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
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
33、“一三五不論”
格律詩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訣。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略稱。謂七言
詩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二、四、六字必須按照格式,平仄相間,不能變動。由此類推,五言詩句則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這個口訣簡潔明快,但不全面、不準確,對有些句型便
不適用。
34、分韻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指作詩時先規(guī)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
叫做“分韻”,一稱“賦韻”。古代詩人聯(lián)句時多用之,后來并不限于聯(lián)句。
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lián)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div style="height:15px;">
35、分題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共賦一事。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題得物也。”分題有時分韻,但不限制。
36、進退格
亦稱“進退韻”。詩韻術(shù)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蔽簯c之《詩人玉屑》引《緗素雜記》說,唐代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
用韻有數(shù)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边M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刪”或“魚”、“虞”等,一進一退,相間押韻,故稱。
37、轆轤格
亦稱“轆轤韻”。詩韻術(shù)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轆轤韻者,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
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
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轆轤,故稱。
38、葫蘆格
亦稱“葫蘆韻”。詩韻術(shù)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葫蘆韻者,先二后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蘆,故稱。
39、平仄
聲律專名。古代漢語聲調(diào)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舊詩賦及駢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diào)節(jié),使聲調(diào)諧協(xié),謂之平仄。
40、對與粘
詩律術(shù)語。對,取相對之義,指同一聯(lián)內(nèi)對句與出句平仄必須相反相對,即仄
對平,平對仄。粘,取粘連、粘附之義,指后聯(lián)出句與前聯(lián)對句必須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對、粘的標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誤,最關(guān)鍵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務必分明。
41、失粘
作舊體詩術(shù)語。寫作律詩、絕詩時平仄失誤,聲韻不相粘之謂。即應用平聲而
誤用仄聲,或應用仄聲而誤用平聲。又據(jù)宋陳鵠《耆舊續(xù)聞》,表啟之類的駢儷文字,若平仄失調(diào),在當時也叫失粘。
42、五絕
五言絕句的省稱。指五言律絕。四句二韻或三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
格律。
43、五律
五言律詩的省稱。八句四韻或五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格律。
44、七絕
七言絕句的省稱。指七言律絕。四句二韻或三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
格律。
45、七律
七言律詩的省稱。八句四韻或五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格律。
46、孤平
詩律術(shù)語。律語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聲,七言“仄
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聲,全句除了韻腳外只剩下一個平聲,故稱。唐人律詩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須用仄聲字,絕對無法換平聲字時,則要采取“拗救”的辦法。
47、拗體
律、絕詩每句平仄都有規(guī)定,誤用者謂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為“拗體”。前人所謂“拗”,除有時變換第二、四、六字外,著重在五言的
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兩聯(lián)都拗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詩人中有故意為之者。如清王軒《聲調(diào)譜序》云:
“韓(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體,以矯當代圓熟之弊。”
48、拗體詩
拗體詩,是指打破固定的格律、用拗句寫成的格律詩。它是格律詩的一種變體。這類詩的特點是生澀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氣勢。但也容易流于艱澀扭曲,因
辭害意。需要寫作者對古今韻律有充分地掌握。
王士禎《分甘余話》說:“唐人拗體律詩有二種,其一蒼莽歷落中自成音節(jié),如
老杜'城尖徑仄族篩愁,獨立縹緲之飛樓’諸篇是也;其一單句拗第幾字,則偶句亦拗第幾字,抑揚抗墜,讀之如一片宮商,如許渾之'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
來風滿樓’、趙嘏之'湘潭云盡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來’是也?!?div style="height:15px;">
古代關(guān)于詩歌聲律的術(shù)語。為南朝梁沈約所提出,謂作詩應當避免的八項弊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據(jù)《文鏡秘府論》所述:平頭指五言詩第一字、第二字不得與第六字、第七字同聲(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連韻者可不論)。蜂腰指五言詩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言兩頭粗,中央細,有似蜂腰。鶴膝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