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書信傳情,往往“見字如面”。
在手機泛濫的當下,微信成為一種常見的交流工具,人與人之間常?!案羝料嘁姟?。
一個人對你態(tài)度如何,看他如何回復你的微信,就知道了。
01
當作沒看到,不回復。
俗話說: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人與人之間,如果成為鄰居、同事,或者短暫地在一起相處,心中再多不滿,也要顧及“低頭不見抬頭見”,千萬不可擺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樣子,成為矛盾的挑起者。
微信中的往來其實也一樣。那些純屬于工作上或者合作上的信息往來,本著“公事公辦”的態(tài)度去回應,該有的禮儀到位,該說的客觀清楚明白,就是問心無愧。
但很多人,連這樣最基本的也做不到,以傲慢的態(tài)度,表達出對別人的不屑與輕視。
比如,有的上司看到下屬發(fā)來的請示或匯報,明明第一時間就看到了,但為了端出一副領導架子,就是不回復。
直到下屬再專門找他們匯報,提及在微信中已經(jīng)報告一事,他們還會反問一句:“我沒空,還沒看哦?!?/p>
這種明顯的敷衍和強勢的無視,擺明了,就是不把下屬當回事。和這種人共事,做事不算累,心很累。必須要積極調(diào)整心態(tài),同樣也不要把對方當一回事。
發(fā)一次消息不回,兩次不回,就絕對不要再發(fā)第三次消息了。積極主動的工作和踏實敬業(yè)的工作成效,更不要妄想得到上級的肯定。凡事做到心中有數(shù),提前準備就好。
上級不來主動詢問,就一動不動,等他再三催促,再不慌不忙應對。如此一來,才能讓他的“官架子”無處安放,讓他的頤指氣使變成自言自語,自取其辱。
02
挑三揀四,偶爾回復。
與人交往,只要你稍微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當別人覺得你有利可圖的時候,就會主動和套近乎;一旦發(fā)現(xiàn)你無法達到預期的利用價值時,便棄之如敝屣,當作沒看見。
這種熱情以待和冷臉相向,他們就像川劇變臉一樣,一眨眼功夫就已經(jīng)切換到位,沒有絲毫破綻。
反映在微信交流也特別明顯。
比如,你這段時間是單位里領導表揚的對象,那么平日里故意為難你的人,也不得不給領導幾分面子,對你也客氣起來。微信中的信息,必定會回復,哪怕過了好幾天,都會在表達歉意的前提下,做出解釋說明。
反之,領導對你的態(tài)度一落千丈,那些早就等著看你笑話的人,則如同大獲全勝,可以名正言順地對你冷嘲熱諷,或者落井下石。反映在微信交流中,就是故意不回復消息。
這樣“見風使舵”的人,在職場中,一抓一大把,如果你遇到了,就憤懣不平,甚至為此寢食難安,總想著要報復對方,實在太過愚蠢。
《菜根譚》中寫道:饑則附,飽則飏; 燠則趨,寒則棄。 人情通患也。意思是說,趨炎附勢是人之常情,不必耿耿于懷,以免傷害到自己。
03
言辭苛刻,極盡嘲諷。
都說抬手不打笑臉人,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往時,說什么并不那么重要,說話的語氣和神色i很重要。
比如,一句關心問候的話,如果是氣沖沖地說出來,表達的就不是問候,而是詛咒。
同樣的,在微信交往中,你禮貌客氣地留言,對方卻只是回應一個問號,或者不以為然,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對方的敷衍和輕視。
你滿懷深情地講述一件事,對方卻只回應“呵呵”,一種“被迎頭潑冷水”的感覺便撲面而來。
更不要說,連基本情況都搞不清楚,一上來就質(zhì)問,一留言就指責。如果真發(fā)現(xiàn)了漏洞,就大作文章,極力奚落和諷刺,這樣的人,實在是對你有深的成見,巴不得找個機會,將你排擠出局。
當然,對于這種人,更沒有必要與之針鋒相對了。一來見解認識不是同一個層次,二來能力水平有天壤之別,無異于雞同鴨講,白費功夫。
結(jié)語: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經(jīng)歷得多了,就沒有精力去討好誰了,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稍微有點讓,累的關系,就不要無維持了,因為沒時間,因為沒必要。
從回復微信中,洞悉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實在不是那么難。這些微小的表現(xiàn),其實無需要言語挑明,各自就已經(jīng)心知肚明。
沒必要生悶氣,更不必大動干戈,只需要痛痛快快地翻篇,不再回頭看,就是最好的回應。
作者:如風輕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