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地》:道就是如臨深淵,沉得住氣,做好風(fēng)控,“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莊子《天地》: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無以鳴。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萬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廣,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脩遠(yuǎn)?!?/strong>“漻”音聊指清澈,“考”敲擊,“恥通于事”羞恥精通瑣碎小事,“脩遠(yuǎn)”修遠(yuǎn)。本段大意:天道居于深淵,隨萬物感應(yīng),得道者素樸本心,無色無聲,通曉本性,與萬物相和。 莊子這段描寫的是“王德之人”,也就是得道者有什么特點,道如何具體體現(xiàn)出來,寫的神采奕奕,十分形象。這里的王德之人,時刻保持靜止,如深淵,不看,不聽,心里只有最原始本性,因此可以看穿萬物本質(zhì),獲得精神真諦。這個給我們啟示顯然是保持冷靜,“沉默是金”,世俗說法是有城府,好聽一點是沉住氣,莊子說法是心如深淵,一個意思。城府是高墻環(huán)繞,外面人看不見城內(nèi)情形,深淵類似,因為太深,幽暗深沉,深不見底,深不可測。看似故弄玄虛,其實保持本性初心,畢竟世界本源就是一,就是靜,就是無色無生,寂靜涅槃。遇事沉得住氣,就是保持本心冷靜,一動不如一靜,大部分時間冷靜,不得已時候才動,這個辯證法很有趣也很適用。比如我們常說的“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就是基于沉得住氣。比如,討論技術(shù)業(yè)務(wù)問題,原本正常討論,不同觀點很自然,但是慢慢有了不滿,帶有情緒化,一定是沉不住氣了,認(rèn)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或者真的知道自己掌握信息是對的,別人就是不接受,不能接受別人不接受,這也是問題。抗美援朝期間,作為副手的鄧華曾經(jīng)不同意某次作戰(zhàn)計劃,三次提出反對意見,均被否定后,表示“參謀最多表達(dá)三次意見,之后就是服從”,雖然事后證明鄧華意見更加合適,但是任何情況下,都是誰決策誰擔(dān)責(zé),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盡可能的表達(dá)我們看法,但是堅決不去強迫別人接受,這才是合適的認(rèn)知觀,也是道。道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就是德,叫做德行,最佳德行就是保持冷靜,不沖動,不妄言,不妄行,也就是老子所說“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不是不說不做,而是先冷靜再說再做,少說少做。保持冷靜好處,可能失去所謂機會,但是確保風(fēng)險控制,這其實也是底線思維,不求最好,但求不要最差,適用任何情形,比如家庭教育、日常交流看法、炒股投資、重大決策等。只不過,保持樸素原始的冷靜心態(tài)太難了,平時都知道好處多多,遇事就會原形畢露,把冷靜變成本能反人性,需要持久訓(xùn)練,才有翁同龢自勉對聯(lián),“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