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月初一在清代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稱,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 “春節(jié)”。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jié)”民俗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在女媧創(chuàng)世的傳說里,我們的祖先正月初一造雞,正月初二造狗,正月初三造豬,正月初四造羊,正月初五造牛,正月初六造馬,到了正月初七,才創(chuàng)造了人。
3.春節(jié)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拜年的習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tǒng)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tǒng)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
4.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叫“祟”,每逢大年三十的夜里都出來害小孩。后來有一戶姓管的人家老來得子,為了保護這來之不易的孩子,他們在這一晚就逼著孩子玩耍,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小孩拆了又包,一直到睡下。但這夫妻倆可不敢睡,守在孩子身邊。半夜狂風驟起,“祟”又來張狂而來,當它得意地準備用手去摸孩子的額頭時,枕邊突然裂出一道亮光,“祟”嚇得魂飛魄散,倉惶而逃。后來這對夫婦把“紅紙包銅錢”的事告訴大伙兒,家家戶戶也就年年按照這樣的方法防“祟”,小孩子們再沒被傷害過。
據(jù)說這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保佑孩子平安。紅包“壓祟”的習俗也延傳至今,因“歲”與“祟”諧音,“壓祟”發(fā)展到現(xiàn)在也就自然叫做“壓歲”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