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近日,世界制圖史上發(fā)生了一次少見的變化——從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開始,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承認“南大洋”為世界“第五大洋”。自此,世界地圖完成從四大洋到五大洋的過渡,真正確認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以及新增的南大洋為地球五大洋。
這意味著,在得到相關(guān)國際機構(gòu)認可后,南大洋即可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并稱為世界五大洋,逐漸被納入各國的教科書、地圖、文件、科普作品等等。南大洋到底是片怎樣的海域?它為何值得被單獨命名?從不被承認到成為第五大洋,對南大洋“名分”的正式認可又意味著什么?
從四大洋到五大洋
事實上,對于“大洋”的概念并沒有特別精確的定義。大洋,一般就是指大片廣袤的海洋水體。并且,由于各種歷史、文化、地理和科學原因,界定海洋區(qū)域的標準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演變。
1915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開始繪制地圖,確認了地球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這四大洋也泛指了地球上所有的海洋。
其中,太平洋位于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近似于橢圓形,兩頭窄、中間寬。其面積約為17968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中國就屬于環(huán)太平洋國家之一。太平洋的平均深度約為4028米,也是最深的大洋,還是全球島嶼最多的大洋。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9336萬平方千米,輪廓略像“S”形,東西狹窄,南北延伸。
印度洋位于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7492萬平方千米。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北極為中心,面積約為1310萬平方千米,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因為洋面上終年覆蓋著冰,所以稱為“北冰洋”。
不難發(fā)現(xiàn),不論是太平洋、大西洋,還是印度洋、北冰洋,都是是由包圍它們的大陸來界定的。但是,此次被賦予大洋“名分”的南大洋則是由洋流來界定的。南大洋,又稱南極海,由一個龐大的海洋水體身軀包圍著南極大陸,整個海洋以狹窄而深的大陸架為特征,平均深度在 4000 至 5000 米之間。
南大洋海域是來自南極的寒冷向北流動的海水與溫暖的亞南極水域混合的地方。不同其他大洋,南大洋最大的特點就是水體不以陸地為界,沒有大洋脊,而是以自西向東貫穿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極洋流為界,而這在許多人看來卻是不符合大洋資質(zhì)的證據(jù)。
盡管當前南大洋得到了正式的“名分”,但這一名分的獲得卻并不容易。1915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確認地球四大洋,唯獨南極洲冰封雪蓋,周邊海域與三大洋南端水體相連,地圖上沒有單獨標注也沒有名稱。
1937年,世界海圖標準化的權(quán)威機構(gòu)國際海道測量組織(IHO)承認了南大洋這個名稱、定義和概念,將它納入正式文件和標準。然而,此舉卻引起了激烈爭議,IHO在1953年迫不得已宣布撤銷這項認可決定。
除了上述認為“南大洋應(yīng)有其對應(yīng)的中洋脊”,這樣才符合要求外,還有的爭議則在于南極洲周圍的水域是否有足夠獨特的特征,值得單獨來命名。或者,這片水域僅僅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部延伸區(qū)域。
關(guān)于“南大洋”的命名問題就這樣一直在處在審議中。由于得到其組織成員的一致同意,因此就沒有恢復南大洋這個地名。與此同時,因為各種原因,這個沒有正式名分的概念一直被科學界沿用,且使用者越來越多。
1999年,美國地名委員會開始使用南大洋這個未經(jīng)權(quán)威認證的名稱。2000 年,國際海道測量組織將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南部劃為一體,將南極洲海岸以北一直到南緯60度之間的水域定義為南大洋,成為世界五大洋之一。
終于,2021年2月,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宣布正式承認南大洋。6月8日世界海洋日,國家地理學會宣布正式承認南大洋。從四大洋到五大洋,“南大洋”的確認,可以稱得上是世界制圖史上一次少見的變化。
世界地圖再添“南大洋”
從南大洋本身來看,許多海洋學家認為南大洋是世界上最年輕的海洋,大致形成于3400萬年前。彼時,南極洲才從南美洲分離出來,這使得海水能在南極暢通無阻地流動。當兩個板塊分開時,它們打開了德雷克海峽,使南極環(huán)流開始形成。這種水流是南大洋的一個顯著特征,因為它有助于保持南極洲周圍的海水流動。
南極繞極流圍繞南極洲自西向東流動,形成一個大致以南緯60度為中心的波動帶,這里現(xiàn)在被定義為南大洋的北部邊界。與北部的海水相比,南極繞極流內(nèi)部的海水更冷,鹽度略低。
于是,繞極流從海面延伸到海底的南大洋,輸送的海水比其他任何洋流都多。它吸收了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水,幫助驅(qū)動一個被稱為“傳送帶”的全球循環(huán)系統(tǒng),把熱量傳遞到地球周圍。冰冷致密的海水沉入南極洲海底,也有助于在深海儲存碳。
承認南大洋,則對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梢哉f,這也是在當前情況下國家地理學會承認南大洋的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南極環(huán)極流在全球海洋環(huán)流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南極環(huán)流形成于大約3400萬年前,在南緯35°~65°區(qū)間自西向東環(huán)繞南極大陸流轉(zhuǎn),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端,是地球上最長的洋流,也是唯一一支與其他所有洋流都有關(guān)聯(lián)的洋流。
洋流中海水溫度和含鹽量比北側(cè)的海水低,冷暖水交匯處形成南極輻合帶,環(huán)抱的水域則是地球上唯一不以大陸為界的大洋。洋流水體從海面垂直延伸到海底,攜帶的水量比任何其他洋流都多,超過地球上所有河流水量總合的150倍。
南極環(huán)流繞南極大陸流動,一路行來,就像傳送帶一樣在全球范圍內(nèi)散發(fā)熱量,而洋流中較冷、密度較大的水則會攜帶溶解的二氧化碳沉入海洋深處。南極輻合帶會隨季節(jié)而變動,但包含了一個自成體系的水體和獨特的生態(tài)區(qū)域。區(qū)域內(nèi)海水富含養(yǎng)分,為海洋植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條件,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物多樣化和海洋動物物種更豐富。
按照國際水文組織2000年的定義,南大洋面積約2千多萬平方公里,資源豐富,主要有三大類:海鳥、海豹、魚蝦蟹藻等海洋生物資源;石油天然氣、金銀銅鐵、鉛鋅錳等200多種礦產(chǎn)資源;淡水資源。地球上90%的淡水以冰的形式集中在南極,其中西部占20%,其余在東部。
然而,由于地球升溫,南大洋和南極環(huán)流的水也在升溫,很可能加速南極冰層的融化,破壞極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威脅極地動植物的生存。比如,幾十年來,南大洋的工業(yè)捕撈對磷蝦和智利海鱸魚等物種產(chǎn)生的影響就一度成為科學家們擔憂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地理學會更是希望通過引起人們對南大洋的關(guān)注,進一步宣傳對南大洋的保護。
無疑,地圖和地理信息系統(tǒng)是主要的工具。科學家、決策者、規(guī)劃人員、環(huán)保愛好者都可以通過可視化的地圖了解正在快速變化的世界,通過空間信息以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從四大洋到五大洋,世界地圖再添“南大洋”。
以新地圖看世界,或許會得到一些全然不同的認識。這不僅幫助人們更新對世界地圖變化的新看法,更將進一步影響到人類的行為,因為了解自然和人類之間的關(guān)系與現(xiàn)狀有助于緩解全球氣候惡化的腳步。同時,這也是人們適應(yīng)未來氣候變暖的第一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