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待得太久,乍遇到清新的洱海氣息籠罩下的古鎮(zhèn),加上那彎彎的木船在水上顛簸,顛得人腳步輕松。詩人說:“此刻短暫的逃離,且收拾心情到青山碧水中去放逐?!?/p>
當地一位人士介紹,依山傍水的喜洲古鎮(zhèn),靜靜地鑲嵌在蒼洱大地的北端,蒼山萬花溪清澈的溪水從蒼山腳下一直流淌向喜洲。歷經兩千多年風雨,當地仍保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先有喜洲后有大理
喜洲鎮(zhèn)的街道以石板鋪路。街道兩旁擠列著一排排店鋪。經營著很多傳統手工藝:縫紉、制鞋、銀飾、編花、刺繡、制面食品、木器、修理等等。叮叮當當,琳瑯滿目。而這些手工藝,已經在到當地叫賣了上千年。
從清晨到傍晚,周圍村子里的農民漁家和衣著鮮艷的白族姑娘,挑著蔬菜、魚蝦、禽蛋、乳扇、豆粉擺攤穿梭,攪得空氣靈動活潑。
作為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xiāng),喜洲不但是白族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也是滇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源頭。當地的一位學者認為,從滇文化的發(fā)展看,甚至可以認為先有喜洲、后有大理;先有大理、后有云南。
喜洲人自古具有優(yōu)秀的經商才能和悠久的經商歷史,一千年前,經商者的足跡已遠涉中亞、歐洲。清末民初形成了著名的“喜洲商幫”,后來就成為滇西商幫(鶴慶商幫、騰沖商幫)之首。富甲全滇三百多家商號遍及全國及東南亞各地。
古民居院落幽深古樸
喜洲村內有獨樹一幟的明、清、民國至當代各個時期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古鎮(zhèn)上鱗次櫛比的民居庭院,顯得格外幽深古樸,每一棟宅院都有一個敘說不盡的故事。
喜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落,即使擺到中國建筑史上,也堪稱一絕。它不但以古樸典雅、大方實用而著稱于世,其精湛的雕刻工藝也獨樹一幟。當地著名的木、石、磚三雕技藝之精良,實在不是其它地方可以輕易比肩的。三雕之中,又以木雕和石雕最為有名。
采訪團參觀的嚴子珍大院為大理著名的民族資本家嚴子珍于1919年興建,大院占地約2478平方米,由北而南的兩院“三坊一照壁”、兩院“四合五天井”組成。四個院落之間,以“六合同春”和“走馬串角樓”連貫成為一個整體。整座建筑豪華古樸,典雅大方。
離開喜洲指尖留香
喜洲粑粑是地道的大理名特小吃,要吃最正宗的喜洲粑粑就得來喜洲。
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種色、香、味均佳的麥面烤餅,是大理的風味小吃,喜洲粑粑是用面粉做的,咸味的有蔥花、花椒、食鹽和豬肉,甜味的主要是豆沙或紅糖。無論咸甜,都做成圓形小餅,刷上一層香油,放入油鍋中,然后上下用炭火烘烤。大約十分鐘后,一鍋黃燦燦、香噴噴、又酥又脆的“破酥”出鍋了。
因為選料上乘,口感特殊,喜洲粑粑征服了不少南來北往的游客,被譽為“小破酥,大乾坤”,成為了大理獨具特色的地方小吃。
如今,昆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如今都有了喜洲粑粑的蹤影,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喜洲粑粑。走出喜洲,你會發(fā)現,外面的喜洲粑粑總是少了點神韻,缺乏那種酥香滿口令人垂涎的感覺,也許,要喜洲這山這水這人三結合才能誕生吧。
“我走得越遠,喜洲粑粑的酥香就越在指尖纏繞”,采訪團的一位詩人吃得雙手油污,喃喃自語。
白族扎染真正的“青出于藍”
來到喜洲,還得觀摩一下白族傳統的民間技藝扎染。扎染的原料為純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染料為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而為板藍根居多。工藝過程相當復雜,分設計、上稿、扎縫、浸染、拆線、漂洗、整檢等工序。
制作時,白族婦女根據喜歡的花樣紋式,用線將白布縛著,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紋,再行浸入染缸里浸染。如此反復,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于藍”。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取出晾干,拆去纈結,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這些圖案多以圓點、不規(guī)則圖形以及其他簡單的幾何圖形組成。構圖嚴謹,布局豐滿,多為二方或四方連續(xù)紋樣。
白族扎染取材廣泛,常以當地的山川風物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其圖案或蒼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蔭蝶影,或神話傳說,或民族風情,或花鳥魚蟲,妙趣天成,千姿百態(tài)。在浸染過程中,由于花紋的邊界受到藍靛溶液的浸潤,圖案產生自然暈紋,青里帶翠,凝重素雅,薄如煙霧,輕若蟬翅,韻味別致。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