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
中秋明月古詩四首: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農歷的八月十五,是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和秋月相關,又和人間的團聚相關,這個節(jié)日盛行不衰,到今天仍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是一年中僅次于春節(jié),元宵節(jié)的盛大的節(jié)日,它起源于何時呢?
一,中秋節(jié)起源于古老的月神崇拜。
在上古,每個月都很重要,每個月的月圓,都有著明麗的期盼和祝福。至少傳統(tǒng)月歷的存在就證明了這點,是以每個月的月圓月虧,作為月的階段,一年十二個月或十三月。月份的存在,至少是在夏朝就有了。彼時,還是原始的游牧時代。
秋月圓時,正是狩獵和收獲的季節(jié),上古之人如何不感恩自然的饋贈?
關于月神的傳說,彼時應該還停留在最原始的神話階段, 《 山海經·大荒西經 》記載:'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說天神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個月亮,每夜她都替一個孩子洗澡,故而天上有十二個月亮,所以我們每天看到的都不同。
而在楚地,則認為月亮是天上的蛤蟆神,蛤蟆以不死,多子而著稱,而月圓是蛤蟆神最有威力的時段,大地植物動物的繁殖,河水的滿漲和月神相關,月亮代表滋潤,生殖,繁茂,豐收。
所以上古有太陽之祭祀,就并有月神之祭祀。
何況月亮存在的恒久和神秘,一直影響著上古人們的生活,生育,潮汐,夜間的照明。
二,至少在周朝時期就已經開始的帝王之日月祭祀,強調了日月代表皇權和秩序。
《國語·周語上》:'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古代的帝王管理天下,必會尊崇上蒼天神,明確上蒼的神明而虔誠祭祀,于是有了朝拜太陽,祭祀月亮的重大儀式,這是用尊重自然來教誨人們像愛日月神明一樣,虔誠對待君主。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p>
這是說,人間的皇帝,就是天神之子,在春天要祭祀太陽,秋天要祭祀月亮,太陽的祭祀放在春天的早上,而月亮的祭祀,放在秋天的晚上。
那么古代帝王的祭月,并非秋天的月圓之日,而是更有天文意義的時段,是每年的秋分,這是太陽直射赤道的節(jié)點,晝夜均分,代表自然的秩序的一種輪回。
而秋分,恰恰是在農歷八月的中旬,和八月十五相距不遠或者重疊。
這種盛大的儀式一直持續(xù)到清朝末年。
這種制度化的盛大儀式,也強調的月亮的存在,強化了秋月之美。
以帝王為主體的國家祭祀是在秋分,而民間關于月亮的祭祀則更直觀化,聚集在了豐收而美好,而有月圓之美的農歷八月十五。
三,秋月之美,有著自然景觀的神奇。
此時天高氣爽,空氣能見度好,是一年中月色最為皎潔明麗的階段,清輝逼人。
此時的月亮和太陽充分發(fā)揮了自然的引力,在地面形成壯闊的海潮和秋潮。
此時又是一年中暑熱消散,作物接近豐收的沉篤時段,自然和人們身心的協調,回鄉(xiāng)團聚,慶祝和期待豐年,達到一種自然和諧之美,引發(fā)愉悅的情緒,所以仲秋的圓月,八月十五的月亮,自古有名,古到有季節(jié)和月令劃分的上古。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紹兮,勞心慘兮。”周 · 詩經 《月出 》
這首詩是秋天月亮的贊美。在田野莊稼成熟的秋天,大地有著入夜的寧靜。
土地上的人們開始聚會狂歡,在月光下聚集。
而這也正是難得的社交和愛戀的時段。
人們盛裝出來,其中一個有心的男子,愛慕一個女郎,長久地等待,終于看到了她行走在皎潔秋月光芒下倩麗婀娜的身影,激發(fā)了無限的愛意,激蕩身心。
那么我為什么說,這是秋月,是類似八月十五的月亮呢?
因為在上古,秋天的祭祀很多,還在樸素半原始的鄉(xiāng)村,女性是有權利參與這盛大美好的集會的。此時氣候舒適,也是人類最自然勃發(fā)的愛情季。
秋月之皎潔,共振了身心對愛的思慕和美好,而舒緩的情緒,也符合秋之清麗細膩和沉靜。
美麗的姑娘,你那月光下的身影多么的美好,一舉一動引發(fā)了心中無盡的秋潮漣漪。
漢朝是一個大一統(tǒng)的朝代,有著富庶繁榮的前期鼎盛。
中秋是一個時段,指的是農歷八月?;实墼诎嗽麓┲咨囊律鸭漓朐律?,而此時,有一個換衣儀式,就是在這個月開始穿戴狩獵或者進貢得來的皮毛衣裳,表示秋寒的到來。
漢朝的八月十五在文史資料中記載較少,不過嫦娥奔月的神話,在漢朝定型。后羿和嫦娥是一對貴族夫妻,后羿從王母那里獲得長生不死藥,結果嫦娥偷吃了藥,成為了月亮女神。
漢朝皇帝以漢武帝為始,迷信神仙和長生。
傳說的盛行,也是人們對八月十五月亮的喜愛。
而嫦娥奔月的傳說,流行后世,為中秋明月增添了無盡的仙意。
祭月賞月通常是在高臺之上。
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大量的賞玩八月十五秋月的詩。
“秋月出中天,遠近無偏異。
共照一光輝,各懷離別思。”南梁 · 蕭衍 《邊戍詩 》
在古代,月亮是夜間巨型的燈光,江山千里,都籠罩在明月之下。
中國自古由家而推及天下,秋月之美,有真實華麗的江山夜景,天下一統(tǒng)。
這是南朝皇帝蕭衍征戰(zhàn)在邊關的中秋詩作。
那最美最皎潔的秋月升上了天空,遍照宇宙四方,遠近都沐浴在月光里,月光無私而美好。
天涯海角的人,共同沐浴著月光,卻心中各懷別離的思念。
月亮象征團圓,但是小家的團圓不可得,寄情明月,天下一室,月如燈光,雖然看不見你的容顏,但相信都在同一片月光下。
這首先唐的明月詩,開啟了江山一家的大吟詠。
很多唐詩都是在這樣的意境上登峰造極,比如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朝有著超乎尋常的時代活力。
大一統(tǒng)的江山,科舉制度,讓全國的人才有了上升的通路,人們交流頻繁,共同打造著盛世。
而關于八月十五的月亮,有著更宏大廣袤的家國情懷。
唐朝沒有中秋節(jié),但是早唐將八月十五定為重要的節(jié)日,這是民心所向,盛世之需。慶祝豐收富庶的同時,賞月玩月,成為全民的流行。山河壯麗,旅游增多,歌詠春江花月夜,必然不會錯過最美的秋月。
唐玄宗時代,將他的生日八月五日定為千秋節(jié),其后連著八月十五,之后是祭月大典月夕,整個八月都是狂歡,萬國來朝,節(jié)目眾多。
崇尚道教的唐玄宗,八月十五在道觀,聽到了道士演奏的音樂,激發(fā)了靈感,鋪陳出盛唐最華麗的《霓裳羽衣曲》,由楊貴妃主舞,其華麗仙美,宛如月神降臨。
盛世所需,張九齡編纂的《唐六典》特地標注唐朝八月十五的假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三天。唐朝雖然不叫中秋節(jié),但是八月十五是大節(jié)日,有另外的專屬美稱,叫做中秋夜。
既然放假三天,是看月和團聚的狂歡日,所以唐詩中的八月十五,賞月和懷人并行,是無可否認的團圓大節(ji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strong>張九齡《望月懷人》
張九齡是親自參與《唐六典》的制定。八月十五三天的假日,也是有他一份貢獻,包括唐玄宗的生日,千秋節(jié)。他最愛八月十五的秋月,這首詩里,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既是家的,也是國的。
唐朝疆域廣闊。張九齡本身就是廣東人,因為科舉,步入盛唐高層,成為唐玄宗時期的名相。
在他的眼中心中,八月十五的月亮是這樣的美。
從大海上升起的明月,升上天空,照耀天涯,而無數 人今夜仰頭看月。
那分離的人們,愛著月光,愛著明月的皎潔,愛著月色代表最純凈最廣遠的思念。
沉醉在月光里,愿意在夢中,在這樣的月光下,和你團聚。
在燈光沒有成為夜間普遍照明的古代,皎潔的澄澈的明麗的中秋月色,是最自然的華美,大氣,普照,讓人沉浸。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
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無煙。
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唐 · 棲白 《八月十五夜玩月》
中唐時代,詩人棲白 這首詩寫了中秋明月的特殊美。
平常也有十五圓月之夜,那月亮不是不美。
但是只有中秋夜的圓月,比其他的時段,都要皎潔和圓潤。
這不僅是精神上的贊美,而是有著依據的。
因為此時秋高氣爽,北方冷空氣南行,空氣濕度降低,本身能見度很好,更有白露節(jié)氣的白露沉降近地面的灰塵,所以月光的穿透力是最好的,也就造成了人們看到的月亮,格外皎潔,格外圓大。
這是一年中看月最佳的時段,從古到今,人們都喜歡這樣的月亮,一年又一年的賞月。
那么到了宋朝,中秋節(jié)賞月的那種狂潮雖然退去,但是中秋節(jié)團圓團聚的含義彰顯。
宋朝正式將八月十五定名為中秋節(jié)。當然假期縮短到一天,其原因也是總結唐朝滅亡的教訓,皇帝鋪張奢靡,全民沉浸在盛世的夢里,不知戰(zhàn)爭的殘酷和迫近。
但是從唐朝遺傳下來的中秋節(jié)團聚卻在民間盛行。
宋朝人沒有唐朝人那么愛旅游,或者也是因為官方有所限定。
但是秋月帶來的節(jié)日活力,特別旺盛,月餅開始出現,人們更在乎團聚,美食,良辰美景都是天然背景。賞月也多集中在高樓庭院。
秋月圓,更具體到人間的團圓。
當代的燈火璀璨,城市的穹窿被燈光籠罩,人們更少去關注天上的月亮。
中秋節(jié)團聚,宴飲,視聽娛樂,早已經淡化了真正的看月。
但是中秋節(jié)的核心還在,那是團圓,那團圓起源于古老的秋月圓。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詩詞#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