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出,黃河清”
這是中原地區(qū)流傳千年的祥瑞,明代以來,無數(shù)人對此話深信不疑。但科學證明,黃河之所以黃,是因為黃土高原的植被被嚴重破壞,是水土流失造成的人禍。
為了治理黃河水患,1955年,我國通過了修建三門峽工程的決策,并在1957年進行正式動工。然而,三門峽水電站這項工程對于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來說,是一個超大的項目,當時的預算就達到了驚人的13億,最終耗資更是達到了40億元之多,這相當于當時建設四十座武漢長江大橋的造價。
三門峽大壩
如此超級工程,建成之后在防洪、發(fā)電上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上游的陜西,尤其是關(guān)中平原卻苦不堪言。2004年,陜西的代表,建議三門峽水庫立即停止蓄水發(fā)電,以徹底解決渭河水患,這到底怎么回事呢?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但同時也是一條災害十分嚴重的河流。兩千五百多年來,黃河決溢了1590 余次,改道26 次,素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每當洪災來臨時,沿岸居民苦不堪言,為了解決黃河水患,建國之后,我國決定在三門峽修建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黃萬里
當時前蘇聯(lián)水利專家伯克夫,主張三門峽水壩要建高建大,這樣庫容才大,才能蓄水防洪,并提升發(fā)電效益。但這樣就會出現(xiàn)另外一個情景,因為保持高水位,上游地區(qū)就會出現(xiàn)嚴重的泥沙淤積。
至于是否修建三門峽水電站,當時出現(xiàn)了兩種聲音,反對的大多數(shù)來自陜西等上游地區(qū)以及一些務實的專家。說到這,必須提一提清華的水利專家——黃萬里先生。
他曾極力反對三門峽大壩的修建,并和大多數(shù)支持建設的專家學者進行了7天的舌戰(zhàn),很可惜,最終沒有人聽他的。在他有生之年,看到了三門峽大壩的結(jié)局不幸被他言中,他痛心疾首,反復叨念:“他們沒有聽我一句話!”
黃河
黃萬里多次在水文課堂上給學生們闡述他對三門峽水電站的看法,他認為“圣人出,黃河清”的看法毫無根據(jù),就是封建迷信。這是因為,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本身就十分嚴重,就算大壩蓄水,從水庫釋放出的是清水,下游因為河床都是沙土,清水也會變成渾水。
如果大壩一旦建設,將很快被泥沙淤積,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將下游可能發(fā)生的水患等自然災害轉(zhuǎn)移到上游,尤其是關(guān)中平原,造成人為的災害,可謂拆東墻補西墻,得不償失。
1958年11月25日,三門峽工程開始黃河截流,1960年三門峽大壩基本建成。大壩建設之初,最根本的目的是防洪抗旱,其次是發(fā)電等其他經(jīng)濟效益。
自從三門峽水利樞紐建成運用30年來,減輕了下游堤防負擔和漫灘淹沒損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黃河下游,尤其是河南、山東一帶的水患問題,黃河下游歲歲安瀾,千里大堤安然無恙。
1973年,三門峽水電站第一臺機組發(fā)電投產(chǎn),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5萬千瓦,每年能發(fā)電14億度,看這發(fā)電量,確實挺高的,但僅鄭州,去年一年的總用電量就高達554億度,也就是說三門峽一年發(fā)的電,還沒到省會鄭州所需的零頭。
盡管三門峽取得了一定意義上的成就,但也帶來了不小的災難。
從1960年9月關(guān)閘蓄水攔沙開始,黃萬里所預見的災難也開始一一應驗。僅1年的時間,庫區(qū)內(nèi)泥沙淤積成災,潼關(guān)河床抬高了4.5米,潼關(guān)以上渭河大淤,淹毀良田80萬畝,一個小城被迫撤離,八百里秦川的關(guān)中平原出現(xiàn)鹽堿化和沼澤化,甚至直接威脅西北中心西安市。
渭河
改建。
1962年,我國決定將“蓄水攔沙”運用方式改為“滯洪排沙”,不僅損失了大量的發(fā)電效益,蓄水量也大大減少,就算這樣,淤積的泥沙也還有60%淤積在庫區(qū),最終在左岸增建兩條泄流排沙隧洞,以加大泄流排沙能力,解決泥沙淤積的燃眉之急。
第一次改建后,泥沙淤積的問題得到了緩解,但仍有20%泥沙淤積在庫內(nèi)。尤其是1967年,黃河倒灌,渭河口8.8米長的河槽全被淤塞。
1968年,渭河在華縣一帶決口,造成大面積淹沒,關(guān)中平原仍然受到嚴重威脅。三門峽大壩又面臨了第二次改建,不僅改為了低水頭電站,還挖開了8個施工導流底孔,如此以來,千瘡百孔的大壩總算暫時緩解了排沙問題。
然而,一次次的改建,使得大壩原有的防洪抗旱效益大大降低,發(fā)電效益也低到不能再低,三門峽水壩建設的成功與否,只有交給歷史評定了。
地上河
在三門峽水庫建成前,渭河是一條地下河,三門峽水庫建成后,渭河成了一條懸河。大壩雖建在河南,但淹沒區(qū)大部分在陜西,陜西人,尤其是關(guān)中一帶的人民深受該大壩的影響。1992年,渭河、洛河洪水下泄黃河不長,決堤淹沒了60多萬畝農(nóng)田,3萬人無家可歸。不得已的情況下,在三門峽大壩下游130公里處,修建了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的設計初衷被小浪底取代。
小浪底
2004年2月4日,15名陜西代表建議三門峽水庫停止蓄水,如果三門峽停止了蓄水,就跟廢除差不多了。
三門峽大壩的修建,一開始就備受爭議,或許是經(jīng)驗不足,又或許是科學建設不到位。盡管三門峽大壩在防洪抗旱,發(fā)電旅游等方面發(fā)揮了一定的效益,但也使得關(guān)中平原陷入了危險之中。對此,您怎么看呢?歡迎留言討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