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集寧南站的歷史,還要追溯到清朝末年民國初期。1909年10月2日由中國人自己勘察、自己設計、自己施工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北京至張家口的京張鐵路正式通車。1921年京張鐵路延伸至綏遠(今呼和浩特)并通車,當時稱為平綏鐵路,也就是現(xiàn)在的京包鐵路北京至呼和浩特段。平綏鐵路走向從南一直向北,到達平地泉車站后沿霸王河急轉九十度后向西而去。這個平地泉車站就是集寧南站的前身。
民國時期的平地泉車站曾經(jīng)是非常熱鬧的地方。當年大概是來自現(xiàn)在的內蒙古卓資縣(當時稱陶林)的運糧車隊,趕著牛車相隨而行,浩浩蕩蕩,沿著霸王河來到平地泉車站貨場,依靠車站將糧食運往京津等南部地區(qū)。
平地泉車站站房與車站貨場東西相對,只相隔幾股鐵道。車站站房是當時賣火車票和候車的地方。站房設計是中西建筑風格,四周的房檐很長,并用木柱支撐。
在一九四八年解放集寧戰(zhàn)役中,平地泉車站也是重要的戰(zhàn)場,車站前的一座水塔可以作證。中國人民解放軍占據(jù)了水塔這個制高點,與敵人展開了搏斗,后來水塔的小窗口處都是被子彈打的密密麻麻的槍眼。
后來平地泉車站更名為集寧南站,一九五八年前曾歸屬太原鐵路局。呼和浩特鐵路局成立后才劃歸呼和浩特鐵路局管理。當時客運列車很少,每天只有北京到包頭上下行的二趟車次。
隨著1956年1月3日集寧至二連鐵路正式開通,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鐵路國際聯(lián)運正式運營,集寧南站成為內陸通往北疆草原的門戶,也實現(xiàn)了清朝末年民國初期未能實現(xiàn)的從北平通往庫倫的夢想。
80年代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集二線的居民到集寧采購生活用品和就醫(yī)就學人員增多,集寧至二連的列車開始火爆。當年我正在集寧上學,坐集二線慢車回家是非常頭疼的一件事。車上人滿為患,經(jīng)常是從窗戶爬進車廂,超員是常事。
近年來,經(jīng)過多次站改、翻新,集寧南站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但候車面積增加了,售票窗口擴建了,還增設了VIP貴賓廳、自動取票機、自動扶梯、站臺盲道等服務設施。線路改造更加科學合理,改變了客貨混雜、旅客列車到發(fā)線緊張的狀況,有效緩解集寧南站的樞紐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