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這個話題比較嚴肅,而且確實被寫的已經(jīng)不能再榨出任何油水了,那為啥還想寫,因為我看了個視頻,突然就覺得,大道理誰都會講,但生活真的不止詩和遠方,眼前的一地雞毛分分鐘讓我們忘了那些熟爛于心的大道理。
視頻很短,是著名歌手、作家陳美齡,對,就是那位不光自己是斯坦福教育學博士,三個兒子也都考上斯坦福的厲害角色在參加一檔訪談節(jié)目時講了一件如何讓二兒子遵守課堂紀律的小事,她說:
“我的第二個兒子是坐不住的,老師叫我們?nèi)ビ栐?,回來我讓他坐下來,我說我很喜歡你跑來跑去,你絕對不要像大哥,坐的那么定,要是你學大哥的話, 我就生一個就夠了,為什么要生兩個,我很喜歡你這個動作,可是因為是學校,現(xiàn)在是義務教育一定要去,所以呢,我要你有好的想象力,想象你的褲子跟椅子之間是有膠水的,我不是說你不可以站起來,可是你站起來一定要把椅子一起拿起來。”
他說:“你就是叫我不要站起來?!?/span>
“喔,你真聰明,可是你可以站起來,我不是反對你站起來,可是你要明白,社會上是有規(guī)矩的,有理由的規(guī)矩,你覺得對的話,你要遵守,后來他真的沒有再站起來了。”
看完這個視頻,仿佛被擊中一樣,我相信當父母的總是會不自覺地把孩子放在一起對比,就像小布丁吃飯不像小胖小時候那么好,我雖然知道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我還是會時不時在和阿姨說話的時候,用到對比的思維:“小布丁吃的不如小胖。”
就像陳美齡提到的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如果老師把我叫去訓話,我會怎么處理?”
可能上來就劈頭蓋臉的教育一頓,“為什么人家能坐住你坐不住,怎么不像你大哥學習?”
我們總是習慣性的把孩子相互攀比,遇到問題時也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出來說事兒,除了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被理解與尊重外,其實沒有任何效果。那些成長在兄長耀眼光環(huán)下的孩子,自卑如影隨形。反觀她對兒子說的話讓我從心覺得她對待兒子的態(tài)度真的是做到了尊重,尊重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與品性。
這個視頻讓我想起我的朋友,跟我說的一件小事。
她說那會兒子剛上幼兒園,入學前就聽說很多孩子由于不適應幼兒園午休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焦慮行為,比如啃被角,咬指甲,果然,他兒子剛上幼兒園才三天,老師反應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孩子的午休問題。
晚上睡前聊天時,朋友主動跟兒子說起自己上幼兒園時的經(jīng)歷,朋友說小時候在幼兒園午休簡直是噩夢,別人都老老實實睡覺,自己確死活睡不著,有時候人真的是越想睡覺就越是睡不著,老師一個人看二三十個小朋友確實照顧不過來,就連著幾天把媽媽叫來坐在對面床上看著睡覺,每次來媽媽幾乎都會皺著眉頭說:“快睡吧,你看看別人,我一會兒還要去上班呢,睡個覺怎么就這么費勁兒”。
一天午休醒來后一看媽媽不見了,就開始大哭,老師瞪了自己一眼,說別影響其他小朋友睡覺,于是嚇得趕快躺下蒙在被子里不敢哭出聲,后來可能是哭累了就睡著了。
說到這,突然間兒子摟著她的脖子一邊抽泣一邊說著話,而我朋友勉強從孩子斷斷續(xù)續(xù)的抽泣聲中拼湊出他說的是“媽媽,你別害怕,我開始也睡不著,又不敢動,后來一邊聽著老師給放的故事,一邊看著樹枝在窗簾上擺動的影子才慢慢睡著的?!?/span>
那天晚上,她聽到孩子的話,眼淚就從眼角流出來了,原來一個簡單的睡覺問題會讓孩子跟小時候的自己一樣,承受這么強烈的孤單與恐懼,而我朋友慶幸的也是自己沒有把媽媽對自己說的話砸向他,她安慰孩子說:
“媽媽知道你很害怕,因為媽媽小時候也跟你一樣,媽媽到現(xiàn)在都沒有養(yǎng)成午睡的習慣,你要是不困就不要睡了,可以躺著想想晚上跟媽媽讀什么書,玩兒什么游戲,或者還可以聽聽老師們在你們睡覺時說的悄悄話,但是不要說話也不要起來活動,這樣會打擾其他睡覺的小朋友,天氣冷的時候你也可能會著涼生病”
然而,從那以后老師再也沒有因為午休的問題找過我朋友,反而是她的兒子,有幾次回家后都跟她聊天:“媽媽,我今天又睡過頭了讓老師給搖醒的。”
其實,小孩子哪有那么多大道理可講啊,他們的擔心都是實實在在的擔心,害怕也是實實在在的害怕,他們需要的,無非是父母老師告訴ta,“我理解你,我尊重你,我們可以想想辦法”,而當父母把尊重給到孩子,那些看似是問題的問題,也都化解于無形了。
其實從生活中的小事繼續(xù)說下去,小事上可以淡定,在看似重大的事情上,我們是否還能將這個標準堅持到底呢?
試想你們夫妻兩個都是北大教授,你會怎么安排孩子的一生?你是否還會冠冕堂皇的說尊重孩子的選擇,不用必須上北大,還是會在孩子沒有出生前就計劃好一條從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再到北大的標配人生?
話說有這么一對教授夫妻,丈夫是北大教授濮祖蔭,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發(fā)起人之一,妻子劉萍同為北大教授,是第一代研究計算機的女工程師。他們的兒子把姓氏改成了“樸”,猜到了嗎?就是他們的兒子唱的那首《平凡之路》。
在那個年代,學術界頂級大佬的兒子棄學搞音樂簡直是離經(jīng)叛道,有人采訪濮祖蔭教授:
“樸樹沒有走您的路,您沒有阻止嗎”
“我自己不懂音樂,但我尊重孩子的興趣,音樂是他的生命,正如學術是我的生命”。
而正是父母的尊重給了他一個跨過山和大海的淋漓盡致的人生,所以在B站的夏日畢業(yè)歌會上樸樹說出了對大家的質(zhì)樸祝福,
“我希望你們擁有足夠的勇氣、足夠的耐心來面對現(xiàn)實的生活,我希望你們有一個淋漓盡致的人生”。
而生活中,又有幾個孩子能過上淋漓盡致的人生呢?相比于過去,我們不過是穿著時髦的衣服一遍遍重復著父母當年對我們說過的話:“你要聽話,我都是為你好”,我越來越覺得所謂的叛逆,其實是孩子們未能按照父母的想法生活時被扣上的帽子,而那些從小讓父母省心的孩子,或許只是得到了更多的尊重而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