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佛像,世人眼里只看到他們的神性,而忽略了他們的人性。
我們讀到許多釋迦牟尼的故事,剔除神乎其神的成分,釋迦牟尼其實挺像中國的孔子,智慧大度,循循善教。如同孔子有著名的七十二弟子,釋迦牟尼有十大弟子,各有所長。摩訶迦葉,頭陀第一(或稱苦行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yōu)婆離,持戒第一;阿尼律陀,天眼第一;迦旃延,辯論第一。他們得到佛陀的贊許和眾僧的擁戴,成為原始佛教教團(tuán)的中堅力量。
其中,迦葉(摩訶迦葉)和阿難(阿難陀)在石刻里常常作為釋迦牟尼佛的近侍而分列左右,有時也出現(xiàn)在阿彌陀佛或是藥師佛等其它佛的兩旁。
迦葉
阿難
為什么十大弟子中,唯獨迦葉和阿難作為佛陀的近身侍者呢?他們有什么特殊之處?
迦葉被稱為“苦行第一”,苦行僧(Sadhu)是印度盛行的修練方式,常常蓬頭垢面、衣衫襤褸,以苦為樂,斷情絕欲,精進(jìn)修為。
釋迦牟尼曾贊許迦葉:“今生如不遇佛陀,他也可以覺悟,證得獨覺羅漢。”(獨覺羅漢:沒有佛法的傳授,無師自通四圣諦,證道阿羅漢果位,但卻無法教導(dǎo)其他眾生。)
迦葉佛法精深,在教團(tuán)中影響巨大。
阿難的身份比較特殊,他是釋迦牟尼的堂弟,父親是白飯王,與釋迦牟尼生父凈飯王是親兄弟。
釋迦牟尼出生的部族釋迦族,在他證道后有500族人追隨他修行,其中就有阿難。
在石刻中,常見迦葉是老者形象,阿難則年輕俊美。
文殊菩薩曾經(jīng)這樣贊嘆阿難:“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span>
迦葉應(yīng)該比釋迦牟尼小不了多少,又比阿難大了許多。
佛陀對這個長得像自己的堂弟非常喜愛,55歲時,特別指定阿難為近身侍者。
從阿難的反應(yīng)看出他不是很情愿,他提出三個條件,托人捎話給佛陀:
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穿。
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至家中供養(yǎng),他決不隨侍前去。
三,不是講法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可見他不喜歡侍候人的工作,生怕別人當(dāng)仆人看低他。
因為長相俊美,阿難很有女人緣,不僅受到比丘尼歡迎,還經(jīng)常招致民間女性的青睞。
在《摩登伽經(jīng)》和《楞嚴(yán)經(jīng)》中,有一段敘述摩登伽女迷戀阿難尊者而為佛陀所度化的故事,刨除神話成分,大概是這樣一個事實:
低種姓女子摩登伽女對阿難一見鐘情,癡纏不休,阿難是否逾距沒說,最后,不得已佛陀出面,讓她出家了事。
這件事后來演變成佛陀度化世人的又一個神跡。
阿難既是佛陀的堂弟,又是親近的身邊人,追隨佛陀達(dá)四十年之久,在佛教團(tuán)體中地位特殊,隱然是釋迦牟尼唯一不二的接班人。
阿難自己是什么心態(tài)呢?在佛陀涅槃之時有一番意味深長的對話。
阿難問釋迦牟尼:“佛陀涅盤后,以誰為師?”
佛陀:“阿難!你和大家要記住,你們應(yīng)以戒為師。”
阿難:“以何安住?”
佛陀:“依四念處安住?!?/span>
阿難:“惡人如何調(diào)伏?”
佛陀:“默擯置之。”
阿難:“經(jīng)典的結(jié)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經(jīng)首安立'如是我聞'?!?/span>
阿難問得含蓄,佛陀的回答充滿禪機(jī),兩人都是一意雙關(guān)。
干貨應(yīng)該是這樣的:
阿難:哥哇,你走了后誰接班當(dāng)領(lǐng)導(dǎo)???(以誰為師?)
佛陀:阿難,不要被名利蒙敝,以戒為師,專意修行。(以戒為師)
阿難:哥哇,我們釋迦族親友團(tuán)都住在佛教中心,我不當(dāng)這個領(lǐng)導(dǎo),其他人趕我們走,怎么辦???(以何安住?)
佛陀:阿難,寡思少欲,心安處即家。(修行法門:依四念處安住)
阿難:哥,你既然這樣,到時教團(tuán)出現(xiàn)亂局危機(jī),土崩瓦解,你莫要怪我喲。(惡人如何調(diào)伏?)
佛陀:危言聳聽,懶得理你。(默擯棄之:不要理睬惡人)
阿難:你不怕你的法統(tǒng)斷絕?世人不信你的法?(經(jīng)典的集結(jié),如何叫人起信?)
佛陀:切,我就是我。(經(jīng)首安立“是我聞”)隨即佛陀涅槃(閉眼睡覺,免得聒噪)。
這場對話,反映出阿難六根未凈,修為不到,佛陀并不愿意傳位于他。
七日后,迦葉趕回來。
阿難沒有得到佛陀首肯,迦葉也不買他的帳,兩者之間的矛盾隨即爆發(fā)。
在迦葉的倡導(dǎo)下,發(fā)起第一次法典集結(jié)大會。
會前,以迦葉為首的眾多比丘嚴(yán)厲譴責(zé)阿難,認(rèn)為他犯了“六突吉羅罪”:
一,規(guī)勸佛陀允許女人出家, 使佛教正法壽命減少500年。
二,佛教認(rèn)為,具有“四神足”能力的人可以隨意控制自己的壽命,長達(dá)一劫。 佛陀顯然具備這種能力,但當(dāng)他臨近涅槃之際,阿難沒有勸佛留住壽命,致使佛法早失佑護(hù) 。
三,阿難曾以腳踐踏佛陀的金縷新衣 。
四,佛陀臨滅之際,口渴索水, 阿難不與。
五,佛陀臨滅之際,曾說有些小的戒條可以舍棄, 而阿難未問這些小戒所包括的具體范 圍,致使教團(tuán)出現(xiàn)意見分歧 。
六,將佛陀的紫磨金身示于女人。
是不是躺著也中槍的感覺,迦葉給出的理由,怎么看都像找碴。但是真正的原因就象啞巴吃黃連,誰也無法宣之于口,說出來,等于是把爭位的予盾大白于天下。
佛經(jīng)記載,迦葉以阿難尚未離欲、未成阿羅漢的理由,取消了阿難的集會資格。
但是第二天,又發(fā)生神轉(zhuǎn)折。佛經(jīng)記載,在迦葉當(dāng)頭棒喝的幫助下,阿難于頭天夜里禪定時頓悟,成就阿羅漢,當(dāng)即擁有了集會資格。
WHY?吃瓜群眾一臉霧水。
真相可能是:阿難追隨佛陀四十年之久,只有他對佛陀說過的佛法了然于胸,這也是他被譽(yù)為“多聞第一”的原因。如果沒有他,其他人兩眼一抹黑,這法典(佛陀語錄)還怎么集結(jié)!這場法會豈不成了笑話!才會出現(xiàn)這么戲劇性一幕。
不僅有人的地方有江湖,有神仙的地方仍然有江湖,只是在神話的外衣下,隱約露出些許的刀光劍影。
游客恐怕想象不到,石刻里莊嚴(yán)肅穆的迦葉和阿難,釋迦牟尼的左右手,竟然也有互掐的時候。這里稱之為“難兄難弟”,姑且一笑。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所有佛經(jīng)開頭都有這么一句“如是我聞”,這個“我”指的就是阿難,翻譯過來就是:我阿難聽到佛陀這樣說。而佛陀說法時指名道姓傳法的對象,往往是舍利弗,可見佛陀對這個“智慧第一”弟子的喜愛??上Х鹜幽鶚劦倪@一年,最得力的舍利弗和目犍連都去世了,否則也不至于有這樣的糾紛。
迦葉成為佛教繼釋迦牟尼之后的第二任教主,因佛陀“拈花微笑”傳授禪法,而成為禪宗初祖。
阿難成為佛教第三任教主,集結(jié)了佛陀生前所傳佛法,成為佛教最初經(jīng)典《阿含經(jīng)》?!堕L阿含經(jīng)》、《中阿含經(jīng)》、《雜阿含經(jīng)》、《增一阿含經(jīng)》、《譬喻經(jīng)》、《法句經(jīng)》,佛教有圣典流傳于世,實賴阿難“多聞第一”之功。
在中國佛史,禪宗的南北之爭很激烈。神秀為首的北宗又名漸教,慧能創(chuàng)建的南宗又名頓教。兩人算是中國版的“難兄難弟”。
兩人“漸頓”之異在一則人盡皆知的公案里纖毫畢現(xiàn):
相傳禪宗五祖弘忍選擇傳人托付衣缽,命弟子作偈。
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掃地僧慧能夜里于神秀偈語旁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最后五祖?zhèn)饕吕徲诨勰堋?/span>
小時候看過無數(shù)遍的電影《木棉袈裟》,講的就是慧能得到真?zhèn)饕吕彛久摁卖模┖螅ネ戏絺鹘?,被神秀的擁戴者追殺的故事。兒時被北方遼闊的草原、疾馳的駿馬、激烈的武術(shù)打斗,迷得神魂顛倒,長大才知道故事發(fā)生的背景。
南能北秀,皆是一代高僧。兩人之爭,更多地是后輩僧人別有用心,以及世人的穿鑿附會。
大足優(yōu)游客棧,與你一起解密大足:石刻,景點,古鎮(zhèn),歷史人文,風(fēng)土人情......解答關(guān)于大足旅游的一切疑問,提供住宿服務(wù)及免費導(dǎo)游。微信wsxjr2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