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十病九濕。孩子很多常見的問題如積食、厭食、濕疹等,大多都和濕氣重有直接的關系。家長都知道,祛濕很重要,但往往在幫孩子祛濕的時候會出現(xiàn)不少的誤區(qū),今天就來詳細地講解一下,希望家長能認真學習,避開這些誤區(qū)。
最近一直在下雨,天氣很潮濕,濕邪有個特點,就是粘膩難以祛除,濡潤又難以察覺。小兒天生脾常不足,脾胃功能本就虛弱,長期生活在潮濕的環(huán)境里就會受到濕邪的滲透,讓脾弱上加弱。脾主運化,脾胃虛弱無力,就更沒有動力把濕氣往外排,水汽只能停在體內,形成“內濕”,此時身體就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
● 脾胃問題:濕邪困脾,水谷精微無法被運化吸收,表現(xiàn)出來就是積食、腹瀉。
● 皮膚問題:水濕內停郁于皮毛腠理之間,表現(xiàn)出來就是濕疹等皮膚問題。
● 外感發(fā)熱:水濕入里化熱,導致的外感發(fā)熱發(fā)病很急,一下子就高熱,持續(xù)難退。
● 咳嗽:水濕停滯在脾胃不能氣化,從而凝滯聚結成痰,堵塞管道,嚴重者,痰隨氣逆,犯肺而咳。這種情況在秋冬季節(jié)是很常見的。
孩子體內的“濕氣”通常與“積食”同時出現(xiàn),如果不及時祛濕,祛濕不得法,濕氣滯留在體內,長期下來就會損傷脾陽,孩子的體質就會變弱,調理體質也會變得更難。
下面就跟家長講解一下,日常祛濕時遇到的一些誤區(qū),家長要認真避坑。
誤區(qū)一:立秋以后就不用祛濕了
濕是夏季的主氣,燥是秋季的主氣。有些家長覺得,立秋以后就會秋燥,是不是要開始滋陰潤燥,不需要祛濕了?答案是,需要祛濕。
《黃帝內經(jīng)》:“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如果秋季感受了濕邪,沒有及時祛除,水濕內停,從而凝滯聚結成痰,堵塞管道,痰隨氣逆,就會犯肺而咳。而且,如果初秋的祛濕工作沒有做好,水濕積聚在體內,到了天氣干燥時再幫孩子滋陰潤燥,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濕困。
濕氣分為外濕和內濕。雖然現(xiàn)在立秋了,但嶺南地區(qū)最近臺風頻發(fā),氣候潮濕,外濕還是很重的。而脾胃虛弱的孩子,濕邪困阻中焦脾胃,脾胃運化無力,更容易生內濕。因此,立秋后要不要祛濕,關鍵是要看當?shù)氐臍夂蛞约昂⒆泳唧w的癥狀表現(xiàn),而不是只看節(jié)氣。家長要學會“適時而養(yǎng)”、“因地制宜”。
誤區(qū)二:陰虛的孩子不用祛濕
陰虛的孩子要不要祛濕?要!家長可能會有疑問,陰虛不是體內津液不足嗎,祛濕后體內的津液會不會更加不足,陰虛更嚴重呢?答案是不會的。
津液,指的是人體內一切正常的水液,具有滋潤濡養(yǎng)和充養(yǎng)血脈的作用,也就是對身體有益的液體。而濕氣是一種病理產(chǎn)物,是對身體無益甚至會致病的液體。
津液來源于水谷精微,需要經(jīng)過脾胃運化產(chǎn)生的。而濕邪困脾會影響脾胃生成津液的功能,體內濕邪越盛,體內阻滯就越大,脾胃越虛弱,不能生化津液,津液越不足。而且當體內有濕時滋陰只會讓身體更為濕困,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陰虛的孩子要先祛濕,再滋陰。因此,要及時地幫孩子祛濕,讓脾胃真正地運化起來,吃進去的水谷精微能轉化成正常的津液,陰虛的情況也會有所緩解。陰虛孩子祛濕食療可以用陳皮水鴨湯,能兼顧祛濕與滋陰。
誤區(qū)三:1歲以內的孩子不用祛濕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也沒有吃什么生濕的食物,所以沒有祛濕的必要,這是一個誤區(qū)。關于“祛濕”,是沒有年齡段的限制,無論是3歲還是6個月內還沒添加輔食的嬰兒,都需要祛濕。
嶺南地區(qū)氣候潮濕,小寶寶長期生活在潮濕的環(huán)境里容易感受濕邪。小兒脾常不足,年齡越小的孩子脾胃功能越脆弱,無法把水濕正常排到體外,若飲食不節(jié),吃多了不消化,沒有及時消積,積食入里就會化濕。因此,小寶寶更需要及時地祛濕,但要選擇一些性味平和的祛濕食材煲粥,如陳皮、茯苓、芡實、山藥、白扁豆等。也可以配合小兒推拿健脾助運。
誤區(qū)四:便秘的孩子不用祛濕
我經(jīng)常和家長說,孩子體內是否有“濕”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舌苔,如舌苔厚膩、舌面水滑、舌邊有齒痕等;二是大便,如大便稀爛、便溏甚至腹瀉。然后會有家長問,那么便秘的孩子是不是就是沒有濕,也不用祛濕?這是錯誤的。
便秘分為實證便秘與虛證便秘。實證便秘一般由于腸熱或積食導致的,一般病程短,這種情況下應該先消積、清熱,用新三星湯、四星湯。
而虛證便秘一般由因脾胃虛弱,氣血虛虧,腸道失于濡潤,無力傳導大便所致,一般病程長,容易長期、反復便秘。虛證便秘的根源在脾虛,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水濕停滯在脾胃,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會容易生濕的。因此,虛證便秘的孩子還是需要祛濕,但要避免用山藥、白扁豆等具有止瀉功效的祛濕食材,可以用新三星湯 5克木棉花,能兼顧消積、潤腸、祛濕。
誤區(qū)五:用赤小豆薏米水給孩子祛濕
提到祛濕,很多家長第一個反應就是用赤小豆、薏苡仁等食藥材,還會給孩子煮赤小豆薏米水,這種沒有經(jīng)過辨證的食療方法是錯誤的。
兒為虛寒,孩子一生下來體質就是虛寒的,赤小豆、薏苡仁等食藥材性味偏寒涼,如果長期用這些食藥材祛濕,容易損傷脾陽。尤其是在三伏天期間,孩子陽氣浮越于表,外熱內寒的情況明顯,頻繁地用性味寒涼的食藥材祛濕,會讓孩子的體質虛上加虛。
孩子臟腑嬌嫩,進補不能峻補,祛濕也不能用力度過猛的食藥材,特別是3歲以內的孩子,選擇祛濕食材更要謹慎。家長可以選擇性味平和、偏溫的祛濕食材,如陳皮、茯苓、五指毛桃、土茯苓、扁豆、白扁豆等,辨證給孩子用好祛濕食療。
誤區(qū)六:只關注祛濕,忽視健脾
不少家長幫孩子消積、祛濕以后,看到孩子舌苔、大便恢復正常了,就以為能解決問題了。事實上,孩子體內有濕,根本上是由于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導致的。如果只一味地祛濕、祛濕過度,濕氣祛了很快又會再來,甚至會讓孩子越來越虛。
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消化好、體內沒有濕氣時,要積極健脾,可以給孩子喝白術佛手湯、理脾補肺方、健脾養(yǎng)胃方,堅持每周1~2次。對于3歲以內的孩子,可以用小兒推拿的方法健脾祛濕:補脾經(jīng)300次、推三關50-100次、運板門200次、運內八卦200次、清大腸、清小腸、分手陰陽各100-300次。
家長要記住,只有脾胃健運才是防濕防病的根本之道。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推薦課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