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四肢與頭、頸、肩、腰、腿,以及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等痛癥。其中,手部三穴,足部三穴,合共六穴。通常以手部三穴為主,足部三穴為輔。
手部三穴
1.后溪 【定位】于手太陽小腸經上,大約第五掌骨小頭后方尺側,手小指外側本節(jié)凹陷中。此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督脈。 【取穴方法】對側取穴。 【傳統功用】解表清熱,清頭明目,安神定志,通經活絡,醒神通陽。 【主冶】依照《針灸大成》一書的描述,本穴主瘧寒熱、目赤生翳、鼻衄、耳聾、胸滿、頸項強、不得回顧,癲疾、臂肘攣急等。而《醫(yī)宗金鑒》則做了更清楚的描述:手足拘孿,手足顫搖不能握,中風卒然昏仆,不能言語,癲癇不省人事,頭痛及暴發(fā)火眼,熱淚長流,行痹,腿膝腰背周身疼痛,項強,傷風感冒,汗不出、不能解,牙齒腮齦及咽喉腫痛,手足麻痹,破傷受風,寖汗。
2.中渚(中注、下都) 【定位】于手少陽三焦經,在手背第四、五掌指關節(jié)后方凹陷處。 【取穴方法】對側取穴。 【傳統功用】清熱散邪,明目益聰。 【主治】 《針灸大成》:主熱病汗不出,目眩頭痛,耳聾,目生翳膜,久瘧,咽腫,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醫(yī)宗金鑒》:四肢麻木,戰(zhàn)振,蜷攣無力,肘臂連肩紅腫疼痛,手背癰毒。
3.間谷 【定位】于手陽明大腸經上,即三間與合谷兩穴聯機的中點。 【取穴方法】對側取穴。 【傳統功用】鎮(zhèn)靜止痛、通經活絡、解表、泄熱、利咽。 【主治】本穴為奇穴,凡是三間、合谷兩穴的適應癥都適用。《針灸大成》描述三間、合谷兩穴的主治范圍如下: 三間:喉痹、咽中如梗、下齒齲痛、嗜臥、胸腹?jié)M、腸鳴腹瀉、寒熱癥、唇口干、氣喘、目急痛、吐舌、易受驚、多唾、急食不通、傷寒氣熱、身寒結水等多種病癥。 合谷:主治傷寒大渴、脈浮在表、發(fā)熱惡寒、疼痛脊強無汗、寒熱癥、鼻衄不止、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生血翳、頭痛下齒齲、耳聾、喉痹、面腫、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襟不開、偏風、風疹、痂疥、偏正頭痛、腰脊內引痛、小兒單乳蛾等多種病癥。 間谷之所以能冶寮上述兩穴的多種病癥,主要是因為本穴在兩穴聯機的中點,其靈敏度又較兩穴為高,所以臨癥可獨取間谷而不取三間、合谷。本穴尤其對頸肩肘臂指的疼痛麻木,療效最為突出。 【行針指要】以上三個穴位均在手掌背側,位于手三陽經的循行在線,分開使用可治各自的主癥,合用則一穴治多病。對改善頸、肩、臂、肘、指,以及背、脊、腰、胯、腿等部位的疼痛、麻木,均很具療效。 治療時均采用“巨刺”,即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但要先辨明疼痛部位及手部三穴的循行路線,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治療肩痛中的“肩前痛”,可只取間谷穴,“肩后痛”取中渚或后溪,整個肩部疼痛則取間谷、中渚,或配后溪以增強療效。可以說大多數的痛癥都可針刺手部三穴而改善,但腰、腿、足、趾疼痛麻痹,則須配合足部三穴處理才易見效。
足部三穴
1.足臨泣 【定位】于足少陽膽經上,即足背外側,當足第四趾本節(jié)(第四跖趾結節(jié))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取穴方法】對側取穴。 【傳統功用】舒肝解郁,熄風泄火。 【主治】《醫(yī)宗金鑒》認為可治:中風手足舉動難,麻痛發(fā)熱筋拘攣,頭風腫痛連腮項,眼赤而痛合頭眩,齒痛耳聾咽腫痛癥,游風搔癢筋牽纏,腿痛脅脹肋肢痛,針入臨泣病可痊。 足臨泣對大小腿外側的疼痛麻痹、足腫筋攣等痛癥,單刺療效特別突出。
2.內庭 【定位】于足陽明胃經上,即足背第二、三趾間,趾蹼緣后方,就在足次趾外間凹陷之中。 【取穴方法】對側取穴。 【傳統功用】清胃瀉火,理氣止痛。 【主治】本穴在傳統的針灸經典中,并沒有關于治療頸肩腰腿痛等內容,但在本針法中,常單刺本穴確可治療大小腿前面的疼痛、麻痹,足面腫痛,足趾疼痛、麻痹等,且效果顯著。
3.太沖 《定位】位于足闕陰肝經,即第一、二趾骨的骨間隙中,就在大趾本節(jié)后約一寸五分的凹陷中。 【取穴方法】對側取穴。 【傳統功用】平肝熄風,舒肝養(yǎng)血。 【主治】《針灸大成》認為:主心痛脈弘,走黃,瘟疫,肩腫吻傷,虛勞浮腫,腰引少腹痛,兩丸騫縮,溏泄,遺尿,陰痛,面目蒼白,胸脅支滿,足寒肝心痛,蒼然如死狀,終日不得息,大便難,便血,小便淋,小腸疝氣痛,潰疝,小便不利,嘔血嘔逆,發(fā)寒,善渴,肘腫,內踝前痛,腋下痛,瘍漏唇腫,女子漏下不止,小兒卒疝。 本穴對大小腿內側的疼痛麻痹、足腫筋攣、腰卒然疼痛等癥,單刺有非常好的療效。
手、足三穴的針刺手法
行針指要
|
|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