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媽媽沙拉在她的書《特別狠心特別愛》中寫道: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p>
深以為然。
許多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懂得什么樣的愛,才是有利于孩子成長的。
當父母之愛,不能促進子女的成長時,往往就會變成一種傷害。
更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在不知不覺中,將孩子愛“壞”了。
01
沒有主見,凡事畏畏縮縮
有這樣一句諺語:
“一個人不聽勸告不好,但若聽任何勸告,則是一千倍的不好。”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
小到早餐吃飯、穿什么衣服、搭配什么顏色、使用什么樣的出行工具,大到對一件事,是否發(fā)表評論、買房買車、挑選工作、朋友或是伴侶等等。
選擇,幾乎充斥了我們的整個生活和人生。
從某種程度上講,一個人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就會過什么樣的人生。
然而,縱觀我們身邊的許多孩子,在面臨選擇時,往往毫無主見,畏畏縮縮。
常??匆娺@樣的情形:
一個孩子與一群孩子一起,他遲疑不定,不知道要怎么融入他們,每每此時,便第一時間向父母投去求助的眼神;
明明被人欺負,亦或受到不公的待遇,心里充滿了委屈,卻既不敢大膽為自己爭取權益,也不知道如何讓自己擺脫困境。
紀錄片《零零后》中,有個于錫坤的男孩,媽媽為了照顧他,不惜與丈夫分居、搬家、辭職。
從某種程度上講,媽媽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的確給予了相對的自由和尊重,但是,在生活上,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事事幫孩子掃清障礙的行為,讓孩子在無形中,失去了自我選擇的機會。
久而久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出現(xiàn)了難以融入集體、面對困難不知如何解決的困境。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主見”就是以自我為核心形成的“三觀”,“主見”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也就是說,一個孩子“主見”的形成,來源于他的成長過程。
在養(yǎng)育孩子時,父母應該大膽放手,事關孩子的事,將主動權還給孩子,適當試錯。
父母不應該成為孩子的“排雷兵”,也不是孩子的“機器貓”,亦或疑難雜癥的“解答師”,而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戰(zhàn)友”。
家務一起做,困難一起想辦法,讓孩子在自己的選擇中,吸取錯誤時的教訓,總結成功時的經驗。
從而為自己的人生,選擇一條更適合他自己的路。
02
不肯吃虧,喜歡斤斤計較
去年,單位里分來一個20出頭的小伙子,人長得白白凈凈,穿著打扮,也挺陽光的。
然而,不到一個月時間,卻成了人人敬而遠之的對象。
我們的工作性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吃飯、上廁所,都需要有人換崗。
與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吐糟:
每次換他休息,說好30分鐘,他總是踩點,非要拖一兩分鐘;
少換他一分鐘,他就甩臉給我看;
多讓他做一點分外的事,就像要他的命似的,不是談條件,就是拒絕......
初出茅廬的孩子,剛踏入職場,本該是多學習、多表現(xiàn)的時候,他卻偏偏斤斤計較,最后,鬧得大家都不愿意跟他接觸。
后來,他被調到別的部門去,口碑也極差。
孩子的行為,仿佛一塊輪回過去、透視未來的鏡子。
透過孩子的行為,便能窺探出他家庭教育的樣子。
有一次與同事“八卦”得知,他的家庭環(huán)境很不錯,從小到大父母對他寄予厚望,因此,管教特別嚴厲。
小到吃喝拉撒、坐立行走,大到待人接物、交往朋友,每個細節(jié),都有嚴格的規(guī)矩。
小時候的他,的確被“訓”很好,走到哪里,都被人夸獎,加上學習成績也不錯,找工作的時候,也沒走什么彎路。
他的父母,或許永遠也想不到,參加工作后,卻屢屢碰壁。
高爾基有名言:“生孩子是母雞都懂的事,養(yǎng)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strong>
父母愛子女,是一種本能。
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到大,無風無雨,無災無難,如果能錦上添花、成龍成鳳,便是再好不過的。
于是,在教養(yǎng)孩子時,總是情不自禁的,讓孩子在自設的圈子里成長。
殊不知,孩子不同于“物件”,他們會進入人群、來到社會歷練,他們有思想、有習慣,父母所有的教導,都會化作他們的行為,以及他們的思想和渴望。
《園丁與木匠》一書中說:高手父母與普通父母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木匠”打造出來的是“工具”,而“園丁”種植出來的才是有靈性的植物。
每個父母都應該銘記,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環(huán)境。
如果父母只給孩子看到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而不告訴他,還有看星空、海洋、恐龍、神話、圣賢、丑惡,那么,他的胸懷中,便只有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至死都要死死守護。
這也就是心理學里說的:匱乏感。
父母只有在童年時,給予他們寬嚴并濟的環(huán)境,讓他對生活、對自己,有足夠的撐控和責任感,便不會時時去計較和爭奪,亦不會害怕失去。
03
做事三心二意,不能持之以恒
紀錄片《告訴世界我可以》中,才6歲的小女孩甜心,便被媽媽報了10個興趣班。
其中包括主播、模特、英語、滑冰、畫畫、中國舞等,涵蓋了學習、才藝、體能等各種項目,小甜心每天就在各種興趣班之間“趕場子”。
如果孩子學得開心,倒也不枉媽媽的一片苦心。
可是,甜心學得很累,每次都是被逼著坐下學習,蹲培訓班。
站在媽媽的角度,幾乎將所有精力,都奉獻給了孩子,然而,面對琳瑯滿目的興趣班,只會拖垮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做任何事,都很難投入其中。
哪怕偶爾遇到喜歡的,也不過是,幾天新鮮而已。
羅曼·羅蘭說過:“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strong>
用堆積如山的內容,去填充孩子的生活,只會讓孩子眼花繚亂,要么,這也不喜歡,要么,什么都想試試。
家庭教育專家蔡笑晚在分享育兒經驗時,提到他家的老四,在看了電影《少林寺》后,特別想去少林寺學武。
彼時,看著正讀小學的兒子,蔡笑晚苦口婆心地勸說,可孩子心意已決。
于是,蔡笑晚對兒子說:
“真要學武,就寫決心書:保證今生學武術,決不再讀書了,而且一定成為大師?!?/p>
此后,便把兒子送到了少林寺。
沒想到,孩子才學2個月,便就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想回來讀書學習。
此時,蔡笑晚又與兒子溝通,不能想回來就回來,你必須要堅持下去,否則,你對自己人生的選擇不負責任,以后怎么成才?
就這樣,孩子堅持了一個學期,才被批準回家。
從此以后,孩子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比以前更用心,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的學生。
孩子成長在一個“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社會,每個都需要面對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
如果只會事事“打一槍,換一炮”,未來必定一事無成。
父母給予孩子的選擇太多,原以為是尊重孩子,結果,讓孩子更加迷茫。
教育孩子,應該求質,而不是比量。
更重要的是,在日常點滴中,培養(yǎng)孩子對一件事的專注力。
比如,孩子投入看書、玩玩具時,不要隨意打擾;在孩子對某件事想放棄時,父母需要多引導孩子,去深入分析失敗的原因,和孩子一起找到其中的樂趣,鍛煉出對事情深入到底的成就感,逐步鍛煉孩子的毅力。
04
健康的愛,應該是促進成長
為人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如何愛,則是教育的高級智慧。
父母愛子女,并不是越多越好。
愛的標準,應該建議彼此舒服,共同成長的基礎上。
父母與子女之間,形成了健康的愛,應該是父母幫助孩子成長,孩子幫助父母修補。
彼此都能感受到人生正在升華,生活走向美好。
愛你的孩子,請記住6個字:
放手、尊重、鼓勵。
本文首發(fā)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系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lián)系授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