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六吉堂▲ 點擊“六吉堂”關注公眾號
張錫純論溫病 丨作者 / 蓮花笙
這是六吉堂第50篇原創(chuàng)文章
《傷寒論》曰∶“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語難出?!贝酥倬罢摐夭≈峋V。
但是提綱雖然很詳盡,但是卻未列出治溫病之方。但詳盡掌握傷寒論的條文,可知《傷寒論》中,原有治溫病方,只是因為語法的不同,容易忽略而已。
61條∶“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span>
這條的意思是此證既然發(fā)汗后不解,必是用辛熱之藥,發(fā)不惡寒證之汗,即溫病提綱中,所謂若發(fā)汗已也(提綱中所謂若發(fā)汗,是用辛熱之藥強發(fā)溫病之汗)。其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即溫病提綱中,所謂若發(fā)汗已,身灼熱及后所謂自汗出、多眠睡、息必鼾也。睡而息鼾,醒則喘矣。
此證既用辛熱之藥,誤發(fā)于前,仲景恐怕醫(yī)者見其自汗,再誤認為桂枝湯證,故特戒之曰∶不可更行桂枝湯,而宜治以麻杏甘石湯。此節(jié)與溫病提綱遙遙相應,合讀則了如指掌。所以可見麻杏甘石湯,誠為治溫病初得之方。
張錫純根據《內經》、《傷寒論》將溫病分成五種類型:
一為春溫。其證因冬月薄受外感,不至即病。所受之邪,伏于膜原之間,阻塞脈絡,不能宣通,暗生內熱。待至春日陽氣生發(fā),內蘊之熱,原有萌動之機,而又外感風寒,體內陽氣外出抗邪,則陡然而發(fā),表里俱熱,這就是《內經》所謂“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的具體表現(xiàn)。具體治療發(fā)放,宜張氏自擬涼解湯。熱甚者,治以寒解湯。有汗者,宜仲景葛根黃連黃芩湯,或以張氏和解湯加生石膏。
二是暑溫,其熱尤甚。初得即有脈洪長,渴飲涼水者,宜投以大劑白虎湯,或張錫純仙露湯。
三是風溫。外感之氣已轉而為溫,故不名曰傷寒、傷風,而名風溫,即《傷寒論》中所謂風溫。但其證有得之春初者,有得之春暮者,有得之夏秋者,當隨時根據寒熱,參以脈象,而分別治之。若當春初秋末,時令在寒溫之間,初得時雖不惡寒,脈但浮而無熱象者,宜用清解湯,加麻黃一二錢,或用仲景大青龍湯。若當暑熱之日,其脈象浮而且洪者,用涼解湯,或寒解湯。若有汗者,用和解湯,或酌加生石膏。
四是濕溫。其證多得之溽暑。陰雨連旬,濕氣隨呼吸之氣,傳入上焦,窒塞胸中大氣。因致營衛(wèi)之氣不相貫通,其肌表有似外感拘束,而非外感也。其舌苔白而滑膩,微帶灰色。當用解肌利便之藥,俾濕氣由汗與小便而出,如宣解湯。仲景豬苓湯去阿膠,加連翹亦可用。至濕熱蓄久,陽明府實,可治以白虎加術湯?;蛘咭园谆曰字福只蛞陨裁状?。
五是溫病內虛。“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其證即寓于風溫、春溫之中。因為內虛之人,易受外感,而陰虛蘊熱之人,尤易受溫病。所以無論風溫、春溫之兼陰虛者,當其發(fā)表、清解、降下之時,皆宜佐以滋陰之品,若生山藥、生地黃、玄參、阿膠、生雞子黃之類均可酌用,或宜兼用補氣之品,若白虎湯之加人參,竹葉石膏湯之用人參,誠以人參與涼潤之藥并用,不但補氣,實大能滋陰也。
六吉堂:倡導天人合一中醫(yī)生活
關注中醫(yī)六吉堂
來自秦嶺深山的民間中醫(yī)平臺
每天5-10分鐘
分享經典中醫(yī)理論及臨床驗案
中醫(yī)外治秘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