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讀者在觀看電視劇時,總是能看到一幕熟悉的場面,即某人犯了大罪被官府緝拿,接著此人避無可避,只好投身寺院落發(fā)出家。從此以后,此人的罪過似乎就一筆勾銷了??墒鞘聦嵳娴氖沁@樣嗎?古代出家做和尚能逃脫制裁嗎?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提到出家,就不得不提兩個最著名的人物,他們便是《水滸傳》中的魯智深與武松。魯智深原名魯達,原是一名提轄官,因為幫助金翠蓮父女脫難,才一怒之下三拳打死殺豬賣肉的鄭屠,從此之后過上了逃亡的生活。
在機緣巧合之下,魯達投奔了迎娶金翠蓮的趙員外,而趙員外建議魯達去五臺山出家,這才有了后來的魯智深。
武松與魯智深的境遇雖然不同,但是人生軌跡也算是殊途同歸,在武松大戰(zhàn)鴛鴦樓后,便巧遇孫二娘夫婦,二人將武松打扮成頭陀,使其成為了一名行者。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二人出家之前,趙員外和孫二娘都提到了一件東西。它是什么呢?我們一起看原文,趙員外:“我曾許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買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個心腹之人了這條愿心。如是提轄肯時,一應費用都是趙某備辦。委實肯落發(fā)做和尚么?”
孫二娘:“今既要逃難,只除非把頭發(fā)剪了,做個行者,須遮得額上金印。又且得這本度牒做護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卻不是前緣前世?”。
文中二人都提到了“度牒”,(趙員外給魯智深一個現(xiàn)成的度牒,而孫二娘給了武松一個假度牒)。度牒其實是古代出家人的身份證明,也就相當于官府頒發(fā)的“出家許可證”。只要有了度牒,才能算正式的和尚,如果沒有度牒作為證明,便成了地地道道的野和尚。
此時有讀者會問,《水滸傳》中的魯智深與武松在出家以后,看似都平安無事,并且沒人再追究其相關責任,難道他們真的可以將以前的“事”一筆勾銷了嗎?
其實小編可以很嚴肅的告訴您,此事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簡單,因為出家人雖不問紅塵俗世,但是也要遵守塵世的規(guī)矩,甚至官府對他們的管束力要比普通人嚴苛很多。
一般來說,和尚作為出家之人,其自身修養(yǎng)與道德品質(zhì)都會被上綱上線,一旦出現(xiàn)瑕疵,立馬會招來流言蜚語,而和尚膽大妄為,所受的刑罰自然會較普通人更重。
況且宋代官府對于出家人的名額把控也十分嚴格,這也是為何武松與魯智深二人出家時必須準備度牒的原因了,畢竟沒有“出家許可證”,即使剃光了頭發(fā),也會在日后的清查中也會被識破。
正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用最基本的道德水準來判斷,犯事重犯,只要一狠心剃度出家做了和尚,就能逃避法律的制裁,肯定是不可能的。這是皇帝佬不希望看到的,故此從統(tǒng)治者的角度來說,出家做和尚的方式不可能存在。
除此之外,從武松等的角度來看,出家做和尚逃責的說法也不成立。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在我國的任何朝代,僧人的數(shù)量遠遠小于普通人的數(shù)量。即便是行走在大街上,僧人也會因為穿著打扮與眾不同而被眾人多看幾眼,這無疑增加了自己暴露的風險性,因此選擇做和尚逃責,絕對是愚蠢的辦法。
由此來看,武松與魯智深二人選擇出家,是完全不可信的,施耐庵在此處的描寫根本不符合常理。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文學大家,對于古代的僧侶制度肯定了然于胸,也不可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那作者安排武松與魯智深二人出家的用意又在何處呢?其實,這些都是作者的刻意安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