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籠子在找一只鳥。
——卡夫卡
以下是哲學詩畫對此句話的哲學意義上的理解和透析。
人既是籠子,也是鳥。人的最高主觀能動性在于,他能認識到籠子和鳥,認識到二者的關系,并在實際歷程中沖破自我與外界的樊籠,做自在自由的鳥。
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里,莊子的逍遙游和鯤鵬展翅以及陶潛的愛丘山和返自然其實早已指出并做到。個人覺得,東西方自然哲學中的精華思想可以部分解決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導致的心靈困惑和精神貧瘠。
盧梭寧愿做一個森林野人,也不愿做都市的虛假文明人。梭羅寧愿一個人住在湖邊,也不愿去參加毫無意義的社交聚會。背后的心理動因都指向了現(xiàn)代文明的脫離自然,現(xiàn)代人的社會欲望的加深加重。兩個問題合并一處就是現(xiàn)代人活得越來越累,越來越趨于工具化和消費異化生活異化,越來越沒有價值感意義感。人們都認為現(xiàn)在的人們沒有信仰,但什么是信仰,如何建立信仰,確立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又沒有人給出確切答案,沒有給指出明確方向。
所以籠子一直在找鳥,鳥始終想著如何擺脫或逃離籠子。
雖然我們明白商品拜物教對人的異化可恨至極,但現(xiàn)實中自己還是想盡辦法多賺點錢,雖然我們明白小孩的成長應該率性而自然地成長,但還是情不自禁地給她報了好幾個輔導班。
何為籠子?何為鳥?
所有束縛、壓抑、圈定人從而讓人趨于非自由的東西都可以看作是籠子的象征,而鳥是自由的象征,是對發(fā)展和完善的渴望。
現(xiàn)代人有被異化和被工具化的傾向,平時里我們做的最多的占用我們生命時光最大的就是不停地工作掙錢工作掙錢,但卻很少去高維和深遠地思考為了什么而工作掙錢。很多人僅僅是活著而已,并不去思考反思活著背后的深層意義。吃喝拉撒,柴米油鹽,幾千年過去,生存的欲望主題早應該上升為對生命生活的靈性思考的主題。
無論是感性感知還是邏輯理性,其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境界,提高認識,推動人和人類向更高層次的靈覺世界發(fā)展。
這正對應了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人活著的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而不只在于生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