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古稱璽,是一種憑信工具,所謂“私憑文書官憑印”。印章又是一種書法與雕刻相結(jié)合的高雅的藝術(shù)品。千百年來,印章作為高雅禮品為何久盛不衰,這源於中國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由於印章所寄寓的恪守信用的品格和追求高雅的情趣象徵了中國人的人格特徵。
上章目錄
一、戰(zhàn)國璽印
1,戰(zhàn)國官璽;2,戰(zhàn)國私璽;3,戰(zhàn)國肖形印
戰(zhàn)國璽印
1,戰(zhàn)國官璽
2,戰(zhàn)國私璽
3,戰(zhàn)國肖形印
二、秦印
1,秦官印;2,秦私印
秦印
1,秦官印
2,秦私印
三、漢印
1,漢官?。ㄣ~印、將軍章、玉印、石印、封泥);2,漢私?。ㄣ~印、玉印、鳥蟲?。?;3,漢肖形印
漢印
1,漢官印
①漢文官印(銅印)
②漢將軍章(銅章)
③漢官?。ㄓ裼 ⑹。?/p>
④漢官?。ǚ饽啵?/p>
2,漢私印
①漢私?。ㄣ~?。?/p>
②漢私印(玉?。?/p>
③漢私?。B蟲印)
3,漢肖形印
四、魏晉、隋唐印
1,魏晉官?。?,魏晉私?。?,隋唐官印
魏晉、隋唐印
1,魏晉官印
2,魏晉私印
3,隋唐官印
五、宋金元印
1,宋金元官?。?,宋金元官?。ā爸煊洝庇。?;3,宋金元私?。ㄎ娜擞。?;4,元代私?。ɑㄑ河。?/p>
宋金元印
1,宋金元官印
2,宋金元官?。ā爸煊洝庇。?/p>
3,宋金元私?。ㄎ娜擞。?/p>
4,元代私?。ɑㄑ河。?/p>
明清篆刻及其流派
篆刻藝術(shù)在明代中葉有了新的突破,文彭、何震可算是明清流派篆刻輝煌業(yè)績的開拓者。元代趙孟頫的圓朱文篆刻,是其本人書后由匠人刻制。王冕用花乳石、青田石治印,但記載不詳又沒有在當時形成以石刻印的風氣。文彭、何震在印壇上一反淺陋怪誕的九疊文,力追秦漢,開辟了明清篆刻藝術(shù)的昌盛局面。自此之后,掀起了一股篆刻藝術(shù)的熱潮,其主要表現(xiàn)有三方面:一是作家林立,出現(xiàn)了文彭、何震、歸昌世、汪關、朱簡、梁袠等幾十家;二是印學理論的確立,編制印譜成為風尚,如《集古印譜》,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時人(包括篆刻家本人)更重視制印譜,使得印譜如詩集、文集一樣,成為個人的一種藝術(shù)成就的記載;三是書畫已經(jīng)離不開篆刻,且要比宋、元考究得多。篆刻作為文人藝事的一種,已為人們所接受,求名家篆刻也蔚然成風,故書畫家、詩人、文學家以至收藏家,無不存印章。
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之后,在理論與實踐上得到更大發(fā)展,風格各異派支繁衍,成為專門之學。特別是清代碑學盛行,碑學書家無不兼擅篆刻,除為我們熟知者外,金農(nóng)、桂馥、何紹基等均精篆刻。清代篆刻與其碑學是相輔相成的,早中期主要的篆刻大家都是安徽與浙江籍的,當然也有僑居揚州的,所以一直有浙派與徽派之說。浙派指“西泠八家”,徽派又有歙派、皖派之說。
在浙派、皖派風靡印壇百年之后,作為篆刻藝術(shù)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條”印從書出”、”印從刀出”、”印外求印”的復合型創(chuàng)作道路。至此,篆刻藝術(shù)的形式與審美體系得以最終形成。自此,篆刻家在創(chuàng)作中所考慮的,是如何實現(xiàn)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實現(xiàn)各自的審美理想。晚清篆刻,可謂是名家輩出,而就風格而言呈現(xiàn)出更多樣化的色彩,但這些又幾乎都是以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三家篆刻為源頭的,而且其中成就卓著者,又無不是以上三家的結(jié)合求之的!
明代流派印
作品以安逸典雅、沉靜清麗為基調(diào),白文刻意追溯漢法,朱文則取宋元遺風而自出新意。
文彭創(chuàng)立了明代的第一個篆刻流派——吳門派,或稱”三橋派”,該派的健將主要有陳萬言、李流芳、歸昌世等。作為書畫地位均很高的兩京國博,文彭對篆刻的提倡與參與,對于初創(chuàng)階段的篆刻藝術(shù),其意義是巨大的。
明-何震[?-1604?,江西婺源]-篆刻作品
何震是明代中葉有很高成就的篆刻家。初受文彭影響,但并不滿足于此。他遍游邊塞,結(jié)交了不少將官,從大將軍到士兵,都以得到一方他的印為榮。從邊塞回南京,名震東南,死后一方印與金同價,足見他的影響。何震的篆刻成就,在于創(chuàng)新,能”法古而不泥古”,一變當時篆刻風貌,異軍突起,稱雄印壇,影響深遠。所創(chuàng)單刀款識,錯落雄健,自成風格。
明-蘇宣[1553-1623?,安徽歙縣]-篆刻作品
嘗在文彭家設館,得文彭傳授篆法。后縱覽秦漢璽印,深得漢印布白之妙,在朱白處理上充分汲取了斑駁氣息,追求金石味。由于其印作古樸蒼渾,名滿海內(nèi),時人稱蘇宣與文彭、何震三家鼎立。
明-朱簡[1570-1630,安徽休寧]-篆刻作品
朱簡與趙宦光、陳繼儒等互有唱酬。用其所治印者均一時名流,如范允臨、陳繼儒、錢謙益、湯顯祖、王穉登、楊文驄、米萬鐘。他善用切刀法以加強筆意,擺脫文、何風格的樊籠,后來的浙派鼻祖丁敬就是在他的基礎上獲得啟迪并有所發(fā)展的。
明-歸昌世[1573-1645,江蘇昆山]-篆刻作品
歸昌世與李流芳、王志堅稱為昆山三才子,亦善書畫,書宗晉唐,尤擅草書,丹青法倪黃,山水蕭散疏淡;蘭竹脫透空靈,妙趣橫溢,意在青藤、白陽之間。篆刻初宗文彭,后從秦漢璽印中汲取養(yǎng)份。他的印章以情為主,多直寫胸意,體現(xiàn)出簡靜而典雅的個性。朱文印擬漢銅印斑駁銹蝕的效果,其筆畫巴顯現(xiàn)內(nèi)方外圓的端倪,為浙派朱文印開了先河。
明-李流芳[1575-1629,安徽歙縣]-篆刻作品
李流芳是個博學多才的藝術(shù)家,詩、書、印皆負盛名,善畫山水、花卉、竹石,其山水作品蒼潤華滋,峻爽飛動。書法有蘇軾遺韻,以行草見長。篆刻宗文彭,作品沉穩(wěn)古雅,曾為多種印譜寫過序跋,與同鄉(xiāng)唐時升、婁堅、程嘉隧相交甚厚,并為稱“嘉定四先生”。
明-甘旸 yáng[萬歷年間,江蘇南京]-篆刻作品
甘旸篆書頗負盛名,精于刻印,尤好秦漢璽印。他的印風雖受到文彭、何震的影響,但由于無人可敵的秦漢古印功底,使印作更得漢印神髓。白文印線條較何震秀潤老練,朱文仍漢一路,線條勁鍵,有鋼切銅鑄之美,朱文仿元朱文、篆法、章法、刀法精到,已非文、何所及。在他所處的那種時代,甘旸能刻出這等功力不凡的朱文印,實在是超越了時代的局限。
明-汪關[明末,安徽歙縣]-篆刻作品
考汪關的藝術(shù)活動年代,大約與朱簡的藝術(shù)活動處同一時期,然二人印風卻截然不同,朱簡以險峭寫意見長,汪關則多妍雅精嚴,二人于當時印壇,各領風騷,在篆刻史上留下了光彩的 一 頁。
汪關對漢印獨有所鐘,功夫也下得最深,他以沖刀法直追秦漢鑄印,開創(chuàng)了一種不同于何震的工整典雅的新格局。其篆法嚴謹,刀法堅實挺拔,章法工穩(wěn)停勻而富有變化。他的印章主要是取法工穩(wěn)精美一路的漢銅印和玉印,而又行以沖刀,所以刀法穩(wěn)重而靈動,加之其章法上分間布白,嚴整茂密,十分精到,因此形成了典雅秀逸的風格,人稱“婁東派”。周亮工把文彭以后的篆刻家分為“猛利”和“和平”兩派,推何震為“猛利”派的代表人物,推汪關為“和平”派的代表人物,可見其當時的名望。倘以精、工方面的造詣論之,明代可說無人與之匹敵。汪關的印作一方面品味高雅,藝術(shù)內(nèi)蘊深厚,另一萬面構(gòu)造工巧精致可愛。因此,不僅為書畫家所重,而且那為一般人所喜愛。明末許多文人士大夫如董其昌、王時敏、文震孟、惲本初、歸昌世、李流芳、錢謙益、趙文佩等人的用印,大都出自汪關之手。
汪關的印完全可用“工筆”來形容之,當然有時候過于精工往往產(chǎn)生雕琢之氣;而汪關的高超之處,恰恰能在精嚴之下,汰去雕飾之氣,給人以自然、恬靜、茂豐的藝術(shù)感染力。明末清初的歸昌世、甘旸、沈世和、林皋等都受其影響,卓然為一大家。
明-金光先[明代,安徽休寧]-篆刻作品
金光先的篆刻早年取法何震,以后對漢印發(fā)生濃厚興趣,并一發(fā)而不可收拾,潛山規(guī)摹,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的印作頗得漢印真髓,外形、神韻俱佳。在文彭、何震之外,自成家法。當時學文彭、何震者比比皆是,但鮮有突破文、何樊籬而形成自己風貌的。金光先則是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勇于走自己路的篆刻家。
明-梁袠(zhì )[明末,江蘇揚州]-篆刻作品
他在明代文人流派篆刻史上無疑占有重要的一頁。梁袠為摹刻何震印作高手,即便是何震生前好友,當時以甄別何氏印作而聞名的祝世祿也竟然以“余不復能辨”而驚嘆不已。然而梁袠在所摹印中不僅形神畢肖,也顯示出自己的藝術(shù)才華和獨到之處。梁氏師何震,貴在不亦步亦趨,囫圇吞棗。祝世祿不僅佩服他極似何震,更稱他“用之于不即不離,妙在乎有意無意,覽看一啟梁生之帙,而主臣之精神風范咸在茲矣”。
梁袠摹刻何震印舉例:
清代流派印
清-胡正言[1584-1674,安徽休寧]-篆刻作品
胡正言,號十竹齋主,安徽休寧人,久居南京,明亡前曾官武英殿中書舍人。他是明末清初藝壇上博學多才的藝術(shù)家,善畫山水、人物、花卉,真、草、隸、篆各體俱精,又長于篆刻,并擅制墨、印箋紙等。所輯《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均有不可估量的藝術(shù)價值。
胡正言篆刻主要受何震印風的影響,亦從古印中汲取養(yǎng)份。他取法何震平實一路,并參己意,有自己面目。豪放雖不及何雪漁,但刀法圓潤,不激不厲,平正工穩(wěn),氣息純樸,具有自然和諧之美。
清-程邃[1605-1691,安徽歙縣]-篆刻作品
程邃治印,初宗文、何,然當時印學界多為文、何所拘,陳陳相因,久無生氣。程邃能繼朱簡之后,力求變法,用古籀、鐘鼎入印,尤其是盡收秦朱文印之特點長處,出以離奇錯落的手法,自立門戶,開創(chuàng)了皖派的嶄新局面。
從程邃傳世印作看,其章法嚴謹,篆法蒼潤淵秀。以沖刀代筆,運刀取法汪關,而凝重則過之,能夠充分表達筆意。
清-周亮工[1612-1672,河南開封]-篆刻作品
周亮工所交往的人全都是篆刻名手,遍請他們鐫刻印章,多達千余紐。興致高時也自己治印。著有《印人傳》。
清-林皋[1658-?,福建莆田]-篆刻作品
林皋繼承了汪關華麗典雅的風格,因此人們將他和汪關、沈世和合稱為揚州派。其刀法遒勁利落,圓朱文猶工,當時著名畫家王翚、吳歷之印,多出其手。
清-高鳳翰[1683-1742,山東膠縣]-篆刻作品
揚州八家之一。五十五歲時右手病廢后,書畫篆刻全用左手。生平愛硯成癖,藏硯多至一千余方,從中選一百六十五方親自鐫刻。篆刻以白文為主,早期以漢印為宗,后期白文筆畫豐腴,而且留紅極寬,不拘于法,妙趣橫生。
清-高翔[1688-1753,江蘇揚州]-篆刻作品
揚州八家之一。書法、繪畫、篆刻無所不精,與石濤交誼深厚。石濤死,每年必為他掃墓。他的山水畫學習著名畫家漸江、石濤,能自出新意。晚年右臂病廢,改以左手書寫,更富有天趣。篆刻取法程邃,構(gòu)思謹嚴,不以纖巧取悅于人,形成自己的風格。生平不輕易奏刀。
清-丁敬[1695-1765,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清代書法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創(chuàng)始人。喜好金石碑版,精鑒別,富收藏。曾搜訪石刻,著成《武林金石錄》。他的篆刻取法朱簡,在漢印基礎上,常參以隸意,構(gòu)思安排都苦心經(jīng)營。篆刻采用切刀法以表達書寫的筆意,方中有圓,一洗嬌揉嫵媚之態(tài)。著有《硯林詩集》、《龍泓山人集》。丁敬在篆刻史上的最大貢獻,在于繼承并發(fā)展了朱簡朱文短刀碎切的刀法,并進一步開創(chuàng)了”印從刀出”的創(chuàng)作模式,其篆刻”直追秦漢、力挽頹風”,且文雅生辣,有很強的金石感,可謂前無古人。
丁敬為”浙派”始祖。繼起者中,蔣仁的篆刻以古秀勝,黃易的篆刻以遒勁勝,奚岡的篆刻以淡雅勝,陳豫鐘的篆刻以工致勝,陳鴻壽的篆刻以雄健勝,趙之琛的篆刻以嫻熟勝,錢松的篆刻渾厚古樸、蒼勁茂秀,與先前諸家不同而有新的面目。丁敬與他們都是杭州人,故又稱為”西泠八家”。該派風靡印壇,蟬聯(lián)了近兩個世紀。
清-張燕昌[1738-1814,浙江海鹽]-篆刻作品
是浙派創(chuàng)始人丁敬的得意弟子。喜好金石文字考證,凡商周銅器,漢唐石刻,都不遺余力,潛心搜剔,與梁同書、翁方綱等探討考釋,終日不倦,由于見多識廣,所交又都是著名收藏家、考古家,因而他的篆刻,取法廣泛,作品疏朗宕逸,另有一種情趣。曾試以飛白書入印,亦是一大膽創(chuàng)新。
清-蔣仁[1743-1795,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西泠八家”之一。家境貧寒,一生與妻女過者超然世俗的簡樸生活。篆刻非常佩服丁敬,師法其法,并能以拙樸見長,有所發(fā)展。于蒼勁中甚得古意,別具天趣。所刻行書邊款,得顏體書法之神,蒼渾自然,別有韻致。平生性情耿介孤冷,不輕易為人奏刀落筆,故而流傳作品不多。
清-奚岡[1743-1803,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西泠八家之一。篆刻推崇丁敬,卻沒有丁敬的豪健,拙中求放,偏于秀逸,方中求圓,風格與黃易接近。行書邊款也非常精彩,與蔣仁有異曲同工之趣。
清-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寧]-篆刻作品
鄧石如少好讀書刻石,仿漢印極工。曾客南京梅鏐liú家,盡讀梅氏所藏秦漢碑拓及鐘鼎、瓦當、碑額、金石善本。其篤志臨摹,勤奮習書,寒暑不輟,客梅氏八年書法大成。擅長隸書、篆書。篆隸書凝重遒勁,質(zhì)樸渾厚,能于緊密中見疏闊,嚴整中求變化。篆刻得力于雄厚的書法基礎,刀法蒼勁渾樸,婀娜多姿,成就突出,世稱”鄧派”,亦稱”皖派”。晚清吳熙載、趙之謙、吳昌碩等均受其影響。
清-巴慰祖[1744-1793,安徽歙縣]-篆刻作品
巴慰祖與程邃、胡唐、汪肇龍為“歙四子”。他浸淫秦漢,曾摹過很多漢印,得古茂之氣,也力學六朝唐宋朱文,因此他的篆刻工致秀勁、章法構(gòu)思精密又富于變化有自己面目。在皖南影響很大,其外甥胡唐最得其法,風格更加婉約。過去因他作品極少而被列為皖派,但在戰(zhàn)后發(fā)現(xiàn)的原印看來,與程邃的風格是不同的。
清-黃易[1744-1802,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黃易,西泠八家之一。篆刻學習丁敬,兼及宋元諸家,工穩(wěn)生動,有所創(chuàng)新。因為他與丁敬都研究金石學,兼擅篆刻,當時并稱”丁黃”。他有”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一語,深得篆刻三昧。
清-胡唐[1759-1826,安徽歙縣]-篆刻作品
胡唐篆刻學巴慰祖,風格婉約清麗,行書小字邊款尤為精絕,與巴慰祖并稱巴、胡。趙之謙對他們二人的作品非常佩服,并受到一定的影響。
清-陳豫鐘[1762-1806,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陳豫鐘,西泠八家之一。篆刻學習丁敬,上追漢印,作品秀麗工整,有自己的風格,其邊款常作密行小字,頗為自負。
清-陳鴻壽[1768-1822,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陳鴻壽,號曼生。西泠八家之一。篆刻上繼丁敬、蔣仁、黃易、奚岡,篆書略帶草書意味,喜用切刀,運刀猶如雷霆萬鈞,蒼茫渾厚,爽利恣肆,使浙派面貌為之一新,浙中人多學習他,對后世影響較深,與陳豫鐘齊名,世稱”二陳”。
(陳鴻壽(曼生)在紫砂界更享有盛譽,他與紫砂大師楊彭年合作,親自在紫砂壺上刻銘,并設計出多款紫砂壺式樣。自此,文人壺風大盛,紫砂壺制作進入一個全新的境地。)
楊彭年制、陳曼生銘紫砂壺舉例
清-趙之琛[1781-1852,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趙之琛,西泠八家之一。篆刻得其師陳豫鐘傳授,能汲取浙派各家所長,為陳鴻壽所推許,功力極深,所刻邊款,尤為精致。其章法、刀法逐漸走向定式,刀法如鋸齒,比之陳鴻壽更為明顯。當時浙派影響整個印壇,他與陳鴻壽的篆刻作品就成為人們學習浙派的對象。他生平勤于篆刻,存世作品較多,惜晚年作品習氣漸深,章法、刀法趨于僵化。阮元刊的《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多半出自其手。
清-吳熙載[1799-1870,江蘇儀征]-篆刻作品
吳熙載(字讓之、攘之),師事鄧石如的學生包世臣,所以是鄧石如的再傳弟子。篆刻師鄧石如,以漢篆治印。對鄧石如的篆刻,吳讓之更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繼承——章法上使之更穩(wěn)妥、更精煉,刀法上更加圓轉(zhuǎn)與流暢,從而把鄧石如以筆意見勝的風格推向高峰。刀法使轉(zhuǎn)自然,堅實得勢,能充分表達筆意,立體感強。行草邊款與其書體相通,晚年作品更入化境,所以許多學習鄧派的人,多舍鄧趨吳而從中體會鄧派風格。對當代中、日印壇影響很大。
晚清印壇有重大成就的印人如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都在其作品中吸取過營養(yǎng)。
清-胡震[1817-1862,浙江富陽]-篆刻作品
胡震刻印“日夜攻苦,手不停揮”。后來見到錢松的印章“始大嘆服”。印章與錢松極為相似。
清-錢松[1818-1860,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錢松篆刻得力于漢印,曾手摹漢印二千鈕,趙之琛見后驚嘆道:”此丁、黃后一人,前明文、何諸家不及也?!彼娐剰V博,章法與眾不同,時出新意,刀法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一種切中帶削的新刀法,立體感很強,富于韻味,頗有新意,為吳昌碩所取法。
清-徐三庚[1826-1890,浙江上虞]-篆刻作品
徐三庚篆刻初學陳鴻壽、趙之琛,四十歲后參以漢篆、漢印結(jié)體,頗見功力,風格飄逸,疏密有致,自成一家,在當時一段時間內(nèi),頗為風行。惜晚年作品則因書體過于牽強做作,習氣較深。但他運刀熟練,不加修飾,其行楷邊款,刀法勁猛,自然得勢,不失名家風范。
清-趙之謙[1829-1884,浙江紹興]-篆刻作品
趙之謙的篆刻,一方面努力融合浙、皖兩家而開新的風貌;另一方面,他又堪稱是”印外求印”的典范與集大成者,僅印章中使用的文字就有泉幣、碑刻、詔版等數(shù)十種之多。在”印外求印”的過程中,趙之謙絕不只是拿來套用,而是在再現(xiàn)其固有形態(tài)的同時,將其神髓有機地融匯到具體的作品之中??梢哉f,趙之謙的篆刻創(chuàng)作模式以及他”求古于拙、拙而不野”的篆刻,打破了先前浙、皖兩派二分印壇的局面,使近現(xiàn)代篆刻走上了一條充滿生機的全新道路,他對近現(xiàn)代篆刻家的啟迪作用是巨大的。如黃士陵、齊白石等均受其影響。除此以外,走趙之謙較為成熟的清雅古秀印風的著名篆刻家有趙時楓(1874–1945)、王福廠(1880–1960)、陳巨來(1904–1984)等,他們的篆刻,或取趙之謙的靜穆穩(wěn)俊而自出機杼,或清秀而見骨力,或富貴而有高韻,不一而足。
清-胡钁[1840-1910,浙江崇德]-篆刻作品
胡钁篆刻得力于漢玉印、鑿印、詔版,所作白文印匠心獨運,精品較多,章法經(jīng)常在疏朗中有緊密,得自然之趣;刀法挺秀,能體現(xiàn)章法精神,為晚清重要的篆刻家。
清-黃士陵[1849-1908,安徽黟縣]-篆刻作品
在近現(xiàn)代篆刻史上,黃士陵篆刻的創(chuàng)作成就及對后世篆刻的影響,均可與吳昌碩相比臂。其開創(chuàng)的篆刻流派,世稱”黟山派”。黃士陵的篆刻重渾厚而特別強調(diào)秀勁、含蓄、深沉、幽默而耐人尋味。刀法上,他大巧若拙、歸真返樸,在運刀的光潔中求銳勁之勢;篆法則取金文并以極平實恬淡的氣格出之;章法則著意于印面空間的有機的切割。
黃士陵的篆刻活動主要在南方,故當時湖、廣一帶受他影響的篆刻家很多。其中較著名的有李尹桑(1880–1945)、易大廠(1874–1941)、鄧爾雅(1884–1954)、簡經(jīng)倫(1888–1950),喬大壯(1893–1948)等,他們的篆刻,大多是在字法上取金文或甲骨文入印并力求廣博,章法上則重裝飾并力求精致。其中易大廠、簡經(jīng)倫在古拙奇峭方面,有相當?shù)某鲂屡c發(fā)展。
清-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篆刻作品
吳昌碩,幼隨父讀書,因戰(zhàn)亂,流亡數(shù)年。21歲時回家務農(nóng),30多歲時,對繪畫產(chǎn)生興趣,并求教于任頤。與篆刻家葉為銘、丁仁等聚于杭州西湖,探討篆刻治印藝術(shù),于1913年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社長。
篆刻兼師丁敬、鄧石如、吳熙載、趙之謙諸家。中年后擺脫各家影響,直接從秦漢金石文字中汲取營養(yǎng),在研究古代文字的基礎上,掌握基本規(guī)律,使印章字體結(jié)構(gòu)既符合規(guī)范,又千變?nèi)f化。更以用自家之圜千鈍刃之刀,獨造斑駁、高古、渾穆、淵雅、華滋之境,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吳昌碩作為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長,在二十世紀前期的中國印壇,有著盟主的地位,故學習或受其印風影響的篆刻家很多。其中趙石、鄧散木、趙云壑、錢瘦鐵、陳師曾、陳半丁、齊白石、來楚生、沙孟海均為一代俊彥。
近代三大家
近代因考古學的興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創(chuàng)作異?;钴S。當時有吳昌碩、丁輔之(鶴廬)、陳衡恪(師曾)、趙石(古泥)、齊白石(瀕生)、趙時棡(叔孺)、喬大壯(曾劬)、王禔(福庵)、鄧散木(糞翁)、錢瘦鐵(叔厓)、來楚生(然犀)等諸家知名于世。然論其流派風格影響深遠者,當推齊白石、趙叔孺(時棡)、王福庵(禔)三家。
近代篆刻繼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傳統(tǒng),然而在技巧上更精能,取材上更寬大,境界上也更奇?zhèn)???傊?近代篆刻使篆刻藝術(shù)蔚然獨立,而且使其更加波瀾壯闊。
近代-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篆刻作品
齊白石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詩、書、畫、印均卓絕出眾的藝術(shù)家。他自認為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在近代篆刻藝術(shù)史上是繼吳昌碩、黃士陵之后又一位能開宗立派的巨人。
他的篆刻初學浙派中的丁敬、黃易。后學趙之謙、吳昌碩。從漢《祀三公山碑》得到啟發(fā),改圓筆的篆書為方筆;從《天發(fā)神讖碑》得到啟發(fā)而形成了大刀闊斧的單刀刻法;又從秦權(quán)量、詔版、漢將軍印、魏晉少數(shù)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啟發(fā),形成縱橫平直,不加修飾的印風。他在藝術(shù)見解上最推崇“獨造”,并且身體力行,曾說:“刻印,其篆法別有天趣勝人者,唯秦漢人。秦漢人有過人處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繩墨,而時俗以為無所本,余嘗哀時人之蠢,不思秦漢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獨到處,如今昔人見之,亦必欽仰”。由此可見,他對自已的獨創(chuàng)充滿著自信。
齊白石的篆刻作品章法強調(diào)疏密,空間分割大起大落,單刀切石,大刀闊斧,橫沖斜插,極富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創(chuàng)造出一種“寫意篆刻”的獨特風格。
近代-趙叔孺[1874-1945,浙江鄞縣]-篆刻作品
趙叔孺篆刻早年取法浙派,后精研趙之謙、鄧石如直追秦漢,對周秦小璽及宋元圓朱文亦有獨到功力。在篆刻藝術(shù)中,實際上存在有仿漢鑄印、漢鑿印兩種流派, 趙叔孺 是近代繼承漢鑄印端重嚴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印風精謹超逸,淵雅高古,秀挺綽約。當時的書畫家和收藏家,爭相求其印作,20年代與吳昌碩、 王禔齊名,蜚聲大江南北。
近代-王福廠[1880—1960,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王福廠(庵、盦),25歲時與葉銘、丁仁、吳隱等創(chuàng)建西冷印社。篆刻則取法秦漢,兼及皖、浙。他是一位十分注重書法的篆刻家,他認為書法是篆刻的根本,只要有了很好的書法基礎,才談得上篆刻創(chuàng)作。所以他的一些作品,時有其書風的表露。他的白文印雖然取法漢代鑄印,但又用浙派的切刀法來表達,比起一些純浙派的作品,更顯渾厚樸茂。他的細朱文無論在用刀、章法還是在格調(diào)上,都可見其用心之處。
王福廠的篆刻作品風格秀雅而不失厚重,穩(wěn)健而不失靈動?,F(xiàn)代篆刻家頓群(立夫)、吳樸(樸堂)均為其弟子。
附:近代篆刻名家
齊白石 趙時棡 喬大壯 王禔 鄧散木 陳衡恪 錢瘦鐵 來楚生 簡經(jīng)綸 羅福頤 陳巨來 沙孟海 易孺 鄧爾疋 容庚 談月色 朱復戡 單曉天 諸樂三 陳子奮 方介堪 陳半丁 韓登安 馬公愚 黃賓虹 弘一法師 呂鳳子 徐生翁 徐無聞 鄒夢禪 秦咢生 商承祚 童大年
一、明代流派印
001-明-文彭[1498-1573,江蘇蘇州]-篆刻作品
002-明-何震[?-1604?,江西婺源]-篆刻作品
003-明-蘇宣[1553-1623?,安徽歙縣]-篆刻作品
004-明-朱簡[1570-1630,安徽休寧]-篆刻作品
005-明-歸昌世[1573-1645,江蘇崑山]-篆刻作品
006-明-李流芳[1575-1629,安徽歙縣]-篆刻作品
007-明-甘暘[萬曆年間,江蘇南京]-篆刻作品
008-明-汪關[明末,安徽歙縣]-篆刻作品
009-明-金光先[明代,安徽休寧]-篆刻作品
010-明-梁袠(zhì )[明末,江蘇揚州]-篆刻作品
二、清代流派印
011-清-胡正言[1584-1674,安徽休寧]-篆刻作品
012-清-程邃[1605-1691,安徽歙縣]-篆刻作品
013-清-周亮工[1612-1672,河南開封]-篆刻作品
014-清-林皋[1658-?,福建莆田]-篆刻作品
015-清-高鳳翰[1683-1742,山東膠縣]-篆刻作品
016-清-高翔[1688-1753,江蘇揚州]-篆刻作品
017-清-丁敬[1695-1765,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18-清-張燕昌[1738-1814,浙江海鹽]-篆刻作品
019-清-蔣仁[1743-1795,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20-清-奚岡[1743-1803,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21-清-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寧]-篆刻作品
022-清-巴慰祖[1744-1793,安徽歙縣]-篆刻作品
023-清-黃易[1744-1802,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24-清-胡唐[1759-1826,安徽歙縣]-篆刻作品
025-清-陳豫鍾[1762-1806,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26-清-陳鴻壽[1768-1822,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27-清-趙之琛[1781-1852,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28-清-吳熙載[1799-1870,江蘇儀征]-篆刻作品
029-清-胡震[1817-1862,浙江富陽]-篆刻作品
030-清-錢松[1818-1860,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031-清-徐三庚[1826-1890,浙江上虞]-篆刻作品
032-清-趙之謙[1829-1884,浙江紹興]-篆刻作品
033-清-胡钁[1840-1910,浙江崇德]-篆刻作品
034-清-黃士陵[1849-1908,安徽黟縣]-篆刻作品
035-清-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篆刻作品
三、近代三大家
036-近代-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篆刻作品
037-近代-趙叔孺[1874-1945,浙江鄞縣]-篆刻作品
038-近代-王福廠[1880—1960,浙江杭州]-篆刻作品
附:近代篆刻名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