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千媽媽。
在一個家庭里面 你愿意當一個家人還是客人?
當這個問題拋出來給我們時,我們肯定會不假思索的回答:當然是家人!
那么在你把家里弄得一團糟、等著爸爸媽媽去收拾的時候;在飯點吃完飯,甩甩手就走人的時候……
我們不妨反思下:這是真正的家人該有的表現(xiàn)嗎?
家人和客人有什么不同?恐怕連我們這些成年人都沒有下面這位小蘿莉明白:
文字版
小女孩:我知道其它事情我也要改變,你其它沒有罵到我的行為,知道我也要改變
媽媽:哪些事情需要改變?
小女孩:就像收玩具那些事情要改變,不是收完以后丟在那里,然后就不管它,然后就是你來收!這樣就根本不是家人應該做的事情,家人是什么事情?大家都會互相幫忙,然后自己的事情,也會自己做好,家人不是一個人常在那里休息,(準備)吃飯的時候,那個人就沒有事在做,然后就是坐在那里
媽媽:所以你要當家人還是客人?
小女孩:家人
媽媽:我們家不需要住在我們家的客人,是嗎?那客人是什么?
小女孩:客人就是他吃完東西以后,在家里玩玩以后,他就會走了
媽媽:你做的是家人的事情還是客人的事情
小女孩:客人的事情
看完這個視頻,覺得這個小女孩實在是太懂事了,媽媽的教育方式也是100分!
媽媽在對話中傳達出了三個教育態(tài)度,分別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學會認識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
3.家人概念:學會體諒、幫助對方
在日本乘火車、輪船旅游時,常常發(fā)現(xiàn)跟隨父母外出旅游的孩子們,不論年齡大小,包括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每人身上都無一例外地背著一個小小的背包。背包里裝的也就是些孩子們使用的生活用品,諸如毛巾、牙刷、牙膏、水杯、手帕、餐巾紙等等。
其實,這些生活用品,父母完全可以代勞,也增加不了多少負擔,用不著要孩子自己背著??扇毡镜母改笧槭裁匆⒆觽冏约罕衬兀?/p>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什么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僅關系到孩子生活是否舒適,也關系到有沒有自信心,關系到有沒有直面獨立生活的勇氣。
事事不會做,處處有困難,不僅生活上會遭受許多磨難,還會滋長自卑的心理,喪失生活的勇氣。
在孩子小時侯,父母就要在生活實踐中,隨時隨地有意識地灌輸一種意識,讓他們逐步形成一個觀念,養(yǎng)成一個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小孩子可塑性非常大,及早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是很容易的,效果會很好。
若是等到孩子長大了,已經(jīng)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寄生生活,再“臨時”培養(yǎng),“臨時抱佛腳”,恐怕就來不及了。
孩子會犯錯誤,這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jīng)體驗。
早期的教育并不是要父母竭盡全力不讓孩子犯錯誤,反而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并讓他學會承擔錯誤的責任。
孩子對事物的認知性不強,很多時候需要父母的提醒和幫助,否則長期的姑息遷就,把責任推給別人或自己扛了,會使得孩子對自己做錯的事毫無知錯意識還若無其事。
所以,父母要從小讓孩子學會承擔錯誤。
家人概念不僅僅局限于尊重長輩,照顧幼輩,在一個家庭里面,可以告訴孩子,學會互相體諒,互相幫助也非常重要。
視頻中的小女孩說到:家人是什么事情?大家都會互相幫忙,然后自己的事情,也會自己做好,家人不是一個人常在那里休息,(準備)吃飯的時候,那個人就沒有事在做,然后就是坐在那里!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
“一個人要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感。”
家庭責任感是社會責任感的基礎,古人云: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上文視頻中的媽媽做到的三點其實是為了培養(yǎng)小女孩的家庭責任感,其實要培養(yǎng)孩子的家庭責任感,還有其他能夠做到的方法。
從“家庭角色”做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步入社會的起點,也是每個人在社會上奮斗的港灣,而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因此,要以家庭為陣地開展多種體驗活動,來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讓孩子把為家庭生活服務作為一個小“崗位”,把當一天爸爸、媽媽作為扮演的角色,根據(jù)家庭生活的實際情況,體驗打掃房間、買菜、做飯、洗衣服等家務活,或者跟父母上一天班,體驗父母工作的辛勞,獲得家庭生活的真實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品質,學會為父母排憂解難,學會生活自理。從而更尊敬長輩,尊重父母,培養(yǎng)了“我愛我家”的家庭責任感。
學會承擔家庭義務
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是以認識為前提的。
孩子沒有家庭責任感,是因為他們對家庭責任感缺乏認識,不知道自己應承擔什么家庭義務。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孩子經(jīng)常想一想、說一說“父母辛勞的一天”,體會父母的艱辛。讓孩子想一想:我應為家里做些什么?已經(jīng)做了些什么?還能做些什么?增強孩子的責任意識,引發(fā)孩子的家庭責任行為。
從情感上加以激發(fā)
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是以情感為基礎的。
情感是人行動的動力、毅力的源泉。組織“感恩教育”活動,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吸引孩子,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增強他們的做事能力,然后引導孩子由活動本身的興趣遷移到對家人、家事關心的“樂趣”,從而更加激發(fā)了孩子的愛家情感,引發(fā)了孩子的家庭責任行為。
從行為上加以鞏固
行為教育的原理告訴我們,良好的心理構建主要通過實踐行為來完成。
培養(yǎng)孩子的家庭責任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堅持不懈地實踐,需要從行為上不斷地加以鞏固。
要從平時做起
從家中最經(jīng)常的事做起。使孩子親身體會到做家長的辛苦和盡職的快樂。
要在困難時表現(xiàn)
每個家庭難免會遇到困難,發(fā)生一些令人憂愁的事。這正是培養(yǎng)孩子家庭責任感的絕好時機。向孩子講一講家長的苦惱、家事的煩瑣、工作的困惑,使孩子懂得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艱辛,產生為父母分擔憂慮的念頭。
好的教育都是來自家長,老師只是傳授知識,而做人多是父母教的,家庭就是最好的課堂!
簡單地說:一個有愛的家庭,不是一個人辛苦,一個人在戰(zhàn)斗!哪怕是小孩兒,也應該學會體諒家人、幫助家人。
懂得家人概念的人、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往往家庭更融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