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山村的蝶變
“大路三尺寬,小路難登攀,種地不打糧,吃水難上天,潮濕窯洞住,輩輩窩窮山?!边@是三十多年前山口村的真實寫照。如今的山口村,“路寬筆直水泥鋪,綠樹成蔭花錦簇,幢幢小樓好景致,人人臉上笑春風?!蔽羧针y登大堂的“丑小鴨”早已破繭成蝶,悄然變成了“全國文明村”“河南省衛(wèi)生村”“河南省五個好黨支部”“濟源美麗鄉(xiāng)村試點村”。成為濟源市名副其實的小康村、明星村。談起村里的變化,村黨支部書記——已連續(xù)四屆當選五龍口鎮(zhèn)山口村黨支部書記的黨傳齊說,山口的發(fā)展就是一部血淚史,一部奮斗史,就是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沒有改革開放,沒有鍥而不舍愚公精神的代代傳承,山口村是發(fā)展不成這個樣子的。山口村地處太行山上。全村6個居民組,250戶,905口人。三十多年前全部住在四面環(huán)山的深溝兩側,窯洞低矮潮濕,道路崎嶇狹窄,許多人一輩子都沒離開大山。由于環(huán)境差,村民們過著“起早貪黑忙奔波,輩輩還是窮山窩”的苦日子。每年人均收入不到100元。吃鹽舀油都靠砍小椽下山變賣來換,種的地更是典型的望天收。因為村地勢較高,水源不足,過去村里人吃水都要跑到5公里外的一個小山泉邊拉水、擔水或吃儲存的雨水。蓄水池存的雨水,時間長了就生小紅蟲,村民們只好過濾了以后使用。世世代代,因為缺水,山口人吃盡了苦頭。因為沒水,人畜吃水困難重重;因為沒水,種地收入了了;因為沒水,外村姑娘都不愿往這里嫁。看到鄉(xiāng)親們焦急的眼光,支村兩委干部決定用打井來解決水的問題。這可是破天荒了,自古以來還沒聽說過山口能打出井水來??伤麄兙褪遣恍胚@個邪!沒有資金,全村老少爺們勒緊褲帶籌。沒有技術,村干部就帶領群眾摸索著自己干。在一次打井時,兩個村民一不小心,掉進了60多米的深井里,差點丟了性命。一個把腿跌折了,牙磕掉了好幾顆;一個身上被戳的傷痕累累,鮮血直流。這次歷險,全村人并沒有被嚇倒,相反也更堅定了打井找水的決心。就這樣,在河南省水利廳、濟源市水利局的幫助下,前后經歷十多年,打了十幾口井,最后一口井一直打到180多米,山口人終于看見了清水。通水那天,全村像過節(jié)一樣載歌載舞,村民們自掏腰包買的鞭炮,把寂靜的小山村崩的鬧翻了天,好多老年人喝著清涼涼的水,哭著、笑著、喊著。山口人徹底告別了沒有井水吃的歷史。
解決了吃水難問題,村干部們把目光投向了穿村而過的207國道,他們敏銳捕捉到,這可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fā)展好機遇。俗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路通,財門開,不請,財自來。這里又是晉煤外運的咽喉要道,加上山西境內的路況較差,一遇雨雪天氣,不是堵車,就是車上不去,如果在國道邊開個煤炭轉運站,不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嗎?況且國道邊還有村里大量的閑置土地。開煤場絕對賺錢。這么好的商機為什么不抓呢?說干就干。不料全村黨員代表大會上,支村兩委的提議遭到了許多村民的激烈反對。他們說,山口村本來地就少,雖然貧瘠,可這幾畝地好歹也是我們養(yǎng)家糊口的唯一希望??!如果干煤場不賺錢,地也不能種了,讓我們喝西北風??!面對這種局面,支村兩委干部并沒有退縮,他們一次次地召開黨員代表會,一遍遍地做群眾思想工作。最后,決定先由村集體辦一個煤場,通過實際行動來引導大家。煤場經營第一年,盈利十多萬,第二年,二十多萬。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看到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村民們的觀念發(fā)生了轉變,開煤場的人越來越多了。山口村也成為輻射南方多省的豫西北、晉東南最大的煤炭中轉市場。煤炭銷售的高峰時期,山口村大大小小的煤場一下子開了近二百家,全村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搞起了煤炭生意,當起了老板,村民的人均收入由原來的每年三四百元一躍上升到四五千元。靠著煤炭轉銷,山口人掘到了邁向小康的“第一桶金”,煤炭轉銷成了村里集體經濟發(fā)展的源泉。自此,山口村家家有生意,人人有事干,從此腰包漸鼓,走上了富裕道路。
煤炭轉運無異能賺錢發(fā)財,但隨著國家煤炭市場的管理加強和環(huán)保綜合治理的嚴格要求,山口村賴以生存的煤炭市場岌岌可危,被大環(huán)境淘汰是遲早的事。新的發(fā)展出路在哪里?山口村緊鄰五龍口景區(qū),依托景區(qū)發(fā)展旅游業(yè)說不定就是一條出路。經過出外參觀學習及反復開會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靠山吃山發(fā)展旅游才是山口村發(fā)展的根本出路。隨后,村里抓住國家小流域治理的大好時機,通過群眾集資和上級補貼,投資500余萬元在景區(qū)修建了長140余米、高50余米的攔水大壩。這不僅使景區(qū)變的山清水秀,風光宜人,還進一步改善了土地灌溉、人畜飲水問題。隨后又投資150余萬元重修了香巖寺。投資40萬元硬化、綠化了景區(qū)道路。隨著旅游業(yè)投入的不斷加大,到景區(qū)游玩的游客也越來越多,不少村民依托景區(qū),開起飯店,賣起了猴食、旅游紀念品,村民們不用出去打工,坐在家門口就能賺上錢了。
2011年,干了三十多年的老支書黨可華因為年齡和身體疾病等原因,他把接力棒交給了剛從濟源市五龍口鎮(zhèn)農商行內退的副行長黨傳齊身上。53歲的黨傳齊,在農商行摸爬滾打了幾十年,他深知農村工作的艱難,但全村近千雙熱辣辣期盼的眼睛都盯著他,讓他根本無法考慮自己舒適安逸的退路。他毅然決定回村工作,用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家鄉(xiāng)的面貌。上任伊始,黨傳齊在村里村外轉了幾天,他發(fā)現(xiàn),困擾山口村發(fā)展,制約山口村瓶頸的,依然還是水。前幾年打的那口一百多米深的水井,已日漸枯竭,出水量很小。好多村民吃水只能靠儲存的雨水,有的跑到山下拉水,有的甚至掏錢買桶裝的礦泉水。生活用水尚且如此,工業(yè)用水就更無從談起了。他決定帶著大伙們重新開始找水源。山口的發(fā)展史就是一個坎坷崎嶇找水的血淚史??!沒有哪個村能比山口村更懂得水的珍貴的。黨傳齊一頭扎進山里,他跑了一年多,鞋子都磨爛了好幾雙,最終在太行山里發(fā)現(xiàn)了一眼清泉。2013年5月,他多方籌資50多萬元,又帶領全村200多人自帶干糧義務勞動了半個月,終于鋪設成了一條1萬多米長的引水管道,解決了群眾的吃水難。但好景不長,第二年大旱,山泉斷流,村民吃水又陷入困境。對此,黨傳齊并沒有被挫折嚇倒,他發(fā)誓,一定要想方設法找到水源。在市鎮(zhèn)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黨傳齊又帶領群眾開始打井了,歷經兩年,2016年終于打出了一眼400多米深每小時能出60噸的水井,徹底解決了村民的吃水老大難問題。600年來山口人吃水難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創(chuàng)造條件讓所有的村民都致富,小康路上一個都不少。在全村絕大多數(shù)農戶都富起來的同時,黨傳齊針對村內少部分缺乏資金沒有經商能力的農戶,及時抓住市、鎮(zhèn)兩級政府對興建養(yǎng)殖小區(qū)有貼息貸款和獎勵的政策機遇,積極動員這些農戶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村內專門拿出50畝土地設立養(yǎng)殖小區(qū)。為減少這些農戶的投資,村里承諾養(yǎng)殖戶賺錢后再定承包費,并保證水、路、電三通。這些優(yōu)惠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戶的積極性。目前發(fā)展了近30戶,帶動了50多人創(chuàng)業(yè)。此外,針對山口村緊鄰五龍口風景區(qū)的優(yōu)勢,黨傳齊審時度勢,決定依靠景區(qū)做文章,不能端著金碗討飯吃。要揚長避短來富村富民,一定要想方設法把出去打工的村民拽回來家門口就業(yè)。2016年,村里投資150余萬元,建成了占地30多畝的停車場,專供到山里游玩的游客停放車輛。僅此一項,村集體一年就增收近百萬元。這不僅給村里帶來了財源,還實現(xiàn)了15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了業(yè)。201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2.5萬元,村集體收入150余萬元。為改變村里孩子上學難問題,他們又把目光盯上了孩子教育。通過群眾集資和爭取上邊扶持,共籌集500余萬元修建了配套設施齊全能容納1000多人的全省一流小學,徹底解決了孩子們上學難問題,又吸引周邊縣市的孩子也來就學,該學校被濟源市教育局命名為“五龍口鎮(zhèn)實驗小學”。此外,村里又專門購置了音響設備用于活躍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天晚上的廣場舞、交誼舞絕對不亞于城市的休閑娛樂生活。另外,村民每年還自發(fā)辦起了“春晚”,吸引了周邊好多人前來觀看。文明創(chuàng)建如火如荼,連續(xù)多年的“好婆婆”“好媳婦”“好子女”“五美家庭”的評選,更是把這種氛圍推向了高潮。
水有了,轉銷煤炭、旅游、運輸也都賺錢了,不出家門也都就業(yè)了,吃、喝、穿、花不愁了,山口人這下該滿足了吧!“不” ,山口村黨支部書記黨傳齊如是說:“富裕后的山口人,永遠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他們過去窮怕了,所以危機感十足,不折騰點啥,他們都睡不著覺”。山口村的發(fā)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省、市有關領導多次來山口考察。2015年2月28日,山口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稱號。多年的勵精圖治,使山口村黨支部多次榮獲市、鎮(zhèn)“優(yōu)秀黨組織”稱號,后又多次被省委命名為“五個好黨支部”光榮稱號。榮譽只能代表過去,勇立潮頭才不會掉隊。黨傳齊又帶領一班人把目光投向了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他們圍繞“四美”鄉(xiāng)村要求,在通往景區(qū)道路兩側規(guī)劃了建設面積10000余平方的游園綠地工程。已栽植各類苗木2500余株,鋪設草坪6000余平方。還因地制宜,利用山區(qū)野生葡萄的資源,投資30萬元在村內主要街道建設了1000多米長的綠色葡萄走廊,預計每年增加群眾收入15余萬元。在搞好村莊綠化提升的同時,又爭取上邊資金400多萬元,規(guī)劃建設了村污水管道處理系統(tǒng),實施了全村雨水污水分流。與此同時,投資15萬元,對村便民服務中心大廳進行了配套提升;投資10余萬元,打造了村黨建主題游園;投資70余萬元,建成了村幸福園;投資20余萬元,新建村衛(wèi)生所。實施了停車場擴建,商業(yè)網(wǎng)點配套以及村“一荒變四園”,廁所改造等工程。還計劃利用老村石窯、荊浩紀念館等,開發(fā)窯洞文化,建設山水畫寫生基地以及利用村內有畫猴傳統(tǒng)的優(yōu)勢打造“中華畫猴第一村”。如今的山口村,簡直就是一幅美麗的新農村畫卷。一株株松樹蒼翠欲滴,一片片青草生機盎然,一排排房屋整齊劃一,美麗的村莊在大山的映襯下,宛如一顆熠熠閃爍的璀璨明珠鑲嵌在太行山腳下。揚帆起航正當時,闊步前行滿眼春。山口,那個曾經貧窮落后的小山村,現(xiàn)在已經蝶變的讓我們刮目相看了。從文盲遍地到會珠心算的娃娃,從跑坡砍柴到開煤場、辦旅游,從沒水吃、被水困到引水來、發(fā)水財……這一步一個腳印的變遷中,始終折射出不屈不撓鍥而不舍的愚公精神。那種超越常規(guī)的思維,那種窮則思變、富而思進的視野,似乎在向我們證明一個道理:在新農村的建設中,成功應該屬于開拓者,勇立潮頭才能贏得財富。我們相信,在優(yōu)秀黨支部書記黨傳齊的帶領下,秀美的山口村一定會再次譜寫出一份無愧于時代的壯麗篇章。郭紅文,河南省濟源市人,就職于濟源市五龍口鎮(zhèn)人民政府,職場老兵,文壇新手。有文散見于《濟源日報》《濟源文學》《大河文學》《金石文學》《寧古塔作家網(wǎng)》《當代精英文學》《中州作家》等媒體。其中《情系黃河灘》獲得濟源市首屆“黃河情”征文大賽一等獎;《買房》獲得黑龍江省寧古塔市年度小說文學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