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就是存在于人與其親屬之間的血緣、婚姻、贍養(yǎng)等關(guān)系的情感。親情是以人類天然具有的血緣為存在的依據(jù)和紐帶,可以說親情是先天性的,每個人身上都有這種最真實、最質(zhì)樸的情感。它主要體現(xiàn)在家庭的親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夫妻之間。而且,這種情感會把具有血緣、親緣關(guān)系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人的一種至情至性的感情。
一、悲慘親情世界
傅山先生學問精深,品格高尚,他一生光明磊落但也充滿苦難。他生逢改朝換代之際,雖心系明朝卻回天乏術(shù),此為痛失“大家”之恨。在個人家庭生活方面,妻子、母親和兒子的相繼離去使他屢屢承受喪失親人的悲痛。“大家”之恨,“小家”之痛,讓這位堅貞剛毅的老人承受了許多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傅山一生翻越過無數(shù)名山,但是親情這座大山,他卻始終無法逾越。
(一)喪妻之痛。傅山什么時候結(jié)婚,到現(xiàn)在仍然難以確定,惟一可以確定的是1628年春,傅山21歲時,傅眉出生??梢娝Y(jié)婚應(yīng)是在21歲之前。他的妻子張靜君是山西忻州人,岳父張泮為人耿介廉直,當過官,因得罪權(quán)貴而被罷免,他與傅山很合得來。張氏善良賢惠,識文達理,他們婚后感情一直很深厚。然而,在傅眉剛5歲的時候,即1633年,張氏不幸染病身亡,那時,傅山才26歲,青年喪妻,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妻子去世后,他發(fā)誓不再婚娶,在當時那樣一個年代,續(xù)弦納妾都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而傅山卻很忠于愛情,他對妻子的感情強烈而堅貞,即使是在今天,依然令人感動。
在傅山心里,始終無法做到對妻子的忘情,在妻子去世11年后,1644年,傅山在壽陽縣的五峰山出家為道。他也沒有解脫,朋友說他“自謂聞道,而苦于情重”。當1647年,傅山“斷愛十四年,一身頗瀟灑”時,在清理舊物偶然翻出妻子為他繡的吉祥物時,他明白,所謂“斷愛”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謊言,睹物思人,傅山以一首感情真摯的詩作表露了愛妻早逝給他心靈上帶來的綿綿苦痛。一句句都蘊涵著對亡妻綿長的思念和深切的悲痛,其情深意長之處,令人動容。在太行山上漂泊流浪時,他想到的是“不然爾尚存,患難未能舍”的心酸之語。
傅山先生后來精通醫(yī)術(shù),其《傅氏女科》尤為著名,悲懷其妻也是他從醫(yī)的一個最初動因。
(二)喪母之悲。傅山的母親是忻州人,姓陳,傅山排行老二,傅山母親生傅山的時候,一種說法是母親懷孕時間長達12個月;一種說法說母親夢比丘而生,這可能是尊重傅山的人杜撰的,可信性都不強。
傅山的母親品性如何,從1654年傅山入獄事件可以看出,當時,傅山因宋謙案受牽連,被捕入獄,他的母親說:“我兒被捕是一件極其自然的事情,就是死了也值得,不必救他?!备瞪匠霆z后,她見了兒子并沒有大悲大喜,只是微微頷首而已。傅山長期在外漂泊抗清,與母親對傅山事業(yè)的理解支持是分不開的,正是有這樣的母親,傅山才能夠為了自己的事業(yè)而不斷漂泊流浪。
傅山對母親也十分孝順,他精通藥膳,傳說太原的名吃“頭腦”就是他發(fā)明的。他母親因為年老,身體感覺不適,傅山想方設(shè)法予以診治,各種藥都試過了,母親的身體卻仍不見強健。傅山苦思冥想之后,認為老年人身體虛弱光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應(yīng)該給母親找一種以飯食代藥物的吃法。于是,他經(jīng)過反復(fù)對比篩選后,選中了羊肉,因其性溫適宜于老年人服食??墒?,老母吃過幾次后覺得氣味太重,還有些口膩,不想再吃。傅山就又加了些藕片和山藥塊在里面,并配些黃酒,用面粉調(diào)成糊狀,送給母親嘗。母親吃后感到很好,就堅持吃了一段時間,人慢慢變胖了,只是覺得氣還有些不夠用。傅山就又往里加了些黃芪等補氣藥物,并佐以腌韭菜讓母親服用。這樣吃了一冬,母親身體開始恢復(fù),面色紅潤,大有還童之顏。
傅山的母親84歲時去世,雖已是高壽但仍讓他悲痛不已。母親一生含辛茹苦,是一個見識非凡的老人。為了紀念母親,傅山想慎重地為她老人家寫一篇墓志銘,這時,他想到了當時的大理學家孫奇逢。一年多后,他不辭勞苦輾轉(zhuǎn)來到河南省東夏峰村找到了孫奇逢,孫奇逢很痛快地答應(yīng)了,當即便寫下了《貞髦君墓志》,用感人的文字贊譽傅山母親,也為母親盡了最后一次孝。
(三)喪子之慘。傅山子傅眉也是清初的一個文化名人。他很有才華,不但詩寫得好,而且精通經(jīng)史,在治學上也很有成就。他不但能文,而且能書善畫,還練就一副好身手,可謂文武全才。對這樣的兒子,傅山自然愛惜。
如果說母親的離去是天常難違,那兒子傅眉的去世更是讓傅山深受打擊。傅眉是他惟一的兒子,妻子去世后,他把年幼的兒子撫養(yǎng)大,雖是獨子但他從不嬌生慣養(yǎng)。他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格,他曾對他的兩個孫兒回憶道:“爾父秉有異才,而我教之最嚴,自七八歲以后,風期日上(限定時間學習,學問一天天上進)?!本褪窃诿魍銮灞腙P(guān)后的兵荒馬亂中,傅山帶著兒子輾轉(zhuǎn)逃亡時,也是白天奔走、粥藥四方,晚上仍教導兒子課讀經(jīng)史騷選諸書。傅眉在父親的教導下詩文書畫皆通,武藝亦很高強,是傅山學術(shù)上的繼承者。有時候傅山不在母親身邊時,傅眉就替他盡孝,為了讓祖母吃上一餐飽飯常常不惜一切。
有這樣的才華,可是卻得不到施展,傅眉長期郁郁不樂,57歲時,他患病去世,留下了年邁的父親和年少的兩個孩子。
年近八旬的傅山痛不欲生,他用血淚一口氣寫出了14首《哭子詩》,其中有“爾志即我志,爾志惟吾知”、“吾詩惟爾解,爾句得吾憐”這樣刻骨銘心的句子。寫出了自己和兒子在詩歌書法、政治志向上的默契和一致,悲痛之情溢于言表。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人生最大的悲痛莫過于此,傅眉的去世是傅山一生最沉重的打擊,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也在5個月后溘然長逝,結(jié)束了自己傳奇高潔的漫漫人生路。
二、嚴厲的家庭教育
傅山又在《哭子詩·哭孝》中追敘當時對兒子的要求:“十歲讀《左傳》,兼抄十五'風’(指《詩經(jīng)·國風》),詠史日一題,小紙雅雛叢(在一張小紙頭上寫滿了孩童秀麗的字跡)。”就是在明亡清兵入關(guān)后的兵荒馬亂中,當傅山帶著傅眉輾轉(zhuǎn)逃亡或進行秘密反清活動時,也還是白天奔走,夜間課讀。在傅山的嚴格教誨下,傅眉不僅成了一位詩文書畫皆通,武藝亦很高強的文武全才(傅山在《哭子詩》中謂其為“橫槊之才”),而且成了與乃父志同道合的“知音密友”。他們一同經(jīng)歷了“甲午之獄”(因與南明總兵宋謙聯(lián)絡(luò)起義而被捕)的考驗,一同南下江淮與鄭成功、張煌言的反清隊伍接應(yīng),一同詩酒唱和、論文作畫……因此當傅眉于57歲先傅山一年去世后,這位年近80歲的老翁痛不欲生,他用血淚一口氣寫出了14首《哭子詩》,其中竟有“爾志即我志,爾志惟吾知”、“吾詩惟爾解,爾句得吾憐”這樣刻骨銘心的句子。
傅山對兒子的教育,既重身教,又重言傳。《訓子侄》一文就是現(xiàn)存傅山文集中的一篇教子代表作,其深情摯愛溢于言表:有恨鐵不成鋼的感慨,有懇切的開導教誨。同時傅山也客觀地估價他倆有“中上之資,尚可與言讀書者”。耐心地教導他們“除經(jīng)書以外,《史記》、《漢書》、《戰(zhàn)國策》、《左傳》、《國語》、《管子》、《離騷》皆須細讀,其余任其性之所喜者,略之而已”;告誡他們“著述須一副堅貞、雄邁心力,始克縱橫”;盼望他們“駑(努)力自愛其資,讀書尚友,以待筆性志成、見識堅定之時”,完成“著述之志不難也”,在傅山的言傳身教下,侄兒傅仁成為一名飽學之士,尤其在書法上頗有造就,其筆力竟達到與傅山書法亂真的程度。傅山晚年寓居松莊、崛圍山一帶時求字者絡(luò)繹不絕。傅仁害怕老人過于勞累,有時便代叔父書寫,許多內(nèi)行拿去都分不出孰為叔孰為侄所寫。
傅眉生有二子:一名蓮蘇一名蓮寶。年事已高的傅山對這兩個孫兒自然是十分鐘愛的。但仍對他們提出嚴格的要求。在《書示蓮蘇》這封家書中,傅山對兩個孫兒的性情做了確切的分析和比較:“蘇志高心細而氣脆,教之可使純氣;寶頗疏快而傲慢處多,當教之,使知禮?!敝赋錾徧K的優(yōu)點是志向高遠,細心謹慎,缺點是性格不夠堅強,感情比較脆弱,克服的重點是首先應(yīng)當在氣質(zhì)上精純剛毅起來;蓮寶的性情粗獷,行事敏捷,但有驕傲的缺點,對他首先的教育是曉之以禮法道義。俗語說:“知子莫若父?!笨磥砀瞪綄O兒優(yōu)缺點了解的透徹程度并不比他們的父母親少。傅山特別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他告誡他們要以 “粗茶淡飯、布衣茅屋度日”,不要斤斤計較于買屋置田、為個人利害打算的“求田問舍”之事,他希望他的兩個孫兒成為那種不慕榮利、不隨世俗,不耽逸樂,兢兢業(yè)業(yè)地潛心于治學的人。他諄諄囑咐他們:“人無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間可以增光岳之氣,表五行之靈者,只此文章耳?!彼Z重心長地提醒他們:“吾家之種,全在爾(指蓮蘇)一身承之。凡我與爾父所為之詩,無論長章大篇,一言半句,爾須收拾無遺,為山右傅氏之文獻可也?!彼笄械仄谕麑O兒做他和傅眉道德文章的繼承人,而且鼓勵他們,只要窮年探討,學業(yè)定會“益當精甚”的。
傅山對兒孫除了上述立身、立德、立言方面,總的教誨,還有一些具體的訓示,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傅山特別強調(diào)“看古人行事,要有一雙空靈眼睛”。所謂“空靈眼睛”就是能洞察事物的本質(zhì),而不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分清主流與支流,能看清事物的各個方面。他說“古人行事,有全是底,有全非底;有先是后非底,有先非后是底;有似是而非底,有似非而是底”;有的“十百是”中有“一非”,有的“十百非”中有“一是”……凡此種種都要“了然于前”,方能“取其是而去其非”。同時評價人物要盡量公允、客觀,不以好惡看人、論人。只有“我心不受私弊,光明洞達”,才有具備“一雙空靈眼睛”的可能。傅山認為具有這樣的“心”與這樣的“眼”,才可以讀書治學,而讀書治學也正是為“磨亮”這樣的“心”和“眼”!這是為學的前提。
第二,傅山特別在勸學篇中告誡子孫要“好學而無常家”,他還特意作了一篇《好學而無常家賦》。他說:“好學之人那得死坐屋底?”如若“死坐屋底”,“胸懷既因懷居卑劣。聞見遂不寬博”。他希望讀書人“亦當如行腳梨(游方僧),瓶缽團杖,尋山問水,既堅筋骨,亦暢心眼,再遇師友,親之取之”,這樣就大大勝于閉門讀書那樣孤陋寡聞了。傅山這種重視實踐、重視直接經(jīng)驗、重視讀社會和自然這部活書的思想,早在300多年前就如此明確而且極力強調(diào),是難能可貴的。
第三,傅山認為“改之一字,是學問人第一精湛工夫”。意思是說,做學問的人要想不斷進步,就得具有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糾正自己失誤,彌補自己不足的精神,而要做到這點就得有一種善于“內(nèi)省”的品德,日日自己去省察。這樣便能漸漸走向成熟。他認為:“吃緊底是小底往大里改,短底往長里改,窄底往寬里改,躁底往靜里改,輕底往重里改,虛底往實里改,搖蕩底往堅固里改,齷齪底往光明里改,沒耳性底往有耳性里改……如此讀書行事,只有益,決無損,久之自覺受用?!边@些話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三、傅山親情文化的影響
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中華文明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深深的受到傳統(tǒng)道德倫理與價值觀念的影響。中華文明從未間斷過,這是很難得,也是獨一無二的。對中華民族偉大歷史積淀的文化,無論如何我們都不可以丟掉其特色。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逐步前行,我國當今家庭之中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也在潛移默化的發(fā)生著變化,不管如何的變化,也必須從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來傳承與改造。傳統(tǒng)親情倫理文化也不是一味守舊的,也是隨著時代的不同, 可以去合理的改造和提升,具有時代性。我們要用歷史角度和世界眼光深刻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價值。中國傳統(tǒng)親情倫理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在維護家庭和睦、社會穩(wěn)固,以及調(diào)和家庭關(guān)系和人際之間關(guān)系等方面都可以看見其所起的價值與作用。不管社會如何的進步與發(fā)展理,我們都應(yīng)堅持真摯、普遍的親情,用親情來溫暖人與人之間、 家庭之間的關(guān)系 弘揚傅山傳統(tǒng)家庭親情倫理文化中優(yōu)秀的理念,構(gòu)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yīng)的和諧的現(xiàn)代家庭關(guān)系,來達到實現(xiàn)全社會的和諧與健康發(fā)展的目標。
親情文化通過一定的物質(zhì)媒介、具體行為和精神狀態(tài),表達著一定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規(guī)則,傳遞著不同群體與個人的利益要求和情感傾向。親情雖非中國所獨有,但惟獨在中國才可以形成一種歷史悠久、傳播廣泛、影響持續(xù)、方式縝密、內(nèi)容全面、形態(tài)復(fù)雜、功能完善和體系龐大的文化。
親情的內(nèi)涵及要素。親情的核心要素是基于血緣和共同生活的基礎(chǔ)上而形成的共情心、同理心和責任心,由此產(chǎn)生安全、依戀、尊重、關(guān)注、信任、溝通、奉獻、包容、溫暖、擔憂、悲哀、愛護、牽掛、幸福、快樂、求助等情感與行為。
親情中的首要因素就是共情心。親子雙方對情感的變化應(yīng)該十分敏感,這要求不僅對自己的情感變化十分敏感,也要設(shè)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體會對方的心理感受和情緒變化,當感知到對方的情緒情感時一定要為之心動。共情心是一種首要的親情聯(lián)結(jié)紐帶,許多家庭親子關(guān)系之所以惡化,就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情緒情感變化幾乎麻木了,當對方處于痛苦甚至掙扎狀態(tài)時,都覺得還不夠過癮,非常殘忍地希望對方表現(xiàn)得更痛苦些才好,絲毫不知道有些話語和行為會深深傷害自己最愛的人,比如有時孩子已經(jīng)被媽媽數(shù)落得很痛苦了,媽媽還會繼續(xù)說:“我怎么會有你這樣的孩子”;“你干什么什么不成,到哪兒都好不了”!根本不像對世界上最親的孩子說話,而是像對仇人表達一種仇恨。這時,家長的心態(tài)已經(jīng)不健康了,親情受到了很大的損害。共情心要求親子雙方不管是否理解對方,都需要無條件接納對方,愛對方,尤其是有修養(yǎng)的成年父母更需要寬容孩子。
同理心是指要理解對方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在完全了解對方之后,對方的行為就會變得可以理解,這時,你就不再想與對方對抗,從而對方也會去除防御心理。共情是同理的前提,你愛他你才要了解他;共情也會因同理心而深化,你因為理解他而更愛他。
責任心則是親情中最高級的因素。當共情心成為本能,同理心成為習慣時,責任意識就會油然而生。在任何一種情況下,甚至在親子雙方都感到對方讓自己難以接受、難以理解的狀態(tài)下,責任意識都在限制著內(nèi)心那種原始低級的盲目和沖動,不會傷害到親情。
親情培養(yǎng)是孩子社會化和道德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增進親情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建立信任感。最初的信任感與形成親密的依戀關(guān)系密切相關(guān),在建立信任的過程中,母親對孩子的態(tài)度和照顧最為重要。父母對孩子的身體和情緒要保持敏感,及時解除孩子的不適,積極回應(yīng)孩子的需要,使他明白,父母能減輕他的痛苦,與他共享快樂,由此,孩子便會對父母產(chǎn)生信任感。
父母既要站在對方的角度體驗對方,同時也應(yīng)有能力客觀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以達到最佳判斷、決策和行動。所以,在早期的家庭互動中,要讓孩子自由地、無拘束地去呈現(xiàn)自己,家長最好不要對孩子的舉動指手畫腳,少一點說教。養(yǎng)育者對自己人性中暴露出的脆弱要有勇氣去面對,并且時常與孩子探討事情發(fā)生的因果,只有這樣,才能教會孩子去做真實的自己,去愛,去寬容。
父母離婚,母親往往會說父親不好,而孩子略有反抗,母親就會說“和你爸一樣”,孩子很痛苦,他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想法,而他的想法有權(quán)利被尊重,也有權(quán)利表達。如果孩子的權(quán)利得到尊重,孩子就會更加明白自己的責任,因而也會相應(yīng)地負起自己的責任。
很多學者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影響親子關(guān)系,巴斯卡指出:身為知識分子的父母,他們傾向于用心理的方式去對待子女,而非生理的方式。父母文化程度明顯影響家庭關(guān)系,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家庭關(guān)系相對越好。因此,父母應(yīng)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
不良的親子關(guān)系往往是由于父母對子女的錯誤認識造成的,錯誤的認識導致父母對子女的異常態(tài)度。這種異常態(tài)度對形成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有很大障礙,因此,作為家長必須時刻注意改善這種態(tài)度。
要形成密切的親子溝通,使用定時溝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確定固定的溝通時間,如果必要。每周兩至三次,每次溝通一至兩小時。溝通的內(nèi)容可以事先設(shè)計,也可以是隨機的。好的教養(yǎng)不是花最多的時間、最大的精力去順應(yīng)孩子,去關(guān)注孩子,而是花有效的時間、有價值的精力去幫助孩子盡快地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學習等方面的習慣。
親情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父母的獨斷給孩子帶來了情緒壓抑。為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讓子女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情緒發(fā)泄是很重要的。比如每周讓子女發(fā)泄一次,讓孩子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給孩子一個講話的機會。在孩子發(fā)泄的時候,父母只能耐心地傾聽,不能反駁,但可以對孩子作出一些解釋。
當前,家庭教育指導存在一種錯誤傾向:只強調(diào)對家長進行親子教育,強調(diào)如何做一名稱職的家長,卻并不重視應(yīng)該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即子女教育,因此,孩子并不知道如何當一名稱職的子女。如果不糾正這種偏向,親子之間的溝通仍然會產(chǎn)生困難,和諧的親子關(guān)系仍然難以建立,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深厚情感,不懂做人的道理,不為自己和他人負責任,“代溝”將更難以跨越,家庭教育的目標便無法實現(xià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