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我心意六合者,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練上法與進法為一貫,雖黑夜之間,風吹草動,有觸即應。其機自靈,其動自捷,也不知其所以然也。惟精于此技者能爾?!?/p>風吹草動,有觸即應,其機自靈,其動自捷。拳起交意貴在心,遇敵好似火燒身!好一個火燒身之意。心意拳看似狠拙,其實最在意的是一個靈字。
遇敵好似火燒身。
遇敵好似火燒身這句話,有前輩解釋說是火燒自己,那種一顫收手。根本不用過大腦的反應感覺,極言自身反應之靈敏;也有前輩解釋,這所火不是燒自己,而是燒到對方身上,但具體問如何燒法,又解釋不出更深的東西。
在自身,就是同人交手時,就好像自己的手被火燒了一樣,一觸火,立刻一顫收手,手都收回來了,半天才感覺到燒痛,也就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直接是脊椎間神經(jīng)產(chǎn)生的二級反應,在大腦還沒感覺到痛覺,下達收手的命令時,就已經(jīng)做出了反應。
這種反應,自然快過了大腦的命令。
這個在臨敵時,就是那一句,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先動的感覺。
而將火燒到對方身上,就是對方一動時,我先動之手,要一下子將勁力打入對方的神經(jīng)中,讓對方在接受勁力的一瞬間,就好像被一團火包裹的人,除了本能地嘶叫之外,再也沒有了其他反應。
這個時候,那握身邊就是有一缸水,被燒者也想不起來,跳到水缸中。
遇敵好似火燒身,燒自己也燒別人。
燒自己要的是小火微灼的那份靈敏反應,燒別人則是烈火焚身那種讓人根本無法思想,無法反應,只會本能地掙扎的慘烈。
拳訣其實是一種比喻,給練拳者一種理解方式的類比。
翻弓斷弦之快勁
傳統(tǒng)武術(shù)的快,不是指動作快,而是指勁快。
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一拳打來,打到別人身上,拳頭出多少力,就要受多少力。但為什么一般人總是將別人打出,而自己沒事,就是因為一是拳頭打得都是人的要害,對方抗不住。二就是主動要比被動快些,因為他是起意,他的勁放出來時,你才應意,你的勁起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時,就撞到了一起,自然抵不住他。
但勁快就不同了,練傳統(tǒng)拳特別是內(nèi)家拳的,就追求一個翻弓斷弦的顫乎勁兒。
追求在一瞬間,就完成發(fā)勁的整個過程,這樣的話,就能做到后發(fā)先至,在你的發(fā)勁中,截取一斷兒,一下子如水銀瀉地,無也不入地發(fā)出全部勁力。
而一旦發(fā)勁到了這個地步,就能知拍尋拍斗拍。
你一出手,他也出手,但雙手一撞,你就被飛出去了。因為他力量非???,在一瞬間已經(jīng)完成了全部發(fā)力,所對付的不過是你長勁中截出的一段勁兒。如果打個比方來說,你出勁是一個勻加速度,是利用最后接觸一瞬間的慣性打人。但他發(fā)勁,卻是一個加速的加速度,是是一個觸即發(fā)的瞬間過程。
再打個比方來說,你是五千人馬過河,只有全部過去了,才能發(fā)出全力一擊。
而他是三千人馬迎敵,等你過一半時,他就全力沖擊,半渡擊之。
所以,這種勁快的人,都善于迎打,你沖他也沖,但一觸你即潰。
這是因為這種快勁兒,他們的發(fā)勁距離非常短,但在這一瞬間,卻能發(fā)出整個身體的合力整勁兒,特別是胯部的虎橫之勁和腰部的節(jié)節(jié)貫通之勁。勒馬停韁、翻弓斷弦,就是這種勁的形象寫照。有人稱為顫勁,有人說是忽靈,有人稱為抖絕。
而就在這極快的勁中,卻還有吞吐之勢,才能稱一個靈字。
勁快為王
傳統(tǒng)武術(shù)的快,不在于手法,而在于勁力。他的快,是勁快,不是簡單的手腳速度快。
打個比方,就好像用靠打人,一步覓跤,到了對方腿后,然后一靠過去,往往對方就倒了。
但如果你是打一個反應靈敏,勁快的人。
許多時候,當你一腳覓到了對方腿后時,身體還沒到位,靠勁未起時,對方卻已經(jīng)先進了一靠。這時候,往往倒地的是你自己。因為你覓在對方腿后。管住對方的時候,對方的腿何嘗不是也正在你的腿后,管住了你。
所以老輩人常說,不慌不忙,勁快為王!勁快了,對方就是進了身體,也是送上門來給你打的。勁慢了。你就是進了對方的身體,也是送上門給人家打的。
四把捶拳架規(guī)范
心意六合門一套四把捶,那是天下拳范之精華集錦,也是打法拳架之典范濃縮,它的一盤一動,都是發(fā)拳之根。一根發(fā)萬芽,可抽化出千枝百條。所以心意**,四把為根本之法以,四把練得精熟,就成就了拳架變化。
練傳統(tǒng)武術(shù),一旦拳架上身,那就算入了門。
四把中每一動,都是從一拳架合理地轉(zhuǎn)到另一拳架的規(guī)范,有了這個規(guī)范,在放拳走對時,一舉一動就把自己護嚴實了。這樣的話,依靠拳架之“間架結(jié)構(gòu)”變化,就能封門打人。拳架規(guī)范了,就是內(nèi)五行沒練上身,打人無力,但外五行卻已經(jīng)練閉了,出門動手,贏人不贏人,先不吃大虧。
裹筋擰骨一頭進,最毒不過心意把!
雞步搖閃把 練整
號稱心意拳母勢的雞步搖閃把。但凡練過滬上心意的人都知道,雞步搖閃把除了所包含的打法外,就是練一個整字。
但這個整字卻被很多人理解錯了。大部分人理解為整勁,練來練去,終于越練越偏。
雞步搖閃把練一個整字,這個整字是齊整之意,就是身步手三合一之整,而非發(fā)勁之整。換個容易理解的說法,就是練協(xié)調(diào),練上中下三節(jié)的上下一致性。
手去腳不移,打人必無力;腳去手不到,近身定不妙!雞步搖閃把主要就是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雞步搖閃把動作雖然看著簡單,但卻是一式多練,互相交錯。要練門清并不容易。搖閃把可以分為一步一圈法,兩步一圈法,三步一圈法。
當然手上的一圈,手法為封、抹、棚、塌;步上的一走就是雞步的提、踩、刮;身法上則是龍身三折加一扭曲,就是隨著身體動作,要將裹膀之法,就是肩合下頜加進去,練成習慣。
搖閃把 四把母架
搖閃把是心意六合拳的母勢,而四把則是總綱,拳架之母。
搖閃成,四把出;四把成,十形出,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練法順序。拳術(shù)之道,身法為一身之總,但步卻為一身之領,身就步,而非步就身。也就是身法是隨步法而變,步去處是敵之所在,身法自然要隨步法做出調(diào)整。
所以在練拳上,先將步練順,特別是搖閃把,就將身步練合為一,協(xié)調(diào)起來。這個時候,就要再強化身法拳架,與步合一。這個身法拳架,就在四把當中。
四把其實也就是傳統(tǒng)心意六合拳中的四拳八勢總法而成的小套子,是格斗中拳架之濃縮精華,格斗之拳架,無有出四把之八勢者。心意六合在練成手身步一體,上下相隨之后,就是要用四把盤格斗架。
頭移重心動
每個固定的物體都有一個重心,只要摧動重心,就能移動他。
但像人這種可以動作,可以調(diào)整重心的事物,重心在那里?有經(jīng)驗的拳師會告訴你,人的重心在頭上。不管扎馬扎得多扎實的人,你推他的身子可以推不動,推他的手臂可以推不動,但你一推他的頭,他必然會動。
自己也可以站在那里做試驗,只要頭左右偏移一點兒,你的身體立刻要響應,做出調(diào)節(jié)。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人體的平衡系統(tǒng)就在頭上,在耳蝸中。當我們一只手捉另一只耳朵,在地上轉(zhuǎn)圈時,我們就會胘暈,就會站立不穩(wěn),那怕沒人推你。
箭竄
箭竄步同一般竄步的不同
一般的竄步,盡力一竄之后。雖然跳得遠了,但身體會因為太過用力,就有一個從空中落地后的,重新站立找穩(wěn)的過程。越是高手,這個時間越短。但總歸是需要一點時間的。
而箭竄步就不同,他第一步是寸步,是對倆人之間距離的一個微調(diào)。這個微調(diào),就是將二人間的距離,調(diào)整到自己踐步時正好能不費大勁跨到的地方。第二步為過步。就是后腳過前腳但不落地,第三步是踐步,就是前腳借后腳一過之力,竄過去的意思。
用三步來近身,因為不需要盡自己最大的勁來跨步,所以就將自己落地時的那種找穩(wěn)時間??s到了最小。而且,說到一個遠字,再怎么的,三步也比一步跨得遠。
寒雞步 箭竄 連珠崩
過步攏腿開勁寒雞步法。
這種步法是形意門中崩拳連珠箭的步法,是從心意拳兩腿并一腿的箭竄步中演化過來,不過少了心意拳練時的那種跳躍,而多了一份沉穩(wěn)。具體的步法就是前腿先寸踩調(diào)整一下距離,緊接著后腿過前腿一步跨到對方近前,后腿跟進腳不落地成寒雞覓食步,然后后腿開步,拳隨步發(fā),一拳崩心竄腹。這個拳要練得快,但卻要一下一下交待清楚,否則容易亂步。一旦亂了步子,那就是送上門去給人打了。
不過,這個拳打出時,還有一個訣竅。
在形意五行拳中,鉆屬水生木出崩,所以這崩拳連珠箭對于知拍明意的老打家來說,一步一崩,直出無回,拳拳都打?qū)Ψ揭粋€舊力剛過,新力未生的節(jié)點。但對于一般的拳師來說,初用時,往往是同鉆拳合用,具體到手上的動作,就是隨著過步,右手先扒一手,然后左拳上鉆,再隨著寒雞覓食開步時,右拳崩出。
這樣的好處是,能將自己身前防嚴實了,就是打不中對方,也不至于被對方所乘。
崩拳三勁 直挑塌
崩拳打法說是簡單,但其實是極難的。
崩拳接手要知拍明意,否則接不到節(jié)點上,很容易為人所乘。而且,崩拳的勁難練,并不僅僅是一線直擊。
初練時當然就是一線直擊,這時勢是練一個拳出如箭,順暢自然的勢!這樣一直要練到出拳見風,一聲出響,就算初成。再往下練,就要練一拳三勁。這一拳三勁,分為直挑塌。拳一出觸人前先是直勁兒,說是直勁,卻在一接觸人身時,有一個往上的挑勁,挑勁過后,就是一往斜下的塌勁兒。
一拳三勁練出來,崩拳就算入門了,這個時候,一般的漢子,肯定吃不住這一拳。因為這一拳出來,先直摧傷人,并引出對方抗勁,打?qū)Ψ椒磻?,要對方的心慌意亂。然后就是挑勁兒,拔對方的根,再是斜塌勁,將對方放出去。到了這個時候,崩拳就有了無堅不摧的威力,往往一拳能將人放飛。但還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的崩拳里,就有了翻浪勁兒。
這個翻浪勁兒,就是取意海之潮浪,無窮無盡之意。
具體到崩拳中,就是能將一拳三勁無窮無盡地連環(huán)發(fā)出,無斷結(jié)停滯之處。崩拳到了這個時候,也不再是簡單的一只手臂發(fā)出,而是全身都有一股蛇蟒之勁,節(jié)節(jié)貫通節(jié)節(jié)發(fā),而且是束也發(fā)展也發(fā)無時不發(fā)。這個時候,崩拳才會有一點當年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威風。
雞腿落踩 胯打
胯風是心意六合拳的特色,有些支派也叫臀風,是胯打的式子。
這個動作是雞腿提踩那一提中衍生出來的。雞腿一提,腳尖外撇,帶著橫腳掛膝之勢。而落踩時,卻不是橫扁踩下,而是腳往里擰,整個腿胯就形成一股子離心力,帶著這股子勁,自己的腿胯就與對方的腿胯相交,力就能作用過去。
就好像形意拳中與人撞臂時,小臂一擰,看著是撞了一下,其實是打了對方一下。這個胯風同那個擰臂是一個道理,只不過那在手上,這在腿上。
有許多人會說,這樣出腿別扭。其實那是你沒練,練到了習慣了,就自然而然了。
練拳就是練一個從別扭到習慣的過程,各種看著矛盾的動作,在你身上合諧統(tǒng)一了,你才能打得順心順手。
圈手不接手
通背訣對圈手的解釋是,圈手不接手,手奔太陽走!看手不見手,圈身一邊丟!第一手就是取對方太陽穴,就是取不中,對方要偏頭躲閃,自然就沒了眼法。當對方看都看不清時,自己就進步穿手打錯跤。這個時候,著眼于對方的身體,對對方的手臂要視而不見。
正是傳統(tǒng)武術(shù)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原則。
接肘不接手
許多人感覺接人手很難,基本不相信能在高速打斗中,抓住別人的手臂。其實抓別人手臂是有竅道的,就是絕不能將目光停在別人手腕或前臂上,而應該在肘和大臂。這里面有個道理,就是人手的移動范圍最大,所以移動起來速度也最快。反應不能達到神速的人,根本不可能抓住別人的手腕。
但肘和大臂就不同,手移動一米的距離,肘和大臂可能只移動二十厘米的樣子,移動速度只有手速度的五分之一。所以接人手臂要接肘之后,正所謂“肘后一尺下功夫”,肘后一尺之地,就是人的大臂到肩膀的距離。
接手不接刀(空手入白刃)
現(xiàn)代人基本是不大相信空手入白刃的,因為總感覺對方手里有刀,空手肯定對付不了。而且,刀越長越不好對付。
其實空手接刀也是有竅道的。
竅道就是接手不接刀!就好像我們空對手付空手時,接肘不接手一樣。
為什么我們接肘不接手,就是因為同樣的時間內(nèi)。肘的運動距離,只有手的一半。那么速度也就慢了一半兒,所以肘好接。用刀時,其實就是把手臂延長了。空手時,傷人的力點在梢節(jié)手上,拿刀時,刀的力點在刀前半部的刃上。同手和肘的關(guān)系一樣。持刀的那只手的運動速度,也就只有刀刃的運動速度的一半,所以空手接刀,就要目無白刃手接手。
目無白刃是形容膽氣,沒有膽氣,出手猶豫,那肯定得挨刀子。
手如果不接手,接刀有刃,接肘太遠,很難進去。
迎門鐵臂
滬上心意六合門迎門鐵臂,打得是上下皆奪的封逼勢。
迎門鐵臂是拳出帶防,腿出帶封,基本是一個硬奪勢,一般除非功力高上許多,或者不惜兩敗俱傷,否則一般人只有退讓。
走肩動胯
心意拳走肩動胯的秘法。
心意拳脊為大龍,胯為猛虎,但胯打人受位置限制太多,所以就要將胯勁兒傳到肩上。心意拳肩打非常多,身體講究一個四桿撐一柱。脊為一柱溝通天地,即天靈和會陰;而雙肩和雙胯則垂兩桿,斜交兩桿,都要盤肩過脊通胯。
這在一擰一裹中,就有了通聯(lián)感,所以心意拳勢拙勁靈。
會打的心意名家,都會說一個變字。能變勢才能打人,這個變是靈變。一肩看著栽靠過來,你一扛,他卻在一觸之際,出了擰裹勁,打出了一陰一陽的返肩打。而這種靈便,卻不在肩的本身,而在胯上。因為肩打是身靠逼打,胯動重心移,肩隨胯變才是順的。
胯沒動,重心還是原來的重心,你動肩,只會讓自己更不穩(wěn)。
不穩(wěn)就心慌,心慌手就會忙,腳就會亂,打人肯定就不靈光了。
滬上心意和周口心意一枝開兩花,走得就是個腿如犁岱直中取,肩擰胯裹橫中打。所以我們往往看心意名家打人,是直往前一竄,身子一裹,對方就出去了。當然,擰裹帶顧法時,也會出把法,那就更要命了。
心意橫勁頂力 形意縱橫一體
心意拳練拳發(fā)勁,講得是七拳并身齊頭進,一氣貫通到頂根;擰身裹胯出橫力,貼顧迎打追一把。是一種橫勁頂力涇渭分明的拳法,因為將身勁用到了極致,所以這拳看起來非常橫霸。
形意拳則不同,他將勁分為龍虎,雖然龍縱虎橫,但卻將大脊上節(jié)節(jié)貫通之勁,同胯擰肩橫之力,融潤一體,有縱橫有一體之相。繼承了心意拳以橫勁為顧化,以縱勁為撲發(fā)的根本,卻在步法上有調(diào)整,使尾閭驚豎之力,更加洶涌勃發(fā)。而且,勁力上有翻襠過背的一路勁,合上后腿一蹬之力,就有了炮(拋)勁,也就是古代發(fā)石車的那種勁。
只不過這個發(fā)石車,是以大脊為拋桿,以臀尾為拉索,以手臂為拋索,以手肘為石彈罷了。不像老心意拳起尾勁,卻是打一個三角支架的弓箭步出來。從步法變換上來說,是更靈活了些,這是因為李洛能先生花拳功夫已經(jīng)上身,步靈身巧手法截的原因。
而老心意拳則講的是步穩(wěn)身靈一勁摧,硬沖直撞貼敵去,勁力百變身不回。所有的變化都在身上,在拳架上。他的步是打人步,和腿法差不多,提踩刮趟的。
滬上心意打一個橫裹勁;而戴家發(fā)勁,卻是一個立圓勁;到了形意拳,卻是一個九九歸一的截撞推塌翻浪勁。
戴家猴樁
說起戴家拳的猴樁,自有一股子神奇。
蛇行之蜿蜒曲折、魚游之往來翕忽、虎豹之跳縱跌撲、鷹鷂之翱翔閃掠,力量基本都來自于脊柱開合貫通。就好像抓魚身時,一個壯漢也不能抓住一條活蹦亂跳的魚。這固然與魚身粘滑有關(guān),但魚擺動脊柱的力量也不容忽視。
貓撲鼠,虎發(fā)威,我們都會看到,它們都會將腰往扣坐弓,然后展放撲縱,則快捷有力。
而猴樁正是模擬猴子的形狀,鍛煉人的脊柱。
我們觀察猴子就可以看到,一只猴子蹲著時,身形短小,但起身一縱,身形幾乎會長大一倍還多,就是因為猴子蹲下時,整個脊椎成一個曲弓之勢。
所以戴家猴樁僅就其外形而言,包肩裹胯,提肛溜臀,尾閭收儉,下頜送出,頭臉成微爺之勢,丹田上翻,胯骨前送,身成三折龍身之勢,將一條大脊柱彎弓蓄勁。至于丹田內(nèi)動翻轉(zhuǎn),氣充牛斗壯山河之內(nèi)轉(zhuǎn),卻好像給一條大脊一頭加上了發(fā)動機。
戴家拳里最重要的功夫,就是猴樁,而猴樁主要是蹲丹田的。
就是將丹田找準了,然后蹲出來。
中國傳統(tǒng)武術(shù)和丹道的東西,都是一找二練。
許多人都是直接練,這樣是不對的。別看老師告訴你,丹田在臍下一寸五的這個地方,但臍下一寸五只是個高低位置,那么從臍下一寸五的地方,從前通到后,丹田在深幾寸處?傻眼了吧。
再說個更簡單的,一般人按照針炙書,都能找到勞宮穴的位置。
但這只是腦子知道,而手不知道。其實也就是你意識知道勞宮穴的位置,但身體對勞宮穴卻沒有任何感知。這樣說是氣出勞功的話,你其實根本不知道如何的氣出勞宮。
而要感知勞宮穴也很簡單,你只經(jīng)兩手掌心相對一二分鐘,掌心拇指緣處,發(fā)熱發(fā)脹的地方,就是勞宮穴。
所以修丹練道,練武功,先要找丹田,這個找不腦子知道那個位置,而是身體切實感覺到丹田的存在。感知到了丹田的存在,你才能練丹田。
戴家猴的丹田卻不一樣,是實實在在的丹田為用的練法。
那個翻滾的球,他是有一個中心的。這個中心點,是原來鼓蕩和意守中根本無法感知到的,所以就要先在翻轉(zhuǎn)中找到它。
有了這個點,找到了這個點,你丹田才能翻轉(zhuǎn)。
其實也就是在不停的翻轉(zhuǎn)中,你在自己身體內(nèi)部,假定出一個虛擬的軸來。
以后所有的肌肉、骨骼、胯關(guān)節(jié)和背部運動,都以這個軸為中心,做立圓運動。直到有一天,這個軸由虛漸漸變實,你直直正正地感覺到,好像自己體內(nèi)真正有了這個軸。
當然,在戴氏的丹田功中,并不需要這個軸,而是要給丹田里這個球體找一個中心。
整個球體要隨時能繞著這個中心點,做萬向運動。
雙腿并立,雙臂自然下垂,舌往卷,一搭雀橋,呼吸之間,意念日月之輝光由頂門照入,腦中一片玉明,渾身四肢百骸之氣,都往丹田中斂收。
等平心靜氣之后,雙肩就向前合,這在戴家心意拳里,叫包肩。雙肩盡力前合,雙手背就在腹前靠在一起,然后雙手臂往,雙肘緊貼自己的肋部,往兩邊屈起,雙手手背相貼,慢慢地從丹田往經(jīng)過心口,直到咽喉之后,再從下頜順嘴往前,雙手掌翻轉(zhuǎn)朝前,掌心朝如托盤盛物一般,然后就往下降,隨著手臂下降,身體就仰頭、裹臀送胯,膝蓋就自然彎曲,丹田小腹翻,骨盆小腹如同一個鍋子,將丹田盛在腹中。
這樣,隨身體下蹲,雙手掌心就翻向前面,手背貼在自己膝蓋方。此時,頭雖然仰起,看眼睛卻向前看。這時整個身體,有頭頸、腰胯、膝蓋三處彎曲,呈現(xiàn)出龍身三折之勢。
一身三折,收臀弓腰實腹地包天,此為天地翻。
而頜尖、膝尖和腳尖相對于一線,此為三尖相照。
在蹲體束身天地翻的時候,要先從尾閭卷起,先是尾巴骨,再是第一節(jié)脊椎,然后第二節(jié),這樣一直向,隨著身體束蹲,一節(jié)節(jié)拉扯,直到頸項之處自然被拉彎,讓人的頭面自然朝天。此時在感覺,丹田處要像一個發(fā)條的繞軸,腿胯和大脊,分別就像是繞軸的兩根發(fā)條,緊緊地纏在繞軸,隨著一呼一吸,要有愈來愈緊的念頭。
這時,身體要盡量往后仰坐,直到腳五指本能地趴住地為止。
這是猴樁中的束勢。
就這樣靜靜地呼吸一陣,直到人感覺有些累時,就開始展勢!
先是臀尾驚挺,一條大脊就隨著驚尾閭的運作,從前弓轉(zhuǎn)向反彎,此時丹田之氣息,要一分為二,沖下塌。沖的要翻襠過背,氣貼背走,順著大脊節(jié)節(jié)向。下塌的要翻腰過腹,丹田里,順著腹直肌的位置,沿腹球滾動,往下沖壓,然后順兩腿直沖地下。
隨著這個動作,身體直起,頭懸頸豎,雙肘貼肋回拉,將手掌由掌心向前,翻轉(zhuǎn)為掌心朝里,拍向丹田。與此同時,四梢齊驚,發(fā)欲沖冠、舌欲摧齒、齒俗斷金,指甲足甲欲透骨而出。同時,氣沖穴竅,滌蕩身心,氣沖牛斗,不由地發(fā)出一聲“噫!”來。
猴樁用祁縣的土話來說,叫蹲猴猴。因為從外形來說,猴樁仰面、包肩、裹臀、頂胯,小腹翻,僅從外表看,就像是一只仰面望月的猴子。
這個是外形,猴樁中,主要還是氣機運行。而氣機的運行,則主要來自于內(nèi)外天地翻。內(nèi)外天地翻主要表現(xiàn)在頭、腹、足的外形,頭仰頜朝天,腹仰丹田朝天,足仰腳尖朝天。這是外在的形狀,內(nèi)在的,則是丹田的氣機。
以丹田、命門和會陰三點,形成一個三角形,翻丹田時,這三點要保持身體直立時的位置,不能縮腹。
在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翻轉(zhuǎn)之后,漸漸地會在身體里找到一個似乎存在而其實不存在的軸,當出現(xiàn)這個軸的感覺時,就會讓腹部的翻轉(zhuǎn)變得協(xié)調(diào)、自然。
這樣就算完成了第一步的功夫。
到了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練閘氣,具體的作法,就是在猴樁的束勢中,將一口氣吸入丹田中,隨著吸氣,將腿胯和脊柱這兩根伸入丹田中心的發(fā)條擰得更緊。然后呼氣時,這兩根擰緊的發(fā)條,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更進一步緊起來。
在緊的過程中,無論是吸氣還是呼氣,都要有將部分丹田存納的氣機,分散于四肢梢節(jié)、以及背部脊柱的意識。
而在一次呼吸之后,還不放松丹田,而且要在第二次呼吸中,進一步將氣納入丹田,使丹田更加鼓漲起來,但在呼氣時,丹田照樣不能放松,重復第一次呼吸的動作。
閘氣就是這樣一口一口地閘,最開始可能閘兩三口氣小腹就撐不住了,閘不住時,就要展身。展身時,就要由內(nèi)外天地翻的束勢,回復到正常的狀態(tài)。
起身時,丹田中閘好的氣,要像以前沒有閘氣時一樣,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向沖,另一部分下塌。身形束展,氣走開合,就是猴樁。
而這中間要注意的是,開始練猴樁閘氣時,不能強練,因為戴家拳就是講一個靈字。靈勁身天地翻!如果強練,則身僵氣孥,不僅不能長靈勁,反而會因孥氣傷身。
當閘氣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丹田氣足,小腹會膨起,對氣機的感應和控制能力加強,這時候就可以將翻丹田當做日常生活中,行走坐臥的一部分,練丹田存氣用氣的習慣和持久性。這個就好像練力量時,一種練法是將力量暴發(fā)練大,而一種練法是要將力量練持久一樣。只不過這個是練的丹田氣機,而不是力量。
在祁縣戴家拳,有三年猴猴兩年步的說法,意思正式練拳之前,先在蹲三年猴樁。等猴樁練出來,丹田氣足,身法到位,就要開始將猴樁丹田束展的身法動作,合到步法。
戴家拳譜有話,行如槐蟲,起如桃擔。
起如桃擔,其實就是猴樁里練出的束展勁最形象的描述。如果我們練猴樁展勢時,找不到感覺,就想像一下身挑個擔子起來的感覺,找到這個感覺就對了。而戴家拳的步子,是槐蟲步。重心在后時,是前腿出,后腿蹬,重心前移。而重心一到前面,就要前腿出扒勁,將后腿拖去。這個走步的樣子,有點像夏天時槐樹,農(nóng)村人俗稱吊死鬼的小青蟲。
而槐蟲步也是雞腿法,前腿出則提踩趟頂,后腿拖則尖膝刮扒。
在動勢中,要有兩腿并一腿的緊急。
戴家拳這種以丹田氣機為神意,以腰身為一臂,用身勁打人的打法,在這方面似乎更強一些。
猴樁這個姿勢,是最容易開胯的動作,臀尾一收,丹田一翻,胯骨一頂,自然就是一個圓檔開胯的動作。
而且,這個動作,最容易讓勁脊背,也最容易節(jié)節(jié)貫通脊椎。
內(nèi)家拳,一旦勁能出胯背,那就出了龍虎二勁,也就是豎橫二勁了。
另外,不說那些玄之又玄的內(nèi)力,僅就從物理力量來說,猴樁的動作也充滿了科學性。在這個身法中,胯骨盆腔就好像一個雙向凸輪,一邊的傳導杠是脊柱,另一邊的傳導桿是雙腿。長期的蹲猴訓練,一是能加強腹直肌和臀背腰肌的力量,另一方面,讓丹田小腹鼓漲圓起,一是也能擴大凸輪的直徑,使腹直肌和臀背腰肌起作用的力臂加長,這樣一來,力量就是不算氣機鼓蕩時帶來的力量,也會使人的勁力成倍增加。
戴家猴樁身法的優(yōu)勢。
不僅增強人的暴發(fā)力,而且在力學技巧上,更適合力氣小的人對付力氣大的人。這個身法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能將身勁傳導到手上。
俗話說,胳膊扭不過大腿!但人身上力量最大的地方,并不是大腿,而是腰。所以也可以說,胳膊扭不過大腿,大腿扭不過腰。
而戴家這一支心意拳,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腰如樞,將人的整個身體轉(zhuǎn)化成為一個大胳膊,在行拳走勢,一舉一動中,一直在鍛煉這個大胳膊,要練得用這個大胳膊打人。
戴家拳的猴樁,是將丹田先往上用力翻,翻到翻不動為止,卷得越緊實,丹田越有勁兒,這樣往外一展,勁就從襠胯過背傳肩。這樣身體就真成了大胳膊了,人整個身體就有了屈臂(身體)之力。
戴家拳的猴樁,在練拳時是樁法,而在接手時,卻是一個重要的身法。
有三個方面,一個是手起身落;一個是小鬼穿靴;一個是拔根。
戴家心意接手,講究出洞入洞緊隨身,也就是出手和回手,雙腿貼肋摩胸,從心口出,從心口入。這種出手方式,不迎不接,只護已身。而且,配合著出洞入洞的手法,手起身落和手落身起是最大的特點。
手起身落,就是對方出拳進攻時,手從心出,往上護身,但整個身體卻屈落下來。這樣做的好處時,比單純的起手防護,將身體防護嚴實的時間更快。因為單純的起手,只是手從腹部向上,將整個身體屏蔽式防守一遍。而手起身落,不光手在起,身體也同時下落,是一個甲車(手)乙車(身)相對開的運動,自然速度快一倍。
小鬼穿靴則是化打合一的腿法。
從來腿法都是防守和攻擊分開的,但戴家心意卻在雞腿提踩的一提中,加入了括點的勁意。在以腿防腿的同時,就擊打了對方的攻擊腿。并且能有效益地裹纏對方的進攻腿。配合著手起身落丹田翻,整個身體在一瞬間就被彌合起來。
而且,戴家猴樁的身法有一個仰頭的動作,這個動作配合著頜下的手,就形成一個圓弧形的拋物面,這種情況下,對方就是擊中你的面部,所能作用到你頭部的傷害力量,也能消解大半。
最后再說拔根。如果接手不走小鬼穿靴的腿法時,那么猴樁的進身身法,就好像是一個三腳形的木楔子。對方的拳進來時,我的手從心口往上撐防,小腹丹田上翻,下面的腿往前貼地犁進。身體隨著翻丹,有一個向后坐向下蹲的動作。
這樣的情況下,對方的手接觸到我的手臂時,就會被一股往上(手臂向上)往后(身體后坐)的合力掀起。同時,我的前腿、后腿同地面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夾角,貼地前趟。當我的腿接觸到對方的腿時,也會自然地產(chǎn)生一個向前向上的推力。
這樣的一股勁兒,隨著我的身體同對方的身體貼在一起時,就自然產(chǎn)生一個向上的拔根勁兒。這種情況下,對方?jīng)_得越狠,向上拔根的勁也就越大。
就好像一個平行前進的磚,碰到一個三角形的楔子,相撞的力量越大,楔子的角度越小,就越容易被拔起來。
當然,這些都是理論!正向一句俗話說的,打鐵還須自身硬!不管理論上你多占便宜,都需要有一定的功夫做為支撐。否則,一個雞蛋殼做的楔子,理論上再動聽,也將一塊磚拔不了根。
溜腿
現(xiàn)代許多練拳的,特別是練內(nèi)家拳,都視練外家拳的一些法門如猛虎蛇蝎,好像一練就壞了自己的修行似的。其實想想看,內(nèi)家拳本就是外家拳發(fā)展而來的,頂多是一門發(fā)力走勁的法門,目前所作的種種鍛煉之法,都能感覺到,就是放松肌體以使柔順,然后反復鍛煉,以使勁力發(fā)放能整體如一,更進一步,能使勁力發(fā)放富于變化。
溜腿這種訓練方法,是任何一門外家拳的基礎練法。拳諺講:練拳不溜腿,一世冒失鬼!可見這個基礎功夫,對于外家拳訓練的重要性。而且,溜腿一般是溜六路腿法,正踢腿、十字腿、外擺腿、里合腿、側(cè)背腿和后撩腿,這也就基本是外家拳的長腿法。
常溜腿使人腰腿活潑,因為踢腿少不了腰力。正踢腿占中而起,先提膝后踢起,練好了練防帶取人下頜、胸腹;十字腿貼身起腿,專走斜角,取人面腮或腋下要害;外擺腿也稱擺蓮腿,專順人勁,破低處的勾掛掃腿;里合腿也叫挖腿,順斬勢過肩打人,也叫蟒蟲過肩腿;側(cè)背腿配合身法,迎面貼金手法的同時,起腿偷人后腦;后撩腿走偏角、打斜門,專走拐腿掛心窩面,一個身法能走出高中低三路腿法。
只不過,現(xiàn)代人不明白這其中的奧妙,真正將六路長腿當基本功練了。
出拳準頭
下功夫練出來的東西。
一拳出去的準頭,就非常不容易。門框上吊一個核桃大的棉花球兒,無論什么時候出來進去,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將這個棉球打二十拳。直甩勾按提,樣樣手法都要用上。
第一拳最好打。因為棉球是靜止的,但當一拳之后,棉球無規(guī)律地蕩動起來時,就不好打了。先打一個棉球,等打熟了有準頭后,棉球加成了兩個,最后是三個,四個,一直到五個。而相應地,每次也由二十拳。打到了一百多拳。
久而久之,一雙手練到看那打那,眼心拳一體時,就算差不多了。
這是練拳的基礎。也是空手入白刃的基礎。
十大真形求拳意
三家拳術(shù),就是一個譜。
在拳譜中講,龍有搜骨之法,虎有撲食之勇,雞有踩撲之能,鷹有捉拿之技,熊有出洞之意,燕有取水之巧,鷂有入林之身,猴有縱身之靈,馬有疾蹄之功,蛇有撥草之精。
這十句話,全是意會之語,人人看了,似乎都有些明白,卻又不十分明白。
搜骨之法,全在于大脊,是練一個大脊的節(jié)節(jié)貫通之力。因為三十三節(jié)脊椎骨,節(jié)節(jié)貫通時,感覺上就好像在數(shù)骨頭一樣。
但引伸開來說人體二百零六塊骨頭全都能動起來時,才會有風吹大樹,一枝動,百枝搖的效果。而且,練拳時講,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蠕動,全身骨頭關(guān)節(jié)能開合自如時,化力走勁,勁由內(nèi)化才成為一種可能。
從龍形的練法來看,更像是數(shù)大脊之法。
首先從龍調(diào)膀來看,身體有一個扭轉(zhuǎn)的動作,這個扭轉(zhuǎn)就是節(jié)節(jié)脊椎錯開;而在戴家心意和形意拳中,龍形卻有一個起落,這個起落中,節(jié)節(jié)脊椎有傳遞貫通之感。
這個與兩家心意波浪勁有關(guān)。
滬上心意多走弓箭步,直進直退,波浪勁在兩肩扭轉(zhuǎn)之間,一肩被阻,另肩即靠。所以傳遞勁力,主要是脊柱扭轉(zhuǎn)。因此,滬上心意龍形主要是龍調(diào)膀,肩靠之法。
而戴家心意和形意拳,特別是戴家心意,波浪勁是立圓上下勁,所以他的龍形練脊柱,是練起落,練節(jié)節(jié)貫通勁。
所以說,功法永遠是為打法服務。
而說到虎的撲食之勇,卻是一股撲力撞勁兒,這個是要合著步法和身勁的,但主要來自于胯部力量;雞的踩撲之能,卻是指雞腿的提踩犁牮趟阻,卻是腿勁胯力之合;鷹捉之技為手的鉤翻攔挎扭膀之勢,這個是肩勁膀力合前臂手指之采挒勁。
這三者是技擊接手的根本。
在心意拳譜上說,步步不離雞腿,勢勢不離虎撲,把把不離鷹捉。
因為雞腿一出,腳膝胯合一勁,在打法上可以起到腿破腿,步逼步,身貼身;而虎撲一出,整個身體化為一拳,胯腰膀三處合一處,胯勁腰力膀勁才能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出入縱撲,拳架才能不散;鷹捉卻是膀到手的變化,要將從膀到肘到手的三處變化合在一起。
雞腿、虎撲和鷹捉練到位,整個身體三節(jié)九要才能化合在一起,才能做到上中下進步相隨,腳膝胯頭肩肘手,七拳歸一。真能做到這個時,才能做到心意拳上的七星并進的打法。
而熊有出洞之意,豎項之威,卻是一個技擊原則,就是抱膀夾臂,貼肋護咽的閉門之法。
這個意識其實就是拳家交手時所說的,雙手不離懷,看你怎么來?是一個接手時的閉門防護動作。臂夾雙肋,肘起護心,手起護咽。這個也就是日常說的熊抱膀法。
為什么取意熊出洞,就是傳說熊在離開自己的洞口時,都會抬臂護住自己胸前那一撮白毛要害,怕被人攻擊。而豎項之威,卻是頭頂項豎,下頜內(nèi)收時,人的下頜不容易被攻擊。
所以在形意拳中常說,鷹熊競勢,其實就是指熊形和鷹形,一守一攻的變化之意。
其他的,燕有取水之巧,是指上下起伏的身法;鷂有入林之身,是指人左右拉肩晃背,側(cè)身換膀,鉆人過身的身法;猴有縱身之靈,則是身體縮展之身法;馬有疾蹄之功,則是追步出手連環(huán)之打法;蛇有撥草之精,一說是手臂如蛇,能纏繞盤旋,撥臂而進。還有一說,卻是身脊如蛇,能盤身逼敵,展身進擊。
總之十形各有說法,但具體的練用之法,卻有著更難以一言而語之的撲朔迷離。
脊柱一動之節(jié)節(jié)貫通是龍形入門的基礎。
達到脊柱的節(jié)節(jié)貫通之后,然后往全身擴散到每一處骨頭關(guān)節(jié)之處。
這個有一個內(nèi)外合一的過程。
從龍形的外練上來講,脊柱的節(jié)節(jié)貫通是形,而內(nèi)意上通小周天為氣機;而當外形上達到全身之骨蠕動時,內(nèi)意上就到了通大周天為氣機的境界。、
所以十大真形之中,龍形為道,就是因為龍形為萬法之基礎。
龍有搜骨之法,虎有撲食之勇,雞有踩撲之能,鷹有捉拿之技,熊有出洞之意,燕有取水之巧,鷂有入林之身,猴有縱身之靈,馬有疾蹄之功,蛇有撥草之精。
而在這十句話的后面,是對這十句話的注解。
猴形的注解很簡單:如猴攀枝,氣機騰然,起落進退之間,有時時提氣欲縱之意;馬形的注解是:前腿扒踏,后腿蹬竄,雙腿開縱相合,急并如一腿,有如虎縱豹撲馬奔之勢,為換腿過勁疾步之法;蛇形注解:龍有爪,蛇無足,蛇撥草之進,全賴身體橫轉(zhuǎn)之力耳。此即為身橫之勁處處不丟的法門耳。
心意六合拳十大形,何謂之十大真形,此一真字,就是真意在其間的隱語耳。
何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只有超脫十大形之外表,才能求得其化身之意,拳意化身,完成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和雷聲六藝上身的訓練,自然就達到了無意之中是真意的效果。而這些真意,就是上面這十句話。
練龍形搜骨,使身體束整一體而又不僵,為功勁之根本;練虎撲、雞腿、鷹捉、熊膀,讓人的戰(zhàn)斗意識和拳架上身;而燕形、鷂形,卻是整個身法的側(cè)轉(zhuǎn)起伏;雞腿是腿法,而馬形卻是步發(fā)上的疾進踢彈之意,試想同人動手,步步都快疾迅速,身帶沖撞之勁,足帶彈踢之功,那個能擋。這就是步法上的東西了;猴形卻是身步同心意相合的東西,一個人時時有提縱之意,自然身靈手活,反應敏捷。其實猴形,就是一個敏字而已;蛇形則是橫勁,十大形中已經(jīng)有了一個龍形,和蛇的身法差不多,那為什么要引進蛇形呢?就是因為蛇是無足而行,靠的就是身體肌肉的扭橫勁兒。所以對心意拳中蛇形的解釋,最確切的一句話,反而是形意拳中,拳拳見橫的一句話。
這個橫不是拳橫,而是身橫。拳出身一橫,就無形中有了以橫破直的效果了。
十大形的拳招勁意都只是表面現(xiàn)象,真正的內(nèi)涵,就是要將這總綱十條上的東西,練化在身體中。
一個人,有了燕、鷂的起縱轉(zhuǎn)合的身法;有了雞腿、熊膀的拳架;有了虎撲、鷹捉的猛暴剛烈和進身果決;有了猴子機敏的反應,有了馬一樣快而有力的步法,有了龍一樣節(jié)節(jié)貫穿的神力,又有了蛇一樣大蟒纏身的橫勁兒,誰能不怕?
所以,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并不是說人本能反應的意思,而是要將這十形真意,集練于一身的意思。此時之無意,才是十形之真意。
這個,也就是滬上心意,贏人的地方!
十大真形求真意
起落大龍節(jié)節(jié)數(shù),臂如熊膀時時抱,腿如老雞步步提,進步如虎陰腳把,落步如鷹抓小雞;胯下雙馬步步摧,腹坐靈猴時時縱,進如大蟒處處橫,接手燕形上下掠,側(cè)身如鷂驚林梢。
這十意就是人手眼身法步,身體內(nèi)外**的分練,到最后集總于一身。
但真正的心意打法,卻在一路四把當中。而這四把捶勢,卻幾乎囊括了天下武術(shù)中最精粹的拳架以及變化。
起手橫拳箭竄之后低打高,而橫拳中本身含有虎步把的勁兒;望眉反斬轉(zhuǎn)身勢打丹鳳朝陽手;丹鳳朝陽之后,塌領把接斬落把,雙手一接就是左右*縱*橫,然后斬落把和挑領把上下陰陽;鷹捉把由高打低帶肩靠、頭槌。
這些拳架變化,又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映到了十大真形當中。
猴形的猴豎蹲是身法,叼繩扒索是手法,猴形小顧是進法,而偷桃是小顧的追法;龍形中,龍吊膀是身法,大小龍形是手法,龍形大劈是進法,追法可以接追風趕月的手法;虎形虎踞山是身法,虎竄把是步法,虎擺尾是手法,虎抱頭是進法,雙手裹顧截的虎撲把,即可以做進法,也可以做追法,如此等等??傠x不開截顧開追四字。
一般截是用身法,讓對方先有不易進攻、或閃空之感;顧是用手法,也叫“讓過鋒兵”,就好像兩軍對陣,先將對方先鋒放過去,專打中軍;開就是進法,將對方手臂防守打開來,進對方的身;追是進法打過之后的打法,讓敵不能逃。
四把捶是干技老梅,是天下打法之總領。但四把并不是全部,干枝老梅須有花,花開結(jié)果才正奇。這就需要見識,見識其他拳法的打法,都總領到這四把當中。
這樣四把才就豐富生動起來。
其實真正的原傳四把捶,就是只有四把。但后來許多前輩再傳出來,就有所不同,加了東西了。這個原因就在于此,老前輩將自己的一生精煉的打法,總領到四把當中,就成為自己的拳法。在過去,有前輩開玩笑說,其實四把應該是五把,第五把拳就是“自己把”。
雖然是說笑之語,但卻蘊含拳中真理,任何一門拳法,不管你師從于誰,先生多么厲害,你最終要練出來,就須得學于先生,脫開先生,練出自己的“自己把!”正因為如此,楊露禪就學于陳家溝,最后練出的拳是楊式太極;武禹襄就學于楊、陳以及趙堡,最后練出的是武式太極。為什么,就是因為他們練出來了,所以就成了“自己把”。
戴家猴樁的層次 重動、輕動和靈動
猴樁雖然站的外形都差不多,但卻分為重動、輕動和靈動三個層次。到了重動,已經(jīng)可以抵擋一些力氣比自己大人的沖擊,但這個層次里,卻還只處于間架打人的層次……”
接下來,樁法上要走輕動的練法,就好像太極拳那樣,放松自己,輕力動而重氣行,松開關(guān)節(jié)肌肉,這個時候,丹田之圓,已經(jīng)不僅僅限于立圓,而向萬向球的作用發(fā)展。所求的也不僅僅是脊柱的節(jié)節(jié)貫通之意,而是求一個整個身體骨骨貫通之意……”拳家所說,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蠕動,在輕動的境界里,在蠕動當中,找到肌體的節(jié)節(jié)貫通之意,找到風吹大吹一技動,而技搖的勁意……
一枝動,而枝搖,就是全身肌體的萬眾一心!人搬東西時,搬不動,牙子一咬,一叫勁,搬起來了。咬牙的勁和搬東西有啥關(guān)系,沒有,但牙一呀,就能用上勁!人身子是個精巧東西,什么地方對什么地方有作用,分析不明白,但卻感覺得來!所以,這個輕動,就是找感覺,找到那種全身能用勁的地方,都把勁往一起鼓的聯(lián)系!其實太極拳的慢練,就練的是一個全身的蠕動,運勁如抽絲,這絲怎么抽,從一塊塊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肌肉上往一起抽,一塊肌肉抽一絲勁出來,用上去,合到全身就是了不起的大勁!當然,這是個耐心的活兒……
輕動之后,就是靈動!靈機一動,拳如炮,龍折身,遇敵好似火燒身!打人就是這一忽靈的火燒身的勁兒,這個東西,是超出人的反應的東西!外家拳比速度,是拳頭肢體的速度,內(nèi)家拳比速度,則是勁力勁道的速度!一觸即發(fā)全身勁,對方一拳一腳,怎能抵擋!但這卻只是高深的理論,真正到實戰(zhàn)中,一些打法招法,也能起到很神奇的效果!打架不是摸勁兒,千變?nèi)f化中求一勝,自然也不能拘泥……
心意以槍化拳
心意六合拳是從槍中化出來的,所以基本的手法,就是槍中的攔拿扎法!
邁步如貓行
胯放得很開,小腹微微向上翻丹,走路時,雙腿的速度極勻稱,有種輕步如貓邁的感覺。
日常的行走坐臥中,將十形融入身體。
步步如坐馬,身內(nèi)縱一猴,進步身扭胯擺如蛇行。
腳下常含虎縱步,三折龍身時時彈,勁力內(nèi)斂丹常翻,勁意隨時炸心間。
丹田微翻,自然開胯。體內(nèi)常含著猴縱之意,動作自然就有一種敏捷感。身體行進時,胯的晃擺,既能加大步幅,又能蕩出一股摧勁兒。而坐馬步,雙腿有并一腿之意,所以步履就自然急起來,又起虎撲貓行,含勁欲發(fā)的意思,所以腿上就有一種快勻之感,讓人感覺步子上如行云流水。
起手橫拳用法
四把捶中,起手橫拳總是在猴豎蹲之后,許多人都在想,這個拳如果對方打來,怎么防怎么打。有許多人認為,起手橫拳,就是先發(fā)制人的打法,甚至有人解釋為偷襲的打法。但其實都不然。
猴有縮縱之勢,一縮就幾乎坐到地上,一縱能攀技上梢。而這一勢藝名為猴堅蹲,就是要像個猴子那樣,縱撲而蹲。起手橫拳其實就是一顆子彈,這一蹲到位了,就好像將子彈上膛了,一摳扳擊一起身,子彈就出膛打人了。
所以起手橫拳的最關(guān)健的,就在地這個猴豎蹲上。一蹲到位了,打人跟玩兒一樣。一踏沒到位,那肯定也就打不了人。
小動不如蠕動
求藝入道,身體力行!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蠕動,風吹大樹一枝動,百枝搖的狀態(tài),在身體里感知潛行。慢練,不是簡單的肢體運動,而是搜骨之蠕動。
一切消息機關(guān),全在丹田。丹田是人體之樞紐,是力量之源泉。
力發(fā)于根,腿的作用,更多的是向丹田提供反作用力的支架,丹田是力之根本。
戴家猴樁練到后面,要求一呼一吸將氣沉到腿底腳下,就是在沉丹田之勁。
內(nèi)家拳與外家拳最根本的不同處,就是外家拳是肢體身軀的肌肉勁兒,是身體曲張之力。而內(nèi)家拳則是勁由內(nèi)走。是包括身體內(nèi)部肌肉參與的一種力量。所以它的傳導,就要靠這種節(jié)節(jié)貫通的蠕動之通來支撐。
腳趾做出用力的念頭,勁就順著腿膝、胯骨、到脊柱,到右肩頭,到肘、到手,直到指尖。就這樣一路蠕動著貫穿過來。從任何一梢,要傳到另一梢。養(yǎng)成習慣。
這才是心意、形意之龍形!十二形和十大真形中的龍形,是龍形之基礎,練習從尾閭到頭頂?shù)拇蠹沟墓?jié)節(jié)貫穿和節(jié)節(jié)扭通之勁。
抱架子
傳統(tǒng)武術(shù)實戰(zhàn)的時候,人往一起一走,基本就是看誰架子抱得嚴,勁蓄得飽。架子抱嚴了,別人就打不了你,而蓄勁有力,往一起一靠,對方拳架一散,你就將人打出去了。
就是對方拳架不散,也會被撞飛,畢竟心意六合,體為一拳,而且是大拳頭。
并且,拳架子不但要抱嚴,還要在變化中手能放對地方。有些人死架嚴,活架不嚴。站在那里不動時,別人打不破。但自己一動手走步,就破綻百出。
那就是外五行沒閉住,陰陽變化不到位。
閉五行的變化,關(guān)鍵就在于活架子的走法,變化就是陰陽吞吐和開合的變化。大家注意看,心意六合的四把捶,雖然拳架子簡單,但起起拳來,每一處變化,都最少能護住半個身體。而且,顧打合一,護自己的同時,就把對方打了。
就好像雞步剪子股,封膝閉襠的同時,提踩就護了胯腿。就在這一步一步的進退中,將人對腿的攻擊路子,都擋嚴實了。
而且,這些拳架子,凸棱藏鋒的,處處不打處處打!所以才有“其機自靈,其動自捷,也不知其所以然也。惟精于此技者能爾?!逼呷疾卦谌茏又校采夏抢锎蛉?,打人的自己都不知道。
鷹捉四平
戴家心意。
鷹捉四平,那四平?手與頜平,肘與心平,膝與胯平,腳與膝平。戴家鷹捉是雙手接勢,貼臂翻手,雙手同時用力,但往下時一般順入后肘,然后有栽膀,這個打法,肘打得是個離心蹭勁兒,一般是切邊打?qū)Ψ降谋奂靶母C。膀打栽勁兒,就是身體往前斜塌勁。
然后一般接下來,右手會往上翻,托截對方咽喉,而左手就順著膀勁兒,下去捉雞了。
這是一般的用法,當然還有一些變勢,但那是個人發(fā)揮了。
鷹捉四平,這四平有啥好處呢?手與頜平,肘與心平!注意,鷹捉是雙手,戴家拳又講究,出洞入洞緊隨身,這兩平基本就把頜下到心窩護嚴了。
接手時,是束丹田的,就是小腹束成弓形的。這樣,本身腹部就被肘尖也護住了。
而膝與胯平,足與膝平,是指抬起來的小鬼穿靴腿。膝與胯平,自然就護住了自己的襠,而足與膝平,也護住了后腿的膝蓋,這樣一個銅墻鐵壁式的姿勢,剛好是在進步觸敵時發(fā)出,就基本把自己護嚴實了。
而接下來的變勢,就是小鬼穿靴腿先點后踩,直貼對方的腿進。進去后,直接裹胯,一方面是合自己的襠,另一方面,內(nèi)胯裹,外胯蕩。如果你的腿插入的地方是對方腿外面,內(nèi)胯一裹,對方就立足不穩(wěn),自然不可能發(fā)勁打你。
如果你的腿插入的是對方的雙腿中間,那么內(nèi)裹外蕩,一胯就能打到對方襠間,雖然胯骨大拳頭,傷不了下陰。但這一胯也保證叫對方疼難受幾分。
這就是拳架,彌嚴了自己,打得穿別人!所以老輩人有人不將鷹捉手叫手,而叫鷹捉架。
滬上心意。
他先打一個挑領勢,然后將舉起的右手裹削下來,到了自己的左肋處,同時左手卻反掌穿挑上去,掌心向自己,肘臂就上下一線,護了自己的臉。同時身體往后拉坐,前面的右腿就翹足曲腿輕點地,這是鷹捉的接手起勢。
然后突然間,他右手往上挑起,左手緊接著從右手下穿出去,往上挑起,同時右腳踏實中,左腳起刮地風,突然間渾身一緊,左足踩下,雙手塌落把,直扯落到自己小腹前。肩裹身擰,將頭就頂了出去。然后木匠使刨,雙手推把。
當然,謝寸官這是加了個丹鳳朝陽,四把中的東西。
鷹捉把可以單用,但還有一個用法,就是丹鳳朝陽的變架。
單用很簡單,見上面手來,往上搓挑,塌落打人。見下手來,將對方手塌落后,直接裹身,肩打頭頂一起進。而往上搓挑時,還有一個類似太極扇通背的打法在里頭。
至于加丹鳳朝陽,這是一個打法也同時是一個接手勢,是合手接法。就是雙手從處裹合進來,兩手同時封手。不過,這也是一個打法,右手裹合時,左手可以打?qū)Ψ教栄?,所以才叫丹鳳朝陽。
總之接手進手,就是開合二字。
★靈勁上身天地翻 翻浪勁
手臂是傳導器,丹田才是動力機。戴家猴樁翻丹田之后,打人就好像墻上釘釘子,釘子不動捶子動。
什么是釘子,就是手臂和腿。而什么是捶子,就是丹田這個發(fā)動機。
丹田一翻,丹田就像榔頭一樣,敲在自己的腿上、手臂上。
靈勁上身!原來就是這么回事兒。
靈勁上身之后,丹田是束展之間,就好像人在打顫一樣,所以忽靈之意就顯了出來。靈勁上身之后,一只手放在對方身上,對方也就出不了手了。因為你再快的肢體動作。那有我一翻丹一展丹快。而且,丹田一翻一展,是一個上下的永動機,這股勁兒,如浪之翻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展一下,束一下,再展再束,永遠沒有停下來的時候。
這種如水之翻浪,才是翻浪勁的真實內(nèi)涵。而不是勁如水,是勁如水,上下翻,永不停息。海之波濤,雖然沒有外力加諸,但卻生生不息之意。
化,以丹田為支撐的靈勁變化,是全身整合之力,身體任何局部,都有丹田之勁做為支撐。
丹田的最初運動,就是上下翻轉(zhuǎn),是立圓的束展之勁。
到了后期,丹田是一個萬向輪。可以上下前后左右都轉(zhuǎn),這樣才能發(fā)出各種方向的束展勁!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如波濤洶涌,如水之翻浪。
水中浪拋卷滾砸。是萬向之力。勁如水決瀉滿圓,這個圓,也是萬象之圓。
應手 接手 打手
任何武術(shù)接手,都要兩只手互相照應。但多數(shù)時候,實戰(zhàn)接手,都是應第一手,接第二手。打第三手。為什么會這樣?就是第一手對方實手極少,大多是試探或引誘。但因為有虛實的變化。第一手試探,對于一些反應快的人來說,有可能會變虛為實。
所以第一手不實接。但得應。
應手的意思就是大概判斷對方的進攻目標。是上中下那一路,然后出手守在自己身上相應的位置,做出守株待兔的姿勢。應手且忌伸出手去阻擋對方,因為對方的試探有時極有可能是套招的誘手,就是故意引你接手,然后對方用套招套進來。
第二手要接,因為試探之后,往往就是實際的進攻。真正的進攻勢,一般人都會出力放勁。這個時候,往往是勢最猛的時候。但勢最猛時,也就是變化最滯最慢的時候,所以接第二手很重要。
接第二手的原則是一打膽、二打閃、三打步子、四打點。
首先膽量要足,因為第二手一般對方出勢較猛,膽量不足時,被對方嚇也嚇呆了,還怎么打人?
二打閃,就是避鋒芒的意思,因為對方猛。所以你必須能避實擊虛,這時就要破勢不破招,看對方來勢的左右高低,給出對方一個相應的斜入的身形,要能閃開或卸去對方勁招,不能讓對方的迅猛之勢,擊中或擊傷自己。
三打步子,就是找勢的意思。所謂找勢,找的是敵背我順之勢,這個就要步子能踩對地方。踩對了,對方的勁被憋住的同時,我們的勁剛蓄上,正是敵勢已勁,我力方生的最佳時機。放在知拍上講,就是對方舊力剛盡,新力未生之時。
四打點!有句話怎么講,落力點對即成功!應一接二之后,閃開對方來鋒,進步找到敵背我順之勢,這個時候,敵人力已勁,我的力方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敵背我順的那個點,對手最別扭,最不能受力的那個點。
當然,最基本的點,就是要害。
就是那拳訣上講的,上下咽喉下打陰,中打兩肋并當心。這些都是要害部們,自然也就是我們的落力點,進步一擊,基本就可以讓對方失去戰(zhàn)斗力。
但如果對方這些點不在我手邊時,就是將對方能放倒擊開的地方,做為攻擊點。
接第二手,是打法中最基本的拳架,就是應手之后,接手應該從應手的那里出,到什么地方停住。然后就是如果接空后,怎么變化,能彌合自己的拳架,不至于讓自己成為對方的盤中餐。
武術(shù)是未慮勝先慮敗,不能光想我接住后怎么打,而要先想到,萬一我沒接住,怎么能彌補過失,不挨打。正是先立于不敗之地,以期敵之可敗。所以應手接手之后,拳架的閃進,除了閃開對方進攻的作用之外,也正是有彌合接手拳架空檔的作用。
所以接手法往往都是循環(huán)用的,接空之后,還能再接。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基本不是打法,而是招法。招法是特殊情況下的應用手法,沒有打法手法的普遍性。所以,真正的打法,往往都是接手之時,不慮來手,也就是你只出接手勢,不用看對方拳腳從何而來,才可以稱為打法。
貓洗臉
雙手往懷里刁扒兩次之后,第一手再掛起到鬢角,這個配合著低身法用,接正面進攻,非常好。
貓洗臉接手法。
對手直沖上來,一手直拳。
雙手在自己身體前一扒拉,將對方手拳給扒了下來。雙手下扒之后,進步將第一只手從腹前往上掛起。
進步掛手。在對手出第二拳一半時,將手挑上去。
蛇形撥草
戴家心意蛇形,同形意拳的黿形一樣,都是走之字部,雙手隨身轉(zhuǎn)體,往外揮攉。這股勁兒,就是蛇撥草的勁兒。而腳下的之字步,也叫蛇形步。
在戴家蛇形或是心意的黿形中,每一部攉手,其實都帶了換肩獻肘的勁兒。也就是將對方右手推開時,右肘那一擊。右肘進,展開外掛,右掌就反削過去,這種機動連環(huán),從拳架上講,是非常縝密的鐵閂封門,攉臂即進。
戴家拳講貼身打,身體貼得越緊,勁就蓄得越滿,也就越能打人。與人交手,講究的是肩靠臀貼胯掛人,肘出鋒棱掛畫勁,立圓掀接平圓固,步嶊丹翻人卻步。
所以有人說,戴家拳打人,摸乳貼臀口對嘴,聽起來有點色情的感覺,但打人卻是用起來順手,羸得輕松。
捂人
傳統(tǒng)武術(shù)中,捂人是一個小手法。
記住哦!動作就是推人頭步,發(fā)出一個先向后推再往下壓的動作。向后一推,人的頭往后仰,重心懸空后,再往下壓,一般人都會跌倒。不過,這個手法也有幾個小竅門兒。
一般力量大,個頭高的對于個頭力量均不及自己的對手,直接捂。
捂字,顧名思義,就是遮其雙目。所以捂翻的手法,基本上就是捂人的那只手,拇指和無名指掐人兩邊太陽穴,食指中指按人的額頭,這樣手掌正好遮住人的雙眼。一般人眼前一黑時,平衡本來就不好了,你再加一個勁,往往都將人放倒了。
但對于一些人,頸部肌肉發(fā)達,別說你一只手,兩只都就搬不動他的頸子。這時,手法就有所變化,捂這些人,用單捂的手法,就是只捂對方一只眼睛。拇指空出來,直接插摳對方的一只鼻孔,其余四指放在對方額頭上,用力。
但如果我們個頭更低時,對方頭部高,根本不容易發(fā)出推和按的勁,這時你就不能向?qū)Ψ接梦娣ǎ荒苡猛蟹?。托法一般是托下頜,用掌根小天星。
當然,托法和捂法其實都不是單純的托和捂,都是先有一個打擊力。
用輕取快進的寸勁兒先甩或擊在對方臉上,等對方一懵之后,再用手法放人。托法也有變化,對于身高體重頸部發(fā)達,你托不動的人,可以用虎口撐對方鼻頭或用食中二指插對方鼻孔中,掌根托對方下頜。
這些竅道都是彌補個人力量不足的方法。
其實女人打架,對我們以弱勝強應該很有啟發(fā),摳眼扯耳揪頭發(fā),都是力量小的人的好辦法。當然太極拳里有更多的弱對強的采挒之法,那個需要系統(tǒng)地學習。
劈拳虎撲
形意劈拳,與虎撲勁力相近,有時人將劈拳稱為單虎撲,也有時人們將虎撲,稱為雙劈拳。因為這種勁兒,并不是單純的下劈或推撲,而是都帶著一點戴家功夫陰起陽蓋的翻浪勁兒。
龍形騰淵起
龍形落地一忽閃,帶著身體壓縮的反彈勁,所以是閃著起。
許多人練龍形,都是落下去,等一會兒再起,這固然可以增強腿力,但卻不是龍形的搜骨勁。龍形搜骨節(jié)節(jié)貫穿,就是要有一股彈簧一樣的勁兒。身體下落時,全身骨節(jié)壓縮,然后反彈起來,就是借著這股子彈勁,起落才能快,真正有潛龍騰淵如閃電的感覺。
鞭膀如魚 栽膀如山
鞭膀如魚,隨胯勁起!栽膀如山,隨腿勁落!顧名思義,這個鞭膀勁,就要將膀子要打出魚彈身的勁兒,小臂就是魚腰,手就是魚尾,頭在膀上。這種彈抖的勁,才能傷人。栽膀如山,就是借身之勢,打塌勁。整個身體如大廈傾覆,山倒嶺塌。
一步之中有兩勁,心意拳才有了味道。
手起身落 小鬼穿靴
這種全身防守,蓄勁納力的防守方式,使你在接手時,根本什么都不用想,只要對方動,你出勢就來得及。這不光是慢的問題,而是一個距離的用力方式的問題。
是一個全方位的防守方式。他不講迎手接手,只講把自己的身體護嚴。抬腿,膝蓋到平胯的時間;起手,手臂到胸前頜下的時間。而且起手還加了落身,是一個相對運動的加速度。
這個動作完全。防守也就完成了。
而小鬼穿靴腿,就是為防腿而出的。趟步進身,一般對付不善用腿的人好些。而且,還有一句話,遠用小鬼穿靴,近用犁形趟步。
這是因為,小鬼穿靴防腿法,距離遠了,對方容易起腿。
而距離近了,一般腿法已經(jīng)被憋死了,根本發(fā)不出腿力。頂多是用膝法攻擊,而犁形趟步,進步時身體后坐,步往前伸,正好形成一個三角楔形,正好能避開膝的攻擊路線。而且,腿長膝短,往往對方提膝攻擊,還沒有攻到你,你的腿早已經(jīng)釘在他的后腿上了。
小鬼穿靴
小鬼穿靴腿。膝蓋以下的小腿,直接提起的是一個斜斜的四十五度的角度。這個角度。其實就是小鬼穿靴的奧妙所在。
小鬼穿靴腿的大腿是平的,與身體是九十度的垂直夾角。
為什么取這個角度,是因為有一句話,叫立木支千斤!這個膝蓋平出來,就是要將對方的腿阻隔到最遠處,所以絕不能被踢得倒返回去。
豎直的東西撐力最大,所以大腿要是直的!
但小腿卻取了一個四十五度的夾角。而且腳尖要翹回來。
腳尖翹回,是為了護住踝關(guān)節(jié)!任何時候,關(guān)節(jié)處總是有松勁而且突然被猛力挫傷。所以腳尖翹回,腳腕緊住,就能有效地保護踝關(guān)節(jié)不受傷。
小腿取四十五度夾角,卻是這個腿法最科學的地方!因為這個樣子,對方的腿無論是蹬踢掃到你小腿上,都不會在小腿垂直,受力最大的情況下?lián)糁心悖∫皇怯行У乇Wo了膝關(guān)節(jié)不會受到巨力沖撞,二是可以用一個四十五度的夾角。來滑卸掉一部分力量。
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突然改變對方力量的方面,引起對方重心的變化,使對方一腿出來,就不容易再變化出一招。因為一個人如果重心發(fā)生變化的話,第一本能就是要找回重心。
所以就這么小小的一個腿法,無論是從間架結(jié)構(gòu)上,都有這么多的算計!
不信的話??梢栽囍猛葯M掃一個四十五度夾角的木樁,如果木樁夠滑的話,你掃得猛時。那股向上的滑勁,很有可能直接將你跌倒在地上。
下潛抱人腿,就怕對方進步提膝。
心意拳逢打必進,逢進腿必趟頂。
所以立勢要嚴。進勢要嚴!先為不可勝,以期敵之可勝!先守好城。再說破敵的事情。城池都守不好,被人攻進來,那還不死翹翹了。
好的拳架,本來就有守株待兔之功能。
橫踩撐排
就是將腳尖往外橫,向前扁踩,這樣的好處是,攻擊面大一些。
因為當用小鬼穿靴而不退的時候,那幾乎是已經(jīng)貼了對方身體,你的眼睛根本看不到你的腿和對方的腿,因為視角的關(guān)系。所以一般都是貼前腿,踩后腿。這時,腳尖外橫扁踩時,攻擊面大,突然踩中對方。
而撐排的勁,是同趟步的趟勁兒相應的,一旦腿已經(jīng)完全踩出,卻沒有踩到對方,那么往外橫的腳尖就改往里合,同時腿就借著這股勁兒和胯勁兒,往外磕出去,直接磕對方的腿。這是腿不空出,破壞對方重心的講究。
束勁進身 展勁打人
戴家拳陰起陽蓋,是束也打,展也打。束勁不如展勁猛,一般以束勁進身,展勁打人居多。
拳打三分腿打七
這個腿打七,其實并不是指腿法,而是指步法。過去老話講,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可見步法之重要。在傳統(tǒng)拳法中,步法本來就含著暗腿之法,盤卡頂搓,都作用在對方的腿脛足踝之上,讓對方步行處處不順,如履薄冰心驚。
而且一步進到位,敵背我順時,基本就贏了。
聽濤勁入髓
聽著水波濤聲,感受大海的力量。
天下至柔,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勝。
無月夜,天地一片黑暗,只有濤聲依舊,似乎在渲瀉著海的力量。
隨一呼一吸,腹部丹田處也慢慢地蕩動起來,和著濤聲的節(jié)奏。
這種蕩動愈來愈顯,漸漸地連身體也震動起來。
大動動身,小動入髓!隨著身體小動如髓的感覺,氣血似乎行到了全身各處。
伴隨著吸入的每一口氣,氣血擠入身體深處。丹田愈卷愈緊,一股勁從脊背卷入丹田,一股勁從腿部卷入丹田,兩股勁頭兒就在丹田處咬合在一起,像兩卷發(fā)條一樣,越收越緊,越收越緊。
丹田愈緊時,越是放松身體,全身似乎就緊了這一個點。
在后的至極處,猛然間驚尾展丹,腹部前射。而一股強大的勁意,從丹田處就反卷回去,一股直接到腳,硬釘入地。另一股勁就順著大脊,傳到了手上。
而一束氣機就從胸腔中噴薄而出,出咽過喉,嘯叫而出。
內(nèi)勁如水!
心意拳、形意拳說翻浪勁,意思就是這種內(nèi)動之勁。
所以,內(nèi)勁如水,放在人身上,就先得修出丹田來,丹田是源動力。沒有丹田,內(nèi)勁無源;而內(nèi)勁如果放在人身上,在修出丹田之后,還要松體如水。
也就是將身體放松得同水一樣,所以形意拳說:龍形搜骨,節(jié)節(jié)貫穿!而太極拳則講,運勁如抽絲。后來的大成拳則講,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蠕動。
從這幾樣看的話,我們都能看出,三個意思,都是要將身體用力單位分解。
龍形搜骨,節(jié)節(jié)貫通,要將人體分解為一節(jié)一節(jié)的;太極拳則將身體用勁單位,分解為一絲一絲的;到了大成拳,則將身體,分解為一小塊一小塊的,有蠕動之意。
其實說白了,就是讓身體各部位之間,有水一樣的流動感。
所謂的僵勁,就是身如鐵石,整為一塊,沒有流動感覺。而所謂的松柔,就是身如流水,松軟堅韌,有流動的感覺。
當你將身體練出水意來,有了流動的感覺,內(nèi)勁自然就有了。
丹田是勁力之源,眉心是意識之源!腹部丹田管一身之發(fā)勁,而額頭眉心總領一身之意氣,兩者缺一不可。否則,有眉心之意,無丹田之力,心到意到,力卻不到。而有丹田之力,力到意與心卻不到,一身散亂之力,也不可能有大的作為。
橫拳走空 占中不讓
猴蹲身帶縱意,身體是一個縮彈的動作,就好像皮球一樣,一落即起,起手橫拳。
但宮藤正茂卻是打慣了實戰(zhàn),經(jīng)驗極豐富的搏擊手,他一拳走空,立刻往后退步,同時一拳擊出。
起手橫拳要求手借身勁,手身同起。
起手橫拳一出走空,雙手如輪往前侵撲,同時后面的右腿立刻屈膝走腳,就起了刮地風的勁,往前趟掃而出。
這一手拳,在戴家拳中,就是一把橫拳。橫拳有句訣,就叫輪行壕溝,占中不讓!意思是手臂占了中線,就不能讓出去,手臂不能收,一收就讓出了中線,對方肯定就進來了。但手臂已經(jīng)出去,要再發(fā)力打人,自然得屈臂蓄力。
那怎么辦?所以就手臂占中不動,直接以身法進,進身的同時,手臂就在原地屈起來。這就是身子追著手的意思。
手隨身子的話,手臂自然就要收回,這樣就給對方騰出了進攻的空間。所以才講身子隨手,手占位不放,身進手屈蓄力,就是戴家拳輪行壕溝的一把橫拳。
橫拳進身 車行如風
橫拳進身,卻講一個車行如風之勢,進身時雙手有一個曲體沉墜之意,為什么要這樣,這是低進高退的原則。
進步要低,是因為進的時候,護身要嚴。怎樣才能護身嚴,肯定就要縮小受擊面積??s小受擊的面積,那自然只能將身體降低了。
戴家四把的這一手橫拳前的步子,就叫車行如風,取橫拳輪行壕溝之引伸義。
這一把拳降下去,是有一個軌跡的,就是沉墜向?qū)Ψ降母构蓽咸帯6译p手呈三角狀伸在體前,沉墜時就正好封了體前的三角面。
身體下墜,對方上面的拳頭自然走空,要防的就是下面的腿。
也就是在這輪行如風的一進步中,上面讓開了,下面封住了,對方無論腿手都是打不中自己的。
而車行如風的步子,是一個小箭竄。
步法的走法,同過步箭竄是一樣的,只不過步小勁蓄,走得不那么猛。
太極奸 八卦滑 最毒不過心意把
心意六合拳是短打拳法,戴家拳譜講“若要打得美,嘴對嘴!”
戴家打的是貼墻掛畫的勁力,一個上下的捧勁兒。把對方像一副畫一樣掛在墻上去。
太極奸,八卦滑,最毒不過心意把!
太極走圓,如摸魚;八卦走橫,如推磨;形意走直,如捉蝦!心意拳作為形意拳的前身之一,也是發(fā)進退短促的抖顫勁兒。
由前輩對這三家拳的形容,我們就可以知道,太極、八卦都有找敵背我順之勢的原理。在一接手間,身體擰裹,給對方一個橫勁兒,閃空對方的同時,用靠將對方打得斜向前方。
架式對接 七星皆凸
心意拳的打法是架式對接,用一個科學的拳架同對方的拳架相結(jié)合。是七星并進的打法,在拳架對撞的過程中,一身七拳,頭肩肘手膝胯腳,七處齊發(fā)。
人同人撞在一起,總有凸有凹,心意是七處皆凸,肩靠、肘頂、拳打、頭撞、胯合、膝進、足趟七處勁力皆是飽滿的。人同人拳架一撞,同時凸出的。就撞在一些,而我凸敵凹,就吃進去,在落走的一瞬間,就將人打了。
注意看過心意拳練法的人都能看到,心意拳起足就趟,那里有腿那里去!而且進腿如楔。低進中帶著撬杠般的起勁兒,腿與腿一較勁,必然將對方連根拔起。
這就好像兩個物體相撞。一個是三角形,即穩(wěn)當,與另外物體的觸點又低。于是。倆個物體一撞,重心高人必然傾倒。
而心意拳的膝永遠是有一個從趟走變虎步的過程,就是低處一進腿,必然有一個膝蓋前頂,屈步如弓的動作。這就是膝蓋的頂法了,腿腿相交,膝蓋一頂,也是一打。
當然,也有直接的金雞獨立式的明顯膝打。
心意拳腳趟進,落地時。有一個擰腳送胯的動作,這就是胯打。
這一落步,內(nèi)胯有一個自然的掛滾的動作,當撞上對方內(nèi)胯時,這個動作就能給對方一個與身體重心線垂直的力。將對方撞出去或掛住,讓對方不能變勢。
而內(nèi)胯掛滾時,外胯自然是一個離心運動,如同魚打挺一般,如果撞到對方身上,自然也能將對方撞出去。
其他的肩肘手頭。都有相應的動作,而且,也都是在每一次拳架身法中同時體現(xiàn)的。
所以心意拳更像是撞拳架,拳架放對地方,基本對方就出去了。
侵步站 火燒身
老人常講,熊出洞,虎離窩,侵步站這一站,就要將火燒身之意提在心間
在這一個站勢中,熊出洞是形,護胸抱腹、豎項藏頜;虎離窩是意有驚惕之心;而侵步站就是火燒身之意提在心間的意思,有風吹草動、見動就撲的味道
拳訣: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
對方一動,你如果要看清來勢,然后再做出判斷,于反擊過去,估計你早被人打死了。拳打以勢贏人,這個勢是拳架,護身嚴,勁蓄飽的拳架子;狹路相逢勇者勝,不慮而出才能占先機,火燒身之間正是如此。
對方剛一有動意,你拳架抱好就出去了。對方攻勢未成,你已經(jīng)進身,他的進攻招式,就被你活活地憋死了。
所以人才說,拳貴交意火燒身。
內(nèi)外門
拳分內(nèi)外門,內(nèi)門是指雙臂中間,當膛一條線,可能會被直接攻擊的要害部位,主要是眼、鼻、頜、咽、心、腹、陰以及雙軟肋。
外門則是指雙臂的外側(cè),容易被直接攻擊的要害部位主要是后腦、肋、腎。
走內(nèi)門雙方打面對面,拳差一線論生死就是指這里,這里打一個搶先所以一般說搶膛,就是指這些地方的打擊。
走外門又叫走側(cè)跤,是以弱勝強,避實就虎和走跤打靠的地方。
束身閘氣
戴家拳丹田功束身閘氣,是可以一直在束中加勁。
每吸一口氣,肚皮就鼓一份,腹直肌發(fā)力的力距就長一分
而腹直肌的發(fā)力力距每長一分,展勁兒就要大上一線,就根本不用算難以言喻的內(nèi)勁什么,僅從物理力量上來說,力量就要增一分
丹田功的內(nèi)功性特點,先不予討論,僅從物理性上來說,翻卷丹田,就等于在小腹中加了一個無形的杠桿兒
力發(fā)于根,形于胯,所以腿胯之間的聯(lián)結(jié)點,就是這個杠桿的支點;力主宰于腰,翻襠過背,基本上就匯合在背上,最后傳導到肩頭時,腹部由卷向外滾,其他的肌肉群不說,這時主要由腹直肌用力,腹直肌到背的這段距離,就是杠桿的力距
丹田如球就是將腹直股鼓起來后的物理特點,這樣腹直肌到背的這個圓球的直徑越長,發(fā)力就越大。這個只是用這種體態(tài)所形成的物理力學特點來解釋的,并不涉及精氣神力這結(jié)內(nèi)勁的討論。
打前算計 打時無忌
這天下,從來都是強中自有強中手。
一個人對自己自信是對的,但以為自己天下無敵,那就是不是自信,而是自大了。
你根本不知道對手是什么樣的人,就敢保證自己一定能打贏對方嗎?有人說,練武之人,瞻前顧后,遲早被人打死!這世上估計再沒那一句比這更二逼的話了。
好像練武的人都是白癡和弱智一樣。
要是這么說,當年中國傳統(tǒng)武術(shù)早就該全部滅門絕種了。
八國聯(lián)軍入北京時,牛逼如程庭華前輩,還不得殺一刀就走。結(jié)果一次沒走利索,就被排槍打死在門樓子上了。
練武人動手之前,肯定是要將事情算計清楚。
所謂的不瞻前顧后,指的是比武動手的當時。
因為倆人行場過步,一動上手,心思不純,肯定是死路一條兒。
但做事之前,該不該動手,怎么動手,這種情形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設計對了,比武前就能造成一種敵背我順的態(tài)勢,比武中焉能不占上風。
當年董海川前輩的得意弟子煤馬,厲害不!但還不是被人一掌打塌了胸。武道江湖。永遠活的是個智慧,不可能是一批沒腦子的二愣子,橫行江湖數(shù)十年。
猴背山
猴背山,猴背如山旋靠肩。是用背部打人的招法。
拳術(shù)陰陽勢,從來無定法!用背打人,本就是險中求勝之處。一勢猴背山。就是用后背撞,后肩搖打。打得是個出奇不意,憋死好漢一身勁的巧妙。
心意拳最厲害的地方,不是手把肘腳膝,而是身勁胯靠!他就是要將胯靠身力,練出同手一樣的加速度和顫抖勁來。
按照物理學沖量等于速度乘以質(zhì)量的公式,當身體擁有同手一樣的速度時,那出來的勁,將是手勁的上百倍。因為身體這個大拳頭的質(zhì)量在那里放著呢。
但這個沖量也有限制,就是因為身體發(fā)力的距離極短,沒有手臂的發(fā)力力距離長。
力距對這種力量的運用是種限制,所以才有若要打得美,還得嘴對嘴的說法。因為只有貼進身體,人的身勁才能發(fā)揮作用。
眼法四重
眼法分四重,一重為疾!就是眼快,反應快。可以做到以手應手,你出手,他就能迎住你的手;你出腳,他也能迎住你的腳;甚至有些變態(tài)的,遠處射來一箭,他也能一伸手拿住。
這種人一般都號稱快手!但往往是天生反應敏捷之人,不是僅僅憑你練就能練出來的。
眼法的第二重為感,與人交手,他不看對方的手,而是緊盯著對方身體的某個部位。從對方這個部位的不同變化中,來感知對方的肢體動作,從而能做到趁敵于時。
一般的部位是頭或肩。
看頭之法一般為:頭俯出拳,頭仰出腿。頭沉進步;而看肩之法則是:拳打兩肩乍,腳踢往外趔。據(jù)說也有看胯之法,不過,具體內(nèi)容不詳。
這種以身體間架樞紐為機竅,通過長期觀察,對人體的運動模式,形成一種可以預感的本能。往往能在對方動意出的同時,以小身法截大身法,設圈做套。將對方誘住。
而眼法的第三重為截!
與人交手,以目注目,能從對方眼神的變化中。感覺對方的欲動之機。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做到,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先動。
就是從眼神的變化中,一旦發(fā)現(xiàn)對方要進攻自己時,立刻就先攻過去。
此時,對方攻意初成,正要發(fā)動。整個身體都已經(jīng)形成發(fā)動設想好的攻勢的態(tài)勢,你卻突然出動,一下就能打到對方思想的空白處。
打個比方,就好像兩軍對陣,對方剛根本你的隊形。下達了攻擊變陣的指令。
指令剛傳到將軍們那里,正調(diào)隊執(zhí)行,你此時突然就發(fā)動了進攻,對方先下達的指令就自然做廢了,處于軍令的空白期,各部軍隊。只能各自為戰(zhàn)了。
這種情形,在武術(shù)中屬于高境界,就是知拍!知拍任君斗,就是這個意思。
這三重眼法之說,在心意**拳中,全部概括為截手截心截面截身截言之說。
而第四重眼法為威!森森然目光如虎,湛湛然目光如龍,目之所注,攝人心魄。就是目光中帶有威壓之勢,一瞪眼,別人就好像見到老虎一樣,心里發(fā)怵。
這人心里一發(fā)怵,就壞了。
俗話說,進步不勝,必生膽寒之心!人心中一怯,交手肯定要吃虧。
在李仲軒前輩《逝去的武林》中,對于薛顛的功夫,描述是達到了神變,動手時變臉做色,有如瘋魔。薛顛是名人,離咱普通人太遠。
常聽老輩人講,過去陜西戶縣泰鎮(zhèn)的宋清河先生,當年不管和人聊天,或者一個人獨處時,尤其坐著的時候,會時不時的有一個習慣性動作,就是突然變臉變色,渾身一個緊湊,像是靈蛇驚變,又像是猴子落入滾油一般,手在眼前有一個捏東西的動作,咽喉里發(fā)出一個低沉的哼音。
而往往這個時候,老宋師的臉上表情讓人毛骨悚然,眼睛光氣特別,眼神森殺的很,他一瞪眼,娃娃們都能嚇的哭了,一般人看著就怕,還交什么手?
人眼神相視,其實很多時候,是心靈的較量。
心靈強大的人,在眼神對視中,才能不落下風。
武術(shù)訓練,恰好可以通過對體魄的鍛煉,對意志的磨煉,強大人的心靈。
用刀三法 突刺最快
刀法分為掃、劈、撥、削、掠、奈、斬、突八法,但如果不分這么細的話,其實就是刃法、尖法和把法。
所謂刃法,就是用刀刃傷敵的方法,如掃、劈、削、斬、奈之類的。
而所謂尖法,就是刀尖傷敵的方法,就是一個突刺之法而把法,就是翻刀獻把,用刀柄順勁翻轉(zhuǎn)的傷人方法這都是傷人之法,防守的方法,就多了。
最快的刀法,不是刃法劈削,而是尖法突刺。
二人相對,刀長三尺,尖就離對方近三尺,所以突刺肯定是最快的但為什么并沒有一門刀法,只練突刺?這就是因為突刺雖然快,但刀的劈削卻可以以橫破直。
也就是刀尖往前突刺時,由于杠桿原理,最容易受橫力影響。
稍微被人一撥弄,就會偏離目標而且,會接刀的人都是用刀鍔部來接刀的,這樣一來,你的刀尖被對方撥弄開的時候你的刀尖偏離方向,對方的刀尖卻接近了你,往往正好被對方打了一個防守反擊。
手上速度
老輩人常說,力起于腿,匯于腰,發(fā)于肩,形于手!腿是支撐點,沒有腿做支撐,力量就沒有來源;匯于腰,就是將腿的反勁兒,丹田的翻勁兒,驚尾閭的顛米過背勁兒,都匯在一起;發(fā)于肩,就是發(fā)勁在肩部的運動,形于手,就是表現(xiàn)在手上……”
這里面并沒有說,力發(fā)于手!為什么不說力發(fā)于手,就是因為發(fā)勁確確實實不在手上,手發(fā)勁,是比較慢的……內(nèi)家拳都講放松,怎樣才是放松?放松的意思,就是勁不在手上……
勁由肩頭子發(fā)的,不是手發(fā)的,要比手發(fā)勁快得多……
就好像人拿棍子打人一樣,不過,肩頭相當于人的手,而手臂相當于棍子……
手舞棍子,手移動一寸,棍頭移動三尺,那么在同樣的時間里,棍頭的移動速度,就是手移動的三十倍,
肩如手,臂如棍,如臂使指!
肩頭發(fā)勁形于手上,機械的傳動。
所謂抖絕勁及翻弓斷弦勁。
心意之快 懸餌而候魚至
天下武功,無堅不摧,惟快不破!練得再硬的功夫,沒有打不進去的,但武行人只要秉承一個快字,就能制人而不制于人。
心意拳,或者說是傳統(tǒng)武術(shù)的快,并不僅僅是指手腳身法的絕對速度,而是包含了占先與算計在內(nèi)的一種相對的快。
就好像你的拳頭快,但我的手就在你臉邊,你身剛動,我手就到你臉上,這是距離差異帶來的一個快字!就好像以肩為手,以臂為棍棒,肩一動,手即至這種利用杠桿位移的物理特性,帶來的一個快字!就好像截心截言截意等拳在意先而帶來的一個快字。
而心意拳里,還有一個快字。
拳打三節(jié)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勝人不見手。
這就好像,一般人打人,都是手格拳打,一來一往之勢明顯。
但心意拳卻講究七星并進,打即是顧,顧即是打。為什么能有這樣的說法,就是因為他是打顧合一的,手撥手的同時,膀子已經(jīng)隨著撥意進去了。撥開了,也打入了,幾乎是同時進行的,這樣也會比別人快。
所以說硬打硬進無遮攔,手腳齊到方為真!其實不是無遮攔,而是遮攔即打,打即遮攔。所以,心意拳師往往見之如好婦,奪人如猛虎,一動一靜之間,氣勢截然不同。
四梢驚而五行醒,神意奮而火燒身,其功其法,如頑石投深井,一聲響中水花濺,霹靂聲中氣當先,一枝動處百枝搖,渾身上下皆是拳!
這個快字,以架為本,以迎為先,所以不追不趕,敵自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