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貫煎(《柳洲醫(yī)話》)
【組成】北沙參 麥冬 當歸身9g 生地黃18-30g 枸杞子9-18g 川楝子4.5g
【功用】滋陰疏肝。
【主治】肝腎陰虛,肝氣郁滯證。
2.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半夏、橘紅各15g 白茯苓9g 炙甘草4.5g
【功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證。
3.二妙丸(《丹溪心法》)
【組成】炒黃柏、炒蒼術各15g
【功用】清熱燥濕。
【主治】濕熱下注證。
*4.二至丸(《證治準繩》)(了解即可)
【功用】補益肝腎,滋陰止血。
【主治】用于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經量多。
5.二仙湯(經驗方)
【組成】仙茅9g、仙靈脾9g、巴戟天9g、當歸9g、黃柏6g、知母6g。
【功用】溫腎陽,補腎精,瀉腎火,調沖任。
【主治】婦女月經將絕未絕。
6.八珍湯(《正體類要》)
【組成】人參、白術、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炙甘草各30g
【功用】益氣補血
【主治】氣血兩虛證
7.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山梔子仁、甘草炙、木通各500g
【功用】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主治】濕熱淋證。
8. 十全大補湯(《醫(yī)學發(fā)明》)
【組成】人參6g 肉桂3g 川芎6g 熟地黃12g 茯苓9g 白術9g 甘草3g 黃芪12g 當歸9g 白芍藥9g 生姜3片 棗子十二枚
【功用】溫補氣血
【主治】氣血兩虛
9.人參養(yǎng)榮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黃芪、當歸、桂心、甘草、橘皮、白術、人參30g 白芍藥90g 熟地黃9g五味子、茯苓4g 遠志15g
【功用】益氣補血、養(yǎng)心安神
【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
10. 三妙丸(《醫(yī)學正傳》)
【組成】黃柏120g 蒼術180g 川牛膝60g,每服五六十丸
【功用】清熱燥濕
【主治】濕熱下注之痿痹
11. 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組成】熟地黃、炙龜板各180g 炒黃柏、知母各120g
【功用】滋陰降火。
【主治】陰虛火旺證
12. 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12g 牡丹3g 桃仁9g 冬瓜仁30g 芒硝 9g
【功用】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主治】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
13大柴胡湯(《金匱要略》)
【組成】柴胡15g 黃芩9g 芍藥9g 半夏9g生姜15g 枳實9g 大棗4枚 大黃6g
【功用】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
14.大承氣湯(《傷寒論》)
【組成】大黃12g 厚樸24g 枳實12g 芒硝9g
【功用】峻下熱結
【主治】1.陽明腑實證。
2.熱結旁流證。
3.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fā)狂等。
15.小柴胡湯(《傷寒論》)
【組成】柴胡24g 黃芩9g 人參9g 甘草9g半夏9g 生姜9g 大棗4 枚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1.傷寒少陽證。
2.熱入血室證。
3.黃疸、瘧疾以及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16. 五神湯(《外科真詮》)
【組成】茯苓15g 銀花45g 牛膝9g 車前子15g 紫花地丁15g
【功用】清熱利濕。
【主治】治委中毒、附骨疽、痔、肛周膿腫等。
17. 五味消毒飲(《醫(yī)宗金鑒》)
【組成】金銀花20g 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g
【功用】消熱解毒,消散疔瘡。
【主治】疔瘡初起。
18. 五苓散(《傷寒論》)
【組成】豬苓9g 澤瀉15g 白術9g 茯苓9g桂枝6g
【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
19. 五子衍宗丸(《醫(yī)學入門》)
【組成】枸杞子、菟絲子(炒)各240g,五味子(蒸)30g,覆盆子120g,車前子(鹽炒)60g。
【功用】滋腎補陽,疏利腎氣,固精止遺。
【主治】①陽痿、早泄。
②腎虛遺精。
③不育癥。
20. 五仁丸(《世醫(yī)得效方》)
【組成】桃仁、杏仁30g 松子仁5g 柏子仁15g 郁李仁3g 陳皮120g
【功用】潤腸通便。
【主治】津枯腸燥證。
21.六一散(《傷寒標本》)
【組成】滑石18甘草3(為細末,每服9g)
【功用】清暑利濕。
【主治】暑濕證。
22.六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人參、茯苓、白術9g 甘草6g 陳皮3g 半夏4.5g
【功用】益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濕證。
23.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熟地黃24g 山萸肉、干山藥各20g 澤瀉、牡丹皮、茯苓9g
【功用】滋補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證。
24.牛蒡解肌湯(《瘍科心得集)》
【組成】牛蒡子10g 薄荷10g 荊芥12g 連翹12g 山 梔子10g 丹皮10g 石斛10g 元參15g 夏枯草10 g。
【功用】解肌清熱,化痰消腫。
【主治】頭面風熱,或頰項痰毒,風熱牙痛等。
25.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12g 厚樸9g 茯苓12g 生姜15g 蘇葉6g
【功用】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氣。
26.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
【組成】甘草9小麥15-30大棗5枚
【功用】養(yǎng)心安神,和中緩急。
【主治】臟躁。
27.平胃散(《醫(yī)方類聚》引《簡要濟眾方》)
【組成】蒼術120g 厚樸90g 陳橘60g 炙甘草30g
【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濕滯脾胃證。
28.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
【組成】龍膽草6g 黃芩9g 梔子9g 澤瀉12g 木通6g 當歸3g 生地黃9g 柴胡6g 生甘草6g 車前子9g
【功用】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肝經濕熱。
【主治】1.肝膽實火上炎證。
2.肝經濕熱下注證。
29.丹梔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柴胡12 g、白芍12 g、當歸12 g、茯苓 12 g、白術12 g、炙甘草6 g。
【功用】養(yǎng)血健脾,疏肝清熱。
【主治】肝郁血虛,內有郁熱證。
30.歸脾湯(《濟生方》)
【組成】白術、當歸、白茯苓、黃芪炒、遠志、龍眼肉、酸棗仁炒各3g 人參6g 木香1.5g 炙甘草1g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主治】1.心脾氣血兩虛證。
2.脾不統(tǒng)血證。
31.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當歸9g 川芎6g 白芍9g 熟干地12g
【功用】補血調血。
【主治】營血虛滯證。
32.四海舒郁丸(《瘍醫(yī)大全》)
【組成】青木香15g 陳皮 海蛤粉各9g 海帶、海藻、昆布、海螵蛸各60g
【功用】行氣化痰,散結消癭。
【主治】肝脾氣郁證。
33.四神丸(《證治準繩》)
【組成】肉豆蔻60g 補骨脂120g 五味子60g 吳茱萸30g
【功用】溫腎暖脾,固腸止瀉。
【主治】脾腎陽虛之腎泄證。
34. 四妙散(《外科精要》)
【組成】當歸、黃芪、銀花、甘草
【功用】補氣活血、清熱解毒
【主治】癰疽氣虛血瘀而毒邪不能外泄之證。
35.四妙丸(《成方便讀》)
【組成】川黃柏、薏苡米各200g、蒼術、懷牛膝 120g。
【功用】清熱利濕。
【主治】濕熱下注之兩足麻萎腫痛。
36.四逆湯(《傷寒論》)
【組成】生附子15g 炙甘草6g 干姜9g
【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
37.四逆散(《傷寒論》)
【組成】炙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各6g。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陽郁厥逆證。
2.肝脾氣郁證。
38.四妙勇安湯(《驗方新編》)
【組成】金銀花90g 玄參90g 當歸60g 甘草30g
【功用】清熱解毒 活血止痛。
【主治】熱毒熾盛之脫疽。
39.烏梅丸(《傷寒論》)
【組成】烏梅480g 細辛180g 干姜300g黃連480g 當歸120g 附子180g 蜀椒120g桂枝180g 人參180g 黃柏180g
【功用】溫臟安蛔。
【主治】臟寒蛔厥證。
40.豬苓湯(《傷寒論》)
【組成】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9g
【功用】利水清熱養(yǎng)陰。
【主治】水熱互結證。
41.白虎湯(《傷寒論》)
【組成】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兩(18g) 甘 草二兩炙(6g) 粳米六合(9g)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證。
42.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人參10g 麥冬15g 五味子6g
【功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1.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
2.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
43.仙方活命飲(《醫(yī)宗金鑒》)
【組成】金銀花9g 防風、白芷、當歸尾、赤芍藥、甘草、皂角刺、穿山甲、貝母、天花粉、乳香、沒藥各3g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
【主治】陽證癰瘍腫毒初起。
44.瓜萎牛蒡湯(《醫(yī)宗金鑒》)
【組成】全瓜萎、銀花、連翹、蒲公英各15g,牛蒡子、柴胡、山桅、青皮、王不留行、漏蘆各10g,甘草5g
【功能】解毒消癰
【主治】乳癰腫痛
45.右歸丸(《景岳全書》)
【組成】大懷熟地250g炒山藥120g 山茱萸90g 枸杞120g 鹿角膠120g 菟絲子120g 杜仲120g 當歸90g(便溏勿用) 肉桂60g(可漸加至 120g) 制附子60g(可漸加至150~160g)。
【功用】溫補腎陽,填精益髓。
【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證。
46.左金丸(《丹溪心法》)
【組成】黃連180g 吳茱萸30g。
【功用】清瀉肝火,降逆止嘔。
【主治】肝火犯胃證。
47. 左歸丸(《景岳全書》)
【組成】大熟地250g 炒山藥125 g 枸杞子125g 山茱萸肉125g 川牛膝90g 菟絲子125g 鹿角膠125g 龜板膠125g
【功用】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主治】真陰不足證。
48.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五靈脂、蒲黃各6g
【功用】活血祛瘀,散結止痛。
【主治】瘀血停滯證。
49.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
【組成】當歸6g 生地黃6g 熟地黃6g 黃芩6g 黃柏6g 黃連6g 黃芪12g
【功用】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主治】陰虛火旺盜汗。
50.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生地黃、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
【功用】清心利水養(yǎng)陰。
【主治】心經火熱證。
51.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組成】當歸12g 桂枝9g 芍藥9g 細辛9g炙甘草6 g 通草6g 大棗8枚
【功用】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
52.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黃芪30g 當歸6g
【功用】補氣生血。
【主治】血虛陽浮發(fā)熱證。
53.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熟地黃30g 麻黃2g 鹿角膠9g 白芥子6g 肉桂3g 生甘草3g 炮姜炭2 g
【功用】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陰疽。
54.托里消毒散(《醫(yī)宗金鑒》)
【組成】人參、黃芪、當歸、川芎、芍藥、白術、茯 苓、白芷、皂角刺、桔梗、銀花、甘草
【功效】補益氣血,托里解毒。
【主治】瘡疽元氣虛弱,或行攻伐,不能潰散?,F(xiàn)用于膿耳、凝脂翳等五官科疾病,證屬氣血不足者。
55.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組成】當歸9 g、生地黃9 g、桃仁12、紅花9 g、枳殼6 g、赤芍6 g、川芎5g、柴胡3 g、桔梗5 g、牛膝9 g、甘草3 g。
【功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證。
56.竹葉黃芪湯(《醫(yī)宗金鑒》)
【組成】淡竹葉6g 黃耆 生地黃 麥門冬 當歸 川芎 甘草 黃芩 石膏(煨)芍藥 人參各3g。
【功用】滋陰生津清熱。
【主治】有頭疽,熱甚口渴者。
57.補陽還五湯(《醫(yī)林改錯》)
黃芪四兩生(30~120g) 歸尾二錢(6 g) 赤芍一錢半(4.5g) 地龍一錢去土(3g) 川芎一錢(3g) 桃仁二錢(3g)紅花一錢(3 g) 。
【功用】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證。
58.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組成】黃芪15 g、白術10 g、黨參15 g、當歸6 g、陳皮6 g、柴胡5 g、升麻5 g、炙甘草5 g。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1.脾虛氣陷證。
2.氣虛發(fā)熱證。
59.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
【組成】北沙參10g、玉竹10g、麥冬10g、天花粉15g、扁豆10g、桑葉6g、生甘草3g。
【功用】清養(yǎng)肺胃,生津潤燥
【主治】燥傷肺胃陰分,津液虧損,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 或發(fā)熱,脈細數(shù),舌紅少苔者。
60.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組成】青蒿6g 鱉甲15g 細生地12g 知母6g 丹皮9g
【功用】養(yǎng)陰透熱。
【主治】溫病后期,邪伏陰分證。
61.附子理中湯(《三因方》)
【組成】附子 人參 干姜 白術 炙甘草各9g。
【功用】補虛回陽,溫中散寒 。
【主治】中寒中濕,嘔逆虛弱。
62.附桂八味丸(《崔氏方》)
【組成】附子、肉桂、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 瀉、茯苓、牡丹皮。
【功用】補益腎氣 溫陽化濕
【主治】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及轉胞不得溺者。
63.知柏地黃丸(《醫(yī)宗金鑒》)
熟地黃24g 山萸肉、干山藥12g 澤瀉、牡丹皮、茯苓9g 知母、黃柏6g
【功用】滋陰降火。
【主治】陰虛火旺證。
64.金鈴子散(《袖珍方》引《圣惠方》)
【組成】金鈴子、玄胡各30g 為末。
【功用】疏肝泄熱,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證。
65.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蓮子肉9g 薏苡仁9 g 縮砂仁6g 桔梗6 g 白扁豆12g 茯苓15g 人參15g 甘草9g 白術15g 山藥15g
【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主治】脾虛濕盛證。
66.抵當湯(《傷寒論》)
【組成】水蛭各三十個 桃仁二十粒 大黃三兩
【功用】 破血祛瘀。
【主治】 下焦蓄血所致的發(fā)狂或如狂,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喜忘,大便色黑易解,脈沉結,及婦女經閉,少腹硬滿拒。
67.神功內托散(《外科正宗)》
【組成】 當歸6g 白術、黃芪、人參各4.5g 白芍、茯苓、陳皮、附子各3g 木香、炙甘草各1.5g 川芎3g 山甲2.4g
【功用】溫補托里。
【主治】癰疽、腦項諸發(fā)等瘡。
68.茵陳蒿湯(《傷寒論》)
【組成】茵陳18g 梔子9g大黃6g
【功用】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濕熱黃疸。
69.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獨活9g 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肉桂心、防風、川芎、人 參、當歸、芍藥、干地黃、甘草6g
【功用】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痹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
70.香貝養(yǎng)榮湯(《醫(yī)宗金鑒》)
【組成】白術6g 人參、茯苓、陳皮、熟地黃、川芎、當歸、貝母、香附、白芍各3g桔梗、甘草各1.5g 生姜6g 大棗 8g
【功用】補養(yǎng)氣血。
【主治】治上石疽屬氣血兩虛者。
71.香砂六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廣木香10g 砂仁8g 黨參12g 炒白術10g 茯苓12g 炙甘草6g 炒廣皮10g 制半夏8g
【功用】益氣化痰,行氣溫中。
【主治】脾胃氣虛證。
72.復元活血湯(《醫(yī)學發(fā)明》)
【組成】柴胡15g 瓜蔞根、當歸各9g 紅花、甘草、炮山甲各6g 大黃30g 桃仁15g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絡。
【主治】跌打損傷,瘀血阻滯證。
73.消疬丸(《外科真詮》)
【組成】夏枯草、連翹、蓖麻仁各120g
【功用】清熱滋陰,化痰散結。
【主治】治肝腎陰號所致的瘰癘。
74.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術12g 炙甘草6g
【功用】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
【主治】肝郁脾弱血虛證。
75.逍遙蔞貝散(經驗方)
【組成】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術、瓜蔞、貝母、半夏、南星、生牡蠣、山慈菇
【功用】疏肝理氣,化痰散結。
【主治】治乳癖,瘰疬,乳癌初起。
76.透膿散(《外科正宗》)
【組成】黃芪12g 炒山甲3g 川芎9g 當歸6g 皂角針4.5g
【功用】補益氣血,托毒透膿。特點為祛邪中兼扶正,并能祛腐生新。
【主治】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
77.柴胡清肝湯(《醫(yī)宗金鑒》)
【組成】生地、當歸、白芍、川芎、柴胡、黃芩、山梔、天花粉、防風、牛蒡子、連翹、甘草各9g。
【功用】養(yǎng)血清火,疏肝散結。
【主治】血虛火動,肝氣郁結,致患鬢疽,初起尚未成膿者,毋論陰陽表里,俱可服之。
78.海藻玉壺湯(《醫(yī)宗金鑒》)
【組成】海藻30g 昆布15g 貝母15g 半夏l0g 青皮6g 陳皮l0g 當歸15g 川芎l0g 連翹l0g 甘草6g
【功用】化痰軟堅、理氣散結、滋陰瀉火。
【主治】癭瘤初起,或腫或硬,或赤或不赤,但未破者,甲狀腺機能亢進,脂膜炎,乳腺增生,淋巴結核,結核性腹膜炎,多發(fā)性癤病等。
79.桃紅四物湯(《醫(yī)宗金鑒》)
【組成】熟地黃6g、川芎8g、 白芍(炒)10g、當歸12g、桃仁6g、紅花4g。
【功用】養(yǎng)血活血
【主治】血虛兼血瘀證。
80.真武湯(《傷寒論》)
【組成】茯苓9g 芍藥9g 白術6g 生姜9g炮附子9g
【功用】溫陽利水。
【主治】陽虛水泛證。
81.桂枝湯(《傷寒論》)
【組成】桂枝9g 芍藥9g 炙甘草9g 生姜9g大棗3枚
【功用】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
82.顧步湯(《外科真詮》)
【組成】牛膝30g 金釵、石斛30g 人參9g黃芪30 g 當歸30g 金銀花30g。
【功用】大補氣血,清熱解毒。
【主治】治氣血大虧,火熱之毒下注,致成腳疽。
83.清營湯(《溫病條辨》)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30g 生地黃15g 元參9g 竹葉心3g 麥冬9g 丹參6g 黃連5g 銀花9g 連翹6g
【功用】清營解毒,透熱養(yǎng)陰。
【主治】熱入營分證。
84.清骨散(《證治準繩》)
【組成】銀柴胡5g 胡黃連、秦艽、鱉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g 甘草2g
【功用】清虛熱,退骨蒸。
【主治】虛勞發(fā)熱。
85.黃連解毒湯(《外臺》引崔氏方)
【組成】黃連9g 黃芩、黃柏各6g 梔子9g
【功用】瀉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證。
86. 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組成】黃芪9g 芍藥9g 桂枝9g 生姜18g大棗4枚
【功用】瀉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證。
87.萆薢滲濕湯(《瘍科心得集》)
【組成】萆薢15g 薏苡仁30g 黃柏、茯苓、丹皮、滑 石、通草各10g 澤瀉12g
【功用】清熱利濕,托里透膿。
【主治】濕熱下注之臁瘡。
88.麻黃湯(《傷寒論》)
【組成】麻黃9g 桂枝6g 杏仁6g 炙甘草3g
【功用】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
89.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
【組成】麻黃6g 細辛6g 炮附子9g
【功用】助陽解表。
【主治】少陰病始得,反發(fā)熱,脈沉者。
90.銀花甘草湯(《外科十法》)
【組成】鮮金銀花30g(干用15g) 甘草3g。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 。
【主治】腫毒初起時,膿成則不用。
91.麻子仁丸(《傷寒論》)
【組成】麻子仁500g 芍藥250g 炙枳實250g 大黃500g 炙厚樸250g 杏仁250g
【功用】潤腸泄熱,行氣通便。
【主治】胃腸燥熱,脾約便秘證。
92.理中湯(《傷寒論》)
【組成】人參、干姜、炙甘草、白術各9g。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1)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糞溏,脈沉無力。
(2)或厥冷拘急,或結胸吐蚘,及感寒霍亂。
93.普濟消毒飲(《東恒十書》)
【組成】酒黃芩、酒黃連各15g 陳皮、甘草、玄參、柴胡、桔梗各6g 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子、薄荷各3g 僵蠶、升麻各2g
【功用】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主治】大頭瘟。
94.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 30g 生地黃24g芍藥12g 牡丹皮9g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熱入血分證。
95.增液湯(《溫病條辨》)
【組成】玄參30g 麥冬24g生地24g
【功用】增液潤燥。
【主治】陽明溫病,津虧便秘證。
96.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要略》)
【組成】薏苡仁30g 附子6g 敗醬草15g
【功用】排膿消腫。
【主治】腸癰內膿已成,身無熱,肌膚甲錯,腹皮急,按之濡 如腫狀。
97.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各30g 半夏曲、白術、陳皮、厚樸、苦桔梗各60g 藿香90g 炙甘草75g 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功用】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
98.痛瀉藥方(《丹溪心法》)
【組成】炒白術9g 炒芍藥6g 陳皮4.5g 防風3g
【功用】補脾柔肝,祛濕止瀉。
【主治】脾虛肝旺之痛瀉。
99.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組成】炒酸棗仁15g 茯苓6g 知母6g 川芎6g 甘草3g
【功用】養(yǎng)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證。
100.牡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牡蠣30g 黃芪30g 小麥百余粒 麻黃根9g
【功用】斂陰止汗,益氣固表。
【主治】體虛自汗、盜汗證。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