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禽戲”功法源流
二、“五禽戲”功法特點
三、“五禽戲”習練要領
四、“五禽戲”動作說明
(一)手型、步型和平衡
1.基本手型
(1)虎爪
五指張開,虎口撐圓,第一、二指關節(jié)彎曲內(nèi)扣(圖1)。
(2)鹿角
拇指伸直外張,食指、小指伸直,中指、無名指彎曲內(nèi)扣(圖2)。
拇指壓在食指指端上,其余四指并攏彎曲,虎口撐圓(圖3)。
(4)猿鉤
五指指腹捏攏,屈腕(圖4)。
(5)鳥翅
五指伸直,拇指、食指、小指向上翹起,無名指、中指并攏向下(圖5)。
(6)握固
拇指抵掐無名指根節(jié)內(nèi)側,其余四指屈攏收于掌心(圖6)。
2.基本步型
(1)弓步
兩腿前后分開一大步,橫向之間保持一定寬度,右(左)腿屈膝前弓,大腿斜向地面,膝與腳尖上下相對,腳尖微內(nèi)扣;左(右)腿自然伸直,腳跟蹬地,腳尖稍內(nèi)扣,全腳掌著地(圖7)。
(2)虛步
右(左)腳向前邁出,腳跟著地,腳尖上翹,膝微屈;左(右)腿屈膝下蹲,全腳掌著地,腳尖斜向前方,臀部與腳跟上下相對。身體重心落于左(右)腿(圖8)。
(3)丁步
兩腳左右分開,間距約10~20厘米,兩腿屈膝下蹲,左(右)腳腳跟提起,腳尖著地,虛點地面,置于右(左)腳腳弓處,右(左)腿全腳掌著地踏實(圖9)。
3.平衡
(1)提膝平衡
左(右)腿直立站穩(wěn),上體正直;右(左)腿在體前屈膝上提,小腿自然下垂,腳尖向下(圖10)。
(2)后舉腿平衡
右(左)腿蹬直站穩(wěn),左(右)腿伸直,向體后舉起,腳面繃平,腳尖向下(圖11)。
二、動作圖解
預備勢:起勢調(diào)息
動作一:兩腳并攏,自然伸直;兩手自然垂于體側;胸腹放松,頭項正直,下頜微收,舌抵上腭;目視前方(圖12)。
動作二:左腳向左平開一步,稍寬于肩,兩膝微屈,松靜站立;調(diào)息數(shù)次,意守丹田(圖13)。
動作三:肘微屈,兩臂在體前向上、向前平托,與胸同高(圖14)。
動作四:兩肘下垂外展,兩掌向內(nèi)翻轉,并緩慢下按于腹前;目視前方(圖15)。
重復三、四動兩遍后,兩手自然垂于體側(圖16)。
1.兩臂上提下按,意在兩掌勞宮穴,動作柔和、均勻、連貫。
2.動作也可配合呼吸,兩臂上提時吸氣,下按時呼氣。
易犯錯誤
1.向左開步時,兩膝過分挺直,身體左右搖晃。
2.兩掌上提下按時,運行路線直來直去,兩肘尖外揚,肩膀上聳。
糾正方法
1.開步前,兩膝先微屈;開步時,身體重心先落于右腳,左腳提起后,再緩緩向左移動,左腳掌先著地,使重心保持平穩(wěn)。
2.意念沉肩,再兩臂起動,肘尖有下垂感覺,兩掌上提、內(nèi)合、下按,運行路線成弧線,圓活自然。
功理與作用
1.排除雜念,誘導入靜,調(diào)和氣息,寧心安神。
2.吐故納新,升清降濁,調(diào)理氣機。
第一戲 虎戲
“虎戲”要體現(xiàn)虎的威猛。神發(fā)于目,虎視眈眈;威生于爪,伸縮有力;神威并重,氣勢凌人。動作變化要做到剛中有柔、柔中生剛、外剛內(nèi)柔、剛柔相濟,具有動如雷霆無阻擋、靜如泰山不可搖的氣勢。
第一式 虎舉
動作一:接上式。兩手掌心向下,十指撐開,再彎曲成虎爪狀;目視兩掌(圖17)。
動作二:隨后,兩手外旋,由小指先彎曲,其余四指依次彎曲握拳,兩拳沿體前緩慢上提(圖18)。至肩前時,十指撐開,舉至頭上方再彎曲成虎爪狀;目視兩掌(圖19)。
動作三:兩掌外旋握拳,拳心相對;目視兩拳。
動作四:兩拳下拉至肩前時,變掌下按(圖20)。沿體前下落至腹前,十指撐開,掌心向下;目視兩掌(圖21)。
重復一至四動三遍后,兩手自然垂于體側;目視前方(圖22)。
1.十指撐開、彎曲成“虎爪”和外旋握拳,三個環(huán)節(jié)均要貫注勁力。
2.兩掌向上如托舉重物,提胸收腹,充分拔長軀體;兩掌下落如拉雙環(huán),含胸松腹,氣沉丹田。
3.眼隨手動。
4.動作可配合呼吸,兩掌上舉時吸氣,下落時呼氣。
易犯錯誤
1.手直接由掌變?nèi)?,虎爪狀不明顯。
2.兩掌上舉時,身體后仰,成反弓狀。
糾正方法
1.手指撐開后,先依次屈扣第一、二節(jié)指關節(jié),再緊握成拳。
2.兩掌向頭部正上方托舉,身體與地面保持垂直。
功理與作用
1.兩掌舉起,吸入清氣;兩掌下按,呼出濁氣。一升一降,疏通三焦氣機,調(diào)理三焦功能。
2.手成“虎爪”變?nèi)?,可增強握力,改善上肢遠端關節(jié)的血液循環(huán)。
第二式 虎撲
動作一:接上式。兩手握空拳,沿身體兩側上提至肩前上方(圖23)。
動作二:兩手向上、向前劃弧,十指彎曲成“虎爪”,掌心向下;同時上體前俯,挺胸塌腰;目視前方(圖24、圖24側)。
動作三:兩腿屈膝下蹲,收腹含胸;同時,兩手向下劃弧至兩膝側,掌心向下;目視前下方(圖25)。隨后,兩腿伸膝,送髖,挺腹,后仰;同時,兩掌握空拳,沿體側向上提至胸側;目視前上方(圖26、圖26側)。
動作四:左腿屈膝提起,兩手上舉(圖27)。左腳向前邁出一步,腳跟著地,右腿屈膝下蹲,成左虛步;同時上體前傾,兩拳變“虎爪”向前、向下?lián)渲料デ皟蓚?,掌心向下;目視前下方(圖28)。隨后上體抬起,左腳收回,開步站立;兩手自然下落于體側;目視前方(圖29)。
動作五至動作八:同動作一至動作四,惟左右相反(圖30、圖31、圖32、圖33、圖34、圖35、圖36)。
重復一至八動一遍后,兩掌向身體側前方舉起,與胸同高,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圖37)。兩臂屈肘,兩掌內(nèi)合下按,自然垂于體側;目視前方(圖38)。
1.上體前俯,兩手盡力向前伸,而臀部向后引,充分伸展脊柱。
2.屈膝下蹲、收腹含胸要與伸膝、送髖、挺腹、后仰動作過程連貫,使脊柱形成由折疊到展開的蠕動,兩掌下按上提要與之配合協(xié)調(diào)。
3.虛步下?lián)鋾r,速度可加快,先柔后剛,配合快速深呼氣,氣由丹田發(fā)出,以氣催力,力達指尖,表現(xiàn)出虎的威猛。
4.中老年習練者和體弱者,可根據(jù)情況適當減小動作幅度。
易犯錯誤
1.“虎爪”和握拳兩種手型的變化過程掌握不當。
2.身體由折彎到展開不夠充分,兩手配合不夠協(xié)調(diào)。
3.向前邁步成虛步時,重心不穩(wěn),左右搖晃。
糾正方法
1.兩手前伸抓撲時,拳變“虎爪”,力達指尖,由柔轉剛;兩掌向里劃弧回收時,“虎爪”屈攏,輕握空拳,由剛轉柔。
2.身體前挺展開時,兩手要注意后伸,運行路線要成弧形,協(xié)助身體完成屈伸蠕動。
3.邁步時,兩腳橫向間距要保持一定寬度,適當增大穩(wěn)定角度。
功理與作用
1.虎撲動作形成了脊柱的前后伸展折疊運動,尤其是引腰前伸,增加了脊柱各關節(jié)的柔韌性和伸展度,可使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弧度。
2.脊柱運動能增強腰部肌肉力量,對常見的腰部疾病,如腰肌勞損、習慣性腰扭傷等癥有防治作用。
3.督脈行于背部正中,任脈行于腹部正中。脊柱的前后伸展折疊,牽動任、督兩脈,起到調(diào)理陰陽、流通經(jīng)絡、活躍氣血的作用。
第二戲 鹿戲
鹿喜挺身眺望,好角抵,運轉尾閭,善奔走,通任、督兩脈。習練“鹿戲”時,動作要輕盈舒展,神態(tài)要安閑雅靜,意想自己置身于群鹿中,在山坡、草原上自由快樂地活動。
第三式 鹿抵
動作一:接上式。兩腿微屈,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腳經(jīng)右腳內(nèi)側向左前方邁步,腳跟著地;同時,身體稍右轉;兩掌握空拳,向右側擺起,拳心向下,高與肩平;目隨手動,視右拳(圖39)。
動作二:身體重心前移;左腿屈膝,腳尖外展踏實;右腿伸直蹬實;同時,身體左轉,兩掌成“鹿角”,向上、向左、向后劃弧,掌心向外,指尖朝后,左臂彎曲外展平伸,肘抵靠左腰側;右臂舉至頭前,向左后方伸抵,掌心向外,指尖朝后;目視右腳跟(圖40、圖40側)。隨后,身體右轉,左腳收回,開步站立;同時兩手向上、向右、向下劃弧,兩掌握空拳下落于體前;目視前下方(圖41)。
動作三、四:同動作一、二,惟左右相反(圖42、圖43、圖44)。
動作五至動作八:同動作一至動作四。
重復一至八動一遍。
1.腰部側屈擰轉,側屈的一側腰部要壓緊,另一側腰部則借助上舉手臂后伸,得到充分牽拉。
2.后腳腳跟要蹬實,固定下肢位置,加大腰、腹部的擰轉幅度,運轉尾閭。
3.動作可配合呼吸,兩掌向上劃弧擺動時吸氣,向后伸抵時呼氣。
易犯錯誤
1.腰部側屈擰轉時,身體過于前傾。
2.身體側屈幅度不夠,眼看不到后腳跟。
糾正方法
1.后腿沉髖,有助于上體正直,可加大腰部擰轉幅度。
2.重心前移,增加前腿膝關節(jié)彎曲度,同時加大上舉手臂向后下方伸展的幅度。
功理與作用
1.腰部的側屈擰轉,使整個脊椎充分旋轉,可增強腰部的肌肉力量,也可防治腰部的脂肪沉積。
2.目視后腳腳跟,加大腰部在擰轉時的側屈程度,可防治腰椎小關節(jié)紊亂等癥。
3.中醫(yī)認為,“腰為腎之府”。尾閭運轉,可起到強腰補腎、強筋健骨的功效。
第四式 鹿奔
動作一:接上式。左腳向前跨一步,屈膝,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同時,兩手握空拳,向上、向前劃弧至體前,屈腕,高與肩平,與肩同寬,拳心向下;目視前方(圖45)。
動作二:身體重心后移;左膝伸直,全腳掌著地;右腿屈膝;低頭,弓背,收腹;同時,兩臂內(nèi)旋,兩掌前伸,掌背相對,拳變“鹿角”(圖46、圖46側)。
動作三:身體重心前移,上體抬起;右腿伸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松肩沉肘,兩臂外旋,“鹿角”變空拳,高與肩平,拳心向下;目視前方(圖47)。
動作四:左腳收回,開步直立;兩拳變掌,回落于體側;目視前方(圖48)。
動作五至動作八:同動作一至動作四,惟左右相反(圖49、圖50、圖51、圖52)。
重復一至八動一遍后,兩掌向身體側前方舉起,與胸同高,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圖53)。屈肘,兩掌內(nèi)合下按,自然垂于體側;目視前方(圖54)。
動作要點
1.提腿前跨要有弧度,落步輕靈,體現(xiàn)鹿的安舒神態(tài)。
2.身體后坐時,兩臂前伸,胸部內(nèi)含,背部形成“橫弓”狀;頭前伸,背后拱,腹收縮,臀內(nèi)斂,形成“豎弓”狀,使腰、背部得到充分伸展和拔長。
3.動作可配合呼吸。身體后坐時,配合吸氣。重心前移時,配合呼氣。
易犯錯誤
1.落步后兩腳成一直線,重心不穩(wěn),上體緊張歪扭。
2.背部“橫弓”與軀干“豎弓”不夠明顯。
糾正方法
1.腳提起后,向同側肩部正前方跨步,保持兩腳橫向?qū)挾取?/p>
2.加大兩肩內(nèi)旋幅度,可增大收胸程度;頭、髖前伸,收腹后頂,可增大軀干的后彎幅度。
功理與作用
l.兩臂內(nèi)旋前伸,肩、背部肌肉得到牽拉,對頸肩綜合癥。肩關節(jié)周圍炎等癥有防治作用;軀干弓背收腹,能矯正脊柱畸形,增強腰、背部肌肉力量。
2.向前落步時,氣充丹田。身體重心后坐時,氣運命門,加強了人的先天與后天之氣的交流。尤其是重心后坐,整條脊柱后彎,內(nèi)夾尾閭,后凸命門,打開大椎,意在疏通督脈經(jīng)氣,具有振奮全身陽氣的作用。
第三戲 熊戲
“熊戲”要表現(xiàn)出熊憨厚沉穩(wěn)、松靜自然的神態(tài)。運勢外陰內(nèi)陽,外動內(nèi)靜,外剛內(nèi)柔,以意領氣,氣沉丹田;行步外觀笨重拖沓,其實笨中生靈,蘊含內(nèi)勁,沉穩(wěn)之中顯靈敏。
第五式 熊運
動作一:接上式。兩掌握空拳成“熊掌”,拳眼相對,垂手下腹部;目視兩拳(圖55)。
動作二:以腰、腹為軸,上體做順時針搖晃;同時,兩拳隨之沿右肋部、上腹部、左肋部、下腹部劃圓;目隨上體搖晃環(huán)視(圖56、圖57、圖58、圖59)。
動作三、四:同動作一、二。
動作五至動作八:同動作一至動作四,惟左右相反,上體做逆時針搖晃,兩拳隨之劃圓(圖60、圖61、圖62、圖63)。
做完最后一動,兩拳變掌下落,自然垂于體側;目視前方(圖64)。
1.兩掌劃圓應隨腰、腹部的搖晃而被動牽動,要協(xié)調(diào)自然。
2.兩掌劃圓是外導,腰、腹搖晃為內(nèi)引,意念內(nèi)氣在腹部丹田運行。
3.動作可配合呼吸,身體上提時吸氣,身體前俯時呼氣。
易犯錯誤
1.兩掌貼腹太緊或主動劃圓形成摩腹動作,沒有隨腰、腹部的轉動協(xié)調(diào)地進行劃圓擺動。
2.以腰、胯為軸進行轉動,或身體搖晃幅度過大。
糾正方法
1.肩肘放松,兩掌輕附于腰、腹,體會用腰、腹的搖晃來帶動兩手運行。
2.相對固定腰、胯位置,身體搖晃時,在意念上是做立圓搖轉。因此,當向上搖晃時,做提胸收腹,充分伸展腰、腹;向下?lián)u晃時,做含胸松腹,擠壓脾、胃、肝等中焦區(qū)域的內(nèi)臟器官。
功理與作用
1.活動腰部關節(jié)和肌肉,可防治腰肌勞損及軟組織損傷。
2.腰腹轉動,兩掌劃圓,引導內(nèi)氣運行,可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
3.運用腰、腹搖晃,對消化器官進行體內(nèi)按摩,可防治消化不良、腹脹納呆、便秘腹瀉等癥。
第六式 熊晃
動作一:接上式。身體重心右移;左髖上提,牽動左腳離地,再微屈左膝;兩掌握空拳成“熊掌”;目視左前方(圖65)。
動作二:身體重心前移;左腳向左前方落地,全腳掌踏實,腳尖朝前,右腿伸直;身體右轉,左臂內(nèi)旋前靠,左拳擺至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左;右掌擺至體后,拳心朝后;目視左前方(圖66)。
動作三:身體左轉,重心后坐;右腿屈膝,左腿伸直;擰腰晃肩,帶動兩臂前后弧形擺動;右拳擺至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右;左拳擺至體后,拳心朝后;目視左前方(圖67)。
動作四:身體右轉,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右腿伸直;同時,左臂內(nèi)旋前靠,左拳擺至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左;右掌擺至體后,拳心朝后;目視左前方(圖68)。
動作五至動作八:同動作一至動作四,惟左右相反(圖69、圖70、圖71、圖72)。
重復一至八動一遍后,左腳上步,開步站立;同時,兩手自然垂于體側(圖73)。兩掌向身體側前方舉起,與胸同高,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圖74)。屈肘,兩掌內(nèi)合下按,自然垂于體側;目視前方(圖75)。
動作要點
1.用腰側肌群收縮來牽動大腿上提,按提髖、起腿、屈膝的先后順序提腿。
2.兩腳前移,橫向間距稍寬于肩,隨身體重心前移,全腳掌踏實,使震動感傳至髖關節(jié)處,體現(xiàn)熊步的沉穩(wěn)厚實。
易犯錯誤
1.沒有提髖動作,直接屈膝提腿,向前邁步。
2.落步時,腳用力前踏,髖關節(jié)處沒有震動感。
糾正方法
1.可先練習左右提髖。方法是:兩肩保持水平,重心移向右腳,上提左髖,牽動左腿提起,再原處落下;然后重心左移,上提右髖。以此體會腰側肌群收縮狀態(tài)。
2.提髖,屈膝,身體重心前移,腳自然落地,體重落于全腳掌。同時踝、膝關節(jié)放松,使震動感傳至髖部。
功理與作用
1.身體左右晃動,意在兩脅,調(diào)理肝脾。
2.提髖行走,加上落步的微震,可增強髖關節(jié)周圍肌肉的力量,提高平衡能力,有助于防治老年人下肢無力、髖關節(jié)損傷、膝痛等癥。
第四戲 猿戲
猿生性好動,機智靈敏,善于縱跳,折枝攀樹,躲躲閃閃,永不疲倦。習練“猿戲”時,外練肢體的輕靈敏捷,欲動則如疾風閃電,迅敏機警;內(nèi)練精神的寧靜,欲靜則似靜月凌空,萬籟無聲,從而達到“外動內(nèi)靜”“動靜結合”的境界。
第七式 猿提
動作一:接上式。兩掌在體前,手指伸直分開(圖76),再屈腕撮攏捏緊成“猿鉤”(圖77)。
動作二:兩掌上提至胸,兩肩上聳,收腹提肛;同時,腳跟提起,頭向左轉;目隨頭動,視身體左側(圖78、圖78側)。
動作三:頭轉正,兩肩下沉,松腹落肛,腳跟著地;“猿鉤”變掌,掌心向下;目視前方(圖79)。
動作四:兩掌沿體前下按落于體側;目視前方(圖80)。
動作五至動作八:同動作一至動作四,惟頭向右轉(圖81、圖82、圖83、圖84、圖85)。
重復一至八動一遍。
1.掌指撮攏變鉤,速度稍快。
2.按聳肩、收腹、提肛、腳跟離地、轉頭的順序,上提重心。聳肩、縮胸、屈肘、提腕要充分。
3.動作可配合提肛呼吸。兩掌上提吸氣時,稍用意提起會陰部;下按呼氣時,放下會陰部。
易犯錯誤
1.腳跟離地后,重心不穩(wěn),前后晃動。
2.聳肩不夠充分,胸、背部和上肢不能充分團緊。
糾正方法
1.頭部百會穴上領,牽動整個身體垂直向上,起到穩(wěn)定重心的作用。
2.以胸部膻中穴為中心,縮項、夾肘、團胸、收腹,可加強胸、背部和上肢的團緊程度。
功理與作用
1.“猿鉤”的快速變化,意在增強神經(jīng)-肌肉反應的靈敏性。
2.兩掌上提時,縮項,聳肩,團胸吸氣,擠壓胸腔和頸部血管;兩掌下按時,伸頸,沉肩,松腹,擴大胸腔體積,可增強呼吸,按摩心臟,改善腦部供血。
3.提踵直立,可增強腿部力量,提高平衡能力。
第八式 猿摘
動作一:接上式。左腳向左后方退步,腳尖點地,右腿屈膝,重心落于右腿;同時,左臂屈肘,左掌成“猿鉤”收至左腰側;右掌向右前方自然擺起,掌心向下(圖86)。
動作二:身體重心后移;左腳踏實,屈膝下蹲,右腳收至左腳內(nèi)側,腳尖點地,成右丁步;同時,右掌向下經(jīng)腹前向左上方劃弧至頭左側,掌心對太陽穴;目先隨右掌動,再轉頭注視右前上方(圖87)。
動作三:右掌內(nèi)旋,掌心向下,沿體側下按至左髖側;目視右掌(圖88)。右腳向右前方邁出一大步,左腿蹬伸,身體重心前移;右腿伸直,左腳腳尖點地;同時,右掌經(jīng)體前向右上方劃弧,舉至右上側變“猿鉤”,稍高于肩;左掌向前、向上伸舉,屈腕撮鉤,成采摘勢;目視左掌(圖89)。
動作四:身體重心后移;左掌由“猿鉤”變?yōu)椤拔展獭?;右手變掌,自然回落于體前,虎口朝前(圖90)。隨后,左腿屈膝下蹲,右腳收至左腳內(nèi)側,腳尖點地,成右丁步;同時,左臂屈肘收至左耳旁,掌指分開,掌心向上,成托桃狀;右掌經(jīng)體前向左劃弧至左肘下捧托;目視左掌(圖91)。
動作五至動作八:同動作一至動作四,惟左右相反(圖92、圖93、圖94、圖95、圖96、圖97)。
重復一至八動一遍后,左腳向左橫開一步,兩腿直立;同時,兩手自然垂于體側(圖98)。兩掌向身體側前方舉起,與胸同高,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圖99)。屈肘,兩掌內(nèi)合下按,自然垂于體側;目視前方(圖100)。
1.眼要隨上肢動作變化左顧右盼,表現(xiàn)出猿猴眼神的靈敏。
2.屈膝下蹲時,全身呈收縮狀。蹬腿邁步,向上采摘,肢體要充分展開。采摘時變“猿鉤”,手指撮攏快而敏捷;變握固后,成托桃狀時,掌指要及時分開。
3.動作以神似為主,重在體會其意境,不可太夸張。
易犯錯誤
1.上、下肢動作配合不夠協(xié)調(diào)。
2.摘桃時,手臂向上直線推出,“猿鉤”變化的時機掌握不準。
糾正方法
1.下蹲時,手臂屈肘,上臂靠近身體;蹬伸時,手臂充分展開;
2.向上采摘,手的運行路線呈向上弧形,動作到位時,手掌才變猿鉤狀。
功理與作用
1.眼神的左顧右盼,有利于頸部運動,促進腦部的血液循環(huán)。
2.動作的多樣性體現(xiàn)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肢體運動的協(xié)調(diào)性,模擬猿猴在采摘桃果時愉悅的心情,可減輕大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緊張度,對神經(jīng)緊張、精神憂郁等癥有防治作用。
第五戲 鳥戲
鳥戲取形于鶴。鶴是輕盈安詳?shù)镍B類,人們對它進行描述時往往寓意它的健康長壽。習練時,要表現(xiàn)出鶴的昂然挺拔、悠然自得的神韻。仿效鶴翅飛翔,抑揚開合。兩臂上提,伸頸運腰,真氣上引;兩臂下合,含胸松腹,氣沉丹田?;钴S周身經(jīng)絡,靈活四肢關節(jié)。
第九式 鳥伸
動作一:接上式。兩腿微屈下蹲,兩掌在腹前相疊(圖101)。
動作二:兩掌向上舉至頭前上方,掌心向下,指尖向前;身體微前傾,提肩,縮項,挺胸,塌腰;目視前下方(圖102、圖102側)。
動作三:兩腿微屈下蹲;同時,兩掌相疊下按至腹前;目視兩掌(圖103)。
動作四:身體重心右移;右腿蹬直,左腿伸直向后抬起;同時,兩掌左右分開,掌成“鳥翅”,向體側后方擺起,掌心向上;抬頭,伸頸,挺胸,塌腰;目視前方(圖104、圖104側)。
動作五至動作八:同動作一至動作四,惟左右相反(圖105、圖106、圖107、圖108)。
重復一至八動一遍后,左腳下落,兩腳開步站立,兩手自然垂于體側;目視前方(圖109)。
1.兩掌在體前相疊,上下位置可任選,以舒適自然為宜。
2.注意動作的松緊變化。掌上舉時,頸、肩、臀部緊縮;下落時,兩腿微屈,頸、肩、臀部松沉。
3.兩臂后擺時,身體向上拔伸,并形成向后反弓狀。
易犯錯誤
1.松緊變化掌握不好。
2.單腿支撐時,身體重心不穩(wěn)。
糾正方法
1.先練習兩掌相疊,在體前做上舉下落動作,上舉時收緊,下落時放松,逐步過渡到完整動作。
2.身體重心移到支撐腿后,另腿再向后抬起,支撐腿的膝關節(jié)挺直,有助于提高動作的穩(wěn)定性。
功理與作用
1.兩掌上舉吸氣,擴大胸腔;兩手下按,氣沉丹田,呼出濁氣,可加強肺的吐故納新功能,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病的癥狀。
2.兩掌上舉,作用于大椎和尾閭,督脈得到牽動;兩掌后擺,身體成反弓狀,任脈得到拉伸。這種松緊交替的練習方法,可增強疏通任、督兩脈經(jīng)氣的作用。
第十式 鳥飛
接上式。兩腿微屈;兩掌成“鳥翅”合于腹前,掌心相對;目視前下方(圖110)。
動作一:右腿伸直獨立,左腿屈膝提起,小腿自然下垂,腳尖朝下;同時,兩掌成展翅狀,在體側平舉向上,稍高于肩,掌心向下;目視前方(圖111)。
動作二:左腳下落在右腳旁,腳尖著地,兩腿微屈;同時,兩掌合于腹前,掌心相對;目視前下方(圖112)。
動作三:右腿伸直獨立,左腿屈膝提起,小腿自然下垂,腳尖朝下;同時,兩掌經(jīng)體側,向上舉至頭頂上方,掌背相對,指尖向上;目視前方(圖113)。
動作四:左腳下落在右腳旁,全腳掌著地,兩腿微屈;同時,兩掌合于腹前,掌心相對;目視前下方(圖114)。
動作五至動作八:同動作一至動作四,惟左右相反(圖115、圖116、圖117、圖118)。
重復一至八動一遍后,兩掌向身體側前方舉起,與胸同高,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圖119)。屈肘,兩掌內(nèi)合下按,自然垂于體側;目視前方(圖120)。
動作要點
1.兩臂側舉,動作舒展,幅度要大,盡量展開胸部兩側;兩臂下落內(nèi)合,盡量擠壓胸部兩側。
2.手腳變化配合協(xié)調(diào),同起同落。
3.動作可配合呼吸,兩掌上提時吸氣,下落時呼氣。
易犯錯誤
1.兩臂伸直擺動,動作僵硬。
2.身體緊張,直立不穩(wěn),呼吸不暢。
糾正方法
1.兩臂上舉時,力從肩發(fā),先沉肩,再松肘,最后提腕,形成手臂舉起的蠕動過程;下落時,先松肩,再沉肘,最后按掌合于腹前。
2.兩臂上舉吸氣,頭部百會穴上領,提胸收腹;下落呼氣,松腰松腹,氣沉丹田。
功理與作用
1.兩臂的上下運動可改變胸腔容積,若配合呼吸運動可起到按摩心肺作用,增強血氧交換能力。
2.拇指、食指的上翹緊繃,意在刺激手太陰肺經(jīng),加強肺經(jīng)經(jīng)氣的流通,提高心肺功能。
3.提膝獨立,可提高人體平衡能力。
收勢 引氣歸無
動作一:兩掌經(jīng)體側上舉至頭頂上方,掌心向下(圖121)。
動作二:兩掌指尖相對,沿體前緩慢下按至腹前;目視前方(圖122)。
重復一、二動兩遍。
動作三:兩手緩慢在體前劃平弧,掌心相對,高與臍平;目觀前方(圖123)。
動作四:兩手在腹前合攏,虎口交叉,疊掌;眼微閉靜養(yǎng),調(diào)勻呼吸,意守丹田(圖124)。
動作五:數(shù)分鐘后,兩眼慢慢睜開,兩手合掌,在胸前搓擦至熱(圖125)。
動作六:掌貼面部,上、下擦摩,浴面3~5遍(圖126)。
動作七:兩掌向后沿頭頂、耳后、胸前下落,自然垂于體側;目現(xiàn)前方(圖127)。
動作八:左腳提起向右腳并攏,前腳掌先著地,隨之全腳踏實,恢復成預備勢;目視前方(圖128)。
動作要點
1.兩掌由上向下按時,身體各部位要隨之放松,直達腳底涌泉穴。
2.兩掌腹前劃平弧動作,銜接要自然、圓活,有向前收攏物體之勢;意將氣息合抱引入丹田。
易犯錯誤
1.兩掌上舉帶動兩肩上抬,胸廓上提。
2.兩掌運行路線不清。
糾正方法
1.身體重心相對固定,兩掌上舉時,注意肩部下沉放松。
2.兩掌在體側向上做立圓和在腹前向前劃平弧時,意念要放在掌心。
功理與作用
1.引氣歸元就是使氣息逐漸平和,意將練功時所得體內(nèi)、外之氣,導引歸入丹田,起到和氣血、通經(jīng)脈、理臟腑的功效。
2.通過搓手、浴面,恢復常態(tài),收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