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S半自動步槍由俄羅斯著名武器設計師西蒙諾夫設計,SKS是“西蒙諾夫自動裝填卡賓槍”的縮寫,俄語是“Самозарядный карабин системы Симонова”,拉丁化后是“Samozaryadnyj Karabin sistemy Simonova”,所以簡稱為SKS(俄語СКС)。
雖然有很多資料都說SKS半自動步槍是在1943年開始設計的,但其實早在1941年,西蒙諾夫就已經提交了至少兩種發(fā)射中間威力彈的半自動卡賓槍的設計,所發(fā)射的槍彈均為7.62x41mm口徑,而且其中一種通過了初步測試和超過50項野戰(zhàn)試驗。然而,在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開始入侵蘇聯(lián)。隨著德軍占據了越來越多的地方,許多工廠不得不遷移到別處,這拖延了西蒙諾夫半自動卡賓槍的研究進展,直到1944年才重新開展這項工作。不過此時配用的中間威力彈的設計改為7.62x39mm。
新口徑的卡賓槍基本上和西蒙諾夫在1941年的設計差不多,只有一些小的改動。第一批試產的西蒙諾夫卡賓槍被運到位于白俄羅斯的維斯特列爾步兵戰(zhàn)術學校進行試用。最初的試用報告指出:該卡賓槍很容易裝填,重量輕,操作簡便,但也有對灰塵敏感等的問題,導致出現(xiàn)卡彈或卡殼的故障。據此,審判委員會建議西蒙諾夫繼續(xù)改進他的卡賓槍。最后在1949年才正式定型為1945年型西蒙諾夫自動裝填卡賓槍,簡稱SKS-45,成為蘇聯(lián)正式生產和裝備的第一種中間威力口徑武器,但一般來說,大家都只稱其為SKS。
而中國所仿制的SKS被稱為“半自動步槍”,但其實SKS的原名卻是“卡賓槍”,這是相對于前蘇聯(lián)原裝備的7.62×54R口徑步槍而言。
SKS步槍的繼續(xù)研制和裝備主要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經驗,當時的SVT38/SVT40半自動步槍相比起旋轉后拉式槍機的莫辛-納甘步槍雖然有火力強的優(yōu)點,但結構復雜、維護麻煩,而且7.62×54mm R口徑雖然射程遠、威力大,但和發(fā)射7.62×25mm手槍彈的沖鋒槍相比,存在后坐力大、攜彈量少的缺點,而且在近距離戰(zhàn)斗中,半自動步槍的火力仍然比不上沖鋒槍。但沖鋒槍的缺點是只適合近距離使用,當交火距離遠了,無論命中率還是毀傷效果都變得很低。中間威力7.62x39mm彈的研制就是為了同時取代遠程的7.62x54R步槍彈和近程的7.62×25mm手槍彈。
SKS步槍采用導氣活塞式自動原理,偏移式閉鎖槍機,只能半自動射擊,供彈具為固定的10發(fā)彈倉,通過橋夾從機匣頂部的拋殼口裝填。其表尺射程為100米至1000米,戰(zhàn)斗射程為300米。前蘇聯(lián)生產的SKS步槍重3.85kg,全長1020mm。這樣的尺寸和重量對于中間威力口徑武器來說其實是有點大。
SKS步槍在1949年開始批量生產,但到了1956年就停產了。雖然該槍制作精良、動作可靠,但在二戰(zhàn)末期設計的SKS卻是直到戰(zhàn)后才裝備部隊,而在當時已經開展了能選擇射擊方式、可拆卸大容量彈匣的突擊步槍的研制,所以盡管生產了大量的SKS步槍,但在前蘇聯(lián)的一線部隊卻只服役了很短時間,就被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AK-47所取代。因為同期進行的自動步槍項目注定了SKS是一種“還在設計中就已經過時”的武器。而其實SKS能夠在俄軍中服役幾年,完全是因為1949年定型的AK-47第1型的機匣有問題,SKS的服役完全是為了救急。直到1953年定型的AK-47第3型解決機匣的問題,并通過幾年的試裝備確認,蘇軍才最終決定全軍裝備AK-47,而把SKS除役?,F(xiàn)在在俄羅斯只有儀仗隊還裝備著SKS作為禮儀槍。
不過SKS步槍被提供給許多前蘇聯(lián)的友好國家,并且?guī)椭@些國家建立SKS的生產線。這種武器可靠、耐用,精度高(相對于AK),易于維護,使用方便,而且制造成本低。生產和裝備過SKS的國家主要有中國、阿爾巴尼亞、前東德、朝鮮、羅馬尼亞、越南和南斯拉夫。而裝備過SKS的國家更多,包括有古巴、馬里、阿富汗、安哥拉、黎巴嫩、蘇丹、斯里蘭卡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世界各地的戰(zhàn)爭或武裝沖突中,也經常可以看到SKS的身影。美軍在越戰(zhàn)期間就遇到許多使用SKS步槍的越共游擊隊和北越軍隊士兵,而前蘇聯(lián)士兵在阿富汗戰(zhàn)爭期間也同樣遇到使用SKS步槍的阿富汗游擊隊。現(xiàn)在在非洲、南美洲、中亞等戰(zhàn)亂地區(qū)仍然有不少SKS,有時甚至沖突雙方都在使用SKS。
蘇聯(lián)原產SKS的左右側面
SKS與代替它的AK47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