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yīng)受孕,懷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fēng)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紀。”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
伏羲是中國古文明代表人物的“三皇之首”,《三字經(jīng)》中有,“自羲農(nóng),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是神農(nóng)、黃帝之前的創(chuàng)世英雄。伏羲是在中華民族古往今來追求文明進步歷史長河中首屈一指的英雄人物,具有開天辟地、發(fā)聾振聵的啟蒙功勛。
黃帝打敗了神農(nóng)氏的后代榆網(wǎng)和三苗九桀的首領(lǐng)蚩尤,而這些決戰(zhàn)勝敗的英雄人物,都是伏羲氏的后代,所以不管是誰的后裔,大家都祭祀和尊奉伏羲為人文始祖??梢哉f,伏羲又是中國各民族共同承認的老祖宗,是團結(jié)多民族的原始親緣。伏羲文化不但具有在世界遠古文明中的先進性和科學(xué)走向,而且具有光輝燦爛的獨特民族光彩和對人類文明發(fā)展而具有的強大推動力、生命力。
創(chuàng)造精神是伏羲精神的核心,重視德行是伏羲作為時代領(lǐng)袖人物的重要標志。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離不開女媧的配合。伏羲、女媧是由兄妹關(guān)系結(jié)合為夫婦的一對人類的始祖。古代也有把伏羲、女媧與神農(nóng)氏列為“三皇”,是中國歷史上先于五帝的開辟時代的圣王,并為他們立傳。唐代的司馬貞給《史記》補寫的《三皇本紀》說:
“太皞庖犧氏,風(fēng)姓,代燧人氏而王天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jié)繩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jié)網(wǎng)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yǎng)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女媧氏亦風(fēng)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當(dāng)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巧補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女媧氏沒,神農(nóng)氏作。”
伏羲與西方亞當(dāng)、夏娃創(chuàng)世紀的故事一樣,伏羲、女媧在東方創(chuàng)世。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人類的真神。“大目、山準、龍顏”的伏羲教民漁獵畜牧,創(chuàng)造書契,鉆木取火,始創(chuàng)八卦,旋定歷法,始創(chuàng)嫁娶,使人類走上文明之途。后來人類遭遇洪水,人種滅絕,只剩伏羲與女媧兄妹二人,兩人不得不成婚繁衍人類。次后,女媧代伏羲為首領(lǐng)稱女希氏。諸侯共工與祝融爭斗天下,頭觸不周山,天柱折缺,女媧乃以五彩石補天。這幾乎與西方洪荒時代傳說一模一樣。
長沙楚帛書出土于1942年,出土地點是長沙東郊子彈庫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墓葬年代為戰(zhàn)國中、晚期之交,帛書寫作年代當(dāng)與此相同或稍早。楚帛書出土后數(shù)易其主,現(xiàn)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1966年,大都會博物館用紅外線拍攝帛書照片,圖文清晰,成為學(xué)者釋讀楚帛書的主要資料依據(jù)。
經(jīng)過眾多學(xué)者數(shù)十年的努力,楚帛書文字上的分歧已經(jīng)不大,已基本上可以通讀?,F(xiàn)在,已到了從不同學(xué)科的角度對其進行解讀的時候了。楚帛書為四方形,中間有兩組文字,一組八行,一組十三行,兩組文字上下互倒,好比八卦的陰陽魚,四邊還有文字,并配有彩色繪圖。中間八行者稱甲篇,中間十三行者稱乙篇,四邊的文字與繪畫稱丙篇。本文要討論的是甲篇,今將其全文釋寫于下。
楚帛書甲篇釋文
曰故(古)大熊包戲(伏羲),出血□雨走(震),居于睢□。劂□亻魚亻魚,□□□女。夢夢墨墨,亡章弼弼?!趺浚ɑ蓿┧?,風(fēng)雨是於。乃?。ㄈⅲ酢踝又?,曰女王出(媧),是生子四?!跏窍宥翍猓歉鳎ǜ瘢﹨⒒ā酰ǘ龋?。為禹為契,以司域襄,咎而步廷。乃上下朕(騰)傳(轉(zhuǎn)),山陵丕疏。乃命山川四海,□(熏、陽)氣百(魄、陰)氣,以為其疏,以涉山陵、瀧、汩、益、厲。未有日月,四神相戈(代),乃步以為歲,是惟四時:長曰青干,二曰朱四單,三曰白大木然,四曰□墨干。
千有百歲,日月□生,九州丕土旁(平),山陵備血矢(亻血)。四神乃作,至于覆(天蓋),天旁動,捍蔽之青木、赤木、黃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孚文(保),奠四極,曰非九天則大血矢(亻血),則毋敢蔑天靈,帝□乃為日月之行。
共攻(工)□步十日四時,□神則閏,四□毋思,百神風(fēng)雨,辰□亂作,乃□日月,以傳相□思,又霄又朝,又晝又夕。
根據(jù)上面的釋文,茲將其大意表述如下:
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處于混沌狀態(tài)下之時,先有伏羲、女媧二神,結(jié)為夫婦,生了四子。這四子后來成為代表四時的四神。四神開辟大地,這是他們懂得陰陽參化法則的緣故。由禹與契來管理大地,制定歷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暢通,并使山陵與江海之間陰陽通氣。當(dāng)時未有日月,由四神輪流代表四時。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單,老三叫白大木然,老四叫墨干。
一千數(shù)百年以后,帝□生出日月。從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還造了天蓋,使它旋轉(zhuǎn),并用五色木的精華加固天蓋。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極。人們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視天神。帝□于是制定日月的運轉(zhuǎn)規(guī)則。
后來共工氏制定十干、閏月,制定更為準確的歷法,一日夜分為霄、朝、晝、夕。
由上可知,帛書甲篇是很標準的創(chuàng)世神話,在現(xiàn)有的中國先秦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還沒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確的創(chuàng)世神話。
王逸之子王延壽撰《魯靈光殿賦》,靈光殿建于西漢,還畫有“開辟”故事,最早人物是“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建于東漢的山東嘉祥武開明祠(《金石索•石索》)、武梁祠(《漢武梁祠畫像錄》)、武班祠(《金石索•石索》),也有伏羲女媧畫像。1949年以后發(fā)掘的漢墓,更有大量伏羲女媧題材。與其它題材畫比較,伏羲女媧交尾圖的位置最為顯要,“多刻于墓門、石柱、主室頂石、石祠山墻上層、墓壁上層等高處或顯要地位”。而且伏羲與女媧都是“手持規(guī)矩”;或“手捧日月”。手持規(guī)矩應(yīng)是創(chuàng)造神的象征,手捧日月應(yīng)是宇宙主宰神的象征。有些伏羲女媧交尾圖還伴有四神畫像。在帛書甲篇里,四神是伏羲女媧的兒子,是四時的代表,是經(jīng)營天地的大神?!墩f文》:“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女媧的神性不只是造人,而是化生萬物。《說文》作者是東漢人許慎,這說明直到東漢,女媧還保留著創(chuàng)世主的身份。漢祠、漢墓中的伏羲女媧交尾圖,其思想內(nèi)涵不能只看做一般的“生殖文化”、“生育之神”,而是“化萬物”的創(chuàng)世之神。漢代大量伏羲女媧交尾圖實是上古創(chuàng)世神話的孑遺。此外,中國古代的“人日”禮俗,也是創(chuàng)世神話的民間遺存。根據(jù)這個神話,創(chuàng)世次序如下:
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才造人。中國古代,以雞、狗、羊、豬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時),牛與馬分別代表地與天。
楚帛書甲篇的創(chuàng)世次序是:先有伏羲女媧夫婦生下四子,即為四神,代表四時,然后造地,最后造天。古代“人日”習(xí)俗也是先有四時(雞狗羊豬),再有地(牛),最后才有天(馬)。班固《漢書•律歷志上》說:“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人日”習(xí)俗與《漢書•律歷志》所說的“人”,不包括伏羲女媧等創(chuàng)世之神,而是指蕓蕓眾生的凡人。有了“天地四時”,即有了宇宙,神才創(chuàng)造凡人,故說“天地四時,人之始也”。在宇宙諸項之中,《漢書•律歷志》把“天地”調(diào)到“四時”之前,把“天”調(diào)到“地”之前,這不是班固個人的創(chuàng)意,而是中國文明成熟時代“天尊地卑”觀念使然。當(dāng)時“天地四時”的次序,已經(jīng)凝固不化,而民間“人日”習(xí)俗的創(chuàng)世次序還與楚帛書同步,是上古伏羲創(chuàng)世的印證。
伏羲功績
唐代歷史學(xué)家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比較完整地勾劃了伏羲事跡、功績:
“太暤庖犧氏,風(fēng)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jié)繩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jié)網(wǎng)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yǎng)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記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
1、始作陰陽八卦,創(chuàng)立中華易學(xué)。
伏羲發(fā)明八卦,是易學(xué)之祖?!吨芤?系辭下》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史記.太史公自序》說:“余聞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東漢王充《論衡.作對篇》說:“《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易學(xué)是中華文化之源,是群經(jīng)之首,是學(xué)問中的學(xué)問,是哲學(xué)中的哲學(xué)。對易學(xué)和東方文明有極深邃獨到研究和體悟的一代心理學(xué)大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G.Jung.1875~1961)曾寫道:
榮格在英文版《易經(jīng)》再版序中說:
“時間人類的唯一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jīng)》。在科學(xué)方面,我們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jīng)》亙古常新,相延6000年之久仍然具有價值,而且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xué)頗多相同的地方。”
2、發(fā)明漁獵工具,提高生產(chǎn)能力。
打獵捕魚以接濟生活,這是遠古人類的基本技術(shù),而要發(fā)展這種生產(chǎn)力,工具的改革是至關(guān)重要的?!吨芤?系辭下》說:“(伏羲)作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又《尸子》中說:“伏羲之世,天下多獸,教人以獵。”伏羲氏發(fā)揮聰明才智,借鑒蜘蛛結(jié)網(wǎng)方式,教導(dǎo)部眾用繩索編結(jié)成網(wǎng),網(wǎng)禽獸,網(wǎng)魚蝦。工具的進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使?jié)O獵業(yè)空前發(fā)展,捕獲量大增,于是將消費不完的漁獵品加以馴養(yǎng),開始了畜牧業(yè),進而開始了原始農(nóng)業(yè),社會進入農(nóng)牧并舉的時代。正是如此,伏羲也就成了畜牧文化的代表。直至近代,漁獵行業(yè)還流行將伏羲作為祖師爺?shù)牧?xí)俗。
3、制定嫁娶之禮,推動社會進步。
氏族社會早期,人類過著原始群居生活,有男女之別,但無家庭生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群婚的害處逐漸顯現(xiàn)出來。伏羲改革婚制,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對偶婚,三國譙周《古史考》說:“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儷皮就是兩張鹿皮,送儷皮表示希望成雙成對?;橐鲋贫劝l(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血緣雜婚變?yōu)樽逋馀蓟?,從而提高了人口的生育質(zhì)量,提高了人口的體能,推動了社會進步。而儷皮為禮作為一種古老習(xí)俗也就流傳下來了。《詩經(jīng)》中就有獵人以獵獲來的鹿引誘少女的故事,直至漢代,《儀禮.土婚禮》的“納征禮”仍有“納儷皮”一項。
4、結(jié)束結(jié)繩紀事,創(chuàng)造書契文字。
《周易.系辭下》說:“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這里所說的“后世圣人”指的就是伏羲。原始時代,結(jié)繩記事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現(xiàn)象,具體辦法大致是大事結(jié)大結(jié),小事結(jié)小結(jié),有些還在繩上印染不同的顏色作為輔助,同時結(jié)繩還有計數(shù)的功用。伏羲造書契,指的是契刻符號,有什么事非記不可,就先用一個特定的符號刻或畫在什么東西上,這可比結(jié)繩記事簡捷方便多了。其實八卦就有書契的功能。后來黃帝的史官倉頡創(chuàng)造文字,就是以八卦書契的原理和理論依據(jù)。
5、創(chuàng)立天文歷法,指導(dǎo)生產(chǎn)生活。
《周髀算經(jīng)》上說:“伏羲作歷度。”所謂歷度就是歷法。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發(fā)明八卦。陰陽八卦亦是一種宇宙圖式,是后世各種歷法的基礎(chǔ)。史載,伏羲創(chuàng)上元太初歷,即八卦八月太陽歷?,斞盘枤v的阿斯特克太陽歷(1970在墨西哥憲法廣場出土)中,可以清楚地見到瑪雅歷承傳中國八卦歷的關(guān)系。神農(nóng)氏繼承伏羲占日法,創(chuàng)連山大火歷。黃帝使羲和、常羲占日月,作歸藏太陰歷?!渡袝?堯典》:“(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傳授民眾”。顓頊使重黎絕天地通,承伏羲作十月顓頊歷。夏禹承之作《夏小正》十月太陽歷。周人在豳承十月肽陽歷。管子幼官圖五方副圖,也是十月太陽歷圖式。有一說法:伏羲氏西遷甘肅天水地區(qū)一支又作西摩,即西貘(西王母),其后裔彝族將十月太陽歷承傳至今,乃有虎日八日占、九日占、三十六日占的歷法。
6、人工鉆木取火,帶來人類光明。
清人《繹史》引《河圖挺輔佐》說:“伏犧禪于伯牛,鉆木作火。”火的使用對人類體質(zhì)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意義。還有一說,即燧人氏鉆木取火,其歷史背景也應(yīng)是伏羲時代。
7、制琴作樂灼塤,提高音樂水準。
8、其他發(fā)明創(chuàng)造。
最早的原始人,還不知道利用火,東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實還不算,就是打來的野獸,也是生吞活剝,連毛帶血的吃了。后來,才發(fā)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上,已發(fā)現(xiàn)用火的痕跡,說明那時候已經(jīng)知道利用火)。
火的現(xiàn)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發(fā),有火;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里也會起火??墒窃既碎_始看到火,不會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來偶爾撿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一嘗,味道挺香。經(jīng)過多少次的試驗,人們漸漸學(xué)會用火燒東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
又過了相當(dāng)長的時期,人們把堅硬而尖銳的木頭,在另一塊硬木頭上使勁地鉆,鉆出火星來;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來。這就懂得了工人能夠取火(從考古材料發(fā)現(xiàn),山頂洞人已經(jīng)懂得人工取火)。是誰發(fā)明的呢?當(dāng)然是勞動人民,但是傳說中又說成是一個人,叫做“燧人氏”。
三皇燧人、伏羲、神農(nóng)
伏羲、女媧、神農(nóng)
伏羲、祝融、神農(nóng)
伏羲、神農(nóng)、共工
伏羲、神農(nóng)、黃帝
最后一種說法由于《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nóng)、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后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nóng)。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宓戲(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其中第四種說法最為流行。
現(xiàn)在對這一是其歷史的認識存在很多爭議,但是基本上這一時期中國處于原始社會是沒有爭議的。由于對這一歷史時期現(xiàn)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zhèn)巍,F(xiàn)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基于史料):
三皇五帝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jīng)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于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而發(fā)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fā)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并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fā)明鉆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fā)明“結(jié)繩為網(wǎng)以漁”,造福于民。
神農(nóng)氏
神農(nóng)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nóng)業(yè)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y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nóng)嘗百草,創(chuàng)醫(yī)學(xué)。傳說神農(nóng)死于試嘗的毒草藥。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于有熊,亦稱有熊氏。
皇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lǐng)。他聯(lián)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lǐng)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nóng)而成為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成為“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如養(yǎng)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shù)、醫(yī)學(xué)等。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后裔,故稱“軒轅后裔”,“炎黃子孫”。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即位后,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后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于唐,故稱“唐堯”,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于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jié)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jié)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lián)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lǐng)職位,并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秷虻洹匪浰吹闹饕论E有:命后稷按時播植百谷;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兇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后稷,主管農(nóng)業(yè);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lǐng)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chuàng)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dāng)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jīng)具備了。死后,禪位于禹。
女媧(約前1萬年),上古圣人,亦稱媧皇、女媧娘娘。她是伏羲的妹妹,生于古成紀(今甘肅秦安縣)。
《史紀·補三皇本紀》云:“女媧氏亦風(fēng)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女”。
《玉平御覽·風(fēng)俗通》載:“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wù),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別有傳聞,女媧和哥哥伏羲婚配再創(chuàng)了人類,故尊女媧和伏羲為人類始祖。當(dāng)然這僅僅是神話傳說。但女媧幫助哥哥伏羲正姓氏,如何婚娶,通行媒、以重萬民之不同卻是事實。伏羲死后共工氏作亂,振滔洪水,禍害天下人民,于是女媧殺了他,并繼承伏羲的制度,以治理天下,號稱“女皇”,在位一百三十年,后人稱為“媧皇”?!渡胶=?jīng)·郭璞注》說:“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變,此腹變?yōu)榇松瘛?#8221;她命令大臣做笙簧,以通殊風(fēng),以才民用,命娥陵氏制都良之管,統(tǒng)一天下的音樂;命圣水氏制頒管,以合日月星辰,以易兆之晨作充樂,樂成而天下幽微,沒有得不到治理的。
《淮南子·覽冥訓(xùn)》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載,火火監(jiān)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這樣,“蒼天補,四極正、淫涸,冀州平,狡龍死,顓民生,考其功烈,名聲被后世。”所以后人尊以為神,稱女媧娘娘,修廟塑像,祭祀紀念。
現(xiàn)甘肅秦安縣隴城鎮(zhèn)自古有“媧皇故里”之稱。鎮(zhèn)南有座媧皇廟,廟內(nèi)有女媧塑像。離鎮(zhèn)不遠的山上有一古老山洞,相傳是女媧棲居過的洞穴,叫女媧洞。這一代流傳著女媧氏姓風(fēng),出生風(fēng)溝,長于風(fēng)臺,葬于風(fēng)塋的說法。(風(fēng)溝、風(fēng)臺,風(fēng)塋均為當(dāng)?shù)氐孛?/strong>
在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有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人物,這就是曾以"造人"、"補天"而被尊崇為女神的女媧。
據(jù)史籍記載,女媧是被古人尊奉為人類始祖的伏羲的妹妹,在傳說中,女媧和伏羲具一種人首蛇身的異相,女媧也被尊奉為人類之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短接[》卷七八引《風(fēng)俗通》云:"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wù);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這是女媧摶土造人之說。又有當(dāng)女媧造人之際,諸神咸來相助的記載?!痘茨献?說林篇》云:"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此為女媧與諸神共同造人之說。顯然前一說是受原始社會母權(quán)制時期的影響,后一說有原始社會父權(quán)制時期遺留的痕跡。與女媧宇宙天人有密切關(guān)系的,就是女媧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笙簧(中國傳統(tǒng)的吹奏樂器)。
戰(zhàn)國時期史官所撰的《世本》,記黃帝迄春秋時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其中《作篇》(清代張澍粹集補注本)云:"女禍作笙簧。"張澍還注釋云:"女媧,太昊氏之女弟。……《博雅》引《世本》云:"女媧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當(dāng)系宋注?!兜弁跏兰o》:"女媧氏,風(fēng)姓,承皰羲制度,始作笙簧"。《唐樂志》:"女媧作笙,列管于匏上,納簧其中。"《風(fēng)俗通》、《書鈔》引無笙字。張澍這段注釋引經(jīng)據(jù)典說明女媧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笙簧的人,進一步指出"女媧作笙簧"亦與人類的繁衍滋生密不可分,"象物貫地而生"就是這個意思?!墩f文解字》在解釋"媧"時,云:"古之神圣女,化(即孕育)萬物者"。兩者聯(lián)系觀之,看出女媧是一位生育人類,創(chuàng)造萬物的偉大母親。
"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既然有繁衍滋生人類的意思,這與女媧造人就相吻合了。再從"女媧兄妹結(jié)婚"的神話來看"女媧作笙簧"的意義。唐代李冗《獨異志》。卷三載:"昔宇宙初開時,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于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
這與笙簧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五代后唐馬鎬《中華古今注》載:
上古音樂未和,而獨制笙簧,其義云何?答曰:女媧伏羲之妹,人之生而制其樂,以為發(fā)生之象。
這里所說的意思,與張澍"象物貫地而生"是同一內(nèi)涵。從笙這種吹奏樂器本身結(jié)構(gòu)和開頭來說,笙是"以匏為之","列管于匏上,納簧其中",匏,是一種葫蘆,笙管插匏(葫蘆)制的笙斗上,又納簧片于其中。這種構(gòu)造正寄寓著伏羲和女媧兄妹同入葫蘆(匏)中逃避洪水,再造人類的遺意。女媧煉石補天,治理洪水之后,再造了人類,為了繁衍滋生,又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笙簧,以志繁衍滋生人類之意,這就是"上古音樂未和"之時,女媧"獨制笙簧"的原因和意義。
女媧被尊崇為創(chuàng)造天地人類推神靈,撩開那種神話傳說的神秘幕紗,女媧是個怎樣的人呢?她是中國三皇五帝時期一個統(tǒng)御全國部落的女首領(lǐng),也就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女酋長。古籍中有少這方面的記載。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帝王世紀》云:"女媧氏亦風(fēng)姓,承皰犧制度,……一號女希,是為女皇。"《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郭璞注云:"女媧,古神女而帝者。"《淮南子.覽冥篇》高誘注云:"女媧陰帝,佐慮戲治者也。"《太平御覽》卷七八引曹植《女媧贊》云:"古之國君。"王充《論衡.順鼓篇》引董仲舒語"雨不霽,祭女媧",并指出其意"殆謂女媧古婦人帝王者也"。明代周游《開辟演義》則云:"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媧氏即位,號為女皇,建都于中皇之冊。"這些都表明,上士時期,當(dāng)?shù)谝粋€統(tǒng)一中華民族各部落的帝王伏羲去世之后,女媧被諸侯推為帝王,繼承伏羲的帝位,并建于當(dāng)時的中皇之山,號媧皇。她在當(dāng)女皇期間,致力于繁衍人口。女媧繼承發(fā)展伏羲創(chuàng)始的嫁娶的禮法之制度,奠定了中國人類社會第一個婚姻"法",《路史.后紀二》注引《風(fēng)俗通》云:"女媧禱祠神,裨面為女媒,因置婚姻。"女媧向祠廟里的神禱告,請求讓自己成為人類婚姻的媒約,得到神的應(yīng)允后,便建立了人類的媒約嫁娶婚姻制度?!堵肥?后紀二》還云:"以其載媒,是以后世有國,是禮為皋襟之神。"女媧親自為媒約,所以后世建立國家的,都把她奉為結(jié)合婚姻的郊媒之神。與此同時女媧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笙簧。
在上古原社會,男女交歡之地在效外,男女歡會多以歌聲交流情感,音樂自然成了愛情最佳媒介,《詩經(jīng)》中多有反映。女媧肩負了這種男女歡會的組織工作,并是領(lǐng)導(dǎo)者,她覺得"音樂未和",沒有能在男女歡會中地到媒介作用,于是,女媧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吹奏樂器笙簧,并在男女歡會于郊外時,進行吹奏,給情人增添歡悅,激起心中的感情波濤,從而到男女交媾、繁衍后代的目的。明代周游《開辟演義》中也說女媧完成婚姻媒約的嫁娶制度,得到萬民擁戴,尊為神媒,于是天下太平。女媧又"作笙簧以通殊風(fēng),制?管,以一天下之音,用五十弦以抑其情,而樂乃和洽。"女媧發(fā)明創(chuàng)造笙簧,實際上是應(yīng)繁衍滋生人類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也是確實可的事實。
由于女媧在繁衍人口,治理洪水治理洪水等一系一方面立下豐功偉績,成為遐邇聞名的女領(lǐng),故被后人描繪成孕育人類萬物,創(chuàng)建宇宙天地的神。實際上有關(guān)女媧的神話傳說,都是有它現(xiàn)實基礎(chǔ)的,是上古人們與自然搏斗的歷史在神話中的反映。女媧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笙簧,成為我國最古老的樂器,從甲骨文中也得知笙起源久遠,一直成為后世歷代的主要吹奏樂器,迄今所知最早的實物,為曾侯乙墓出土的笙。歷代擅長吹笙者多不勝數(shù),相傳周靈王太子晉,好吹笙作鳳凰鳴,以至得道成仙。唐代沈儉期、宋之問、張仲一、張祜、厲玄、鐘略等許許多多詩人均有詩詠笙、詠王子晉吹笙成仙,許多詠笙詩篇成為千篇,王轂的《吹笙引》云:
媧皇遺音寄玉笙,雙成傳得何凄清。
丹穴嬌雛七十只,一時飛上秋天鳴。
水泉并瀉急相續(xù),一束宮商裂寒玉。
旖旎香風(fēng)繞指生,千聲妙盡神仙曲。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huán)繞著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yīng)而孕。懷胎24個月后,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后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jīng)無所不通了。后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fā)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18人,號稱是神帶的后裔。這18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制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jīng)15旬后,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fēng)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zhí)千鈞之弩驅(qū)羊數(shù)萬群。醒來后,心覺奇怪。暗想,風(fēng),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fēng)名后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qū)羊數(shù)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jié)果在海隅找到了風(fēng)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fēng)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zhàn)。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fēng)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quán)謀之本。風(fēng)后據(jù)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zhàn)。蚩尤率領(lǐng)魑魅魍魍,請風(fēng)伯,雨師縱風(fēng)下雨,命應(yīng)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qū)應(yīng)龍至南極。最后,殺死了蚩尤,分尸葬于四處,使之不得完尸。
后來,又有神農(nóng)之后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qū),與榆岡戰(zhàn)于版泉之野。歷經(jīng)三戰(zhàn),打敗了榆岡。后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后共經(jīng)52戰(zhàn),天下始歸一統(tǒng)。于是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同時還發(fā)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發(fā)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則做了鞋子。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還依浮葉飄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據(jù)轉(zhuǎn)蓬的道理發(fā)明了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fā)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黃帝又與歧伯作內(nèi)外經(jīng),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紀日,以子丑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如此又有時空觀念。史稱當(dāng)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黃帝戰(zhàn)勝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聯(lián)盟,黃帝被推選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他帶領(lǐng)大家發(fā)展生產(chǎn),種五谷,馴養(yǎng)動物,冶煉銅鐵,制造生產(chǎn)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給正妃嫘祖了。在做衣冠的過程中,嫘祖和黃帝手下的另外三個人作了具體分工:胡巢負責(zé)做冕(帽子);伯余負責(zé)做衣服;于則負責(zé)做履(鞋);而嫘祖則負責(zé)提供原料,她經(jīng)常帶領(lǐng)婦女上山剝樹皮,織麻網(wǎng),她們還把男人們獵獲的各種野獸的皮毛剝下來,進行加工。不長時間,各部落的大小首領(lǐng)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母因為勞累過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飯,一日比一日消瘦。周圍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萬分,個個坐臥不安。守護在嫘祖身邊的幾個女子,想了各種辦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時愛吃的東西。誰知嫘祖一看,總是搖搖頭,一點也不想吃。
有一天,這幾個女人悄悄商量,決定上山摘些野果回來給嫘祖吃。她們一早就進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許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嘗,不是澀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樹林里發(fā)現(xiàn)滿樹結(jié)著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好鮮果,就忙著去摘,誰也沒顧得嘗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滿后,天已漸漸黑了。她們怕山上有野獸,就匆匆忙忙下山?;貋砗?,這些女子嘗了嘗白色小果,沒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爛。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過時,造船的共鼓走了過來,發(fā)現(xiàn)幾個女子站在那里發(fā)愣,連忙問發(fā)生了什么事。女子們便把她們?yōu)殒凶嫔仙秸匕咨」氖抡f了一遍。拱鼓一聽,哈哈一笑說:“你們這些憨女子,現(xiàn)在咱們有火有鍋,咬不爛就用水煮嘛!”他這么一說,立刻提醒了幾個女子,她們連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進鍋里,加上水用火煮起來。煮了好長時間,撈出一個用嘴一咬,還是咬不爛。正當(dāng)大家急得不知該怎么辦的時候,有一個女子隨手拿起一根木棍,插進鍋里亂攪,邊攪邊說:“看你爛不爛,看你熟不熟!”攪了一陣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纏著很多像頭發(fā)絲細的白線。這是怎么回事?女子們繼續(xù)邊攪邊纏,不大功夫,煮在鍋里的白色小果全部變成雪白的細絲線,看上去晶瑩奪目,柔軟異常。她們把這個稀奇事立即告訴嫘祖。嫘祖是個急性子,不聽則罷,一聽馬上就要去看。這些女子為了不讓她走動,便把纏在棒上的細線拿到她身邊。嫘祖是個非常聰明的女人詳細看了纏在木棒上的細絲線,又詢問了白色小果是從什么山上、什么樹上摘的。然后她高興地對周圍女子說:“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卻有大用處。你們?yōu)辄S帝立下一大功。”
說也怪,嫘祖自從看了這白色絲線后,天天都提起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減輕,開始想吃東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顧黃帝勸阻,親自帶領(lǐng)婦女上山要看個究竟,嫘祖在桑樹林里觀察了好幾天,才弄清這種白色小果,是一種蟲子口吐細絲繞織而成的,并非樹上的果子。她回來就把此事報告黃帝,并要求黃帝下令保護橋國山上所有的桑樹林。黃帝同意了。
從此,在嫘祖的倡導(dǎo)下,開始了栽桑養(yǎng)蠶的歷史。后世人為了紀念嫘祖這一功績,就將她尊稱為“先蠶娘娘”。
可惜,中華民族有四大發(fā)明,唯獨沒有嫘祖發(fā)明養(yǎng)蠶。所以,人類穿絲綢,莫要忘記我們老祖母----縲祖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lǐng),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神農(nóng)氏(或神農(nóng)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yīng),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后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陜西的南部,后來沿黃河向東發(fā)展,與
濮陽,在上古時是顓頊(zhuanxu專須)部族活動的中心地區(qū),故有“顓頊遺都”之稱。有關(guān)顓頊的傳說史書多有記載。相傳顓頊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生于若水(今四川省渡口一帶),實居窮桑,七母女樞因感“瑤光”而生,十歲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都于帝丘(今濮陽縣西南)。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歲,號為高陽氏,列為五帝之一,死后葬于動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今內(nèi)黃縣三楊莊西)。
《史記.五帝本紀》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yǎng)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這說明顓頊是位沉靜、博識、有謀略的人。他能根據(jù)不同地域條件發(fā)展生產(chǎn),聚集財物,又以觀天象,按日月運行而定四時(當(dāng)時已有歷法,稱“顓頊歷”),并制定出各種禮儀制度,來教化人民,按時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為南正,專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為火正,專管人間之事。因而顓頊時期,生產(chǎn)較前有很大發(fā)展。
顓頊生活在原始社會晚期,氏族制已經(jīng)解體,實行了男娶女嫁,人們有了家室,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當(dāng)時還規(guī)定些制度,婦女在路上遇見男人必下身內(nèi)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示眾,還規(guī)定兄妹不準結(jié)婚等。這說明母系氏族已讓位于父系氏族,“父權(quán)制”已經(jīng)確立,男尊女卑的觀念開始出現(xiàn)。
顓頊是上古時期華夏族與東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領(lǐng),主要活動在冀、兗、豫一帶。當(dāng)時還有個強盛的部族,首領(lǐng)叫共工氏,他活動在太行山東麓冀州一帶。共工氏力大無比,勇猛彪悍,欲霸九州,要與顓頊爭奪帝位,於是就發(fā)動了向顓頊部族進攻的侵略戰(zhàn)爭。顓頊足智多謀,沉著應(yīng)戰(zhàn),里喲內(nèi)個神箭手羿作為先鋒,經(jīng)過一場激烈戰(zhàn)斗,終于打敗了共工氏,共工氏逃到大西北(現(xiàn)寧夏),怒觸不周山而死。
顓頊是傳說中的神化人物,他有非凡的經(jīng)歷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他的轄區(qū)非常大。據(jù)《準南子.時則訓(xùn)》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于幽靈,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東至于于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真實一位澤被宇內(nèi),功德蓋世的帝王。
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閼伯的父親。是五帝之一。
帝嚳祠修建于漢。在元明又經(jīng)多次修復(fù)。其殿宇雄偉壯觀,松柏蒼郁,碑碣林立。廟堂內(nèi)中央有一口古井。梁上繪有彩龍,彩龍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所以被人們譽為“靈井”。
相傳趙匡胤不得志時,去北方投奔郭威,路過帝嚳陵,抽簽問卜,當(dāng)有天子命。后來他果然在商丘當(dāng)了歸德節(jié)度使而發(fā)跡。趙匡胤登基后,因商丘是西周時的宋國,又是后來的宋州,而定國號為“宋”。
(一)
帝嚳(ku4),名俊,號高辛苦、氏,是黃帝曾孫,玄囂孫子,父親叫矮(jiao3)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相傳帝嚳生于窮桑(西海之儐),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xué),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壽百歲。死后葬于商丘市唯陽區(qū)南25公里的高辛集(另一說法帝嚳死后葬于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之秋山。)
(二)
帝嚳,姓姬,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黃帝的曾孫,“生而神靈,自言其名”。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斤市南高辛〕。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于亳。因他興起于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
帝嚳即帝位后,“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yè)。
著名文學(xué)家曹植曾作《帝嚳贊》以頌之:“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圣靈賓,教訖四海,明并日明。”
帝嚳有幾個兒子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棄(即后稷)。棄是周的始祖。次妃簡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慶都生了堯。堯是歷史上有名的圣賢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儀生了摯。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后禪讓給帝堯。
蚩尤是中國古史神話中的重要人物,因與軒轅黃帝進行歷史性的大戰(zhàn)而赫赫有名。
但是,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蚩尤的形象是非常復(fù)雜紊亂的,其中有諸多矛盾之處,使人產(chǎn)生不少疑問。諸如:蚩尤究竟是一個古代的歷史人物,還是一個神話人物?他是一個英武的戰(zhàn)神還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或是一個“好兵而喜怒”的“貪欲者”、“亂賊”?蚩尤和炎帝是否同一個人?他和黃帝之間是否只是敵對關(guān)系?蚩尤和苗族歷史和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究竟有什么關(guān)系?他對苗族民俗有何影響?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本文想根據(jù)文獻資料和調(diào)查材料,對此類問題作一初步的考索。
一、蚩尤與黃帝
蚩尤與黃帝的“涿鹿大戰(zhàn)”是中國遠古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正是由于這次大戰(zhàn)中,黃帝戰(zhàn)勝了蚩尤,才奠定了華夏國家的根基,使他成為五帝之首。在有關(guān)的文獻記載中,蚩尤的形象是暴君和亂賊,是相當(dāng)丑惡的?!稄V雅釋詁》:“蚩,亂也。”《方言》:“蚩,悖也”(卷十二)一說尤,同由尤,腹中之蟲,很不雅觀?!渡袝?#183;呂刑》的記載更加詳細,可為此類觀點的代表:刵
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戳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并制,罔差有辭。[1]
這是周穆王敘述刑法的源流時首先提到的“古訓(xùn)”,說蚩尤作亂,以酷刑、殺戳統(tǒng)治苗民。把蚩尤、苗民都說得很壞。蚩尤原為“九黎這君”是九黎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他與軒轅黃帝發(fā)生了矛盾,被史家看成是“作亂”。司馬遷《史記2五帝本紀》: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微師諸候,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候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炎帝)是為黃帝。[2]
這些都是正統(tǒng)史書中的記載,已經(jīng)把神話人物歷史化了,并且還以正統(tǒng)觀點使蚩尤成了暴虐無道的亂賊。事實上,蚩尤不僅是一個古史傳說中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有怪異神力的神話形象,據(jù)《龍魚河圖》記載:
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馬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乃仰天而嘆。天譴玄女授黃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四方……[3]
《漢學(xué)堂叢書》中的《龍魚河圖》略有不同,說:“黃帝之初,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銅頭鐵額,食沙石,制五兵之器,變化云霧。”雖“七十二人”與“八十一人”有異,但皆為“多”之約數(shù),九的位數(shù),其內(nèi)含是一致的,說明蚩尤是一個相當(dāng)大的集體的代表,是一個具有很大神性的怪異人物。古書上這類記載很多,如:
《歸藏》: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啟筮)
《述異記》:
“有蚩尤神,俗云:人自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髏如銅鐵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觝人,人不能向……”[4]
顯然,這種“銅頭鐵額”、“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等形象是非常怪異的,而《龍魚河圖》又說蚩尤“制五兵之器,變化云霧”則又非常厲害,以致黃帝也打不過他,只好去祈求上天神靈的幫助?!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
蚩尤作兵伐黃帝,帝乃令應(yīng)龍攻之冀州之野,應(yīng)龍畜水,蚩尤請風(fēng)伯雨師縱大風(fēng)雨。黃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殺蚩尤。[5]
《龍魚河圖》還說在此大戰(zhàn)中因黃帝仁義,“遂不敵”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這才制服蚩尤。又《黃帝玄女戰(zhàn)法》云:
又《玄女兵法》亦云:“黃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7]“九戰(zhàn)九不勝”、“三年城不下”,可見蚩尤是很強大的對手,其力量與黃帝不相上下,黃帝只有求女神幫助才得到了勝利。從此次戰(zhàn)爭的記載可以看到蚩尤的神話形象,他不僅“獸身人語,銅頭鐵額”、“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而且可以“靖風(fēng)伯雨師大風(fēng)雨”,還可以“作大霧,彌三日”,使黃帝令風(fēng)后作指南車才戰(zhàn)勝了他。不僅蚩尤有神性,黃帝也有神力,可給風(fēng)后等神下命令。
由此可見,蚩尤不僅是古史傳說中的歷史人物,而且也是一個神話人物。“蚩尤神”不僅在后世一直受人供奉,而且就在當(dāng)時,也是被看成“不死”之神,威鎮(zhèn)天下的。上引《龍魚河圖》記載黃帝得玄女兵信神符而擒殺蚩尤之后:
(蚩尤沒后),天下復(fù)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珍服。[8]
于此可見“蚩尤神”威力之大,不只在九黎部落之內(nèi),而且“天下”“八方萬邦”,都對他非常崇敬,使黃帝要畫出他的神象來,才能服天下。后來蚩尤神更可管下雨、農(nóng)耕與疾病了?!洞呵锓甭?#183;求雨》:“夏求雨……其神蚩尤。”
梁代任昉《述異記》列記錄了南北朝時代華北漢族人民祭“蚩尤神”的情況:
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觝,蓋其遺制也。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黽足蛇首;主疫,其俗遂立為祠。[9]
此書還說“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更說明在大戰(zhàn)的涿鹿,冀州人長久地祭祀蚩尤神,其他地方如太原、朝鮮也祭蚩尤神,[10]其為神話人物當(dāng)無疑問。軒轅的形象亦復(fù)如此,不只是歷史人物,而且也是古史神話形象也。
二、蚩尤的戰(zhàn)神形象
蚩尤是什么樣的神呢?
在漢族古代主要是把蚩尤作為英武的戰(zhàn)神加以崇拜的。
古人往往把勞動發(fā)明的文化英雄崇拜為神,這是對超常的勞動創(chuàng)造能力的崇拜之人格化。大約因為蚩尤部落最先使用金屬武器,在戰(zhàn)爭中大顯神威,所以經(jīng)神話思維的作用,蚩尤就被幻想為“銅頭鐵額”的神化人物,而且還“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神通廣大?!妒印罚?#8220;造治者,蚩尤也。”(御覽833引)《世本·作篇》“蚩尤以金作兵器”。金即銅,《管子·地數(shù)》、《山海經(jīng)》均說蚩尤鑄金為“劍鎧矛戟”等“利器”。
秦始皇、漢高祖都立祠祭奉蚩尤,把他作為戰(zhàn)神、“兵主”,加以崇敬,以利戰(zhàn)事?!妒酚洝?#8220;封禪公”:“秦始皇遂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其禮絕莫知起時。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畜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jiān)鄉(xiāng),齊之西境也。四曰陰主,祠三山。五曰陽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萊山。……七曰日主,祠成山……八曰四時主,祠瑯邪。瑯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損益,珪幣雜異焉。”[11]這里說蚩尤為“兵主”,主管戰(zhàn)爭大事,處第三位,非常重要,其地位在陰陽日明四時之上,歲首祭祀用鷺的祭品,非常隆重。這種祭祀“自古而有之”“絕莫知起時”,可見其古老。大約黃帝時已端倪,前引《龍魚河圖》曰:“制服蚩尤,(黃)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四方”后又畫蚩尤形象。直到宋太宗征河?xùn)|出征前一日,還“用少牢一祭蚩尤,禡牙。”(宋史·禮志)
蚩尤的大墓在東平,這是古代黎人聚居的地方,當(dāng)?shù)氐睦习傩帐冀K崇拜蚩尤,他們很可能是蚩尤九黎部族的后代子孫:
這一記載與《史記》是一致的。東平在魯西,不僅有高七丈的蚩尤冢,而且還有同樣大小的“肩髀冢”,可見人民對戰(zhàn)死的英雄的崇敬,而天空巨大的紫霞赤氣“蚩尤旗”,更是神奇想像的產(chǎn)物,人們把蚩尤神化了。天上的星星,是神圣之象征,蚩尤在神話中也是耀眼的星星。“司兵之星名蚩尤”,[13]天上的慧星被說成是“蚩尤之旗”?!妒酚?#183;天官書》:“蚩尤之旗,類慧而后曲,象旗,見則王者征伐四方。”對戰(zhàn)爭是有利的。所以在戰(zhàn)爭開始起兵時,要祭蚩尤。漢高祖劉邦也不例外。《史記·高祖本紀》:
(眾)乃立季(劉邦之宇)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庭,而釁(興)鼓旗,幟皆赤。……于是少年豪吏如蕭曹攀哈等皆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與。[14]
在這里,劉邦是把黃帝與蚩尤放在一起祭祀的,《史記·封禪書》則說:“高祖初起,禱豐[]榆社,徇沛,為沛公,則祠蚩尤,釁旗鼓。遂以十月至灞上,與諸侯平咸陽,立為漢王。”這里只提“祠蚩尤”,而且保佑漢王打了勝仗。待“天下已定”統(tǒng)一中國以后,漢高祖又“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長安。長安置祠祝官、女巫。”
三、蚩尤與黃帝的臣屬關(guān)系
漢高祖之所以把蚩尤與黃帝一起祭祀,也不是偶然的。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除戰(zhàn)爭中的敵對關(guān)系之外,還有臣屬關(guān)系。黃帝制伏蚩尤后,即“使之主兵”,當(dāng)了軍事大臣。
漢代古籍《越絕書》曰:
炎帝有天下以傳黃帝,黃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15]
這里說蚩尤仕于黃帝,為主管金屬冶煉官,輔佐少昊。少昊之地,在今山東曲阜之帶,與九黎活動地區(qū)一致,此說有一定道理??赡苁卿寐怪畱?zhàn)以后,蚩尤族的一部分成為黃帝的臣屬,主持金屬兵器的制造工作。
齊國著名的宰相管仲則把蚩尤說成是黃帝的“六相”之首,是最大的臣子:
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龍而辯于東方,得祝融而辯于南方,得大封而辯于西方,得后土而辯于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為使當(dāng)時,大常察于地利,故使為稟者……[16]
把蚩尤的地位抬得更高了,在這里蚩尤已不只是一般的大工業(yè)臣,而且成了“明乎天道”的首相,“使之當(dāng)時”的總理大臣。由此可見蚩尤地位之重要。黃帝因蚩尤而“明于天道”,說明蚩尤的文明程度比黃帝更高,很受黃帝重用。齊國人管仲如此記載,可能是齊國當(dāng)?shù)乩习傩杖绱藗髡f的吧。
無獨有偶,韓非子也有類似的記載,但卻更具神話色彩:
昔者黃帝使鬼于西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并轄,蚩尤居前,風(fēng)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17]
在黃帝“大合鬼神”的神圣隊列中,蚩尤居前,在最前列,《周禮》“六官”之例該屬“天官”尊位,與管仲的記載是一致的,但卻完全是神話人物的形象,黃帝與蚩尤都是作為神話形象記載下的。韓非子是先秦故事的重要記錄大家,這段神話故事當(dāng)是很有意義的。
這種神話,曲折地反映了遠古的歷史。在神話時代,氏族、部落之間的爭斗異常劇烈、頻繁,互相兼并、聯(lián)合的事也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化干戈為玉帛,化敵為友,不斷融合。這也許正是中華民族不斷擴大而建立起“協(xié)和萬邦”的泱泱大國之關(guān)鍵所在吧。
四、蚩尤即是炎帝(神農(nóng)氏)嗎?
蚩尤與炎帝的關(guān)系是很復(fù)雜的。有種種不同說法,值得仔細研究。
有一種說法認為蚩尤即是炎帝。著名歷史學(xué)家夏曾祐、丁山、呂思勉等人都持此觀點。其主要根據(jù)是《史記·五帝本紀》所記黃帝與炎帝大戰(zhàn)的“阪泉”與黃帝大戰(zhàn)蚩尤的“涿鹿”實際上是一個地方。《五帝本紀》原文是:
這段記載了兩次大戰(zhàn),可以看出炎帝與蚩尤不是一個人物,但其記述亦有交叉之處。特別是后來的歷史地理學(xué)家考證出涿鹿、阪泉的關(guān)系,使人感到兩次大戰(zhàn)實為一次。其主要根據(jù)是《水經(jīng)注》關(guān)于涿水的記載:
涿水出涿鹿山,東北流經(jīng)涿鹿縣故城南……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也。其水又東北與阪泉合。……魏土地記曰:下洛泉東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東一里有阪泉……晉太康地理記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面,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則流注阪泉……
據(jù)此,丁山曰:“蚩尤泉即阪泉的支津,阪泉即涿水的支津,當(dāng)然(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zhàn),可以說即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由是言之,所謂赤帝(或炎帝),確即蚩尤了。[39]這是說此兩次大戰(zhàn)實際上即是一次大戰(zhàn),則大戰(zhàn)的主角炎帝與蚩尤說是一人了。夏曾佑先生說得更早,在20世紀初年所寫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即已指出”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號炎帝爭斗涿鹿之野,”西漢賈誼也不止一處說炎黃在戰(zhàn)是在“涿鹿之野”。[40]對照《五帝本紀》,可見“蚩尤,炎帝,殆即一人;涿鹿、阪泉,亦即一役。”(呂思勉《先秦史》)。三位著名史家的考片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想還可以再補充一些材料。蚩尤、炎帝(神農(nóng)氏)都是以牛為圖騰的?!兜弁跏兰o》曰:“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41]《帝系譜》曰:“神農(nóng)牛首”,[42]這與蚩尤的圖騰形象是完全一致的,蚩尤也是牛首牛蹄并有尖利的牛角的。前引任昉《述異記》即記載:涿鹿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這都說明蚩尤族是以牛為圖騰的,炎帝(神農(nóng)氏)也是以牛為圖騰的,他們可能就是同一個部族的人,也可能就是同一個人——是部族的首領(lǐng)。如果把蚩尤、炎帝(神農(nóng)氏)都看成是集體名詞——部族的稱號,問題即可迎刃而解了。
從古籍中,我們還可以找到蚩尤與炎帝同族而不同時的征據(jù)。如南宋羅泌《路史·后紀四》:“蚩尤姜姓,炎帝后裔也。”《遁甲開山圖》:“蚩尤者,炎帝之后,與少昊治西方之金。”[43]如此可以很好地解釋兩次大戰(zhàn)的關(guān)系:先是黃帝與炎帝部族大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而勝之。蚩尤是炎帝族的后代,為了替炎帝報仇而與黃帝大戰(zhàn)于涿鹿,戰(zhàn)敗之后,首領(lǐng)被擒殺而死,但蚩尤族的部分人則歸順了黃帝成為在臣。所以炎帝與蚩尤可以同族而不同時,與黃帝的大戰(zhàn)就可能有進行了兩次,如《史記》所記。
五、蚩尤與苗族
蚩尤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人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至今在苗族的民俗中仍有許多崇拜蚩尤的重要活動。這是幾千年的歷史中頑強地保留下來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是中國各民族特別是苗族歷史發(fā)展的結(jié)果。
蚩尤神話是一種古史神話,雖有濃厚的幻想成分,但卻曲折地反映了歷史,從中可看到古史的影子,其核心是古代苗族發(fā)展、遷徙的歷史。所以它得到了歷史學(xué)家們的高度重視。
由以上可知,蚩尤確為中國上古重要歷史人物,是九稱部落聯(lián)盟的重要首領(lǐng),他所代表的九黎部落,活動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中原地區(qū),他們首先發(fā)明、使用金屬工具與武器,有很高的文化,很強的軍事力量,與軒轅黃帝勢均力敵,并且有密切的聯(lián)系。蚩尤可能是炎帝的后代,而炎帝與黃帝乃是同胞兄弟。[46]炎帝與蚩尤曾先后同黃帝大戰(zhàn)于河北涿鹿阪泉一帶,大戰(zhàn)之后,蚩尤族一部向南方遷徙,而許多人則留在北方,逐漸與黃帝族融合為一。所以他們保持著對其英雄祖先蚩尤的崇拜。
如今苗族有楓木崇拜的民俗,甚至以楓木為圖騰。古文獻中亦可找到根據(jù),說明此俗與蚩尤有關(guān)?!渡胶=?jīng)》: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47]
郭璞注云:“蚩尤為黃帝所得,械而殺之,已摘棄其械,化而為樹也。”又云楓樹即今香樹。此傳說與蚩尤血傳說相似,都是因為蚩尤族人對蚩尤被殺一事的懷念而產(chǎn)生的一種藝術(shù)想像。楓樹葉是紅色的,正和蚩尤血相映照。此類記載頗多,又如《軒轅本紀》:“殺蚩尤于黎山之丘,擲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后華為楓木之林。”[48]《述異記》更記術(shù)了楓木成精變?yōu)槿诵蔚撵`怪傳說:“南中有楓子鬼,楓木之老者,為人形,亦呼為炎楓。”[49]《南方算術(shù)狀》:“楓人,五嶺之間多楓木,歲久則生癭瘤,一夕遇暴驟雨,其樹贅暗長三五尺,謂之楓人。越巫取之作術(shù),有通神之驗。”[50]楓木是一種靈木,對楓木的崇拜古已有之。而在苗族生活中楓木的神性更強,《苗族史詩》中《楓木歌》是整個史詩的核心部分之一,把苗族的來源、人類始祖都說成是從楓木中產(chǎn)生的。其主要情節(jié)如下:
遠古楓樹生出了原始女神榜妹留。妹榜留生下了十二個蛋。這十二個蛋中又生出了人類始祖姜央、龍、虎、雷公等等。
這里存在著楓樹的圖騰崇拜觀念,也存在著卵生神話的觀念。而卵生神話觀念又與鳥圖騰的民俗文化有關(guān)。我們知道殷商是有玄鳥圖騰崇拜的。其祖先是神話說他們的始祖契即是其母簡狄吞食燕卵之后懷孕生出的。炎帝姜姓和姜央同姓。蚩尤九黎部落亦曾居住在山東、河南、河北一帶,他們有很多部落,也有許多圖騰。“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正是說明其聯(lián)盟中部落氏族之多。《竹書紀年》沈注:“屬于蚩尤各族,有熊氏、羆氏、虎氏、豹氏。”在涿鹿大戰(zhàn)失敗以后,蚩尤為乎的九黎部落曾受到多次征討、遷徙,有的向西,為犬戎、西羌,有的向南為三苗。他們的史跡是不少的。關(guān)于向西的一支,《拾遺記》:“軒轅去蚩尤之兇,遷其民善者于鄒屠之地,遷惡者于有北之鄉(xiāng)。”前引《遁甲開山圖》已有“蚩尤者,炎帝之后,與少昊治西方之金”的記載?!渡袝?#183;堯典》說舜“竄三苗于三危”。《孟子·萬章》:“殺三苗于三危”?!兜氐烙洝吩唬?#8220;隴西郡首陽有三危,三苗所處。”“鳥鼠同穴西有三危山,三苗所處是也。”今敦煌縣東有三危山,離千佛洞不遠。西羌、西戎,似皆與苗民有關(guān)。犬戎是以犬為圖騰的,苗民中亦有盤瓠犬為重要圖騰者?!逗鬂h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由考古發(fā)現(xiàn)中國最早的銅器是甘肅東鄉(xiāng)縣出土的。而古西域中亞一帶早在五千年前已發(fā)現(xiàn)了銅器。這也許同苗民祖先有關(guān)。《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神異經(jīng)·西荒經(jīng)》:“西北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為人饕餮,淫逸無理,名曰苗民。”[51]這些記載較簡,有正統(tǒng)思相的偏見,并不精確,更不全面,但卻反映了苗民流向西北的歷史事實,這是不可能憑空捏造的。
今各地苗族喪禮儀式中均有鬼師所唱《引路歌》,可把亡靈沿古代苗人遷徙路線上溯送回老家。都說苗族老家在東方,有的說是“楊州楊縣”,有的說是“黃河入海口那太陽升起的地方。”[53]這一帶正是古代九黎活動之地,有眾多的蚩尤遺跡。蚩尤曾佐少皞,如今曲阜城中有少皞陵,是中國少有的金字塔形高大石墓。九黎部族兵敗后被打散,不少人留在當(dāng)?shù)兀饾u與華夏黃帝族融合,在山東一帶的九黎,后來就成了殷商族這鳥圖騰,古屬東夷。至今苗民叫男子為yil,音夷。這“夷”與“苗”并列,為苗族的族稱。九夷中的畎夷,實為崇拜盤瓠龍犬圖騰的湘西苗族的一支。古代九夷與九黎不但音近,在民族來源上也有密切關(guān)系。后來的“西南夷”之“夷”也與此有一定瓜葛。
留在中原的九黎與東夷其他部族一樣,皆逐漸融合互華夏漢族之中了,而更多的則舉族西遷又折而往南,在湖北即荊楚地帶成為三苗。《韓詩外傳》卷三:“當(dāng)舜之時,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說苑·君道》有類似記錄。)后來又從荊楚地區(qū)西遷南進,分散在西南邊疆云南、貴州、四川的山區(qū)乃至東南亞的不少國家之中。
《苗族古歌》最后一部即為《跋山涉水歌》,歌唱苗族人由東方海邊為追求美好生活而經(jīng)過三條大河西遷到貴州的事,充滿神話色彩,當(dāng)時女性在生活中還起重要作用,可見時代比較古老。有的古歌說苗族老家在“渾水河一帶”,這“渾水河”苗語為edfangxebniel。意為“黃水渾水”,實即是黃河。西部方言區(qū)苗族(云貴川毗臨地區(qū))把黃河的花紋繡在花衣上,表示不論遷徙到哪里,都不忘老家黃河。湘西苗族婦女繡的花邊花帶上有“駿馬飛渡”圖象,叫“埋遼里清”,其意亦為“渾水河”,表示苗族先民,騎馬在黃河岸邊奔馳?!栋仙缴嫠琛匪娜龡l大河,一條河“河水黃央央”,即為黃河;第二條河“河水白生生”,就是長江;還有一條河“河水清幽幽”,則為南方山青水秀的河流。[54]
如今苗族許多地方流傳著蚩尤的古老故事。對蚩尤大神充滿了敬意和自豪。
西部苗區(qū)傳說遠古苗民居住在黃河邊的平原上,蚩尤從小離家出去學(xué)藝,刻苦修煉,會用120種醫(yī)藥,成了可以呼風(fēng)喚雨、起死回生的大神。當(dāng)時有個垂耳妖婆,捉去了十八寨的老幼苗民。蚩尤設(shè)計殺死了妖婆,解救了十八寨苗民。數(shù)十年后,苗寨興旺發(fā)達,發(fā)展成為八十一寨。蚩尤的九個兒子也長大了,一人管九寨,蚩尤成了八十一寨的大首領(lǐng)。后妖婆之兄黃龍公攻打苗寨,被蚩尤打退,雖多次失敗,仍不罷休,又聯(lián)合赤龍公,在雷王五子的幫助下,才打敗了蚩尤。八十一寨苗民,只好放棄平原向太陽落的“鬼方”遷徙,渡過了黃河,長途跋涉,來到豺狼、鬼怪的“鬼方”。苗民吹蘆笙、打鼓,把豺狼、鬼怪趕跑,開山種地,在這墨洋大箐居住下來。[55]此外還有《蚩尤智斗餓虎》、《蚩尤傳神藥》等傳說故事,歌頌蚩尤作為苗家英雄遠祖對苗族文化的巨大貢獻。
各地苗民,對蚩尤都念念不忘,非常崇敬。盡管苗族分布在云貴川湘等三大方言區(qū),語言支系甚多,有7個次方言、18咱土語,但各地苗人都把自己的祖先稱為“尤公”,在各種不同的方言土語中,“尤公”卻驚人地一致。黔東南東部方言而有信中叫老祖宗為“榜香尤”,湘西方言區(qū)則稱“剖尤”、“九黎蚩尤”,而云貴州川西部方言區(qū)更直接稱“蚩尤”,不少地方有蚩尤廟,對蚩尤祭祀是隆重的、經(jīng)常的。湘西、黔東北苗人在祭祀祖先“剖尤”或“九黎蚩尤”時,用竹蔑編成山洞狀,糊上紙,巫師從洞中敲竹筒、搖鈴鐺,不能擊鼓。據(jù)說當(dāng)年剖尤戰(zhàn)敗退入同中,擊鼓易被敵人發(fā)現(xiàn)。黔工業(yè)區(qū)南有苗族史詩《榜蚩尤》在民間傳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人們在歌唱時,或言談中,聽到榜香尤的名字都肅然起敬。[56]
總之,蚩尤作為苗族的“第一祖先”,始終受到各地苗族人民的崇敬與紀念,在苗族人民的生活、習(xí)俗及民間文藝中有許多表現(xiàn)。許多古史傳說,盡管有神話思維的幻想成分。卻往往與古代文獻資料不謀而合,這充分說明民間習(xí)俗、民間文藝是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的。它可以印證并補充書面文獻,這是活動的更生動的歷史資料,我們要善于應(yīng)用它們。
--------------------------------------------------------------------------------
[1]《尚書》“周書·呂刑篇”。
[2]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3]《太平御覽》卷79引《龍魚河圖》。
[4]梁·任昉《述異記》。
[5]《山海經(jīng)》卷十七“大荒北經(jīng)”。
[6]《太平御覽》卷十五引《黃帝玄女戰(zhàn)法》。
[7]《太平御覽》卷三二八引《玄女兵法》。
[8]同注3。
[9]同注4,此曰蚩尤神主疫治病,此俗后傳至朝鮮,據(jù)《東國歲時記》:端午節(jié)時王家“觀象監(jiān)本朱砂,榻天中赤符,進于大內(nèi),貼門楣以除弗祥。卿士家亦貼之。其文曰:‘五月五日,天中之節(jié),上得天祿,下得地福,蚩尤之神,銅頭鐵額,赤口赤舌,四百,病,一時消滅。急急如律令。’”端午祭蚩尤除疫也。
[10]司馬遷《史記》,卷28《封禪書》。
[11]《皇覽·冢墓記》。
[12]《經(jīng)史答問》八。
[13]司馬遷《史記》卷8《高祖本紀》。
[14]《越絕書》卷四“計倪內(nèi)經(jīng)”,記謀士計倪言。
[15]《管子》“五行”篇。
[16]《韓非子》“十過”篇。
[17]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
[18]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第394頁,上海龍門聯(lián)合書局1961年版。
[19]賈誼《賈子》“益壤”篇和“制不定”篇。
[20]《初學(xué)記》卷九引《帝王世紀》。
[21]《天中記》卷引《帝系譜》。
[22]《黃氏逸書考》輯《遁甲開山圖》。
[23]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三。
[24]金·元好問《續(xù)夷堅志》卷四。
[25]《呂氏春秋2孟夏紀》:“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為炎帝,號曰神農(nóng),死托祀于南方,為火德之帝。”據(jù)《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亦少典之子。
[26]《山海經(jīng)》卷十五“大荒南經(jīng)”。
[27]《云笈七簽》卷一百引《軒轅本紀》。
[28]梁·任昉《述異記》卷下。
[29]晉·嵇含《南方草木狀》。
[30]《神異經(jīng)》舊題東方朔撰、張華注,《隋書》已有著錄,被認為荒誕,但其神話幻想反映了民間傳說的觀念,有些受正統(tǒng)觀念的影響?!洞蟠鞫Y·用兵》把蚩尤說成是“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劂親,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無厭者也。”《路史·后紀四·蚩尤傳》更曰:蚩尤被殺之后“身首異處,以故邱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為貪戒。”《神異經(jīng)·西南荒經(jīng)》:“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名曰饕餮。”《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說:“縉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dāng)黃帝時在縉云之官也。”《左傳·文公十八年》正義引《神異經(jīng)》:“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此類古史神話資料都說明饕餮與蚩尤有關(guān)。
[31]見《苗侗文壇》(貴州凱里)1995年第4期。
[32]同上書第16頁。
[33]同上第19頁。
[34]參見(苗侗文壇)1994年第2期第24-25頁,江澤:〈九黎、三苗與苗族〉。
[35]同上25-26頁。
[36]同上25-26頁。
[37]同上25-26頁。
[38]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第394頁,上海龍門聯(lián)合書局1961年版。
[39]賈誼《賈子》“益壤”篇和“制不定”篇。
[40]《初學(xué)記》卷九引《帝王世紀》。
[41]《天中記》卷引《帝系譜》。
[43]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三。
[44]金·元好問《續(xù)夷堅志》卷四。
[45]《呂氏春秋2孟夏紀》:“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為炎帝,號曰神農(nóng),死托祀于南方,為火德之帝。”據(jù)《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亦少典之子。
[46]《山海經(jīng)》卷十五“大荒南經(jīng)”。
[47]《云笈七簽》卷一百引《軒轅本紀》。
[48]梁·任昉《述異記》卷下。
[49]晉·嵇含《南方草木狀》。
[50]《神異經(jīng)》舊題東方朔撰、張華注,《隋書》已有著錄,被認為荒誕,但其神話幻想反映了民間傳說的觀念,有些受正統(tǒng)觀念的影響。《大戴禮·用兵》把蚩尤說成是“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劂親,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無厭者也。”《路史·后紀四·蚩尤傳》更曰:蚩尤被殺之后“身首異處,以故邱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為貪戒。”《神異經(jīng)·西南荒經(jīng)》:“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名曰饕餮。”《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說:“縉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dāng)黃帝時在縉云之官也。”《左傳·文公十八年》正義引《神異經(jīng)》:“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此類古史神話資料都說明饕餮與蚩尤有關(guān)。
[51]見《苗侗文壇》(貴州凱里)1995年第4期。
[52]同上書第16頁。
[53]同上第19頁。
[54]參見(苗侗文壇)1994年第2期第24-25頁,江澤:〈九黎、三苗與苗族〉。
[55]同上25-26頁。
[56]同上25-26頁。
堯帝
(一)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于唐,故稱“唐堯”,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于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jié)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jié)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lián)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禪讓。
(二)
堯,我國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勛,堯是他的謚號,《謚法》上說:“翼善傳圣曰堯”。堯生于丹陵,養(yǎng)在母親家——伊侯之國,后來遷于祁地,所以稱堯為伊祁氏,堯以祁為姓。
堯父乃帝嚳,名蟜極,號高辛氏。帝嚳在位七十年崩,傳位給兒子摯。堯十三歲輔佐摯,封于陶地,十五歲改封于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于蒲阪?!锻ǖ洹酚涊d:“堯舊都在蒲”,《水經(jīng)注》記載:“雷首,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堯城”,《闞骃十三州記》記載:“蒲阪,堯都。蓋堯帝亦都此,后遷平陽。”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云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nóng)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shè)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訪于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chuàng)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lǐng):“誰能擔(dān)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lǐng)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于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匆娨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wù)撁魇吕?,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夸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后,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老,舜代替堯執(zhí)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三)堯帝陵
[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堯冢也有好幾處,一般認為在山西臨汾,歷代也多以這里為主進行祭祀活動。]
堯帝陵位于今中國山西臨汾市東北35公里郭村里隅澇河北側(cè)。
(四)堯帝廟
舜帝陵位于舜陵景區(qū),是九疑山風(fēng)景區(qū)的目標人文景觀,是九疑山風(fēng)景的目標人文景觀。是我國最古老的陵墓。舜帝陵陵區(qū)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廟、神道及陵園組成,占地600余畝。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狀,海拔600余畝,氣勢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廟,陵廟坐南向北,規(guī)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分為前后兩重院落,五進建筑。陵廟內(nèi)建有莊嚴肅穆的山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廂房。陵廟外有長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國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國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而葬于九疑山。陵廟祭碑廓內(nèi)保存的歷代祭碑36方,它們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在古木參天的陵區(qū)內(nèi),陵廟建筑上的石雕、楹聯(lián)、壁繪栩栩如生,令人流連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簫韶峰、斑竹巖、舜池、舜溪皆與舜帝奏九韶之樂及二妃揮淚斑竹的傳說有關(guān)。
傳說黃帝以后,先后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名叫堯(yao)、舜(shun)和禹(yu)。
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lǐng),后來被推選為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那時候,做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lǐng)一起商量。堯年紀大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lǐng)來商議。堯說出他的打算后,有個名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正合適。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灌兜(huan dou)的說: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里另是一套。用這號人,不放心。這次討論沒有結(jié)果,堯繼續(xù)物色他的繼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lǐng)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跡詳細說說?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沒想到舜下井后,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鉆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xiàn)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chǎn)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里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以后,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跡,又經(jīng)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領(lǐng)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shan)讓。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lǐng)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lǐng),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兒。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勞又儉樸,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dāng)上了首領(lǐng)。
斑竹點點湘妃淚
在高雷澤不遠的地方,有兩條小河,一條南流,名叫溈水;一條北流,名叫汭水,舜就住在這里。那晚他做了個夢,夢見自己抖散了頭發(fā),在那里櫛沐,但覺兩道眉毛也漸漸地長起來,竟長得和頭發(fā)一樣齊,拖在地上。醒來后想到:“人的百體,發(fā)居最上,仿佛是國家的最高地位一般。其次便是眉毛,它的位置也不低?,F(xiàn)在我夢眉與發(fā)齊,不要是天子聽了人的薦舉,竟來叫我,使我代行天子的職權(quán),和天子一樣么?”但終于還是覺得異想天開,是白日做夢,狠狠地打了自己一耳光,披了袯襫到田間去勞作。然而,正在田間勞作的時候,忽見有一輛車子來到田邊,車上立著一個官員,方面大耳,正笏垂紳,氣象尊嚴,慢慢地跳下車來。那隨從的人,早提起嗓子喊道:“哪一位是虞仲華先生?”舜還沒有答應(yīng),那官員便不顧腳下的爛泥,忙走過去拱手作禮,連說:“久仰!久仰!”等舜在溪中洗去腳上泥巴,草草地問過舜的生辰八字。那官員的話便直奔主題,說是當(dāng)今天子堯帝有兩個女兒,大的叫娥皇,年二十;小的叫女英,年十八,愿一齊嫁給舜為妻。又說道圣天子持躬以儉,齊家以禮,兩位女兒秉承庭訓(xùn),熏陶涵育,性質(zhì)純良。更兼婀娜靈秀,仿佛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一般。意思是要舜非娶不可。
舜生在平陽西南數(shù)百里一個小小村落的農(nóng)家中,他的體形有非常奇異的地方,他眼內(nèi)瞳子都有兩個,他的掌心紋路象個“褒”字,他腦球突出,眉骨隆起,頭大而圓,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龍顏面目角,取名叫舜,舜是一種花卉,他的號就叫華,排行老二,就叫仲華(與今天的“中華”諧音)。可惜不久他母親去世,他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后,就更沒有好日子過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著后母所生的三個兒女喝飽吃足,他只能枵腹而寢。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總是笑臉相迎、謙謙如也。有一年冬天,氣候大寒,舜身上還只穿兩件單衣,瑟縮不堪,鄰里秦老漢實在看不過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讀書,但家中卻堅持要舜放牛,好在教書先生善良,在秦老漢的幫助下,舜一邊放牛一邊學(xué)習(xí),他從先生那里知道:一個人雖有聰明睿智之質(zhì),經(jīng)天緯地之才,仁圣忠和之德,但是“學(xué)問”二字終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學(xué)問,必須讀,要能讀書,必先識字。他也悟出為人要誠實,要有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
這年過了殘冬,舜已經(jīng)十六歲了,生得高大,儼如成人,從此開始艱辛的耕作,后母規(guī)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須勞作,連中餐也不準回去吃,有人問他,他答道:“農(nóng)家以節(jié)儉為本,一日兩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漸漸得到當(dāng)?shù)厝说木粗睾头Q譽,但舜無緣無故被三次逐出家門。這其中日子雖然清苦,但舜卻加緊學(xué)習(xí),包括師事八歲的兒童蒲衣子。他從蒲衣子那里學(xué)到許多運動的道理,包括足的容宜重,手的容宜恭,目的容宜端,口的容宜止,聲的容宜靜,頭的容宜,直,氣的容宜肅,立的容宜德,不偏不倚,無懈無情。
舜的道德修養(yǎng)越來越高,他多次耕作的歷山地方人越聚越多,已由一個荒僻的地方,成了個大都會,但他卻仍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在一日田間勞作時,他以鳥為例,信口而歌:“涉彼歷山兮崔嵬,有鳥翔兮高飛。思父母兮歷耕,日與月兮往如馳。父母遠兮吾將安歸?”歌罷,悲從中來,放聲大哭,這年舜已經(jīng)三十歲了,也就在這時堯帝已深知舜的為人,終于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出嫁前堯帝囑咐兩個女兒:“大凡為妻為婦之道,總以‘柔順’二字為最重要。男子氣性,剛強的多;女子氣性,假使也剛起來,那就不好,夫婦之間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協(xié)力,遇到這種情況,為妻的總要見機退讓。”完婚之后,舜帶著兩個妻子回見父母,想不到遭到父母的拒絕,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見到兩位嫂子的絕色姿容,竟起了不軌的心思。娥皇、女英嫁給舜之后,過起了艱苦的生活。象念著兩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的時候找嫂子閑談,希望用吊膀子的方法來勾引嫂子,娥皇、女英是聰明人,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說舜的壞話,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心,竟覺得只有殺死舜,才可將嫂子搶到手。象通過母親叫舜去修房子,去疏通井,然后放火燒屋,用泥土封井,妄圖把舜燒死,把舜封在井中悶死。每次娥皇、女英都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來,舜總是不記前嫌。
在這一系列的事情中,堯?qū)λ锤有蕾p,終于堯把舜召到京城,開始委舜重任,舜大舉推薦人才,舜于是“賓于四門,納于大麓,烈火風(fēng)雷不迷,虎狼腹蛇不害。”于是堯死后,舜即位為天子,定都于蒲阪。
舜勤政愛民,為加強中央與各地的聯(lián)系,他規(guī)定各部落君長每五年前來蒲阪朝見天子一次,而每五年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國各地巡狩一次,每次除了大臣隨扈以外,蛾皇與女英都隨行照顧他的起居,三人同行,恩愛非常,舜左右逢源,二女雨露均沾。這年盛夏來到洞庭湖,因天氣太熱,娥皇、女英就留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舜繼續(xù)南巡。
這晚,女英忽然夢到了舜帝,不象個天子模樣,坐著一輛瑤車,有霓施、羽蓋擁護著,自天空降下來,對她說,自己已經(jīng)不在人世,大家不要悲傷,人生在世,總有一日分散的,并說自己在天上是“上理紫微,下鎮(zhèn)衡岳。”女英醒來,非常焦灼,惦念舜帝,急急告訴娥皇,娥皇口中雖說“妖夢是不足為憑,只怕你平日掛念極了,做的是心記夢,你放心吧。”但內(nèi)心也十分焦灼。不久,果然傳來了舜死在蒼梧山的消息,還帶來了舜帝給娥皇、女英的遺囑:“汝戒之哉!形莫若緣,情莫若率。緣則不離,率則不勞。不離不勞,則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聽到噩耗,覺得一切希望都已不存在了,那么多年的艱苦奮斗,那么多年的恩愛相親,都一去不復(fù)返了。娥皇、女英渾身哆嗦,哭了好幾回,身心受著火一般的煎熬。娥皇、女英一天比一天悲傷,健康也受了損害,眼淚漸漸地哭干了,一滴一滴的鮮血從眼中流出來。這晚濃霧漸漸地把整個君山罩住,天空中閃電一道急過一道,云越積越厚,天空好象要倒扣下來,突然間狂風(fēng)卷著暴雨呼嘯而來,洞庭湖掀起層層巨浪,都似乎要把岳陽城撼倒。娥皇、女英一片至誠的思念、悲痛終于感動了上天,天神將她們流出的眼淚,流出的血淚都一點點收集起來,現(xiàn)在都把它們?yōu)⒃诙赐ズ降拇渲裆?。在這狂風(fēng)暴雨中,蛾皇與女英突然間頭腦是那樣地清醒。突然間明白好象舜正在召喚著她們,兩人都好好地修飾打扮了一番,就象是迎接遠行歸來的舜一樣,攜手投入洞庭湖中。頓時風(fēng)停雨住,波瀾不驚,君山上那叢叢翠竹都浸染上斑斑點點的淚跡,成了二妃對舜帝一片至情的象征。半個月之后,娥皇、女英的尸體浮出水面,當(dāng)?shù)厝藨阎次返男那閷⑺齻冊嵩诰?,并立湘夫人廟來紀念她們。至今君山上還有二妃墓,墓旁斑竹叢生,青翠欲滴,令人暇想不已。
李淑曾的《斑竹怨》詩寫道:
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間;
有淚灑湘竹,至今湘竹斑。
云深九疑廟,日落蒼梧山;
余恨在湘水,滔滔去不還。
毛澤東在吊唁他的愛妻楊開慧時寫道:
九疑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fēng)下翠群;
班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九疑山就是舜死的地方蒼梧山,在今天湖南寧遠縣。《水經(jīng)注》載:“九疑山盤基蒼梧之野,峰秀數(shù)郡之間,羅若九峰,各導(dǎo)一溪,蛐壑縱橫,異嶺同勢,游者異焉,故曰九疑山。山南有舜廟。山共有九座峰頭,即舜源、朱明、石城、娥皇、女英、蕭韶、桂林,其中舜源又叫華蓋,最高。”
已經(jīng)是四千二百多年的事了,蛾皇、女英賢淑、英慧、癡情的形象,仍然活在炎黃子孫的心中。湘女美艷、多情、貞烈與聰慧,或多或少,直接間接地受到了蛾皇、女英的影響。
三分石的傳說
三分石,又名三峰石,在寧遠縣城南百里處,它是九疑山的最高峰。相傳是舜的葬身之地,故又名舜峰。
三分石如三支玉筍,鼎足而立。峰間相距各5里。峰勢險絕,直插云霄。古人有詩云:“一峰浮黛插云霄,石作三分結(jié)構(gòu)牢,云外有人攀玉筍,山中何處覓仙桃。”《九疑山志》載:“三峰并峙如玉筍,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棋盤石、步履石、馬跡石,又有香爐石,有足有耳,形質(zhì)天然。其間有冢,以銅為碑,字跡泯滅不可認,或疑為舜冢。”
三分石是如何來的呢?相傳舜帝南巡之時,有一天登上此峰,考察山川形勝。中午時分,他和侍從們在峰頭野餐,不覺醉酒。酒壺遺忘在峰頭上。有一只大鵬恰巧飛臨此山,見有一壺酒,便俯沖下來,用銳利如鉤的尖嘴一啄,當(dāng)下石壺分成三塊,化作三峰石。那剩下的玉液,化成了長流不息的泉水,這就是瀟水之源。 歷史知識
如今三峰石上,果然清泉噴涌,垂崖傾注如白練懸空,若煙若霧,水流激石,驚浪雷奔。當(dāng)中一脈,為瀟水之源泉,俗稱“父江”,西流至九疑山下。
大禹斬龍
鬼斧神工世所無,鐫龍雕鳳巧鑿?fù)?。移來蓬萊三仙島,鎖擒龍蛟入玉壺。禹伯成就千秋業(yè),氤氳瑞氣滿陵都。位于舜源峰附近的紫霞洞內(nèi)的奇觀頗有來歷,千百年來流傳著禹王斬蛟龍的故事。
相傳舜帝死后,他的兩個妃子千里尋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后有個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樣。二妃死后,她們的侍女捧著石匣回京交給了禹王。禹王打開石匣,拿出里面的遺書,上寫著,三十年前,禹鑿龍門之時,有一條蛟龍東逃,潛入天湖池清水巖中,這條龍角尖直立,角上長有綠毛。舜曾等了三年沒見它。舜囑禹一定要除掉這條蛟龍。大禹看完遺書,氣憤填膺。立即令火神伯益布下天羅地網(wǎng),大力神應(yīng)龍下天湖池去擒蛟??珊弈球札埦褪遣怀龆?。大禹急令用火燒。
于是,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燒死了老蛟龍。青石巖也燒成了紫紅色,在陽光下,如同西天彩霞一樣美。激戰(zhàn)過后,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羅地網(wǎng),誰知繩子解不開了,那天河、北斗、游龍、獅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巖的石壁上,至今有金龍戲水、玉鳳朝陽、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觀,巖洞口的石壁上有條綠角龍頭,龍口里傾瀉出天河泉水。據(jù)說,這就是跑到洞口被燒死的老蛟龍。那蛟龍死后,皮肉化成了肥土,腸子掉到紫霞洞底,彎彎曲曲,盤旋九轉(zhuǎn),變成了一條陰河,河水嘩嘩奔流,清而不濁,這是因為龍喝的是天湖池里的天河水,人稱為“九曲黃河”。那龍骨,碎成顆顆骨珠,被山風(fēng)吹進洞底,滾進九曲黃河之中,被河水浸蝕打磨,變成了潔白晶瑩、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燈籠一照,像顆顆紅透了的楊梅,故謂之為楊梅石。
舜王碑的傳說
舜王碑,人稱“舜王龍碑”,上刻七個大字“帝舜有虞氏之陵”,原在三分石上,后遷至大陽溪邊的舜廟之側(cè)。遷移之因,也有一個傳說。
相傳帝舜時,九疑山出了九條孽龍,盤距在“蟠龍洞”、“九疑巖”,危害百姓生靈。帝舜聞之南巡,走了三湘四水,看了五嶺三山,終于來到九疑山間。他帶領(lǐng)百姓大戰(zhàn)三年,斬殺了九疑巖里四條龍;接著大戰(zhàn)三年,斬殺了蟠龍洞里的四條龍。又大戰(zhàn)了三年,方斬殺了三峰石天湖池里的老蛟龍。帝舜連續(xù)苦戰(zhàn)了九年,積勞成疾,終于病倒在三峰石下。在他臨終之時,大臣皋陶問他有何吩咐,他說:“不可厚葬,只要三峰石下選一黃土高地,瓦棺布衣掩埋即可。”最后他手指三峰石上的天湖池,龍駕歸天了。舜死后,人們刻了塊3000斤重的龍碑立在三峰石下。
皋陶心想,此地太險惡,遷到大陽河邊為好。啟靈這天,碑太重,三十個壯漢都抬不動。這時,幾只白鶴從天空飛臨,兩頭大象從地上走來。大象用鼻子卷起墓碑就走,白鶴在前面引路。當(dāng)走到熊家山黃龍洞前時,突然,從洞里出來一個白發(fā)老人,笑著說:“生在帝王城,死在九疑山,白鶴來引路,大象來抬喪。”說完搖身變成一條黃龍,張牙舞爪,不讓葬在這里。大象只好又向前走,過了馬蹄坳,穿過大桑塘,來到一座大石巖前。這大石巖十分奇特,高300丈,直上青天。巖形狀似龍,龍角龍眼龍須龍牙俱全。山下西邊有兩口龍泉。白馬仙人還將峰頂用亂石堆了一頂王冠,一條玉帶放在山上。這真是龍潛鳳棲之地。大象將龍碑一放,碑即入地3尺,端端正正立在中間。于是,將帝舜龍體下了石坎,砌上瓦棺,成群白鶴,眾四面八方銜來紫蚌殼,放滿瓦棺,這就是“瓦棺貝冢”的由來。
皋陶結(jié)廬為庵,一直守護在舜陵前。死后化作一棵青松,長在墓邊石巖上,像一位將軍威然屹立,侍衛(wèi)著長眠地下的舜帝。
九疑山山勢雄渾,長蟠虎踞,控荊湘,臨百粵,氣象萬千。據(jù)說虞舜就長眠在這崇山峻嶺的蓊松翠柏間。虞舜,這位古史傳說中被神化了的人間帝王,南巡時不幸“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于是,“天下萬山朝九疑”,而九疑山中九峰,亦以舜源峰為主,其余諸峰皆以二妃及舜的王公大臣命名、排列。真可謂“山山朝帝寢,樹樹帶春暉”。九疑山以舜帝陵寢的光彩而名冠三湘。
舜陵,相傳在女英峰下,亦說在三峰石上。其具體位置已不可考。上古時帝王死了,以山為陵,不設(shè)墳冢。今舜源峰下有舜帝廟、二妃祠等古建筑。舜帝廟一側(cè)的山麓巖壁中嵌有“帝舜有虞氏之陵”石碑,附近還有歷代祭祀舜陵的石碑。因年代久遠,風(fēng)雨剝蝕,文字已無法辨認。
女英峰上叢生斑竹,相傳是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聞噩耗,相思慟哭,涕淚灑落竹上,留下淚痕點點成斑。它通體蒼褐,斑痕累累,有的像指紋,有的像淚痕,竹節(jié)稀疏而勻稱。尤其是指紋烙印呈雪白色的“白淚竹”指紋烙印呈鮮紅色的“血淚竹”,更是獨具特色。
舜源峰上有兩株石樅樹,高大雄偉,矗立霄漢,一叢九葉,一葉三棱,斗霜傲雪,四季長青。據(jù)說舜功德無量,不僅福庇民生,且澤及草木,故石樅長青不凋。這石樅與斑竹,合稱為“九疑二奇”。
二妃祠在舜廟左側(cè)不遠處。四周竹篁搖曳,松濤陣陣,歷代的文人墨客在此抒懷詠嘆,表達對二妃的同情和贊美。明代俞琰的詩云:“情恨萬劫點難消,帝女余悲寄碧條。亦有懷人千滴淚,盈盈滴滴海棠嬌。”舜死蒼悟,長眠九疑。相傳常有鳥從海濱銜來珠砂,日積月累,年年增益,遂成小阜,人稱珠丘。珠細如塵,又有珠塵之名。九疑山還有天燈之說,相傳舜死以后,陵前古老的十五株杉樹,每株高約百米,每當(dāng)月夜,樹梢晶晶閃亮,人不知故,取名天燈。這些古杉,至今枝葉蔥翠。
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代,黃河流域發(fā)生了大洪水。堯命崇地伯鯀領(lǐng)導(dǎo)治水。鯀用“障水法”,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水患,被殺于羽山。舜即位后,命鯀子禹繼續(xù)負責(zé)治水。禹總結(jié)了其父治水失敗的教訓(xùn),改以疏導(dǎo)為主,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平息了水患。“導(dǎo)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尚書·禹貢》)這段記載,就是夏禹治河活動和禹治水后黃河河道的描述。
在古籍和傳說中,夏禹的治水事跡十分動人?!渡袝?#183;益稷》稱:禹娶涂山氏女,結(jié)婚后生子啟,“啟呱呱而泣”,禹顧不得照撫幼子,徑自治水而去?!妒酚?#183;夏本紀》說:“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韓非子·五蠹》記載:“禹之王天下也,身執(zhí)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時至今日,黃河兩岸仍廣泛流傳著夏禹治水的傳說:如寧夏的青銅峽,晉陜之間的龍門,伊水流過的伊闕,都說是禹用神斧劈開;著名的黃河三門峽砥柱石及三門——神門、鬼門、人門,也說為夏禹所鑿,甚至鬼門島上的兩個圓坑,也被說成禹從獅子頭騎馬躍過三門時,馬失前蹄所留下的印記。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吟詠夏禹治水的詩篇。夏禹公而忘私、不畏艱險馴服洪水的業(yè)績,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