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家譜”里的那些事
文/陳仲魁
“家譜”一詞,在武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要說清道明,卻又決非易事?!凹易V”,又稱“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guān)系為主體的,以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為內(nèi)容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的三大文獻(國史,地志,族譜)之一,屬于珍貴的人文資料。對于歷史學(xué)、民俗學(xué)、人口學(xué)、社會學(xué)和經(jīng)濟學(xué)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家譜”的出現(xiàn)及其發(fā)展的歷史階段
歷史上自出現(xiàn)“家譜”以來,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形成雛形階段。據(jù)史料記載,它起源于上古時期。但那時的“家譜”,應(yīng)用范圍較小,僅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它的作用僅起到血統(tǒng)上的證明,是為承襲爵位和繼承財產(chǎn)服務(wù)的,它的內(nèi)容也比較單一,僅作為宗脈世系的依據(jù)而已。
二、承襲、充實階段。到了魏晉以后,由于在選官、婚姻,以至社會交往等方面,都要看門第。這樣一來,家譜在政治生活、經(jīng)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強,家譜的內(nèi)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三、功能轉(zhuǎn)變階段。直到宋代,官方修譜的傳統(tǒng)禁例才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的風(fēng)氣隨之興起、興盛。這時的家譜,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發(fā)揮作用,其作用轉(zhuǎn)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譜經(jīng)常被反復(fù)修撰,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四、定型、成熟階段。到了明、清兩代,民間編撰家譜的風(fēng)氣達(dá)到了鼎盛時期,同時也日趨成熟。主要表現(xiàn)在:家譜修撰的結(jié)構(gòu)已基本定型;家譜修撰的范圍逐步擴大,已經(jīng)遍及到城鄉(xiāng)各地、各個姓氏的各個家族;家譜修撰的內(nèi)容也更加詳盡、豐富,以至成為當(dāng)代家譜修撰的范本,非常珍貴。如:清嘉慶二十五年的李家戶鎮(zhèn)魏莊《陳氏家譜》(后排)珍藏本,系由其七世祖、恩科舉人陳清源親筆撰寫并作序,至今留有真跡。在家譜中,詳細(xì)記載了魏莊陳氏從開基始祖陳國士開始,至第九世(部分)的世系繁衍、脈系分支。使后人清楚地了解到,家族中各分支之間的親疏之序、遠(yuǎn)近之別,以及先祖的艱辛與輝煌,足可稱得上是陳氏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家譜”的內(nèi)容
常見的家譜內(nèi)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譜表),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屬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譜表)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名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謚號、姻配等。這些介紹性的文字,長者五六十字,短者僅三五字,實際上屬于人物小傳。第三部分為附錄,有的則以“旁注”的形式出現(xiàn)。如:先后獲取的功名、歷官、品級及歷官地等內(nèi)容。
有些家譜在初“立譜”時,便確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輩份序列,而且事先標(biāo)定字號,輩份清楚,鄉(xiāng)間名之為“排輩”,實則是排資論輩的意思。由于歷史上形成的重男輕女思想,家譜中一般只書男丁,而不書女子,即使出現(xiàn),也只能作為“配偶”的身份。認(rèn)為女孩早晚要出嫁,“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既已出嫁就成了人家的人,沒有必要入譜。初生的男孩在起“大名”時,必須以預(yù)定的某字作為名字的一部分。這個字要放在“三字名”的中間或最末。中間者較為普遍,最末者也不乏其例。如李家戶鎮(zhèn)郎寨村陳氏中的“祿”字輩,老城鎮(zhèn)范莊村孫氏中的“一”字輩,輩序用字都在最末,分別叫陳x祿、孫x一??梢钥闯觯M管各個輩數(shù)層次不一定完全一樣,但卻有著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
“昭穆文化”在“家譜”中的體現(xiàn)
我們說輩份的排列順序就是“輩序”,它屬于“昭穆”的范疇?!罢涯挛幕?,同樣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 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研究昭穆文化,不僅可以使人們加強宗親觀念,增進族人的團結(jié)意識,而且還是一種歷史的記載。它可以讓后人從輩序用字,來推算時間(年代),判斷某一歷史事件,了解某一個地方或區(qū)域的發(fā)展軌跡,對于文化歷史的挖掘和傳統(tǒng)的承襲,都有積極意義。
比如,民國初期老城南關(guān)的《王氏家譜》,就是明顯的例證。老城南關(guān)王氏,是明清時期的“名門望族”,他們的二世祖就是明初名臣、曾六朝為官、官至禮部右侍郎的王士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王氏家譜》中,還詳盡地記載了其祖上的輝煌與榮耀。從王士嘉祖父母開始,至其十六世,先后有7代21人受到皇帝誥封,其中,收錄圣旨原文7道,男性8人,女性13人。再如,要了解王士嘉之長子媳宋氏受誥封的情況,就很方便,只要一看圣旨便知分曉。譜中載有“欽賜三世祖妣宋太君誥命字樣”。原文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夫婦人之大倫,故朝廷推恩群臣,命必及之。爾乃翰林院檢討王玉之妻宋氏,克相其夫,茲特封爾為孺人,祗服榮恩,永光閨閫。(明英宗)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九月初五日頒?!?/p>
由此可見,家譜的功能與作用赫然紙上。這在我縣他姓家譜中,實屬罕見,無與倫比。
“昭穆文化”的含義
“昭穆文化”是我國漢族人輩份排行的文化習(xí)俗?!渡珈搿ぜ澜y(tǒng)》中記載:“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yuǎn)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蔽覈蠹s在周朝時期就出現(xiàn)了“昭穆文化”?!罢涯隆笔枪糯鷮叿执涡蚺帕械姆Q謂。古代宗廟祭祀的輩分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八世……(排列雙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稱為“昭”;三世、五世、七世、九世……(排列單世)位于始祖的右方,稱為“穆”。概括地說就是“左為昭,右為穆”,雙世排列于左,單世排列于右。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fā)展,宗廟祭祀的輩分排列,由“始祖”居中,演變?yōu)橛赡骋坏胤降摹伴_基祖”居中。在祠堂(又稱“宗祠”,俗稱“家廟”、“家堂”)祭祀時,頭座正廳專門用來擺放“神主牌”,“開基始祖”神牌居中,然后按雙世的神牌排列在左方,單世的神牌排列在右方。子孫們也相應(yīng)地按照這一宗法制度排列行禮。
宗廟祭祀是這樣,墓葬中的墳頭排列同樣如此。《周禮·春官·冢人》載:“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這就是說,民間的這種習(xí)俗,源于周朝的列王及其諸侯。隨著族內(nèi)人口的繁衍、分支的增多,每個塋地居中的,由始祖漸漸演變?yōu)楸緣L地的長者,其后按“昭穆”分列,來確定每代墳?zāi)顾诘奈恢?。懂行的人,一看墓地的“向口”,就能分辨出長幼、輩次之序。透過以上可以看出,民間墓葬習(xí)俗中所遵循的,也是“昭穆”分序的宗法制度。
“昭穆文化”在姓名中的應(yīng)用
姓名中的“昭穆文化”,體現(xiàn)在“輩序”的排列上。按宗法制度,宗廟次序,以世系表為依據(jù), 事先規(guī)定好世系輩序用字。為了便于記憶和傳承,大多以聯(lián)語、駢文(四言)、或詩歌(五律、五言排律,七律、七言排律)等形式出現(xiàn),以達(dá)到別父子、遠(yuǎn)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記住自己的輩份,也就知道自己是始祖(一世)傳下的第幾世,以及在宗親之間的上下親疏關(guān)系。輩序用字的聯(lián)語、駢文或詩,在保存和傳承上,大體采用通過背誦熟記在心,在宗祠(又稱“家廟”、“家堂”)里張貼,記載在譜牒(家譜)里三種方式。
凡初生的男丁,須按輩份命名,并及時報族長(或文書)備案。同姓同宗的宗親見面,言明各自輩份,就知道長幼關(guān)系,如何稱呼對方,這樣便于敘宗盟,論族誼。現(xiàn)實生活中,所謂“白頭哥,坐地叔”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即對平輩的白頭老翁,僅稱呼為“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輩,即使上年紀(jì)的老者也要喚其為叔。為了區(qū)別同輩中的年齡次序,除了“排輩份”之外,還要“排號”。古人的名字比當(dāng)代人要復(fù)雜得多,即不但有姓名,而且還有“字”和“號”。如明初名臣、禮部右侍郎王士嘉,姓王,名士嘉,字道亨,號裕庵。但凡男丁,于幼年時取名,成年時取字,名、字均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字和名之間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長輩稱字,以表示禮貌和尊敬;“號”,又叫“別號”、“表號”,可由自己取“號”。在鄉(xiāng)間,對幼時的男丁的小名(乳名),也可由父母酌情而取。如:張栓、留柱(?。?、長生、長順、小爛和、狗剩等。無論“號”還是“小名”,均表達(dá)某種志趣、情感,或者某種愿望。在古代,由于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而在多數(shù)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rèn)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rèn)為是有禮貌的表現(xiàn)。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對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chǎn)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比如,陳氏子女,為已故去的父親立碑,必須書寫“顯考陳公諱××之墓”的敬稱字樣,這便是一種“避諱”直呼其名的表現(xiàn)形式。
姓氏輩序用字的典范在漢族諸多姓氏家族中,運用“昭穆文化”最規(guī)范、最完美、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孔、孟、曾、顏四姓,因有“走遍天下是一家”之美譽。這是因為,上述四姓在全國使用同樣的輩序詩,共50字(50輩)。據(jù)《中華姓氏文化研究》中記載,他們現(xiàn)用的輩序詩如下:
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jì)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孔、孟、曾、顏四姓,分別是孔子、孟子、曾子和顏回的后裔。也就是說,不但孔子的后裔按此字輩譜起名,而且孟子、曾子和顏回的后裔也一律使用這個字輩譜,50輩一輪回,周而復(fù)始,世代沿傳。這樣,只要看到四大“圣裔”后代姓名中間的字,就可知道他們的輩份,在華夏眾多姓氏中,唯有孔、孟、曾、顏四姓享此殊榮,這在中國歷史上實為罕見。以上先后為明太祖朱元璋、思宗朱由檢(崇禎)、清乾?。ǜ?0字)、民國時期的北洋政府(20字)等皇帝欽定和政府頒布。其中,輩序中的第六字“宏”,第十字“衍”,原為“弘”和“胤”。此系為避諱乾隆皇帝之名“弘歷”和雍正皇帝之名“胤禛”而改。
如何看待“家譜”的修訂
我認(rèn)為,對于“家譜”,不能簡單地視為“封建迷信”而輕易將其擯棄。正如前邊所說的,它不僅是珍貴的歷史資料,而且是密切親情、維系宗族、乃至整個民族團結(jié)的橋梁和紐帶。在我們武城,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祭祖”。在年三十到初二的早上,都要掛上族譜表(俗稱“主子”、“老影子”),擺上供品,用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和祭祀,并企盼祖先保佑子孫輩輩平安,家景興旺。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族譜上方的“木本水源”四個大字,意思是“木有本,水有源”,讓后人“飲水思源”。有句古諺說得好:“水之有脈,必因其源;木之有枝,必根其本”。說白了,就是“沒有過去,那有現(xiàn)在?沒有祖先,哪有自己?”誠然,盡管在祭祖儀式中也留有“封建迷信”的痕跡,但總不能一概而論。
必須明確的是,無論“家譜”也好,“輩序用字”也罷,尤其是后者,所采用的都是褒義詞、吉祥語。這表明了“昭穆文化”是一種寄托美好愿望的文化,是祖先對后代用心良苦和希冀與期盼的反映。有的希望子孫報效祖國,建功立業(yè),如劉姓中的“……朝廷有忠良,輔國振乾坤……”;有的寄托望子成龍之意,如杜姓中的“……起丕達(dá)星貴,升光恒運開……”;還有的則期盼子孫承先啟后,遵守家規(guī)、懂得做人準(zhǔn)則。再如魏莊陳姓中后期的“大寶祖德,自修其天,慈月建功,忠厚開先,永守家法,可億萬年?!边@種用以排行輩序的“昭穆”,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计鋬?nèi)容,不難發(fā)現(xiàn),作為“昭穆”的詩句,都含有顯祖耀宗,承前啟后,教育子孫精忠報國、尊祖睦族、耕讀傳家之精義。
如此美妙的希望與企盼,正是中國老百姓千百年來精神世界的真實反映,為了世代的吉祥如意、康泰平安何樂不為?我輩理應(yīng)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遵照“古為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使之在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shè)中發(fā)揮更好的作用。
推介武城文人,傳播武城文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