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名震川西的連山回鍋肉
回鍋肉是傳統(tǒng)川菜的當(dāng)家菜。
回鍋肉色、香、味、形俱全,肥瘦相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老少皆宜,但凡品嘗川菜首選必是——回鍋肉!
回鍋肉不僅是川菜首菜。而且還是巴蜀地區(qū),家家戶戶都會(huì)做的一道最普通的大眾川菜。
四川回鍋肉的主料為豬肉,配料可隨地域、時(shí)令變化而變。蒜苗、青椒、甜椒、蓮白彩椒、洋蔥,等時(shí)令蔬菜都可以做回鍋肉的配料,甚至鍋盔、饅頭、土豆等也都可以為伍,從而演繹為豐富多變的回鍋肉系列菜肴,如:蒜苗回鍋肉、青椒回鍋肉、蓮白回鍋肉、鍋盔回鍋肉、土豆回鍋肉……等等,因此回鍋肉又是千家千味的,最接地氣的傳統(tǒng)川菜。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道蒜苗回鍋肉。
按照川人家庭烹飪的傳統(tǒng),炒回鍋肉,還可以利用煮肉的湯,順便做出一道湯菜——冬瓜湯(也可用白蘿卜、蓮花白或大白菜)。
主料:選好豬肉的部位,是炒出一盤色、香、味、形皆具的回鍋肉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
傳統(tǒng)的回鍋肉,要選豬坐凳兒、二刀肉或帶排骨的正保肋肉。
豬坐凳兒肉也稱頭刀、臀尖、圓尾,緊挨坐凳兒肉的部位稱為“二刀肉”。
豬坐凳兒肉與二刀肉,是傳統(tǒng)回鍋肉的主選部位,這個(gè)部位的肉,切片時(shí)肥瘦不會(huì)分離,炒回鍋肉時(shí)可形成“燈盞窩”。
帶排骨的正保肋肉,也是傳統(tǒng)回鍋肉的可選部位,有排骨的回鍋肉更受女士或兒童的歡迎。
無論豬坐凳兒肉還是帶排骨的正保肋肉,其肥膘應(yīng)不小于兩指厚,肉也不能割得太小哈,一般割下來在一斤半到兩斤左右為佳。
(圖二)豬肉的分割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配料:菜籽油50克、米冬瓜750克、蒜苗200克、大蔥頭100克、永川豆豉10克、郫縣豆瓣50克、普通溫江醬油20毫升、大紅袍花椒10粒、老姜40克、食用鹽5克、味精3克、胡椒粉1克。
回鍋肉的備料及烹飪操作:
備料:
1、 豬座凳肉750克洗凈備用(一定要保持整塊坐凳兒肉)
2、 冬瓜去皮洗凈后切成厚片備用;
蒜苗、大蔥切成“馬耳朵”備用;
老姜10克切薄皮備用;
老姜30克拍破備用;
炒回鍋肉的操作:
1、 煮鍋內(nèi)加清水1500克;
2、 把豬肉放入煮鍋,大火煮沸即關(guān)火,撈出豬肉,丟棄頭湯;
3、 把剛剛撈出的豬肉表面的血沫清洗干凈,再把煮鍋洗干凈,重新加清水1500克,把洗凈的豬肉放入煮鍋,加入拍破的老姜30克、胡椒粉2克,中火煮到用竹筷子剛剛可以從肉皮插穿,即可把肉撈出,晾涼備用;
4、 肉湯中加入冬瓜片、胡椒粉1克、食用鹽5克,味精少許,繼續(xù)中火煮冬瓜。冬瓜煮粑(pa)后,關(guān)火裝入湯盆,加蓋備用;
5、 利用煮冬瓜湯的時(shí)間,做下面的操作:
6、 煮過的肉晾涼就可以切片了,回鍋肉的肉片要切得大片一點(diǎn),厚度3毫米左右(或按筷子頭厚度的1/3)炒出來后肉片能成為“燈盞窩”狀態(tài)。這也是回鍋肉的“形”之經(jīng)典;
7、 炒鍋中火加熱,熱鍋內(nèi)加入菜籽油50克(一定要熱鍋冷油),待菜籽油沫散盡;
8、 把切好的肉片、姜片同時(shí)入鍋翻炒三、四分鐘,當(dāng)肉片稍有卷曲,形成“燈盞窩”為宜;
9、 炒肉的鍋中加入醬油上色(使用普通醬油即可),快速翻炒,肉片均勻上色,然后把肉推到鍋的一邊;
10、 將豆豉、郫縣豆瓣同時(shí)入鍋翻炒幾下,
11、 然后,再加入蒜苗、蔥段;翻炒,加入適量食用鹽,(鹽的用量,切不可太多)、味精少量,繼續(xù)與肉一起翻炒,注意:蒜苗不能炒得太焉,翻炒均勻,即可起鍋裝盤上桌。
12、 把剛剛煮好的冬瓜湯盆里撒上一點(diǎn)蔥花,上桌。
一份傳統(tǒng)回鍋肉外加冬瓜湯就做好了,開始大快朵頤地享受吧!
——-全文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