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脹陽虛水盛證候:
腹大脹滿,形似蛙腹,朝寬暮急,面色蒼黃,或呈白,脘悶納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腫,小便短少不利,舌體胖、質(zhì)紫、苔淡白,脈沉細(xì)無力。
治法:溫補(bǔ)脾腎,化氣利水
代表方劑:附子理苓湯或濟(jì)生腎氣丸加減
附子理苓湯:《內(nèi)經(jīng)拾遺》
附子(炮)1錢5分,干姜(炮)1錢,甘草(炙)5分,人參(去蘆)1錢,白術(shù)(炒)1錢,豬苓1錢,赤茯苓(去皮)1錢,澤瀉1錢,官桂1錢。
以水2鐘,加生姜3片,煎8分,食前服。
解析:
陽性藥:炮附子、干姜、白術(shù)、肉桂、生姜
平性藥:甘草、人參、豬苓、赤茯苓
陰性藥:澤瀉
君藥:炮附子、肉桂
炮附子:辛,大熱,有毒。歸心、脾、腎經(jīng)。回陽救逆、溫里逐寒、溫經(jīng)止痛。
干姜:辛,熱。歸脾、胃、心、肺經(jīng)。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白術(shù):苦、甘,溫;歸脾、胃經(jīng)。補(bǔ)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肉桂:辛、甘,熱。歸腎、脾、心、肝經(jīng)。補(bǔ)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jīng)脈。
生姜:辛,微溫。歸肺、脾經(jīng)。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吐,溫肺止咳。
甘草:甘,平。歸心、脾、肺、胃經(jīng)。補(bǔ)脾益氣,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緩解止痛,緩和藥性。
人參:甘、微苦,平。歸脾、肺、心經(jīng)。大補(bǔ)元?dú)猓瑥?fù)脈固脫,補(bǔ)脾益肺,生津,安神。
豬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jīng)。利水滲濕。
赤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膀胱經(jīng)。行水利濕熱,健中和脾。
澤瀉:甘、淡,寒。歸腎、膀胱經(jīng)。利水滲濕,泄熱。
陽性藥物多,陰性藥物少,以陽性藥物為主,針對寒證;君藥以溫里逐寒為主,針對寒證。
方劑中,炮附子、肉桂、干姜、生姜,溫里逐寒;甘草、人參、白術(shù)、赤茯苓,補(bǔ)氣健脾;豬苓、澤瀉,利水滲濕。
諸藥合用以溫里逐寒為主,補(bǔ)氣健脾、利水滲濕為輔。適用于脾腎陽虛,不能溫運(yùn),水濕內(nèi)聚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