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有朋友問為什么欺騙與謊言的力量會大大超過事實與科學。扒皮以為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現(xiàn)象,涉及認知心理、社會心理、群體行為、信息傳播等多個層面。
欺騙和謊言之所以有時能超過事實和科學的力量,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人類的認知過程并非總是理性的,而是受到各種情緒、偏見、經驗等因素的影響。相比事實和科學的復雜性,欺騙和謊言通常更加簡單直接,并能很快捷地滿足人們的認知需求。因此,能夠巧妙地歪曲事實、操控情緒的人,往往能引導他人的思維,從而影響他們的觀點和行為。譬如,我們討論什么是“科學閱讀”時的認知就不如機器那么理智。
其次,人類容易受庸群效應和權威效應的影響,常常更愿意相信眾人之選和權威人物,社會和輿論環(huán)境也往往傾向于崇尚強者和勝利者,這就使得那些能夠把握輿論導向,操控公眾情緒的欺騙與謊言往往能夠更好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引發(fā)強烈的社群反應,確認或強化人們已存在的信念,即使這些信念與事實相悖。
再次,人類是一種社交動物,人們往往會尋求歸屬感,因此傾向于與能引起共情、符合集體利益的人站在同一邊。謊言和欺騙經常利用人的情緒,如恐懼、憤怒、好奇等,而情緒的驅動使得人們更可能接受和相信這些信息。所以,能夠鼓動情緒的人往往能更好地滿足這種心理需求,從而獲得人們的支持。
另外,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看,人類的祖先在生存競爭中,那些能夠操控他人、操控群體的人往往能獲得更多資源,因此更有可能生存下來。這種特性在基因中傳遞下來,形成了人類的一種自然傾向。關于這有一點讀讀《愚昧者:為什么我們會自我欺騙?從演化邏輯和心理學透視人類欺騙的科學》也許就會理解。著名演化理論學者崔弗斯在認為,我們常常會先欺騙自己,好讓自己更能欺騙別人。若要騙過別人,我們要隱藏欺騙的意圖和細節(jié),也會選擇性回憶,并采取偏頗的立場。這段文字具體來說,大概是這樣的:只有自己真心信服了自己的謊言,才能更有效地向他人傳遞欺騙性信息,這就是自我欺騙的過程。欺騙是一種策略,而自我欺騙則是欺騙策略的一種演化。從心理層面來看,自我欺騙可以減小欺騙的心理壓力和道德沖突,從而使得人們更有信服力地進行欺騙行為。人們傾向性地回憶、解讀和強調一些支持自己欺騙行為的信息,避免和忽視那些反對自己欺騙行為的信息,這也是一種認知偏見的表現(xiàn)。
信息時代,人們會從各種來源不斷接收到各種信息,如果不進行深度思考和分析,就很可能被錯誤的信息誤導。這里的“錯誤信息”既包括有意識的虛假新聞或欺騙性信息,也包括無意識的誤解或偏見。
作為教師,需要教育學生,理性地對待網絡上沖突的信息,學會甄別真假,不被過于極端或偏激的觀點所影響。也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并幫助他們理解人為何會產生歪曲的認知或傾向性,更好地識別和抵抗各種形式的操控,從而更加理性地判斷和行動。
問題是如果教師本身不具備必要的批判性思考意與能量,又如何寄希望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呢?
《愚昧者:為什么我們會自我欺騙?從演化邏輯和心理學透視人類欺騙的科學》中有這樣一段話,很有意思:“社會偏見的無意識影響尤為體現(xiàn)在爭吵一事上。人類之間的爭吵往往無法達成一致,這是因為實際上在爭吵開始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口角看起來總是突然間爆發(fā)的人,但是實際上兩面截然不同的觀點之墻在爭吵發(fā)生之前就已經樹立在唾沫河的兩岸了,只等著憤怒的閃電將它們顯露出來。這兩面墻是由建造了社會偏見的同一位水泥工堆砌起來的,如果需要的話,社會偏見會向你提供大把的例證,幫你們把各自的觀點墻越砌越高?!?/span>
當人們爭論時,他們通常帶有預設的、已經深深根植的思想或信念,這些觀點如同兩堵墻,隔斷了互相理解和溝通。當爭吵開始,情緒的激發(fā)如同閃電,使這兩堵墻更加明顯,雙方則越發(fā)堅守各自的立場,并利用身邊的信息來“堆砌”支持自己的觀點。
在我們與他人溝通、爭論時,我們傾向于尋找和重視那些支持我們觀點的信息,同時忽視或貶低和我們觀點不符的信息。這種偏見在爭吵中尤其顯著,因為爭吵經常伴隨著強烈的情緒,情緒的激發(fā)會放大認知偏見的效應。
所以,在許多時候我選擇閉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