一揉肚子,同樣能夠起到改善食欲不振、腹脹、消化不良的效果。
同時,也可按揉【足三里穴】,每次按揉5-10分鐘,每日1-2次。
足三里:是胃經(jīng)的合穴,有扶正培元、調(diào)理陰陽、健脾和胃的功效。經(jīng)常按摩此穴不僅能補益脾胃,對于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也有一定的效果。
家里有艾條的話,也可進行艾灸,艾條懸放的高度以產(chǎn)生熱感為佳,灸的時間比按摩的時間要長一些,大約10分鐘左右,每周1-2次。
02
脾陽虛:溫養(yǎng)脾胃 揉臍熱敷
這類人群飲食上可選擇辛溫散寒的食物,如羊肉、生姜、粳米、雞肉、胡椒、韭菜、龍眼等。平時應避免寒涼食物,以溫熱、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
特別是在早晨,陽氣還處于蟄伏狀態(tài)時,喝上一杯溫暖的「姜蜜茶」或「胡椒砂仁豬肚湯」,可以升發(fā)陽氣、驅(qū)寒溫胃,同時還可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
姜蜜茶
做法:只需切兩三片生姜放水煮幾分鐘,放溫后加入一勺蜂蜜,就是一杯上好的養(yǎng)生茶了。
功效:姜可以暖脾胃,增進食欲,還可以升發(fā)陽氣;蜂蜜能夠滋養(yǎng)潤燥,又彌補了姜的燥,而姜又避免了蜂蜜的滋膩助濕,兩者絕配。
胡椒砂仁豬肚湯
食材:白胡椒5克、砂仁3克、豬肚1個(2人份)
做法:
1. 買回來的豬肚,用醋和面粉反復揉搓、洗凈,直至沒有粘液,放鍋中焯水撈起再以清水沖凈、切片;白胡椒打碎。
2. 以上食材放入鍋中,慢火煲1個小時以上(至豬肚酥軟),加鹽和砂仁再煮5分鐘即可。
功效:白胡椒性熱,能溫中散寒,下氣消痰;砂仁性溫,能行氣止痛,健脾安胎。與豬肚一同煲湯,對于脾胃虛寒、身體怕冷、手足不溫者,是很好的補益之品。
冬季氣溫低,更要及時添衣,注意身體的保暖,尤其要注重肚子的保暖。
除此還可以多按揉臍部或用「鹽炒小茴香」熱敷。具體方法如下:
按揉臍部
做法:掌心或掌根部貼在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zhuǎn)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
功效:此種方法能夠溫陽、散寒、調(diào)和脾胃、消食化積,可用于胃寒、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證。
鹽炒小茴香
做法:用粗鹽和20克小茴香一起炒,炒好后用布包起來,放在肚臍的神闕穴上熱熨半小時。
功效:每天早晚各熱敷一次,能起到溫胃散寒、理氣溫腎的作用,適合胃寒和腎陽虛的病人。
“動以生陽”,運動不但可以生發(fā)體內(nèi)的陽熱之氣,還可以把體內(nèi)的陰寒之氣驅(qū)趕出去,從而起到暖身、暖胃的作用,如果在運動的同時,還能曬曬太陽,那就更好了!
03
脾陰虛:滋養(yǎng)脾陰 薯蕷飲
脾陰虛需要滋養(yǎng)脾陰,養(yǎng)陰和營為主。飲食上,避免太多油炸辛辣、以及溫燥的食物,比如狗肉、羊肉、辣椒、花椒等,這些會加重陰液不足、虛火的癥狀。
通常我們是說的山藥健脾,其實補的就是脾陰,日常也是可以多吃的。還有鴨肉、小麥、豆腐、西紅柿、烏梅等食物。
山藥是平補脾陰的要藥,單用此味就可以起到滋補脾陰的效果——取生山藥200克,加白糖少許,煎湯取汁;或?qū)⑸剿幋虺芍?/span>制成「薯蕷飲」,口感類似藕粉,在一天內(nèi)頻頻飲用,3日左右可觀察到癥狀明顯減輕。
或以其他食材一起,熬煮成粥,也能發(fā)揮此療效。
沙參麥冬扁豆山藥粥
食材:沙參10克,麥冬10克,炒扁豆15克,干山藥2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將沙參、麥冬加水煮20分鐘取汁,再將汁加粳米、扁豆、山藥煮成粥食用。
功效:適用于手足心熱,便干,納呆的脾陰虛人群。
山藥石斛水鴨湯
食材:水鴨1只、沙參30克、麥冬30克、玉竹30克、山藥30克、石斛30克。
做法:將水鴨、藥材共同放入鍋中,加入清水,慢火煮至肉爛熟,適量鹽調(diào)味,食肉喝湯。
功效:健脾益胃、滋陰生津。
日常也可選用中成藥「資生丸」來恢復脾陰不足的情況。
除此,脾陰虛的人群更要培養(yǎng)晚上早睡,夜晚主陰,睡覺是陽入陰的過程,晚上睡覺會讓陰液得到滋生。
04
寒濕困脾:醒脾祛濕 艾草泡腳
到了這種程度,我們的脾胃已非常虛弱,且有了陽氣傷了的表現(xiàn)。這個時候就要「醒脾」了。
醒脾是指,借用芳香類藥材辛香、走竄、生發(fā)的功能,祛除濕邪,疏通氣機,健運脾氣,以治療脾為濕困、運化無力的病證。對于脾陽不足的人也有很好的效果。
這些藥材中許多都是我們?nèi)粘W霾藭r候的香料,不僅能使菜肴香氣撲鼻,也能起到食療的效果。如:
此階段,除日常飲食外,還可以配以「生姜砂仁茶」輔助調(diào)理。
生姜砂仁茶
食材:砂仁3克,陳皮3克,生姜5克。
做法:生姜、陳皮溫水煮開后砂仁,水煎代茶飲,注意砂仁不宜久煮。
功效:溫化寒濕。砂仁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jīng),可以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jīng),可以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如果判斷到自己已滋生寒濕之氣,平時又運動比較少,那么可以偶爾用艾草煎水泡腳。取艾草干品150克(1人份),加入2000ml的清水煮開,放涼至40℃左右即可用。
艾草被譽為“純陽之物”,具有驅(qū)逐一切寒濕的功力,故用艾草泡腳不僅可以促進身體的代謝,還可理氣血、逐寒濕。
05
濕熱蘊脾:健脾化濕 按揉陰陵泉穴
除濕熱,最常用的,藥食同源的食物就是薏苡仁、白扁豆、茯苓、赤小豆。
這幾樣都很難煮爛,即使煮爛口感也一般。所以最好的吃法是把它們研磨成粉,和大米一起搭配煮粥。
薏苡仁白扁豆粥:
薏苡仁粉40克、白扁豆粉30克,適量的大米一起煮粥。
功效:薏苡仁有清熱除濕的功效,白扁豆能健脾化濕,一起煮粥早晚服用,吃上一段時間可以明顯改善濕熱體質(zhì),強健脾胃。
日常生活中,還推薦大家「黃芩茶」以輔助調(diào)理。
黃芩茶:
食材:黃芩5克、荷葉5克、陳皮5克、生山楂10克。
做法:是先將黃芩和山楂煮水15分鐘,去渣,再用這個水沖泡荷葉和陳皮。
功效:黃芩有清熱燥濕,尤其適合清理脾胃濕熱的功效,山楂、荷葉能清濕熱,陳皮理氣消食。
中成藥推薦服用「平胃丸」來緩解濕熱蘊脾的情況,除此外還可以堅持按揉【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脾經(jīng)的合穴,從腳趾出發(fā)的脾經(jīng)經(jīng)氣在這兒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濕。
每天要用手指按揉這兒,時間不拘,空閑的時候就可以,但要保證一天總共按揉10分鐘以上。如果你體內(nèi)的脾濕,按這兒會很疼,但是堅持按揉, 你會發(fā)現(xiàn)疼痛在逐漸減輕。
06
脾不統(tǒng)血:調(diào)脾養(yǎng)血 揉按隱白穴
這類人群飲食上以調(diào)脾養(yǎng)血為主,可多食大棗、黨參、枸杞、牛肉、豬肝、菠菜、紅糖等。
特別是,動物的血、肝臟、肉,都是滋陰補血很好的食物。比如說雞肝、鴨肝、牛肝和豬肝,當作日常飲食,常吃,對于血虛證有極好的補益作用。
脾不統(tǒng)血,中醫(yī)臨床上會用到補脾又養(yǎng)心的歸脾湯,現(xiàn)在藥店可以買到中成藥「歸脾丸」,非常適合當代人調(diào)理身體,尤其是女性朋友,女人一生勞心費神,容易氣虛血虛。
除此外還可以多按揉【隱白穴】。
隱白穴:足太陰脾經(jīng)的井穴,主便血、尿血、月經(jīng)過多、崩漏等證,有“長”在腳板上的強身穴之稱,常按揉此穴還可提振脾陽。
注:食療并不能代表治療,一味的盲目進補亦不可取。若有不適,建議到醫(yī)院及時就診。
冬令進補,黃色食物養(yǎng)脾胃
中醫(yī)認為,脾屬土,而黃色在五行中也屬土,對應人體的脾胃,能保護脾胃的健康。
01 | 南瓜
南瓜味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之功。
南瓜富含果膠,食用后可以保護胃黏膜免受粗糙食物的刺激,促進潰瘍面愈合;并且南瓜能夠促進膽汁分泌和腸胃蠕動,加強消化能力。
適合消化不良,脾胃不適的人食用。
02 | 土豆
土豆味甘、性平,能健脾和胃、益氣調(diào)中、緩急止痛、通利大便。
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腸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暢的患者有一定效果。
此外,土豆維生素含量豐富,還是非常好的高鉀低鈉食品,適合水腫型肥胖者食用。
03 | 玉米
玉米味甘、性平、無毒,有利尿消腫、健脾滲濕、調(diào)中開胃、清濕熱等功用。
此外,玉米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營養(yǎng)成分,營養(yǎng)全面。
04 | 紅薯
在營養(yǎng)方面,紅薯營養(yǎng)成分較全,還是難得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用植物,胡蘿卜素含量比胡蘿卜還高,其豐富的纖維素,還有潤腸通便、促進消化的作用。
05 | 小米
小米被譽為五谷之首,性溫,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而小米粥補氣健脾、消積止瀉,可以調(diào)理因脾虛所致的久瀉、消化不良及積食腹痛等癥。
除了吃這些有益脾胃的食物,想要健脾還需調(diào)整生活習慣:規(guī)律飲食,少吃刺激脾胃的食物;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促進新陳代謝,增加排汗,祛除濕熱。
或許有朋友會問:我胃口挺好的,也需要調(diào)養(yǎng)嗎?
要知道,脾胃可不能出了問題才來“補救”,身體感受到不舒服的時候,脾胃已經(jīng)遍體鱗傷了。
好的脾胃,是需要不?!白甜B(yǎng)”的,無論是什么體質(zhì),都必須好好愛護我們的脾胃,只有把它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就像喝水一樣自然,我們才能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
正如明末醫(yī)家孫文胤說的:“脾胃一傷,則五臟皆無生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