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個星期關于兒童社交的文章里,我說到美國的兒童社交專家湯普森博士總結的最重要的社交能力,不是外向,而是“享受陪伴、輪流與分享、同理心、自控力、合作、正確解讀情緒”這些“軟實力”。
其實這幾個方面,總結下來,就是“兩手抓”:一手抓情緒力,一手抓解決問題能力。在我多次提起的英國紀錄片《孩子的小宇宙》里,有很多孩子,就展現(xiàn)出了優(yōu)秀的解決矛盾的能力。
比如,老師讓孩子們玩一個游戲,給每兩個孩子一個紙質的手環(huán),兩個孩子要一人用手套著手環(huán)的一頭。當被手環(huán)綁在一起的兩個孩子,想要去做不同的事情,這個矛盾要怎么解決呢?
一個叫奧拉的小女孩是這樣跟同伴協(xié)商的: 首先由你選擇去哪里,下一次再由我決定。
能有效的解決分歧,不僅對于人際交往,對于孩子的性格培養(yǎng),還有今后的工作、生活,都太重要了。
我們常常認為孩子會打人、搶東西,是脾氣不好,是“性格”問題。卻沒有意識到,絕大部分孩子會這么做,是因為他們想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當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用“思考”代替“沖動”。
那么,怎么培養(yǎng)孩子的“解決問題思維”呢?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吧:如果你的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你會怎么做?
通常,我們有3種反應:
控制他:馬上還給別人,我數(shù)3下!
不管他:假裝沒看到,孩子大了就好了。
賄賂他:媽媽回去給你買個一模一樣的。
什么是正確的做法?
以上的方法都不是,正確的做法是:培養(yǎng)他。
培養(yǎng)他自己思考:出了什么問題?我能做什么?有沒有不同的方法?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
美國的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莫娜·舒爾在《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里,針對這個問題,提出過一個ICPS(I Can Problem Solve)的方法,給出了一些引導孩子的具體步驟,我加入自己的想法優(yōu)化了一下,給大家一點參考:
1、你們現(xiàn)在出了什么問題?(判斷問題是什么)
2、你的感受怎么樣?別人呢?(關心不同人有不同感受)
3、你有什么辦法嗎?(思考解決辦法)
4、這樣做會發(fā)生什么?(考慮行為的后果)
5、有其它方法嗎?(思考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
6、去試試吧
7、告訴孩子這個就叫分享\寬容\合作…
這個方法的關鍵是什么呢?是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法,并且去試試。大人不要急于告訴他什么才是最佳方案。
拿一個莫娜·舒爾博士提到的事例來舉個例子吧。
有一個叫亞歷克斯的小朋友的吸鐵石被同學喬納森拿走了,他非常想拿回來,但是喬納森不愿意還給他,所以,亞歷克斯踢了喬納森一腳,兩人打了一架。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了亞歷克斯的媽媽。
一般來說,家里的對話可能是這樣的:媽媽:老師告訴我,你和小朋友搶玩具了,你為什么這么做?兒子:因為輪到我玩了。媽媽:你們要么一起玩,要么輪流玩,搶東西是不對的。兒子:但是吸鐵石是我的!媽媽:你要學會分享,不想分享的話,就不要帶玩具去幼兒園。喬納森生氣了,就再也不會跟你做朋友了。兒子:可是他不還給我!媽媽:反正你不能搶東西,如果他搶你的,你愿意嗎?兒子:不愿意。媽媽:明天你跟她說對不起!
如果用ICPS的方法,我們可以怎么說呢?
媽媽:老師告訴我,你和小朋友搶玩具了,你為什么這么做?
兒子:因為輪到我玩了。
媽媽:你搶走吸鐵石,你覺得喬納森會有什么感受?
兒子:生氣。
媽媽:那你有什么感受?
兒子:生氣。
媽媽:你生氣,他也生氣,你的朋友還打了你。你能不能想出一個你們倆都不會生氣的 方法?
兒子:我可以請他還給我。
媽媽:那他會怎么說呢?
兒子:他會說不。
媽媽:嗯,他可能會說不。你還能想出其他方法嗎?
兒子:我可以讓他玩我的小汽車。
媽媽:好主意,你想到了兩種不同的方法,下一次你為什么不試試呢?
這個方法,不僅可以用在矛盾發(fā)生之后,大家也可以在家里,用角色扮演或者玩偶游戲的方式,和孩子一起預演一些常見的社交問題,這樣下次孩子碰到問題的時候,就不會手足無措,直接用本能的沖動來應對了。
大家可能會說,孩子要是想不出好的解決辦法怎么辦?
記住,我們的目的,是教會孩子思考,結果并不是那么重要。
讓孩子去嘗試,他們會從實踐中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重要的是,那將是他們的思考、他們的答案,而不是我們的思考、我們的答案。
后記
這篇是兒童社交與性格培養(yǎng)系列的第三篇。
在第一篇《英國紀錄片拍下了幼兒園的真實畫面,竟然是這類孩子最容易被欺負》里,我們說到了幼兒園里4種類型的孩子,哪一類孩子才是真正的社交風險高危群體。我們也說到了家長看待兒童社交的2條黃金原則:分清什么是會造成毀滅性打擊的“社交創(chuàng)傷”,什么是無法避免的“社交痛苦”;知道真正的友誼比受歡迎更重要,不要過于在乎整體的社交地位,而帶給孩子偏見和焦慮。
在第二篇《家長對孩子社交的N個誤解》里,我聊到了社交能力好,不是指“不發(fā)生矛盾”,而是“有能力解決矛盾”,家長的角色不應該是幫孩子解決矛盾的“貼身保鏢”,而是“救生員”、“觀察員”,給孩子從實踐中學習的機會。
這可以說是,家長在面對孩子社交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吧。
而今天的這一篇,我們說到了實際操作層面,怎么來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里面提到的《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是我很喜歡的、實操性非常強的一本書,推薦給大家看一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