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頌 月是故鄉(xiāng)明 賦得永久的悔 寸草心
清華頌
清華園,永遠占據(jù)著我的心靈?;貞浧鹎迦A園,就像回憶我的母親。
又怎能不這樣呢?我離開清華已經(jīng)40多年了,中間只回去二、三次。但是每次回到清華園,就像回到我母親的身邊,我內(nèi)心深處油然起幸福之感。在清華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難忘、最愉快的四年。在那時候,我們國家民族正處在危急存亡的緊急關(guān)頭,清華園也不可能成為世外桃源。但是園子內(nèi)的生活始終是生氣勃勃的,充滿了活力的。民主的氣氛,科學的傳統(tǒng),始終占著主導的地位。我同廣大的清華校友一樣,現(xiàn)在所以有一點點知識,難道不就是在清華園中打下的基礎(chǔ)嗎?離開清華以后,我當然也學習了不少的新知識,但是在每一個階段,只要我感覺到學習有所收獲,我立刻想到清華園,沒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礎(chǔ),所有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但是清華園卻不僅僅是像我的母親,而且像一首美麗的詩,它永遠占據(jù)著我的心靈。
又怎能不這樣呢?清華園這名稱本身就充滿了詩意。它的自然風光又是無限的美妙。每當嚴冬初過,春的信息,在清華園要比別的地方來的早,陽光似乎比別的地方多。這里的青草從融化過的雪地里探出頭來,我們就知道:春天已經(jīng)悄悄地來了。過不了多久,滿園就開滿了繁花,形成了花山、花海。再一轉(zhuǎn)眼,就聽到滿園蟬聲,荷香飄溢。等到蟬聲消逝,荷花凋零,紅葉又代替了紅花,“霜葉紅于二月花”。明月之夜,散步荷塘邊上,充分享受朱自清先生所特別欣賞的“荷塘月色”。待到紅葉落盡,白雪漸飄,滿園就成了銀裝玉塑,“既然冬天已經(jīng)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我們就盼望春天的來臨了。在這四時變換、景色隨時改變的情況下,有一個永遠不變的背景,那就是西山的紫氣。“煙光凝而暮山紫”,唐朝王勃已在1000多年以前贊美過這美妙絕倫的紫色了。這樣,清華園不是一首詩而是什么呢?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已經(jīng)走了不短的一段路??磥砦乙叩牡缆芬策€不會是很短很短的。對我來說,清華園這一幅母親的形象,這一首美麗的詩,將在我要走的道路上永遠伴隨著我,永遠占據(jù)著我的心靈。
一九八一年一月二十二日
月是故鄉(xiāng)明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xiāng),人人的故鄉(xiāng)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xiāng)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詩文中,月亮總有什么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shù)。
我的故鄉(xiāng)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后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原來山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xiāng)里望月,從來不同山聯(lián)系。像蘇東坡說的“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鄉(xiāng)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小葦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后,我在坑邊的場院里躺在地上,數(shù)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后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叫詩興,但也顧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里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xiāng)呆了六年,以后就離鄉(xiāng)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歐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進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他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xiāng)中那個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xiāng)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年近耄耋,住的朗潤園勝地??浯笠稽c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huán)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yǎng)回來,一個同在廬山休養(yǎng)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說:“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去干嘛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數(shù)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里,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鄉(xiāng)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xiāng),已經(jīng)成為我經(jīng)常的經(jīng)歷。思鄉(xiāng)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xiāng)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xiāng)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三日
人間自有真情在
前不久,我寫了一篇短文:《園花寂寞紅》,講的是樓右前方住著的一對老夫婦。男的是中國人,女的是德國人。他們在德國結(jié)婚后,移居中國,到現(xiàn)在已將近半個世紀了。哪里想到,一夜之間,男的突然死去。他天天蒔弄的小花園,失去了主人。幾朵僅存的月季花,在秋風中顫抖、掙扎,茍延殘喘,渾身凄涼、寂寞。
我每天走過那個小花園,也感到凄涼、寂寞。我心里總在想:到了明年春天,小花園將日益頹敗,月季花不會再開。連那些在北京只有梅蘭芳家才有的大朵的牽?;ǎ谶@里也將永遠永遠地消逝了。我的心情很沉重。
昨天中午,我又走過這個小花園,看到那位接近米壽的德國老太太,在籬笆旁忙活著。我走近一看,她正在采集大牽?;ǖ姆N子。這可真是件新鮮事兒。我在這里住了30年,從來沒有見到過她蒔弄過花。我滿腹疑團:德國人一般都是愛花的,這老太太真有點個別??山裉焖秊槭裁匆裁χ杉癄颗;ǖ姆N子呢?她老態(tài)龍鐘,羅鍋著腰,穿一身黑衣裳,瘦得像一只螳螂。雖然采集花種不是累活,她干起來也是夠嗆的。我問她,采集這個干什么?她的回答極簡短:“我的丈夫死了,但是他愛的牽?;ú荒芩?!”
我心里一亮,一下子頓悟出了一個道理。她男人死了,一兒一女都在德國。老太太在中國可以說是舉目無親。雖然說是入了中國籍,但是在中國將近半個世紀,中國話說不了十句,中國飯吃不慣。她好像是中國社會水面上的一滴油,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平常只同幾個外國人和中國留德學生來往,顯得很孤單。我常開玩笑說:她是組織上入了籍,思想上并沒有入。到了此時,老頭已去,兒女在外,返回德國,正其時矣。然而她卻偏偏不走。道理何在呢?我百思不得其解?,F(xiàn)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讓我看到她采集大牽?;ǖ姆N子。我一下子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為了死去的丈夫。
丈夫雖然走了,但是小花園還在,十分簡陋的小房子還在。這小花園和小房子拴住了她那古老的回憶,長達半個世紀的甜蜜的回憶。這是他倆共同生活過的地方。為了忠誠于對丈夫的回憶,她不肯離開,不忍離開。我能夠想象,她在夜深人靜時,獨對孤燈。窗外小竹林的窸窣聲,穿窗而入。屋后土山上草叢中秋蟲哀鳴。此外就是一片寂靜。丈夫在時,她知道對面小屋里還睡著一個親人,自己不會感到孤獨。然而現(xiàn)在呢,那個人突然離開自己,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茫茫天地,好像只剩下自己孤零一人。人生至此,將何以堪!設身處地,如果我處在她的地位上,我一定會馬上離開這里,回到自己的祖國,同兒女在一起,度過余年。
然而,這一位瘦得像螳螂似的老太太卻偏偏不走,偏偏死守空房,死守這一個小花園。我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了死去的丈夫。
這一位看似柔弱實極堅強的老太太,已經(jīng)走到了人生的盡頭。這一點恐怕她比誰都明白。然而她并未絕望,并未消沉。她還是渾身洋溢著生命力,在心中對未來還抱滿了希望。她還想到明年春天,她還想到牽?;ǎ矍耙欢ú粫r閃過春天小花園雜花競芳的景象。誰看到這種情況會不受到感動呢?我想,牽?;ǘ兄?,到了明年春天,雖然男主人已經(jīng)不在了,一定會精神抖擻,花朵一定會開得更大,更大;顏色一定會更鮮艷,更鮮艷。
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日
賦得永久的悔
題目是韓小蕙女士出的,所以名之曰“賦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做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為什么心甘情愿做這樣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題目出得好,不但實獲我心,而且先獲我心: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東西了。
我已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xiāng)下到城里;從國內(nèi)到國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洋研究院;從“志于學”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過陽關(guān)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jīng)過“山重水復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并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jīng)歷可謂多矣。要講后悔之事,那是俯拾即是。要選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她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嘍啰們曾兩次竄到我的故鄉(xiāng),處心積慮把我“打”成地主,他們那種狗仗人勢窮兇極惡的教師爺架子,并沒有能嚇倒我的鄉(xiāng)親。我小時候的一位伙伴指著他們的鼻子,大聲說:“如果讓整個官莊來訴苦的話,季羨林家里是第一家!”
這一句話并沒有夸大,它說的是實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親等三個兄弟,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親和九叔餓得沒有辦法,只好到別人家的棗林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最后兄弟倆被逼背鄉(xiāng)離井,盲流到濟南去謀生。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在濟南落住了腳。于是我父親就回到了故鄉(xiāng),說是農(nóng)民,但又無田可耕。又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從濟南有時寄點錢回家,父親賴以生活。不知怎么一來,竟然尋(讀若xín)上了媳婦,她就是我的母親。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jié)親。她家里飯都吃不上,哪里有錢,有閑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北京大學那一位“老佛爺”要“打”成的“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就有這樣一位母親。
后來我聽說,我們家確實也“闊”過一陣。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的五角錢,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獎券,中了獎。兄弟倆商量,要“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回家揚一下眉,吐一下氣。于是把錢運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鄉(xiāng)里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買了磚瓦,蓋了房子。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置了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時興會淋漓,真正揚眉吐氣了??上Ш镁安婚L,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樣,豁達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轉(zhuǎn)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了賣磚,賣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變了主人。全家又回歸到原來的情況。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
母親當然親身經(jīng)歷了這個巨大的變化。可惜,當我同母親住在一起的時候,我只有幾歲,告訴我,我也不懂。所以,我們家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曇花一現(xiàn),我到現(xiàn)在也不完全明白。這個謎恐怕要成為永恒的謎了。
不管怎樣,我們家又恢復到從前那種窮困的情況。后來聽人說,我們家那時只有半畝多地。這半畝多地是怎么來的,我也不清楚。一家三口人就靠這半畝多地生活。城里的九叔當然還會給點接濟,然而像中湖北水災獎那樣的事兒,一輩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九叔沒有多少錢接濟他的哥哥了。
家里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談“紅”色變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們這一支是有錢有地的。雖然舉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親孫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鐘愛都傾注到我身上來。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饃饃來。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里跑,我們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此外,我也偶爾能夠吃一點“白的”,這是我自己用勞動換來的。一到夏天麥收季節(jié),我們家根本沒有什么麥子可收。對門住的寧家大嬸子和大姑——她們家也窮得夠嗆——就帶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麥子”。所謂“拾麥子”就是別家的長工割過麥子,總還會剩下那么一點點麥穗,這些都是不值得一撿的,我們這些窮人就來“拾”。因為剩下的決不會多,我們拾上半天,也不過拾半籃子;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已經(jīng)是如獲至寶了。一定是大嬸和大姑對我特別照顧,以一個四五歲、五六歲的孩子,拾上一個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麥粒。這些都是母親親手搓出來的。為了對我加以獎勵,麥季過后,母親便把麥子磨成面,蒸成饃饃,或貼成白面餅子,讓我解解饞。我于是就大快朵頤了。
記得有一年,我拾麥子的成績也許是有點“超常”。到了中秋節(jié)——農(nóng)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里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上一次。我當時并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xiàn)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于肉類,吃的回憶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家隔壁是一家賣煮牛肉的作坊。給農(nóng)民勞苦耕耘了一輩子的老黃牛,到了老年,耕不動了,幾個農(nóng)民便以極其低的價錢買來,用極其野蠻的辦法殺死,把肉煮爛,然后賣掉。老牛肉難煮,實在沒有辦法,農(nóng)民就在肉鍋里小便一通,這樣肉就好爛了。農(nóng)民心腸好,有了這種情況,就昭告四鄰:“今天的肉你們別買!”老娘家窮,雖然極其疼愛我這個外孫,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幾個制錢,裝一罐子牛肉湯,聊勝于無。記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塊牛肚子,這就成了我的專利。我舍不得一氣吃掉,就用生了銹的小鐵刀,一塊一塊地割著吃,慢慢地吃。這一塊牛肚真可以同月餅媲美了。
“白的”、月餅和牛肚難得,“黃的”怎樣呢?“黃的”也同樣難得。但是,盡管我只有幾歲,我卻也想出了辦法。到了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莊外的草和莊稼都長起來了。我就到莊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擗高粱葉。擗高粱葉,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還歡迎;因為葉子一擗,通風情況就能改進,高粱長得就能更好,糧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葉都是喂牛用的。我們家窮,從來沒有養(yǎng)過牛。我二大爺家是有地的,經(jīng)常養(yǎng)著兩頭大牛。我這草和高粱葉就是給它們準備的。每當我這個不到三塊豆腐干高的孩子背著一大捆草或高粱葉走進二大爺?shù)拇箝T,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賴著不走,總能蹭上一頓“黃的”吃,不會被二大娘“卷”(我們那里的土話,意思是“罵”)出來。到了過年的時候,自己心里覺得,在過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氣到二大爺家里賴著吃黃面糕。黃面糕是用黃米面加上棗蒸成的,顏色雖黃,卻位列“白的”之上,因為一年只在過年時吃一次,“物以稀為貴”,于是黃面糕就貴了起來。
我上面講的全是吃的東西。為什么一講到母親就講起吃的東西來了呢?原因并不復雜。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guān)心吃的東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除了“紅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邊兒。我在她身邊只呆到六歲,以后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F(xiàn)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jīng)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里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于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jīng)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xiàn),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學畢業(yè),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yǎng)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yè),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一九四年
寸草心
小引
我已至望九之年,在這漫長的生命中,親屬先我而去的,人數(shù)頗多。俗話說:“死人生活在活人的記憶里。”先走的親屬當然就活在我的記憶里。越是年老,想到她們的次數(shù)越多。想得最厲害的偏偏是幾位婦女。因為我是一個激烈的女權(quán)衛(wèi)護者嗎?不是的。那么究竟原因何在呢?我說不清。反正事實就是這樣,我只能說是因緣和合了。
我在下面依次講四位婦女。前三位屬于“寸草心”的范疇,最后一位算是借了光。
大奶奶
我的上一輩,大排行,共十一位兄弟。老大、老二,我叫他們“大大爺”、“二大爺”,是同父同母所生。父親是個舉人,做過一任教諭,官階未必入流,卻是我們莊最高的功名,最大的官,因此家中頗為富有。兄弟倆分家,每人還各得地五六十畝。后來被劃為富農(nóng)。老三、老四、老五、老六、老八、老十,我從未見過,他們父母生身情況不清楚,因家貧遭災,闖了關(guān)東,黃鶴一去不復歸矣。老七、老九、老十一,是同父同母所生,老七是我父親。從小父母雙亡,我從來沒有見過我的祖父母。貧無立錐之地,十一叔送給了別人,改了姓。九叔也萬般無奈被迫背井離鄉(xiāng),流落濟南,好歹算是在那里立定了腳跟。我六歲離家,投奔的就是九叔。
所謂“大奶奶”,就是舉人的妻子。大大爺生過一個兒子,也就是說,大奶奶有過一個孫子??上г谌⑵奚雍缶拓餐隽?。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因此,在我上一輩十一人中,男孩子只有我這一個獨根獨苗。在舊社會“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環(huán)境中,我成了家中的寶貝,自是意中事??赡苓€有一些別的原因,在我六歲離家之前,我就成了大奶奶的心頭肉,一天不見也不行。
我們家住在村外,大奶奶住在村內(nèi)。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每天早晨一睜眼,滾下土炕,一溜煙就跑到村內(nèi),一頭撲到大奶奶懷里。只見她把手縮進非常寬大的袖筒里,不知從什么地方拿出半塊或一整個白面饅頭,遞給我。當時吃白面饅頭叫做吃“白的”,全村能每天吃“白的”的人,屈指可數(shù),大奶奶是其中一個,季家全家是唯一的一個。對我這個連“黃的” (指小米面和玉米面)都吃不到,只能湊合著吃“紅的” (紅高粱面)的小孩子,“白的”簡直就像是龍肝鳳髓,是我一天望眼欲穿地最希望享受到的。
按年齡推算起來,從能跑路到離開家,大約是從三歲到六歲,是我每天必見大奶奶的時期,也是我一生最難忘懷的一段生活。我的記憶中往往閃出一株大柳樹的影子。大奶奶彌勒佛似的端坐在一把奇大的椅子上。她身軀胖大,據(jù)說食量很大。有一次,家人給她燉了一鍋肉。她問家里的人:“肉燉好了沒有?給我盛一碗拿兩個饅頭來,我嘗嘗!”食量可見一斑??上椰F(xiàn)在怎么樣也挖不出吃肉的回憶。我不會沒吃過的。大概我的最高愿望也不過是吃點“白的”,超過這個標準,對我就如云天渺茫,連回憶都沒有了。
可是我終于離開了大奶奶,以古稀或耄耋的高齡,失掉我這塊心頭肉,大奶奶內(nèi)心的悲傷,完全可以想象。“可憐小兒女,不解憶長安。”我只有六歲,稍有點不安,轉(zhuǎn)眼就忘了。等我第一次從濟南回家的時候,是送大奶奶入土的。從此我就永遠失掉了大奶奶。
大奶奶永遠活在我的記憶中。
我的母親
我是一個最愛母親的人,卻又是一個享受母愛最少的人。我六歲離開母親,以后有兩次短暫的會面,都是由于回家奔喪,最后一次是分離八年以后,又回家奔喪。這次奔的卻是母親的喪?;氐嚼霞?,母親已經(jīng)躺在棺材里,連遺容都沒能見上。從此,人天永隔,連回憶里母親的面影都變得迷離模糊,連在夢中都見不到母親的真面目了。這樣的夢,我生平不知已有多少次。直到耄耋之年,我仍然頻頻夢到面目不清的母親,總是老淚縱橫,哭著醒來。對享受母親的愛來說,我注定是一個永恒的悲劇人物了。奈之何哉!奈之何哉!
關(guān)于母親,我已經(jīng)寫了很多,這里不想再重復。我只想寫一件我決不相信其為真而又熱切希望其為真的小事。
在清華大學念書時,母親突然去世。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趕回清平,送母親入土。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個黑棺材,母親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有一天夜里,我正睡在里間的土炕上,一叔陪著我。中間隔一片棗樹林的對門的寧大叔,徑直走進屋內(nèi),繞過母親的棺材,走到里屋炕前,把我叫醒,說他的老婆寧大嬸“撞客”了——我們那里把鬼附人體叫做“撞客”——撞的客就是我母親。我大吃一驚,一骨碌爬起來,跌跌撞撞,跟著寧大叔,穿過棗林,來到他家。寧大嬸坐在炕上,閉著眼睛,嘴里卻不停地說著話,不是她說話,而是我母親。一見我(毋寧說是一“聽到我”,因為她沒有睜眼),就抓住我的手,說:“兒啊!你讓娘想得好苦呀!離家八年,也不回來看看我。你知道,娘心里是什么滋味呀!”如此刺刺不休,說個不停。我仿佛當頭挨了一棒,懵懵懂懂,不知所措。按理說,聽到母親的聲音,我應當號啕大哭。然而,我沒有,我似乎又清醒過來。我在潛意識中,連聲問著自己:這是可能的嗎?這是真事嗎?我心里酸甜苦辣,攪成了一鍋醬。我對“母親”說:“娘啊!你不該來找寧大嬸呀!你不該麻煩寧大嬸呀!”我自己的聲音傳到我自己的耳朵里,一片空虛,一片淡漠。然而,我又不能不這樣,我的那一點“科學”起了支配的作用。“母親”連聲說:“是啊!是啊!我要走了。”于是寧大嬸睜開了眼睛,木然、愕然坐在土炕上。我回到自己家里,看到母親的棺材,伏在土炕上,一直哭到天明。
我不能相信這是真的,但是希望它是真的。倚閭望子,望了八年,終于“看”到了自己心愛的獨子,對母親來說不也是一種安慰嗎?但這是多么渺茫,多么神奇的一種安慰呀!
母親永遠活在我的記憶里。
我的嬸母
這里指的是我九叔續(xù)弦的夫人。第一位夫人,雖然是把我撫養(yǎng)大的,我應當感謝她;但是,留給我的卻不都是愉快的回憶。我寫不出什么文章。
這一位續(xù)弦的嬸母,是在1935年夏天我離開濟南以后才同叔父結(jié)婚的,我并沒見過她。到了德國寫家信,雖然“敬稟者”的對象中也有“嬸母”這個稱呼,卻對我來說是一個空洞的概念,一直到 1947年,也就是說十二年以后,我從北平乘飛機回濟南,才把概念同真人對上了號。
嬸母(后來我們家里稱她為“老祖”)是絕頂聰明的人,也是一個有個性有脾氣的人。我初回到家,她是斜著眼睛看我的。這也難怪,結(jié)婚十幾年了,忽然憑空冒出來了一個侄子。“他是什么人呢?好人?壞人?好不好對付?”她似乎有這樣多問號。這是人之常情,不能怪她。
我卻對她非常尊敬。她不是個一般的人。在我離家十二年,我在歐洲經(jīng)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她在國內(nèi)經(jīng)歷了日軍占領(lǐng)和抗日戰(zhàn)爭。我是親老、家貧、子幼,可是鞭長莫及。有五六年,音訊不通。上有老,下有小,叔父脾氣又極暴烈,甚至有點乖戾,極難侍奉。有時候,經(jīng)濟沒有來源,全靠她一個人支撐。她擺過煙攤;到小市上去賣衣服家具;在日軍刺刀下去領(lǐng)混合面;騎著馬到濟南南鄉(xiāng)里去勘查田地,充當?shù)匮雷?,賺點錢供家用;靠自己幼時所學的中醫(yī)知識,給人看病。她以“少妻”的身份,對付難以對付的“老夫”。她的苦心至今還催我下淚。在這萬分艱苦的情況下,她沒讓孫女和孫子失學,把他們撫養(yǎng)成人。總之,一句話,如果沒有老祖,我們的家早就完了。我回到家里來也恐怕只能看到一座空房,妻離子散,叔父歸天。
我自認還不是一個混人。我極重感情,決不忘恩。老祖的所作所為,我看到眼里,記在心中?;乇逼揭院?,給她寫了一封長信,稱她為“老季家的功臣”。聽說,她很高興。見了自己的娘家人,詳細通報。從此,她再也不斜著眼睛看我了,我們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十分融洽,互相尊重。我們?nèi)叶甲鹁此瑹釔鬯?span lang="EN-US">“老祖”這一個樸素簡明的稱號,就能代表我們?nèi)胰说男摹?span lang="EN-US">
叔父去世以后,老祖同我的妻子彭德華從濟南遷來北京。我們一起生活了將近三十年,從沒有半點齟齬,總是你尊我敬。自從我六歲到濟南以后,六七十年來,我們家從來沒有吵過架,這是極為難得的。我看進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也不為過。老祖到我們家以后,我們能這樣和睦,主要歸功于她和德華二人,我在其中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以八十多的高齡,老祖身體健康,精神愉快,操持家務,全都靠她。我們只請了做小時工的保姆。老祖天天背著一個大黑布包,出去采買食品菜蔬,成為朗潤園的美談。老祖是非常滿意的,告訴自己的娘家人說:“這一家子都是很孝順的。”可見她晚年心情之一斑。我個人也是非常滿意的,我安享了二三十年的清福。老祖以九十歲的高齡離開人世。我想她是含笑離開的。
老祖永遠活在我的記憶里。
我的妻子
我在上面說過:德華不應該屬于“寸草心”的范疇。她借了光,人世間借光的事情也是常有的。
我因為是季家的獨根獨苗,身上負有傳宗接代的重大任務,所以十八歲就結(jié)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話下。德華長我四歲。對我們家來說,她真正做到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輩子勤勤懇懇,有時候還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幼女,丈夫十幾年不在家。公公又極難侍候,家里又窮,經(jīng)濟朝不保夕。在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爾對我流露一點,我實在說不清楚。
德華天資不是太高,只念過小學,大概能認千八百字。當我念小學的時候,我曾偷偷地看過許多舊小說,什么《西游記》、《封神演義》、《彭公案》、《施公案》、《濟公傳》、《七俠五義》、《小五義》等等都看過。當時這些書對我來說是“禁書”,叔叔稱之為“閑書”???span lang="EN-US">“閑書”是大罪狀,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不但我,連叔父的女兒秋妹都偷偷地看過不少。她把小說中常見的詞兒“飛檐走壁”念成“飛膽(膽)走壁”,一時傳為笑柄??墒?,德華一輩子也沒有看過任何一部小說,別的書更談不上了。她沒有給我寫過一封信,她根本拿不起筆來。到了晚年,連早年能認的千八百字也都大半還給了老師,剩下的不太多了。因此,她對我一輩子搞的這一套玩意兒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東西,有什么意義,她似乎從來也沒有想知道過。在這方面,我們倆毫無共同的語言。
在文化方面,她就是這個樣子。然而,在道德方面,她卻是超一流的。上對公婆,她真正盡上了孝道;下對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應做的一切;中對丈夫,她絕對忠誠,絕對服從,絕對愛護。她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孝順媳婦,賢妻良母。她對待任何人都是忠厚誠懇,從來沒有說過半句閑話。她不會撒謊,我敢保證,她一輩子沒有說過半句謊話。如果中國將來要修《二十幾史》,而其中又有什么“婦女列傳”或“閨秀列傳”的話,她應該榜上有名。
1962年,老祖同德華從濟南搬到北京來,我過單身漢生活數(shù)十年,現(xiàn)在總算是有了一個家。這也是德華一生的黃金時期,也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時候。我們家里和睦相處,你尊我讓,從來沒有吵過嘴。有時候家人朋友團聚,食前方丈,杯盤滿桌,烹飪往往由她們二人主廚。飯菜上桌,眾人狼吞虎咽,她們倆卻往往是坐在一旁,笑瞇瞇地看著我們吃,臉上流露出極為怡悅的表情。對這樣的家庭,一切贊譽之詞都是無用的,都會黯然失色的。
我活到了八十多,參透了人生真諦。人生無常,無法抗御。我在極端的快樂中,往往心頭閃過一絲暗影: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我們家這一出十分美滿的戲,早晚會有煞戲的時候。果然,老祖先走了。去年德華又走了。她也已活到超過米壽,她可以瞑目了。
德華永遠活在我的記憶里。
兩個小孩子
我喜歡小孩;但我不說那一句美麗到俗不可耐的程度的話:小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我喜歡就是喜歡,我曾寫過《三個小女孩》,現(xiàn)在又寫《兩個小孩子》。
兩個小孩子都姓楊,是叔伯姐弟,姐姐叫秋菊,六歲;弟弟叫秋紅,兩歲半。他們的祖母帶著秋菊的父母,從河北某縣的一個農(nóng)村里,到北大來打工,當家庭助理,掃馬路,清除垃圾。垃圾和馬路都清除得一干二凈,受到這一帶居民的贊揚。
去年秋天的一天,我同我們的保姆小張出門散步,門口停著一輛清掃垃圾的車。一個小女孩在車架和車把上盤旋攀登,片刻不停。她那一雙黑亮的吊角眼,透露著動人的靈氣。我們都覺得小孩異??蓯?,便搭訕著同她說話。她毫不靦腆,邊攀登,邊同我們說話,有問必答。我們回家拿月餅給她吃,她伸手接了過去,咬了一口,便不再吃,似乎不太合口味。旁邊一個青年男子,用簸箕把樹葉和垃圾裝入拖車的木箱里,看樣子就是小女孩的父親了。
從此我們似乎就成了朋友。
我們天天出去散步,十有八次碰上這個小女孩,我們問她叫什么名,她說:“叫秋菊。”有時候,秋菊見我們走來,從老遠處就飛跑過來,歡迎我們。她總愛圍著小張繞圈子轉(zhuǎn),我們問她為什么,她只嘿嘿地笑,什么話也不說,仍然圍著小張繞圈子不停,兩只吊角眼明亮閃光,滿臉頑皮的神氣。
秋菊對她家里人的工作情況和所得的工資了若指掌。她說,爸爸在勺園值夜班,冬天燒鍋爐,白天到朗潤園來清掏垃圾,用板車運送,倒入垃圾桶中。奶奶服侍一個退休教師,做飯,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媽媽在一家當保姆,順便掃掃馬路。這些事大概都是大人閑聊時說出來的。她從旁邊聽到,記在心中。
她同奶奶住在一間屋里,早餐吃方便面,還有包子什么的。奶奶照顧她顯然很好,她那紅潤豐滿的雙頰就足以證明。秋菊是一個幸福的孩子。
我們出來散步,也有偶爾碰不到秋菊的時候,此時我們真有點惘然若失。有時候,我們走到她奶奶住房的窗外,喊著秋菊的名字。在我們不注意間,她像一只小鹿連蹦帶跳地從屋里跑了出來,又圍著小張繞開了圈子,兩只吊角眼明亮閃光,滿臉頑皮的神氣。
有一天,我們問秋菊愿意吃什么東西。她說,她最喜歡吃帶木棍的糖球。我們問:
“把你賣了行不行?”
“行!賣了我吃糖球。”
“把你爸爸賣了行不行?”
“行!賣了爸爸吃餅干。”
“把你媽賣了行不行?”
“行!賣了俺媽吃香蕉。”
“把你奶奶賣了行不行?”我們正恭候他說賣了奶奶吃什么哩。她卻說:
“奶奶沒有人要!”
我們先是一驚,后來便放聲大笑。秋菊也嘿嘿地笑個不停。她顯然是了解這一句話的含義的。兩只吊角大眼更明亮閃光,滿臉頑皮的神氣。
今年春天,一連幾天沒有能碰到秋菊。我感到事情有點蹊蹺。問她奶奶,才知道,秋菊已經(jīng)被送回原籍上小學了。我同
小張都頗有點黯然神傷的滋味。
過了不久,我同小張又在秋菊奶奶主人的門前碰到這一位老婦人。她主人的輪椅的轱轤撒了氣,我們幫她把氣兒打上。旁邊站著一個極小的男孩,一問才知道他叫秋紅,兩歲半,是秋菊的堂弟。小孩長的不是吊角眼,而是平平常常的眼睛,可也是靈動明亮。黑眼球仿佛特別大而黑,全身透著一股靈氣。小孩也一點不靦腆,我們同他說話,他高聲說:“爺爺好!阿姨好!”原來是秋菊走了以后,奶奶把他接來做伴的。
從此我們又有了一個小伙伴。
但是,秋紅畢竟太小了,不能像秋菊那樣走很遠的路???/span>是,不管他同什么小孩玩,一見到我們,老遠就高呼:“爺爺好!阿姨好!”銅鈴般的童聲帶給我們極大的愉快。
有一天,我同小張散步倦了,坐在秋紅奶奶屋旁的長椅子上休息。此時水波不興,湖光瀲滟,楊柳垂絲,綠荷滴翠,我們顧而樂之,仿佛羽化登仙,遺世獨立了。冷不防,小秋紅從后面跑了過來,想跟我們玩。我們逗他跳舞,他真地把小腿一蹬,小胳膊一舉,蹦跳起來。在舞蹈家眼中,這可能是非常幼稚可笑的,可是那天真無邪的模樣,世界上哪一個舞蹈家能夠有呢?我們又逗他唱歌。他毫不推辭,張開小嘴,邊舞蹈,邊哼唧起來。最初我們聽不清他唱的是什么,經(jīng)過幾次重復,我才聽出來,他唱的竟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我不禁大為驚嘆:一個僅僅兩歲半的鄉(xiāng)村兒童竟能歌唱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篇,這情況誰能想象得到呢?
又有一天,我同小張出去散步,坐在平常坐的椅子上,小秋紅又找了我們來。我們又讓他唱歌跳舞。他恭恭敬敬地站在我們眼前,先鞠了一大躬,然后又唱又舞,有時候竟用腳尖著地,作芭蕾舞狀。舞蹈完畢,高聲說:“大家好!”這一套儀式,我猜想,是他在家鄉(xiāng)看歌舞演出時觀察到的,那時他恐怕還不到兩歲,至多兩歲出頭。又有一次,我們坐在椅子上,小秋紅又跑了過來,嘴里喊著:“爺爺好!阿姨好!”小張教他
背誦: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小張只念了一遍,秋紅就能夠背誦出來。這真讓我大大地吃了一驚。古人說“過目成誦”,眼前這個兩歲半的孩子是“過耳成誦”。一個僅僅兩歲半的鄉(xiāng)村兒童能達到這個水平,誰能不吃驚呢?相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三歲識“之”、“無”,千古傳為美談。如今這一個僅僅兩歲半的孩子在哪一方面比白居易遜色呢?
中國是世界上的詩詞大國,篇章之多,質(zhì)量之高,宇內(nèi)實罕有其儔。我國一向有利用詩詞陶冶性靈,提高人品的傳統(tǒng),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提高人文素質(zhì)。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近半個世紀以來,此道不暢久矣。最近國家領(lǐng)導人以及各有識之士,大力提倡背誦詩詞以提高審美能力,加強人文素質(zhì),達到讓青年和國民能夠完美全面地發(fā)展的目的,這會大大有利于祖國的建設事業(yè)。我原以為這是一件比較困難要長期努力的工作,
我哪里會想到于無意間竟在一個才兩歲半農(nóng)村小孩子身上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光輝燦爛的未來。我不禁狂喜,真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秋紅到了二十一世紀不過才到三歲,二十一世紀是他們的世紀。如果全國農(nóng)村和城市的小孩子都能像秋紅這樣從小就享有提高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機會,我們祖國前途真可以預卜了。我希望新聞界的朋友們能聞風而動,到秋紅的農(nóng)村里去采訪一次。我相信,他們決不會空手而歸的。
現(xiàn)在,不像秋菊那樣杳如黃鶴,秋紅還在我的眼前。我每天半小時的散步就成了一天最幸福的時刻,特別是在碰到秋紅的時候。
一九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