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里有這樣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么意思呢?如果單從字面意義上來看,那就是說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
哈哈。。不過這樣的解釋顯然是錯誤的,你要是這么理解估計老子分分鐘都要被你氣活過來。
事實上,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不感情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但是,想要接受自己與萬物沒有本質區(qū)別的觀點,對人類而言卻沒那么容易。
作為這個星球上的統(tǒng)治者,我們往往自視甚高。在為生物分門別類的界、門、綱、目、科、屬、種里,人類獨占人科、人屬、人種,把自己與普通動物區(qū)別開來。然而,我們真如自己所想那樣高高在上嗎?在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里,作者就告訴我們,其實我們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并沒有本質區(qū)別。
《自私的基因》是英國著名演化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和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的經典作品,同時他也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和牛津大學教授,是當今仍在世的最著名、最直言不諱的無神論者和演化論擁護者之一。
然而,此書自問世以來就一直飽受爭議,毀譽參半。批評者認為“自私”一詞顯得冷漠無情,許多人在看完后頓覺人生毫無意義,對世界充滿絕望。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內容能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所構建的基因世界,去探尋生命那最初的模樣。
1. 為什么會有人呢?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的錢都花到哪里去了?這三個問題號稱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
哈哈。。不過第三個問題你可能要去問馬云,這里我們關心的是前兩個。那么,人類究竟是怎么來的呢?早在十八世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就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是在自然選擇作用下不斷進化而來的。但事實上不只人類,地球上現有的生物均是從最原始最簡單的分子狀態(tài)經歷漫長的演變形成的。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頭開始。
1.1 復制基因
在大約30億到40億年前,海洋中只有一些簡單的化合物,比如水、二氧化碳、甲烷、氨等,它們在閃電或紫外線照射的能量影響下,反應生成了一些有機分子。這些有機物質在某些地方積聚起來,受到能量的進一步影響后,結合成更大一些的分子,就這樣,越來越多的分子在原始的海洋中自由地漂浮著。
如果故事就這樣發(fā)展下去,也就沒有現在的我們什么事了,所以。。
我們來看一下原文怎么說的:
到了某一時刻,一個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我們稱之為復制基因。它并不見得是那些分子當中最大或最復雜的,但它具有一種特殊的性質——能夠復制自己。
臥槽。。能復制自己?。∵@么牛逼,咋不上天呢!
不過你可能會想了,這種事情的概率多低啊,怎么剛好就發(fā)生了?我買那么多次彩票也沒中過大獎??!
的確,如果用人的一生來看,發(fā)生這種偶然情況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并且基本上可以將其視為不可能。但是,如果時間是一億年呢?我們人類在估計什么可能或什么不可能發(fā)生的時候,不習慣于將其放在幾億年這樣長久的時間去考慮。所以,傳說中的復制基因就這樣誕生了。
1.2 自然選擇
上述的復制基因產生后,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它需要盡可能地復制自己。但復制無法保證百分百的完全精確,于是隨著復制錯誤的產生和擴散,原始海洋里便充滿了由好幾個品種的復制分子組成的種群,而不是清一色的全都一樣的復制品。
這樣一來,不同品種的復制基因就形成了競爭關系,互相爭奪海洋中用來復制自己的材料。在競爭中,有一些復制基因相比其他基因而言可能壽命更長、復制速度更快或者復制精確度更高,具備這三個特點的復制基因明顯更具生存優(yōu)勢。
于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那些生存時間短、復制速度慢或出錯率高的基因就日漸稀少,甚至有一些品種難逃絕種的命運。這便是自然選擇,也就是進化的實質。正如作者在書中說的:
如果你在兩個不同的時間分別從海洋中取樣,后一次的樣品一定含有更大比例的壽命長或生育力強或復制精確性高的品種。
1.3 基因機器
基因在復制過程中的錯誤有一些具有改良的效果,使得基因產生更高一級的穩(wěn)定性。比如有的基因“發(fā)現”了一些方法,通過化學途徑分裂對方品種的分子,并用分類出來的構件來復制自己。其它復制基因可能發(fā)現了如何用化學方法,把自己裹在一層蛋白質中來保護自己,這也許就是第一批生命細胞的成長過程。
就這樣,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各種復制基因竭盡所能,它們?yōu)樽约褐圃烊萜?,即賴以生存的運載工具。最原始的生存機器也許僅僅是一層保護衣,后來隨著新的競爭對手陸續(xù)出現,它們擁有更優(yōu)良、更有效的生存機器,因此生存斗爭隨之逐漸激化。生存機器的體積越來越大,其結構也漸臻復雜,這是一個積累和漸進的過程。
時至今日,它們已經不再浮游于海洋之中,而是群集相處,安穩(wěn)地寄居在龐大的步履蹣跚的“機器人”體內,與外界隔開來,通過迂回曲折的間接途徑與外部世界聯系,并通過遙控操縱外部世界。
那么,上述的“機器人”在哪里呢?看到這里我想你已經猜到了,沒錯,我們就是基因的機器,并且這個星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例外。對此,作者是這樣表述的:
我們以及其他一切生物都是各自基因所創(chuàng)造的機器,它們創(chuàng)造了我們,創(chuàng)造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而保存它們正是我們存在的終極理由。
現在,你的三觀是否已經受到了沖擊?如果你已經理解了上述內容,那么你就會明白,此時坐在電腦前碼字的,只不過是基因操縱下的一團肉球而已。
2. 自私的基因
關于這本書的標題,誤解的人頗多,如果你沒看過書中的內容,那么你對“自私”一詞的印象絕對是人類道德意義上的自私。但是,這里的自私指的是基因層面的自私,它的含義是:基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最大化自己的生存機會。
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而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然而我們也會看到,基因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情況下,也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
上述這段話不是很好理解,我們來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當然,這里不準備用人類的例子,因為涉及到道德準則問題,并且人類有自我意識,這點我后面會講到。
這里我們舉個企鵝的例子。南極洲帝企鵝有一種膽怯的行為,它們佇立在水邊,由于有被海豹吃掉的危險,在潛入水中之前躊躇猶疑。但只要有一只先潛入水中,其余的就會知道水中是否有海豹。自然沒有哪一個肯當試驗品,所以大家都在等,有時甚至相互往水中推。
這便是基因自私性所導致的個體行為的自私性。不過你可能要問了,這明顯是個體自己采取的行為,跟基因有什么關系?
事實上,個體的行為本質上是由基因控制的。我們的身體、大腦以及神經系統(tǒng)都是由基因控制建造的,基因正是通過這種間接的方式來對生存機器的行為施加最終影響。因此基因是策略制定者,而生存機器只是執(zhí)行者。
那么,如果基因是自私的,個體的利他行為又如何解釋?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許多地面筑巢的鳥類,當捕食動物,比如狐貍接近時,母鳥會假裝受傷吸引狐貍抓他,從而保護孩子,這樣在個體的角度看來它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獻出生命。但從基因的角度來看,幼鳥體內有它的基因拷貝,犧牲自己一個而保護更多的后代對于基因的生存來說是更有利的。這也就是作者所說的:明顯的利他行為實際上是“偽裝”起來的自私行為。
3. 自我意識與覓母
許多人批評這部書的原因就在于用人類的道德準則來看待作者的觀點,要真是這樣的話,那豈不是說我們人類自己都是極近自私自利之徒?甚至連偉大的父母之愛、兄弟之愛、家國之愛也都成了基因自私的表現?顯然,事實并非如此。
但我們前面又說,人類與世間萬物并無本質區(qū)別,都只是各自基因的運載工具而已,兩者豈不是矛盾了?這又該如何理解?
其實答案很簡單,這里的關鍵所在就是人類具有自我意識,而依靠自我意識可以擺脫基因的控制。同時,我們還擁有一種人類所特有的復制基因,作者將其命名為覓母(meme)。
那么,什么是覓母?其實,所謂的覓母就是一種“文化基因”,它存在于我們的大腦中,并且也能通過模仿實現自我復制。它可以是一首歌曲、一本書的內容或者某些人的觀點。這些覓母通過人類的大腦進行復制傳播,就好比基因通過身體復制傳播一樣。
而對于人類而言,覓母比基因更重要。比如孔子的基因到今天可能已經所剩無幾,但是孔子的覓母卻仍然存在于千千萬萬個人的大腦之中。
因此,作為擁有自我意識和獨特文化的人類,我們完全可以同我們自私基因的本能相抗衡。無論是懶惰也好,逃避痛苦也罷,這些都只是基因控制你的工具而已,你所要做的就是認識它、警惕它并最終擺脫它的控制。
關于這一點,作者在本書的結尾也進行了解釋:
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是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yǎng)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復制基因的暴政。
后話
事實上,在初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人生觀一度被顛覆,開始認為人生真的毫無意義。試想一下,我們只不過是基因的運載工具而已,為了實現它自私的生存目的,我們按部就班地出生、長大、結婚、生子,從一個受精卵開始,最終又把所有的生存和繁衍努力還原為另一個受精卵。
但是,人生真的無意義嗎?可是阿德勒說:生命的意義在于樂于關注他人,夢想著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季羨林說: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在他們看來,人生是有意義的。這又該怎么理解?
后來終于想明白了。的確,從自私基因的角度來看,人生確實沒有意義。所謂的意義是擁有自我意識的我們自己賦予的。
因此,作為獨立的個體,你可以認為人生有意義也可以認為毫無意義,你也可以賦予自己的人生獨特的意義,大到改變世界、造福人類,小到享受生活、周游世界,甚至結婚生子撫養(yǎng)孩子長大也能成為意義。
總之,基因是自私的,但人生仍然是你自己的。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