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門棒喝》說:“觀舌質可驗其正之陰陽虛實,審苔垢即知邪之寒熱淺深”。
一、舌質
正常舌象,舌質淡紅(白、紅各占一半)鮮明滋潤,舌苔均勻薄白而潤。
1.舌質淡白(白多紅少),主氣血兩虛。其中,淡白而瘦薄為氣血兩虛;淡白胖嫩濕潤為陽虛水停;枯白無華為奪氣脫血。
2.舌質鮮紅(紅舌,紅少白多。紅舌可局限于舌尖、舌邊等局部)。舌質深紅或暗紅(絳舌)。舌質紅主熱證。色越深,熱勢越盛。舌尖紅赤破碎為心火上炎;舌尖邊紅為表熱證;舌邊紅赤為肝膽熱;還有外感內(nèi)傷的實熱,胃腎陰虛的虛熱等。
3.舌質青、紫、晦暗、瘀斑、瘀點,主氣血運行不暢,常見原因:寒凝,氣滯血瘀見青紫,熱盛氣血壅滯見絳紫。
二、舌形
1.老嫩。舌體蒼老,紋理出招或皺縮,顏色較暗為老舌;舌體浮胖嬌嫩,紋理細膩,舌色淺淡為嫩舌。老嫩可查病之虛實,老舌,為實,實邪亢盛,而正氣未衰,正邪交鋒,邪氣壅滯于上。嫩舌,正氣不足,氣血無力,寒濕內(nèi)生。
2.胖瘦腫。胖瘦定陰液多少(水濕V陰虛)。(1)胖大舌,多為水濕停滯。若胖大而淡嫩多為脾腎陽虛、水停;若胖大而紅多為脾胃濕熱。(2)瘦舌,多為舌失充養(yǎng)。若薄瘦淡嫩有齒痕,多為久病氣血兩虛;若瘦薄舌紅無苔或少苔,多為陰虛火旺。(3)腫脹舌,多為氣血壅滯,腫脹而紅絳多為心脾里熱或外感濕熱;若腫脹而青紫晦暗多為中毒。
3.點刺。鼓起于舌面的紅色或紫紅色星點,為紅點舌。舌面乳頭增大高突形成尖峰,狀如芒刺,紅色或黃黑色,為芒刺舌。點刺舌表明臟腑熱邪內(nèi)蘊,可根據(jù)點刺部位了解熱在何臟何腑或血熱。
4.裂紋舌。多為陰液虧損。裂紋而紅絳,為熱盛傷津;裂紋而胖嫩齒痕,為脾虛濕浸,血虛不榮。
5.齒痕舌,多為脾虛濕盛,水濕不運。若齒痕+舌淡潤。多為脾虛水停;若齒痕+舌紅而舌腫,多為濕熱痰濁壅滯;也有先天性舌體偏大而有齒痕。
三、舌下絡脈
舌下絡脈正常情況下,一般管徑小于3mm,長度不超過設下肉阜到舌尖的五分之三,呈暗紅或淡紫色,無怒張、緊束、彎曲、增生等。舌下絡脈,可以觀察全身氣血的運行情況。(1)舌下絡脈細短、淡紅,周圍小絡脈不明顯,舌色偏淡,多屬氣血不足。(2)若絡脈粗脹,或顏色青紫、紫紅、紫黑,或舌下細小絡脈呈暗紅或紫色網(wǎng)狀,或曲張如紫色珠壯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是血瘀的征象。
四、舌苔
正常的舌苔薄白均勻、干濕適中,中根部稍厚。
1.厚薄苔,見底為薄,不見底為厚。厚苔反應病位在里,病情較重,或有里熱,或食積,或痰濕。薄苔反應疾病初起,病情較淺,胃氣未傷。薄苔變厚苔為病進,反之為病退。
2.潤、水滑、干燥、粗糙苔。潤苔,干濕適中,不滑不燥,為正常苔。水滑苔,水分過多,伸舌欲滴,反映痰飲水濕內(nèi)聚,或陽虛水停,或寒濕內(nèi)浸。粗糙苔,粗糙如砂石,為熱盛傷津重癥。
3.膩苔、腐苔。膩苔,顆粒細膩致密,緊貼舌面,為濕濁、痰飲、食積。腐苔,顆粒粗大明顯,根底松浮,如豆腐渣堆積舌面,主胃氣衰敗,濕濁上浮,也主內(nèi)癰。
4.剝落苔,主胃氣匱乏,胃陰枯竭或不足,或全身虛弱。
五、舌苔顏色
1.白苔。主表證、寒證、濕證。薄白而干,多為外感風熱;苔白厚膩,多為濕濁內(nèi)停,或痰飲、食積;苔白厚而干,多為痰濁濕熱內(nèi)蘊;苔白積粉,為濕邪+熱毒,常見于瘟疫或內(nèi)癰;苔白干燥粗糙,為燥熱傷津,陰液虧損。
2.黃苔,主里證、熱證。
3.灰苔、黑苔,主里寒、里熱重癥?;液诙蔀槔餆嶂匕Y;灰黑而潤為里寒重癥。
《臨癥驗舌法》
1.驗舌分虛實法。凡病屬實者,其舌必堅斂而兼蒼老;病屬虛者,其舌必浮胖而兼嬌嫩。
2.陰虛陽盛者,其舌必干;陽虛陰盛者,其舌必滑。干而不燥者,專責陰虛,干而且燥,則陰虛而火旺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