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蘇軾寫于元豐五年(1082)。蘇軾和幾個朋友到黃岡城外的沙湖看新買的農(nóng)田,返回的途中遇雨,攜帶雨具的仆人們先走了,他們只好冒雨趕路。同行的人都被淋得狼狽不堪,蘇軾卻渾然不覺。蘇軾寫了《定風波》這首詞,在詩詞里展現(xiàn)他在風雨中的淡定和從容。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詩詞大意:“不要在意那穿越樹林的風聲,不要在意那敲打樹葉的雨聲,我要一路吟嘯寄興,我要一路信步徐行。手持竹杖,腳蹬草鞋,比那騎馬還輕松,有什么可憂可怕的。任憑一蓑煙雨,伴我直道而行的人生!微寒的春風頻送,把我的醉意吹醒;自有斜陽多情,山頭依依遙相迎。試回首,一路蕭瑟又何妨?盡管歸去,無所謂風,無所謂雨,無所謂晴?!?/p>
這首《定風波》表面上只是描寫了自然界的一場暴風驟雨,而蘇軾在寫這首《定風波》的時候,其實剛剛經(jīng)歷過一場人生的暴風驟雨,那就是北宋歷史上著名的一場文字獄——烏臺詩案。在北宋元豐二年(1079),御史臺搜羅了蘇軾的詩文作品,在里面深文羅織,煞費苦心要揪出蘇軾諷刺變法的證據(jù),說他不滿朝廷,妖言惑眾,罪該萬死。宋神宗勃然大怒,下旨逮捕蘇軾。蘇軾在獄中四個月,受盡非人的折磨,甚至抱有輕生的念頭。在多方營救之下,蘇軾免于一死,但是被貶謫至黃州。這場從天而降的禍事,使蘇軾對外界產(chǎn)生了一種莫名的恐懼和戰(zhàn)栗。
蘇軾初到黃州,閉門內(nèi)省,收斂心思,“不復(fù)作文字,惟時作僧佛語”(《與程彝仲》)。為了進一步求得“自新之方”,不久之后,就在安國寺長老的指點下,開始學習靜坐默修的禪定功夫,“間一二日輒往(安國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早去晚歸,堅持整整五年,終于達到了“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每每沉浸在“一念清靜,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黃州安國寺記》)的狀態(tài)中,感受到無與倫比的心靈的愉悅。
《定風波》寫于蘇軾抵達黃州之后的第三年。蘇軾花費了很長的時間,積聚了很大的勇氣,才終于從這場災(zāi)難當中慢慢地走出來,才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灑脫男神。
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絕望到淡定的轉(zhuǎn)變,才有《定風波》的問世。人生路上,風雨兼程,以豁達的心境面對生活的坎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