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高中文言文閱讀題選編 (25)
高中文言文閱讀題選編25
(三00)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孫臏
臏生阿、鄄之間,孫武之后世子孫也。孫臏嘗與龐涓俱學(xué)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饼嬩感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蹦藯壠洳杰?,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dāng)至馬陵。馬陵道陜,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②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fā)”。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樹,乃鉆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fā),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shè)者。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皩O子籌策③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注:①趣:同“趨”,趨向,奔赴。②白:刮去樹破使白木露出。 ③籌策:謀劃。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     去:離開
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蹶:受挫折,折損。
C.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fā)”   期:希望。
D.見白書,乃鉆火燭之          燭:照亮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素悍勇而輕齊                             B 遂成豎子之名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   是寡人之過也
C孫子度其行,暮當(dāng)至馬陵         D孫臏以此名顯天下
吾其還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孫臏“能行”和“能言”的一組是
A孫臏嘗與龐涓俱學(xué)兵法     B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龐涓死于此樹之下
C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       D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
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         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孫臏精通兵法,善于揚(yáng)長避短,因勢利導(dǎo),指揮作戰(zhàn)常常智勝敵手,深得齊將田忌重用。在馬陵之戰(zhàn)中,他用減灶的計策誘敵深入,大破魏軍,名揚(yáng)天下。
B.龐涓曾與孫臏同學(xué)兵法,后來做了魏惠王的將軍,因忌恨孫臏,設(shè)計斷其雙足。在馬陵之戰(zhàn)中,龐涓在消滅齊軍士卒過半的情況下,終因過于自信,兵敗自剄。
C.馬陵之戰(zhàn)可以說是一場心理戰(zhàn)爭。孫臏緊緊抓住魏軍兇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稱為膽小怯弱的齊兵的心理,精心策劃,巧設(shè)埋伏,終于計勝龐涓。
D.本文通過馬陵道智斗龐涓的故事,充分表現(xiàn)了孫臏過人的智謀和卓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思想。他的《孫臏兵法》為后世傳誦,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
5、把文言文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
(2)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
參考答案
1、 C(期:約定。)
2 、C( A,而,連詞,表并列;B,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D,以,介詞,因為。C,其,代詞,他、他們/商量或希望語氣,還是。)
3、 D
4、 B(“龐涓消滅齊軍士卒過半”不對。)
5、(1)齊國的使臣來到大梁,孫臏以受過刑的人的身份秘密地會見了齊使,進(jìn)行游說。
(2)于是放棄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輕裝精稅的部隊,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
[參考澤文]
孫臏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帶,是孫武的后代子孫。孫臏曾經(jīng)和龐涓一道學(xué)習(xí)兵法。龐涓奉事魏國以后,當(dāng)上了魏惠王的將軍,卻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就秘密地把孫臏找來。孫臏到來,龐涓害怕他比自己賢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動用刑法砍掉他兩只腳,并且在他臉上刺了字,想讓他隱藏起來不敢拋頭露面。齊國的使臣來到大梁,孫臏以受過刑的人的身份秘密地會見了齊使,進(jìn)行游說。齊國的使臣認(rèn)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車把他載回齊國。齊國將軍田忌不僅賞識他而且還像對待客人一樣對待他。
十三年后,魏國和趙國聯(lián)合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王派田忌率領(lǐng)軍隊前去救援,徑直進(jìn)軍大梁。魏將龐涓聽到這個消息,率師撤離韓國回魏,而齊軍已經(jīng)越過邊界向西挺進(jìn)了。孫臏對田忌說:“那魏軍向來兇悍勇猛,看不起齊兵,齊兵被稱作膽小怯懦,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將領(lǐng),就要順著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加以引導(dǎo)。兵法上說:“有急行軍走百里和敵人爭利的,有可能折損上將軍;用急行軍走五十里和敵人爭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隊。命令軍隊進(jìn)入魏境先砌十萬人做飯的灶,第二天砌五萬人做飯的灶,第三天砌三萬人做飯的灶?!饼嬩缸分瘕R軍行軍三日,特別高興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jìn)入我國境才三天,開小差的就超過了半數(shù)??!”于是放棄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輕裝精稅的部隊,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
孫臏估計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趕到馬陵。馬陵的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適合埋伏軍隊。孫臏就叫人砍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書寫:“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庇谑敲钜蝗f名善于射箭的齊兵,隱伏在馬陵道兩邊,約定說:“晚上看見樹下火光亮起,就萬箭齊發(fā)?!饼嬩府?dāng)晚果然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白木上寫著字,就點(diǎn)火照樹干上的字,上邊的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fā),魏軍大亂,互相不能接應(yīng)。龐涓自知無計可施,敗局已定,就拔劍自刎,臨死說:“倒成就了這小子的名聲!”齊軍就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回國。孫臏也因此名揚(yáng)天下,后世社會上流傳著他的《兵法》。
太史公說:社會上的人稱贊軍旅戰(zhàn)法,都提到《孫子》十三篇和吳起的《兵法》,這兩部書,關(guān)于這兩部書的評價,社會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論述,只評論他們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況。俗話說:“能做的未必能說,能說的未必能做?!睂O臏用計策對付龐涓的軍事行動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卻不能預(yù)見先避免刖足的酷刑?!蓢@??!
(三0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孝  心
世說云:五郡之人,各是異財而逢喪亂。常山一人,安定一人,襄陵一人,博陵一人,悉皆孤獨(dú),俱行衛(wèi)國,同至樹陰,因相問姓名,各言離亂狀惻然。因相謂曰:“我等皆無骨肉,今日幸得聚會,亦天然也??蔀樾值芤逊?”眾曰:“諾?!币蚪Y(jié)義為兄弟。長字仲伯,次名文仲,次名叔伸,次名季仲,次名雅仲,五人相將詣衛(wèi)國市中,見一老母,孤單告乞。五人收養(yǎng)侍奉,敬如事親母,孝心無二。已經(jīng)三年,其母遇疾,五人憂愁,不能寢食。母曰:“吾是并州太原人董世臺之女,嫁同郡張文賢為妻,任北海太守。因遭荒亂,文賢早亡,葬在太原赤山之下,八冢同行,東頭第一冢是賢冢。吾死后,汝等若能與我送葬到冢側(cè),吾平生之愿畢矣。吾遭荒亂之日,有一子姓張名遺,年七歲,胸中有七靨,足下有通徹之紋,父喪,因流浪相失。汝等宜思記之,他日有如此子,即我子也,宜話吾之由?!毖杂櫠?。五人扶喪至太原,忽叔仲橫被朝歌令禁系。時有一人,走投太守,言養(yǎng)母之狀,述并葬之由。太守曰:“汝何姓氏?”具以對之,閃話男之形狀。太守聞之,號哭擗地:“此吾母也。吾以幼小,兵革離亂,母子相失迨今.?!庇挚拗?。乃發(fā)使往朝歌迎喪,并且表聞奏于魏帝,陳其流浪之由,并述五人孝狀。善其人義重,可以旌之,各為太守:仲伯河中太守,文仲河?xùn)|太守,叔仲河南太守,季仲河西太守,雅仲河北太守。并賻贈張遺母喪,追封太原縣太夫人。仍迂張遺為魏府都護(hù)。噫?孝心動于天地,感應(yīng)昭信矣。義乎!可傳流千古。
(選自《搜神后記異本·卷四》)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五人相將詣衛(wèi)國市中                將:將要
B.忽叔仲橫被朝歌令禁系            橫:無理
C.具以對之,因話男之形狀        具:全部
D.吾以幼小,兵革離亂                以:因為
2.以下句子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五郡之人“養(yǎng)若事親,孝心無二”的一項是(  )
①老母孤單告乞
②收養(yǎng)侍奉,敬如事親母
③其母遇疾,五人憂愁,不能寢食
④父喪,因流浪相失
⑤五人扶喪至太原
⑥言養(yǎng)母之狀,述并葬之由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面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五位異姓男子因喪亂相互約定前往衛(wèi)國,共同命運(yùn)使他們結(jié)為異姓兄弟。
B.五位異姓男子按年齡大小排出了長幼稱謂,在相互照顧之中來到了衛(wèi)國。
C.五位兄弟收養(yǎng)并像對待親生母親一樣孝敬乞母,乞母臨死前訴說了身世。
D.五位兄弟依乞母歸葬夫冢心愿,經(jīng)歷曲折找到乞母之子,他們的孝義受到尊重。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線的句子翻澤成現(xiàn)代漢語。
(1)因相問姓名,各言離亂狀惻然。
譯文:
(2)我等皆無骨肉,今日幸得聚會,亦天然也。
譯文:
(3)善其人義重,可以旌之。
譯文:
參考答案:
1、答案:A ( “將” ,扶持。與 “出郭相扶將” 的 “將” 同。)
2、答案:B ( ①為老母乞討的等速,并非所 “養(yǎng)” 。④為 “母” 述自己 “告乞”的原因。⑥為 “走投太守” 時所言述的內(nèi)容。)
3、答案:A ( “相約前往” 說法錯誤,并非相約,只是逃難相遇。)
4、(1)便互相問了姓名,各自說了遭受戰(zhàn)亂流離所的狀況而顯出悲傷的神情。
(2)我們都沒有了親人,今天有幸能夠相逢相會,這也是老天使我們這樣的。
(3)以五人重孝義為好事,認(rèn)為可以表彰。
參考譯文:
世上的人說道:“五個郡的人,各有各的家庭財產(chǎn)而遇上死喪禍亂。常山的一人,安定一人,襄陵的一人,博陵的一人,全都是孤獨(dú)者,都去衛(wèi)國,一起到樹蔭涼底下,便互相問了姓名,各自說了遭受戰(zhàn)亂流離失所的狀況兒顯示出悲傷的神情。就互相說道:“我們都沒有了骨肉親人,今天有幸能夠相逢相會,這也是老天使我們這樣的。結(jié)成兄弟可以不可以呢?”大家說:“好?!庇谑墙Y(jié)拜為兄弟。最大的名叫伯仲,其次名叫文仲,其次名叫季仲,其次名叫叔仲,其次名叫雅仲。兄弟五人互相照顧著去到衛(wèi)國的市場里,看見一位老媽媽,孤單地向人求告乞討。他們兄弟五人把她收養(yǎng)服侍,恭敬得像服侍親生母親,孝敬之心沒有兩樣。經(jīng)過三年之后,這老媽媽得了病,兄弟五人擔(dān)憂發(fā)愁,不能吃飯、睡覺。老媽說:“我是并州太原人董世臺的女兒,嫁給同郡的張文賢做妻子,他做北??さ奶?。因為遭受饑荒兵馬,張文賢早死,葬在太原城的赤山之下,八座墳?zāi)乖谝慌?,東頭數(shù)第一座墳是張文賢的墓。我死之后,你們?nèi)绻芙o我送葬到他的墳旁,我平素的愿望就達(dá)到了。我遭到饑荒戰(zhàn)亂的那年,有一個兒子姓張名叫遺的,年紀(jì)七歲,胸膛里有七個小旋渦,腳掌地下有條前后貫通紋理,父親死后,因各處流浪互相失散。你們應(yīng)想著記住它,改日看見有象這兒子的,就是我的兒子了,那是該告訴他我的來由?!闭f完便死去。兄弟五人護(hù)持遺體去太原,忽然叔仲被朝歌縣太守?zé)o理拘禁扣押。當(dāng)時出一人,去投訴郡太守,說了收養(yǎng)老媽媽的情況,并且說了要合葬的原因。太守說:“你形式美叫什么名字?”都一一回答了太守,便說到老媽媽兒子的形容狀貌。太守聽到這,嚎啕大哭,以手搥拍著地說:“這是我媽。我因為幼小,遭戰(zhàn)爭兵亂而流離失所,我們母子互相離失到今天?!闭f著又哭起來。便派使者去朝歌迎接遺體,并備辦奏章齊奏給魏帝,陳訴他流浪失散的原故,還陳說兄弟五人行孝的狀況。魏帝以五人重義為好事,認(rèn)為可以表彰,任命五人各個做郡太守:仲伯是河中太守,文仲是河?xùn)|太守,叔仲是河南太守,季仲是河西太守,雅仲是河北太守。還贈送財物助辦張遺母親的喪事,追封老母為太原縣太夫人,還升轉(zhuǎn)張遺為魏國官府的都護(hù)。唉!孝義之心感動到天地,天地神明和人互相感動影響是明顯可信的。正義呵!你可流傳千古不滅。
(三0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孟業(yè),字敬業(yè),巨鹿安國人。家本寒微,少為州吏。性廉謹(jǐn),同僚諸人侵盜官絹,分三十匹與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簽。長史劉仁之謂業(yè)曰:“我處其外,君居其內(nèi),同心戮力,庶有濟(jì)乎!”未幾仁之征入為中書令,臨路啟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業(yè),愿專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庇峙c業(yè)別,執(zhí)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與直,愿君自勉?!睒I(yè)唯有一馬,因瘦而死。韶以業(yè)家貧,令州府官人同食馬肉,欲令厚償,業(yè)固辭不敢。韶乃戲業(yè)曰:“卿邀名人也?!睂υ唬骸皹I(yè)以細(xì)微,伏事節(jié)下,既不能裨益,寧可損敗清風(fēng)!”后齊高祖書與韶云:“典簽姓孟者極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為兗州,臨別謂吏部崔暹曰:“貴州人士,唯有孟業(yè),宜銓舉之,他人不可信也?!掊邌枠I(yè)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績,使劉西兗如此欽嘆?”答曰:“稟性愚直,唯知自修,無他長也?!碧毂3?,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聞業(yè)名行,復(fù)召為法曹。業(yè)形貌短小,及謁見,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尋業(yè)斷決之處,乃謂業(yè)曰:“卿斷決之明,可謂有過軀貌之用?!睂みw東郡守,以寬惠著。其年,麥一莖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莖,合郡人以為政化所感。尋以病卒。
(《北齊書·孟業(yè)傳》)
1.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業(yè)以細(xì)微,伏事節(jié)下      細(xì)微:細(xì)致周到。
B.寧可損敗清風(fēng)            清風(fēng):清廉的風(fēng)氣。
C.唯有孟業(yè),宜銓舉之      銓舉:選拔推薦。
D.唯知自修,無他長也      自修:自我修養(yǎng)。
2.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尋遷東郡守,以寬惠著  ②尋以病卒  ③韶乃戲業(yè)曰:“卿邀名人也?!?nbsp;④后尋業(yè)斷決之處,乃謂業(yè)曰
A.兩個“以”相同,兩個“乃”也相同
B.兩個“以”相同,兩個“乃”不同
C.兩個“以”不同,兩個‘乃”相同
D.兩個“以”不同,兩個“乃”也不同
3.下列句括號中是補(bǔ)出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A.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元韶)典簽。
B.令州府官人同食馬肉,欲令(業(yè))厚償。
C.聞業(yè)名行,復(fù)召(業(yè))為法曹。
D.岳心鄙其眇小,(業(yè))笑而不言。
4.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說明孟業(yè)為官清正廉謹(jǐn)?shù)囊唤M是
①同心戮力,庶有濟(jì)乎!
②唯正與直,愿君自勉。
③欲令厚償,業(yè)固辭不敢。
④典簽姓孟者極能用心。
⑤卿斷決之明,可謂有過軀貌之用。
A.①③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
5.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孟業(yè)出身貧寒低微之家,青年時做州府官吏,他性情廉謹(jǐn),拒絕接受不義財物。元韶任定州長官,孟業(yè)被任命為典簽之官。
B.長史劉仁之非常信任孟業(yè)。劉仁之應(yīng)征入朝做中書今,臨行向元韶推薦孟業(yè),并勉勵孟業(yè)堅守正直。
C.盂業(yè)的馬死了,元韶想讓州府官人吃馬肉而付錢給家貧的孟業(yè),盂業(yè)堅決不肯做這類有損清廉風(fēng)氣的事。他后來受到齊高祖的重視。
D.劉仁之出任兗州長官,臨別又向吏部長官崔暹推薦盂業(yè)。盂業(yè)后做司州長官高岳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高岳鄙視和譏笑,后高岳很佩服孟業(yè)有斷決之明。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
譯文:
(2)稟性愚直,唯知自修,無他長也。
譯文:
參考答案
1.A(細(xì)微:指低賤的身份)
2.B(兩個‘以”字都是介詞,相當(dāng)于“因為”。第一個“乃”是連詞,相當(dāng)于“于是”,第二個‘乃”是副詞,相當(dāng)于“才”)
3.C(A句省略的應(yīng)是“孟業(yè)”B句省略的應(yīng)是“州府宮人”,D句省略的應(yīng)是“高岳”)
4.B(①②句是劉仁之勉勵孟業(yè)的話,⑤句是高岳稱贊盂業(yè)有才能)
5.D(D項中“遭到高岳鄙視和譏笑”不合文意,高岳只是在內(nèi)心輕視他矮小,并笑著不說話)
6 (1)現(xiàn)在我離開,到都城,您就失去了幫助,我恐怕您在以后的時間,不能自我保全。
(2)我稟性很愚直,只知道自我修養(yǎng),沒有別的長處。
【參考譯文】
孟業(yè)字敬業(yè),是巨鹿郡安國縣人。他的家庭本來貧寒低微,年青時做州府官吏。他性情廉潔謹(jǐn)慎和他同做官吏的幾個人侵占盜竊官府的綢絹,分三十匹給他,孟業(yè)拒絕而不接受。東魏彭城王元韶被任命為定州長官,孟業(yè)被任命為典簽之官。長史劉仁之對孟業(yè)說:“我處在官府的外面,您在官府的里面,我們同心協(xié)力,有希望取得成功??!”不久劉仁之被征召入朝做中書今,臨上路前向元韶陳述說:“殿下您身邊可信任的人只有孟業(yè),希望您專一任用他。其他的人不可信任?!眲⑷手峙c孟業(yè)告別,拉著手說:“現(xiàn)在我離開,到都城您就失去了幫助,我恐怕您在以后的時間,不能自我保全。只有堅守正直,希望您自我勉勵?!泵蠘I(yè)只有一匹馬,馬因瘦弱而死,元韶認(rèn)為孟業(yè)家貧窮,讓州府官人一同吃馬肉,想要讓他們多償還錢給孟業(yè),孟業(yè)堅決推辭不敢這樣做。元韶于是戲笑著對孟業(yè)說:“您是求取聲譽(yù)的人啊?!泵蠘I(yè)回答說:“我憑低賤的身份侍奉您,既然不能做有用的事,怎么能損傷敗壞清廉的風(fēng)氣呢!”后來齊高祖寫給元韶的信上說:“典簽姓孟的人極能用盡心力為官,為什么不安排他在你面前當(dāng)官呢?”元韶是齊高祖的女婿。劉仁之后來治理袞州,臨別時對吏部長官崔暹說:“您這個州的人,只有孟業(yè),應(yīng)該選拔推薦他,別的人不可信任?!贝掊邌柮蠘I(yè)說:“您先前在定州,有什么政績,使劉西袞(用為官之地尊稱劉仁之)如此欽敬贊嘆?”孟業(yè)回答說:“我稟性很愚直,只知道自我修養(yǎng),沒有別的長處?!碧毂3跄?,清河王高岳被任命為司州長官,聽說孟業(yè)的名聲品行,又征召他做法曹之官。孟業(yè)身體形貌矮小,等到他謁見高岳,高岳內(nèi)心看不起他矮小,只是笑著不說話。后來找到孟業(yè)判決的案件,才對盂業(yè)說:“您判決案件很英明,可以說起到了超過身體容貌的作用?!泵蠘I(yè)不久被提升為東郡大守,因政治寬和仁惠著稱。那一年,麥子一根莖長五個穗,其余的也是三四個穗長在一根莖上,整個州郡的人認(rèn)為這是孟業(yè)的政治教化感動上天的結(jié)果。不久他因病去世。
(三0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孟業(yè),字敬業(yè),巨鹿安國人。家本寒微,少為州吏。性廉謹(jǐn),同僚諸人侵盜官絹,分三十匹與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韶拜定州,除典簽。長史劉仁之謂業(yè)曰:“我處其外,君居其內(nèi),同心戮力,庶有濟(jì)乎?!蔽磶兹手魅霝橹袝?,臨路啟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業(yè),愿專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庇峙c業(yè)別,執(zhí)手曰:“今我出都①,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與直,愿君自勉?!睒I(yè)唯有一馬,因瘦而死。韶以業(yè)家貧,令州府官人同食馬肉,欲令厚償,業(yè)固辭不敢。韶乃戲業(yè)曰:“卿邀名人也。”對曰:“業(yè)以細(xì)微,伏事節(jié)下,既不能裨益,寧可損敗清風(fēng)?!焙蟾咦鏁c韶云:“典簽姓孟者極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為兗州,臨別謂吏部崔暹曰:“貴州人士,唯有孟業(yè),宜銓舉之,他人不可信也?!贝掊邌枠I(yè)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績,使劉西兗如此欽嘆?”答曰:“稟性愚直,唯知自修,無他長也。”
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聞業(yè)名行,復(fù)召為法曹。業(yè)形貌短小,及謁見,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尋業(yè)斷決之處,乃謂業(yè)曰:“卿斷決之明,可謂有過軀貌之用?!睂みw東郡守,以寬惠著。其年,麥一莖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莖,合郡人以為政化所感。尋以病卒。
(《北齊書·循吏傳》)
注:①出都:六朝時人謂出至京城為出都。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魏彭城王韶拜定州,   拜:授予官職
B.同心戮力,庶有濟(jì)乎   濟(jì):成功
C.卿邀名人也           邀:求取
D.后尋業(yè)斷決之處       尋:不久
2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都直接寫孟業(yè)清正廉明的一組是()
①    分三十匹與之,拒而不受
②    ②同心戮力,庶有濟(jì)乎
③    欲令厚償,業(yè)固辭不敢
④    ④既不能裨益,寧可損敗清風(fēng)
⑤典簽姓孟者極能用心
⑥可謂有過軀貌之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業(yè)出身貧寒低微,年輕時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謹(jǐn),不接受同僚分給的不義之財。長史劉仁之表示要與他同心戮力,并希望會取得成功。
B.長史劉仁之對孟業(yè)頗為信賴,后征召人朝為官,臨行向彭城王極力舉薦孟業(yè)。慮及孟業(yè)日后孤立無援的處境,勉勵他恪守正直的人格。
C.孟業(yè)唯一的馬死了,彭城王為幫助家貧的孟業(yè),想讓官吏們同吃馬肉,再加倍還給他錢,孟業(yè)堅決推辭。彭城王戲說客人是孟業(yè)請來的,孟業(yè)仍婉言謝絕。
D.孟業(yè)后來任司州長官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鄙視。但后來孟業(yè)的斷決之明折服了司州長官。不久,孟業(yè)升遷東郡守,為政因?qū)捄腿驶荻Q。
4、將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宋王偃惡楚威王,好言楚之非。旦日視朝,必詆楚以為笑,且曰:“楚之不能,若是甚矣!吾其得楚乎?”群臣和之,如出一口。于是,行旅之自楚適宋者,必構(gòu)楚短以為榮,國人大夫傳以達(dá)于朝,遂以楚為果不如宋,而先為其言者亦惑焉。于是謀伐楚。
①行旅之自楚適宋者,必構(gòu)楚短以為榮
②國人大夫傳以達(dá)于朝,遂以楚為果不如宋
③先為其言者亦惑焉。
參考答案
1.D尋找。
2.B(②互勉的話。⑤孟業(yè)的勤勉、用功。⑥孟業(yè)的才能)
3.C“客人是孟業(yè)請來的”說法錯。原文“卿邀名人也”應(yīng)譯為:你是求取名譽(yù)的人啊?!凹颖哆€”也不合原意。應(yīng)為“多”,且無“還”意。
4、①從楚國來到宋國的旅人,一定要虛構(gòu)楚國的缺點(diǎn)并以此為榮耀。②國中士人及大夫
把這些言語傳到朝廷,于是(人們)認(rèn)為楚國真的不如宋國。③(那些)最先這樣說的人
也搞不明白了(糊涂了)。
(三0四)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曰:“否?!?div style="height:15px;">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dú)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痹唬骸安粸檎吲c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yùn)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dú)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度之!”
1.下列加點(diǎn)的字與所給例句中加點(diǎn)的“明”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D.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2.下列加點(diǎn)字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而不見輿薪                  B.幼吾幼
百姓之不見保                    以及人之幼
C.度,然后知長短                                D.吾力足以舉百鈞
王度之!”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3.下列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B(yǎng)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申之以孝悌之義
C.有復(fù)于王者曰          D.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4.下列對本文段的判斷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段選自《孟子》,文中孟子極力宣傳了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張,指出“王之不王”是因為齊王沒有實(shí)行仁政,而不是做不到。
B.文中引用了《詩經(jīng)》的內(nèi)容,借以說明推行仁政,必須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再推而廣之,才能有效地治理國家。
C.“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是互文的句子,意即“推恩”可以“保妻子”,也可以“保四?!?;“不推恩”則保不了“四?!?,也保不了“妻子”。
D.文段中突出運(yùn)用了比喻、比擬、對比和排比等手法來加強(qiáng)說理的氣勢,正體現(xiàn)了《孟子》善喻善辯、咄咄逼人的語言特色。
5.把下列畫線的文言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
譯文:
②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譯文: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
譯文:
參考答案
1.D(都當(dāng)“視力”講。A明媚;B圣明;C明白地)
2.B(都當(dāng)“孩子”講。A看見/被動;C用尺子去量/思考;D舉起/拿、用)
3.A(都當(dāng)轉(zhuǎn)折連詞。B當(dāng)“來”講/當(dāng)“用”講;C“向”/“在”;
D表原因/表憑借)
4.D(文段中沒有運(yùn)用“比擬”手法)
5.①比較這兩個對策,寧可答應(yīng)給秦國璧,使它承擔(dān)理虧的責(zé)任。(“均”“負(fù)””曲”)
②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而把個人的恩怨放在后。(“所以”“先”“后”)
③因此在內(nèi)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惑”“欺”)
(三0五)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孟家父子
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xué),其一好兵。好學(xué)者以術(shù)干齊侯,齊侯納之,以為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悅之,以為軍正①。祿富其家,爵榮其親。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業(yè)亦同,而窘于貧。羨施氏之有,因從請進(jìn)趨之方②。二子以實(shí)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shù)干秦王。秦王曰:“當(dāng)今諸侯力爭,所務(wù)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道?!彼鞂m③而放之。其一子之衛(wèi),以法干衛(wèi)侯。衛(wèi)侯曰:“吾弱國也,而攝④乎大國之間。大國吾事之,小國吾撫之,是求安之道。若賴兵權(quán)⑤,滅亡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于他國,為吾之患不輕矣?!彼祀劲拗€諸魯。既反,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讓施氏。施氏曰:“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且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后或用之。此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投隙抵時,應(yīng)事無方,屬(  )智。茍智不足,使若博如孔丘,術(shù)如呂尚⑦,焉往而不窮(  )?”孟氏父子舍(  )無慍容,曰:“吾知之(  ),子勿重言!”
注:①軍正:軍中執(zhí)法官。②進(jìn)趨之方:求取功名的方法。③宮:古代刑法之一,閹割生殖器。④攝:迫近。夾迫。⑤兵權(quán):用兵的權(quán)謀。⑥刖yuè:古代刑法之一,斷足。⑦呂尚:姜子牙。相傳他精通兵法。
1.文中末段括號中應(yīng)填入的正確的一組虛詞是(  )
A.于、乎、之、也   B.于、耶、而、矣
C.之、哉、而、也   D.  乎、哉、然、矣
2.對下列句中加點(diǎn)字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以為諸公子之傅   ②遂刖之而還諸魯  ③大國吾事之   ④事無常非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對下列三句話中加點(diǎn)字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①適于他國②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shù)干秦王  ③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讓施氏
A.①適合  ②冒犯  ③責(zé)備   B.①往  ②謀求   ③謙讓
C.①適合  ②冒犯  ③謙讓   D.①往  ②謀求   ③責(zé)備
4.能概括施氏二子成功、孟氏二子失敗原因的文句是(  )
A.諸侯力爭,所務(wù)兵食   B.理無常是,事無常非
C.得時者昌,失時者亡   D.用與不用,無定是非
5.對“當(dāng)今諸侯力爭,所務(wù)兵食而已”一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現(xiàn)在諸侯們賣力氣爭奪,主要任務(wù)就是打仗和生產(chǎn)糧食。
B.現(xiàn)在諸侯們靠實(shí)力爭奪天下,主要任務(wù)就是打仗和生產(chǎn)糧食。
C.現(xiàn)在諸侯們賣力氣爭奪,所追求的只是兵馬糧草。
D.現(xiàn)在諸侯們靠實(shí)力爭奪天下,所追求的只是兵馬糧草。
6.對“投隙抵時,應(yīng)事無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鉆空子,趕時髦,對應(yīng)做的事,不講究方法。
B.抓住機(jī)會,及時行動,應(yīng)付事物(形勢的變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
C.鉆空子,趕時髦,應(yīng)付事物(形勢的變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
D.抓住機(jī)會,及時行動,對應(yīng)做的事,不講求方法。
7.這則寓言的寓意是(  )
A.說明孟氏二子遠(yuǎn)不及施事二子陪明能干,由于智謀不足,才吃了苦頭。
B.說明當(dāng)時齊國、楚國、秦國、衛(wèi)國,各有各的治國之道,所以所需要的人才也不一樣。
C.說明一個人要想取得事業(yè)的成功,既要有才干,還要靠機(jī)遇,二者缺一不可。
D.說明做事情要依條件、地點(diǎn)和時間為轉(zhuǎn)移,不能生搬硬套別人的成功經(jīng)驗。
孟家父子
【參考答案】
1.D.(第三空只能填“然”?!吧帷弊xshì,舍然,猶釋然,臉色變寬舒的樣子)
2.D.(①眾。②“之于”合音,③事奉,④事情)
3.D.
4.C.(A.是說當(dāng)時的形勢情況,B.是說事理是不斷變化的,D.是說“用與不用”也沒有一定之規(guī),都不在說成功與失敗的原因)
5.D.(“力爭”是靠實(shí)力爭奪,“務(wù)”不是任務(wù),是“致力”“追求”的意思)
6.B.(“投”,迎合;“隙”,縫隙,時機(jī);“抵”,到達(dá);“時”,適時??勺g為“抓住時機(jī),及時行動”之類?!皯?yīng)”應(yīng)付;“無方”,沒有固定的方法)
7.D.(寓言多是借故事說明某個道理,不是
為了說明故事中的人和事。所以A.B.是錯誤的。C.在理解上不合寓言的主要用意)
【參考譯文】
魯國姓施的人家有兩個兒子,一個愛好學(xué)問,一個喜歡軍事。愛好學(xué)問的以學(xué)術(shù)謀求齊侯任用,齊侯接納他,叫他擔(dān)任公子們的老師。喜愛軍事的兒子到楚國,以兵法向楚王求取官職。楚王很高興,委他擔(dān)任軍隊的執(zhí)法官。于是這兩個兒子的俸祿使家庭富足,官爵讓親戚們感到榮耀。施家的鄰居孟家也有兩個兒子,從事的學(xué)業(yè)也與施家之子相同,卻陷于貧困之中。他們十分羨慕施家的富有,便前去請教謀取功名的方法。施家二子將情況告訴了他們。孟家的一個兒子便去秦國,以學(xué)術(shù)謀求秦王任用。秦王說;“當(dāng)今諸侯憑武力爭奪天下。竭力經(jīng)營的只是兵馬糧草而已。如果用仁義來治理國家,那是滅亡的道路?!庇谑蔷蛯λ┮詫m刑后釋放。另一個兒子跑到衛(wèi)國,以兵法求為衛(wèi)侯任用。衛(wèi)侯說:“我們是弱國,卻夾在強(qiáng)國中間,對于大國,我們侍奉;對于小國,我們安撫,這才是求安保全的辦法。如果依賴軍事權(quán)謀,那滅亡之日就不遠(yuǎn)啦!假使放你好好的回去,你到了別的國家,會成為我國的極大禍害?!庇谑蔷涂硵嗨碾p腳才放回魯國。返回家后,孟氏父子捶胸頓足地責(zé)怪施家。施氏說:“凡是合乎時勢的就昌盛,錯過時機(jī)的就敗亡,你們的學(xué)業(yè)和我們一樣,但是功效和我們不同,這便是錯過時機(jī)的緣故,并不是你們的做法有什么不對。再說,天下沒有永遠(yuǎn)正確的道理,也沒有永遠(yuǎn)錯誤的事情。過去所使用的,現(xiàn)在也許被廢棄;現(xiàn)在被廢棄的,將來也許還要使用,這里或使用或不用是不存在固定的是與非的。迎合機(jī)會,行動及時,應(yīng)付事變,不受拘限,這種能力屬于智謀。智謀如果不足,即使你搏學(xué)多才有如孔夫子,善用兵法有如姜太公,到哪里去而會不碰壁呢?”孟家父子滿臉怒色頓時消除,說:“我們懂啦,你不要再說了!”
(三0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孟德傳
【宋】蘇轍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為兵,不獲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華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餅,攜以入山。自念:“吾禁軍也,今至此,擒亦死,無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復(fù)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餅,既盡,取草根木實(shí)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脹懣,無所不至。既數(shù)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饑。然遇猛獸者數(shù)矣,亦輒不死。德之言曰:“凡猛獸類能識人氣。未至百步,輒伏而號,其聲震山谷。德以不顧死,未嘗為動。須臾奮躍,如將搏焉。不至十?dāng)?shù)步,則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試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為候者所執(zhí),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孫謂之曰:“吾視汝非惡人也,類有道者?!钡戮叩辣灸D耸篂樽愿嬲?,置之秦州。張安道適知秦州,德稱病,得除兵籍為民。至今往來諸山中,亦無他異能。
夫孟德可謂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顧,故有所慕,有所畏。慕與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見于面顏,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見侮,強(qiáng)者見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無所顧,其浩然之氣發(fā)越于外不自見,而物見之矣。推此道也,雖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哉!
(選自《欒城集》,有刪改)
書《孟德傳》后
【宋】蘇軾
子由書孟德事見寄,余既聞而異之,以為虎畏不懼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見虎而不懼者,則斯言之有無,終無所試之。然囊余聞云安多虎,有婦人晝?nèi)罩枚荷成隙揭掠谒?,虎自山上馳來,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久之,至以首觗觸,庶幾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
(選自《東坡全集》,有刪改)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吐利脹懣,無所不至                利:通“痢”,腹瀉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觸,庶幾其一懼            庶幾:差不多
2.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表明孟德“生存艱難”和“無所畏懼”的一組是 (    )
A.既為兵,不獲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餅,既盡,取草根木實(shí)食之   須臾奮躍,如將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顧死,未嘗為動
D.至今往來諸山中,亦無他異能     雖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哉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孟德在山中的幾年里多次與猛獸相遇,了解到它們大多有能辨識人氣的習(xí)性。
B.宋孝孫認(rèn)為孟德不像是惡人,于是派人向上級報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蘇軾認(rèn)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識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氣,而外物感覺得到。
D.蘇軾的《書<孟德傳>后》寫了一則小兒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沒傷害小兒的故事。
4.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以其衣易一刀十餅,攜以入山。
譯文:
(2)張安道適知秦州,德稱病,得除兵籍為民。
譯文: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
譯文:
參考答案
1、  D 解析  D項庶幾:希望、企圖
2、  C 解析  A項:①信息在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為兵,不獲如志。”句子是說其志向沒能實(shí)現(xiàn);B項:②信息在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獸類能識人氣。未至百步,輒伏而號,其聲震山谷。德以不顧死,未嘗為動。須臾奮躍,如將搏焉。’”這是孟德介紹猛獸情況;D項:②信息在第三段:“推此道也,雖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評論感想。
3、  B 解析  B項:宋孝孫并沒有派人向上級報告。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孫謂之曰:‘吾視汝非惡人也,類有道者?!戮叩辣灸D耸篂樽愿嬲?,置之秦州?!贝笠馐敲系卤徊逗?,知州讓他作為自首者將其安置在泰州。該項無中生有。
4、(1)(孟德)用他的衣服換了一把刀和十個餅,攜帶(這些東西)進(jìn)入山中。
(2)張安道正好執(zhí)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脫離軍籍成為老百姓。
(3)推測虎(要)吃人,先用威風(fēng)壓倒對方,但(對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無處施展
了吧?
【參考譯文】
孟德,是禁軍神勇營的逃兵。年少時喜好山林,當(dāng)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沒能夠?qū)崿F(xiàn)。宋仁宗嘉祐年間,戍守秦州,陜西關(guān)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兒子也給了人,逃到華山腳下,用他的衣服換了一把刀十個餅,拿著進(jìn)了山。自己想:“我是禁軍的一員,如今到了這里,被捉住也是死,沒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對這三種死,我不再憂慮了,只管向山的深處去呀!”他的餅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樹果來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嘔吐、下痢、腹脹、胸滿,全都出現(xiàn)了。數(shù)月以后,吃這些如吃五谷一樣平安。因此進(jìn)山二年不餓,然而多次遇到猛獸,也總是沒死。孟德說:“凡是猛獸,大都能識別人的氣息。離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號叫,聲音在山谷中震響。我因為不怕死,沒有被它嚇住。過一會,它就跳過來像是要與我搏斗,離我十幾步,又停下來蹲坐在那里,遲疑不決,終于俯首貼耳地走了。再試之其它猛獸,前后都一樣。”
后來孟德來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處死。商州知府宋孝孫對他說:“我看你不是壞人,好像有道之人?!泵系氯空f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讓他作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張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稱有病,得以復(fù)員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來,也沒有其它奇異的本事。
孟德可以說是一個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顧惜,所以對有的事仰慕,對有的事畏懼;仰慕畏懼交織心中,雖未必在行動中有所表現(xiàn),但情緒表現(xiàn)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強(qiáng)者受人譏笑,沒有一個是超凡脫俗、獨(dú)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沒有眷念,盛大剛直之氣表現(xiàn)在外,自己雖不覺得,但眾人卻見到了。把這個道理推廣開來,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獸又何足道哉!
書《孟德傳》后
子由寫的《孟德傳》寄來了,我已經(jīng)聽說了這件事并且對此感到訝異,認(rèn)為老虎畏懼不害怕自己的人,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還沒有見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這樣說這事有或沒有,始終沒有辦法試驗這件事。但我又聽說忠、萬、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個婦人白天把二個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從山上奔來,婦人很慌張地沉進(jìn)水里躲避它,二個小孩子在沙上戲耍,神態(tài)依然如故。老虎細(xì)看了很久,去用頭觸碰(他們),希望其中一個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驚怪,老虎也終于離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嚇,而(對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嚇不就沒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嗎?
(三0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當(dāng)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qiáng)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wù)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鄒子之屬。
齊有三鄒子。其前鄒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國政,封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其次鄒衍,后孟子。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其語閎大不經(jīng),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其術(shù)皆此類也。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jié)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王公大人初見其術(shù),懼然顧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鄒子重于齊。適梁,惠王郊迎,執(zhí)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側(cè)行撇席。如燕,昭王擁彗①先驅(qū),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yè),筑碣石宮,身親往師之。其游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軻困于齊、梁同乎哉!
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xué)于齊。鄒衍之術(shù)迂大而閎辯;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炙轂過②髡。”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③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因葬蘭陵。
節(jié)選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注釋] ①彗:掃帚。   ②炙轂過:過,古時車上盛貯油膏的器具。過烘熱后流油,潤滑車軸。比喻言語流暢風(fēng)趣。 ③列大夫:秦漢時爵位名。列第七級,亦稱七大夫或公大夫。
1.下列加點(diǎn)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則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B.以鼓琴干威王                哭聲直上干云霄
C.身親往師之                  若望仆不相師
D.春申君以為蘭陵令           以為小禮無所用
2.分別體現(xiàn)孟子、鄒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項是(   )
①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
②述唐、虞、三代之德
③其語閎大不經(jīng),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
④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jié)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
⑤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
⑥談天衍,炙轂過髡。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孟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以武力征伐為主導(dǎo)思想的時代,所以孟子想通過寫書來引起
諸侯的重視,實(shí)現(xiàn)理想。
B.鄒衍雖然一開始能夠受到各國君王的熱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高的禮遇,但是他的思
想?yún)s很難施行。
C.荀子在當(dāng)時的齊國是最年長和有資歷的宗師,正好當(dāng)時齊國有列大夫的缺額,所以
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師的身分擔(dān)任稷下學(xué)士的祭酒。
D.荀子憎惡諸侯王們不遵循王政大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長,
著書立說。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譯文:
(2)其游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軻困于齊、梁同乎哉!
譯文:
參考答案:
1、答案:A(A.兩個“見”都表示被動。B.求取;沖。C.意動用法,以……為師;效法。 D.把……任命為;認(rèn)為)
2、答案:D(①是別人的見解,而非直接體現(xiàn);③為理解方法和語言特色;⑥為齊國人對其他兩位學(xué)者的評價)
3、答案:A(A.孟子序《詩》、《書》,作《孟子》七篇不是為了引起諸侯的重視)
4、(1)孟子卻稱述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國家(的需要)。
(2)鄒衍周游各國受到如此尊敬和禮遇,這豈能與孔丘在陳國蔡國因斷糧而面有饑色,孟軻在齊、梁遭到困厄相同呢?
參考譯文:
孟軻,是鄒國人。他曾跟著子思的弟子學(xué)習(xí)。在通曉儒家學(xué)說之后,(便去)游說侍奉齊宣王,齊宣王沒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國,梁惠王不聽信他的主張,(他的言論)反而被認(rèn)為是迂曲玄遠(yuǎn)而不切實(shí)際。當(dāng)時,(各諸侯國都在實(shí)行變革),秦國任用商鞅,使國家富足,兵力強(qiáng)大;楚國、魏國也都任用過吳起,戰(zhàn)勝了一些國家,削弱了強(qiáng)敵;齊威王和宣王舉用孫臏和田忌等人,國力強(qiáng)盛,使各諸侯國都東來朝拜齊國。正當(dāng)各諸侯國致力于“合縱連橫”的攻伐謀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賢能的時候,孟子卻稱述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國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鄉(xiāng)與萬章等人整理《詩經(jīng)》、《書經(jīng)》,闡發(fā)孔子的思想學(xué)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現(xiàn)了學(xué)者鄒子等人。
齊國有三個鄒子。在前的是鄒忌,他憑借彈琴的技藝得以求見齊威王,隨后便參與了國家政事,被封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時代要早于孟子。
第二個叫鄒衍,生在孟子之后。鄒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國之權(quán)的諸侯們越來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于是就深入觀察萬物的陰陽消長,記述了怪異玄虛的變化,作《終始》、《大圣》等篇共十余萬字。他的話宏大廣闊荒誕不合情理,一定要先從驗證細(xì)小的事物開始,然后推廣到大的事物,以至達(dá)到無邊無際。鄒衍的學(xué)說都是這一類述說。然而,總括它的要領(lǐng),一定都?xì)w結(jié)到仁義節(jié)儉,并在君臣上下和六親之間施行,(只不過)他開始述說的時候空泛罷了。王公大人初見他的學(xué)說,感到驚異而反顧思考,受到感化,到后來卻不能實(shí)行。
因此,鄒衍在齊國受到尊重。到魏國,梁惠王親自到郊外迎接,同他行賓主的禮節(jié)。到趙國,平原君側(cè)身陪行,親自為他拂試席位。到燕國,燕昭王拿著掃帚(清除道路)為他作先導(dǎo),并請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學(xué)習(xí),還曾為他修建碣石宮,親自去拜他為老師。鄒衍周游各國受到如此尊敬和禮遇,這豈能與孔丘在陳國蔡國因斷糧而面有饑色,孟軻在齊、梁遭到困厄相同呢?
荀卿是趙國人。五十歲的時候才到齊國游說講學(xué)。鄒衍的學(xué)說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論辯;淳于髡,若與他相處日久,時常學(xué)到一些精辟的言論。所以齊國人稱頌他們說:“高談闊論的是鄒衍;智多善辯,語言流暢風(fēng)趣的是淳于髡。”田駢等人都已在齊襄王時死去,此時荀卿是最年長和有資歷的宗師。當(dāng)時齊國仍在補(bǔ)充列大夫的缺額,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師的身分)擔(dān)任稷下學(xué)士的祭酒。后來,齊國有人毀謗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國,春申君讓他擔(dān)任蘭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罷官,便在蘭陵安了家。荀卿憎惡亂世的黑暗政治,亡國昏聵的君主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他們不遵循王政大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動的成功和失敗,編次著述了幾萬字的文章便辭世了。死后就葬在蘭陵。
(三0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季布者,楚人也。為氣任俠①,有名于楚。項籍使將兵,數(shù)窘漢王。及項羽滅,高祖購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陽周氏。周氏髡鉗季布,衣褐衣,之魯朱家所賣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陽見汝陰侯滕公。因謂曰:“臣各為其主用,季布為項籍用,職耳。項氏臣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獨(dú)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廣也!君何不從容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俠,意季布匿其所,乃許曰:“諾?!贝g,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為郎中。孝惠時,為中郎將。單于嘗為書嫚②呂后,呂后大怒,召諸將議之。上將軍樊噲曰:“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諸將皆阿呂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余萬眾,困于平城,今噲奈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面欺!”是時殿上皆恐,太后罷朝,遂不復(fù)議擊匈奴事。季布為河?xùn)|守,孝文時,人有言其賢者,孝文召,欲以為御史大夫。復(fù)有言其勇,使酒難近。至,留邸一月,見罷。季布因進(jìn)曰:“臣無功竊寵,待罪河?xùn)|。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無所受事,罷去,此人必有以毀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譽(yù)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上默然慚。楚人曹丘生,辯士,事貴人趙同等,與竇長君善。季布聞之,寄書諫竇長君曰:“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奔安芮鹕鷼w,欲得書請季布。竇長君曰:“季將軍不悅足下,足下無往。”固請書,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于梁楚間哉?且仆游揚(yáng)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悅,引入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聞?wù)撸芮饟P(yáng)之也。
(節(jié)選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注】  ①為氣任俠:任性使氣而見義勇為。②嫚(màn):用言辭輕侮。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iv style="height:15px;">
A.季布匿濮陽周氏             匿:隱瞞。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為郎中       拜:授官。
D.諸將皆阿呂后意             阿:迎合。
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季布“任性使氣”的一組是( ?。┆?div style="height:15px;">
①季布為項籍用,職耳。
②樊噲可斬也!
③高帝將兵四十余萬眾,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⑥季布乃大悅,引入為上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div style="height:15px;">
A.季布本為項籍舊將,打仗時屢次陷漢王于困境。項羽滅后,漢高祖懸賞緝捕季布,魯人朱家通過汝陰侯滕公勸說高祖,季布才最終得到赦免。
B.漢惠帝時,單于寫信侮辱呂后,呂后極為氣憤,樊噲表示要率軍痛擊匈奴。季布援引歷史故事,認(rèn)為貿(mào)然出兵難以取勝,說服呂后收回成命。
C.漢文帝時,有人稱贊季布賢能,文帝想任命他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滯留一個月,擬議卻未見實(shí)行;季布說起此事,文帝無言以對。
D.曹丘有口才,他聽說季布不喜歡自己,仍然堅持前往拜訪。見面時,他熱情地贊揚(yáng)季布,盡力與之聯(lián)絡(luò)感情,終于使季布改變看法而善待自己。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陛下以一人之譽(yù)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
譯文:
(2)季布名所以益聞?wù)撸芮饟P(yáng)之也。
譯文:
參考答案
1、答案  A解析  A項中“匿”應(yīng)解釋為“躲藏”。
2、答案  D 解析  ①通過朱家說的話,側(cè)面表現(xiàn)季布盡職。
③說的是高帝,而不是季布。④是季布對事情的推測判斷。
3、答案  B解析  B項中“說服呂后收回成命”不妥。原文是說“太后罷朝,遂不復(fù)議擊匈奴事”。
4、(1)您因為一人的贊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誹謗而趕走我,我擔(dān)心天下有識之士聽說這事后,就能夠窺測出您的深淺啦。
解析  第(1)句中“以”解釋為“因為”,“毀”解釋為“誹謗”,“去”解釋為“趕走”。第(2)句中“所以……者”,表原因,“揚(yáng)”解釋為“傳播”。
(2)季布的名聲更加顯揚(yáng)的原因,是曹丘傳播了它呀。
【參考譯文】
季布,是楚地人。他為人好逞意氣,愛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氣。項羽派他率領(lǐng)軍隊,曾多次使?jié)h王受到困窘。等到項羽滅亡以后,漢高祖出千金懸賞捉拿季布,季布躲藏在濮陽一個姓周的人家。周家把季布的頭發(fā)剃掉用鐵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賣給魯?shù)氐闹旒摇V旒倚睦镏朗羌静?,于是到洛陽拜見了汝陰侯滕公,趁機(jī)對滕公說:“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項羽差遣,這完全是職分內(nèi)的事。項羽的臣下難道可以全都?xì)⑺绬幔楷F(xiàn)在皇上剛剛得到天下,僅僅憑著個人的怨恨去追捕一個人,為什么要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器量狹小呢?您為什么不從容地向皇上說明呢?”滕公心里知道朱家是位大俠客,猜想季布一定藏在他那里,便答應(yīng)說:“好。”滕公等待機(jī)會,果然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噬嫌谑蔷蜕饷饬思静迹诠俾殲槔芍?。孝惠帝時,季布擔(dān)任中郎將。匈奴王單于曾經(jīng)寫信侮辱呂后,而且出言不遜,呂后大怒,召集眾位將領(lǐng)商議這件事。上將樊噲說:“我愿帶十萬人馬,橫掃匈奴?!敝T位將領(lǐng)都迎合呂后的心意,說“好”。季布說:“樊噲這個人真該斬首啊!當(dāng)年高帝率領(lǐng)四十萬大軍尚且被圍困在平城,樊噲怎么能用十萬人馬,就能橫掃匈奴呢,這是當(dāng)面撒謊!”這時殿上的將領(lǐng)都感到驚恐,呂后因此退朝,終于不再議論攻打匈奴的事了。季布做了河?xùn)|郡守,孝文帝時,有人說他很有才能,孝文帝召見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說他很勇敢,好發(fā)酒瘋,難以接近。季布到了長安,在客館居留了一個月,文帝召見他讓他回原郡。季布趁機(jī)對皇上說:“我沒有什么功勞卻受到您的恩寵,在河?xùn)|任職?,F(xiàn)在陛下無緣無故地召見我,這一定是有拿我來欺騙陛下的人;現(xiàn)在我到了京城,沒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罷,遣回原郡,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毀謗我。陛下因為一人的贊美就召用我,又因為一人的毀謗就要我回去,我擔(dān)心天下有識之士聽了這件事后,就能夠窺測出你的深淺了?!被噬夏蛔髀暎軕M愧。楚地有個叫曹丘的先生,擅長辭令,能言善辯,侍奉過趙同等貴人,與竇長君也有交情。季布聽說了,寄了一封信勸竇長君說:“我聽說曹丘先生不是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交往?!钡鹊讲芮鹣壬剜l(xiāng),想要竇長君寫封信介紹他去見季布,竇長君說:“季將軍不喜歡您,您不要去?!辈芮饒詻Q請求竇長君寫介紹信,便啟程去了。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了個揖,說道:“楚國人有句諺語說:‘得到黃金百兩,不如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諾言?!鷳{什么在梁楚一帶獲得這樣的聲譽(yù)呢?況且我到處宣揚(yáng)您的名聲于天下,為什么您這樣堅決地拒絕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興,請曹丘進(jìn)來,把他作為最尊貴的客人。季布的名聲更加顯著的原因,是曹丘傳播了它呀。
(三0九)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季札之賢
二十五年,王壽夢卒。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昧,次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dāng)國。十三年,王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
四年,吳使季札聘①於魯,請觀周樂。去魯,遂使齊。說晏平仲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zé)o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惫赎套右蜿惢缸右约{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②,未獻(xiàn)。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十七年,王馀祭卒,弟馀昧立。四年,王馀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讓,逃去。于是吳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馀昧后立。今卒,其子當(dāng)代?!蹦肆⑼踱琶林恿艦橥酢9庸庹?,王諸樊之子也。常以為吾父兄弟四人,當(dāng)傳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國,光父先立。即不傳季子,光當(dāng)立。陰納賢士,欲以襲王僚。十三年春,吳欲因楚喪而伐之,使季札于晉,以觀諸侯之變。楚發(fā)兵絕吳兵后,吳兵不得還。於是吳公子光曰:“此時不可失也?!备鎸VT曰:“不索何獲!我真王嗣,當(dāng)立,吾欲求之。季子雖至,不吾廢也。”使專諸置匕首於炙魚之中以進(jìn)食。手匕首刺王僚,遂弒王僚。公子光竟代立為王,是為吳王闔廬。季子至,曰:“茍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睆?fù)命,哭僚墓,復(fù)位而待。
(節(jié)選自《史記·吳太伯世家》)
【注】①聘:諸侯之間派使節(jié)問候。   ②上國:先秦時四夷之地稱中原諸國為上國。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iv style="height:15px;">A.季札讓不可             讓:謙讓
B.必致國于季札而止   致:治理
C.以稱先王壽夢之意     稱:滿足,償還
D.北過徐君                 過:拜訪
2.下列種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 )
A.欲傳以次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B.為使上國,未獻(xiàn)                   如姬之為公子死,無所辭
C.徐君已死,尚誰予乎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D.吳欲因楚喪而伐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季札仁義品格的一組是
①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
②王馀昧卒,欲授弟季札
③季子即不受國,光父先立
④使季楊于晉,以觀諸侯之變
⑤季子雖至,不吾廢也
⑥復(fù)命,哭僚墓,復(fù)位而待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季達(dá)賢達(dá),吳王壽夢打算讓他繼位,季札逃走,長子諸樊繼位,直到傳位馀昧,馀昧去世后,季札依然不繼位。
B.公子光是吳王諸樊的兒子,認(rèn)為如果季子不肯接受王位,自己的父親應(yīng)該首先繼位,再下來應(yīng)該是他。
C.由于楚國調(diào)兵斷絕了吳國軍隊的退路,吳軍陷入困境之中,公子光趁機(jī)指使專諸利用宴飲的機(jī)會殺死了吳王王僚。
D.季子從晉回來后,來到王僚的墓前,哭著向舊日的君主匯報了出使的經(jīng)過,繼而回到自已原來的職位侍奉新君主。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2)季子雖至,不吾廢也。
(3)茍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
參考答案
1.B(致:傳,傳遞)
2.D(A按照/用   B因為/替  C名末疑問語氣詞/句末表示感嘆語氣的語氣詞 D介詞,趁著)
3.D(⑤是公子光欲弒君篡位時說的話,間接表現(xiàn)了李札是個仁義的人。)
4.A(“季札逃走”,原文中沒有這一信息。)
5.(1)當(dāng)初我在心中已經(jīng)簽應(yīng)了徐君,難道能夠因為他已去世而違背我的內(nèi)心嗎?(前句1分,關(guān)鍵詞“始”;后句2分,要注意句式特點(diǎn)以及“以”“信”的翻譯)
(2)季子即使到來,也不會廢黜我。
(3)如果已故的國君的祭祀沒有廢除,老百姓并未廢黜他們的國君,國家也有奉養(yǎng),那么他就是我的國君。(要濟(jì)意整句的句式特點(diǎn)以及“茍”“先君”“乃”“君”的翻譯。)
(三一0)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安重榮,小字鐵胡,朔州人也。重榮有力,善騎射,為振武巡邊指揮使,雖武夫,而曉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重榮拔劍授其父,使自殺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從旁詬罵,奪其劍而逐之,問之,乃繼母也,重榮叱其母出。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而見晉高祖自藩侯得國,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邪?兵強(qiáng)馬壯者為之爾!”雖懷異志,而未有以發(fā)也。是時,高祖與契丹約為父子,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jǐn),重榮憤然,以謂“屈中國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無厭之欲,此晉萬世恥也”。數(shù)以此非誚高祖。契丹使者往來過鎮(zhèn)州,重榮箕踞慢罵,不為之禮,或執(zhí)殺之。是時,吐渾白氏役屬契丹,苦其暴虐,重榮誘之入塞。契丹數(shù)遣使責(zé)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對使者鞠躬俯首,受責(zé)愈謹(jǐn),多為好辭以自解,而姑息重榮不能詰。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過鎮(zhèn),重榮侵辱之,拽剌言不遜,重榮怒,執(zhí)拽剌;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四方藩鎮(zhèn)①,皆以契丹可取為言。高祖患之,為之幸鄴,報重榮曰:“前世與虜和親,皆所以為天下計,今吾以天下臣之,爾以一鎮(zhèn)抗之,大小不等,無自辱焉!”重榮謂晉無如我何,反意乃決。重榮雖以契丹為言,反陰遣人與幽州節(jié)度使劉晞相結(jié)。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欲因以窺中國,故不加怒于重榮。其冬,安從進(jìn)反襄陽,重榮聞之,乃亦舉兵。是歲,鎮(zhèn)州大旱、蝗,重榮聚饑民數(shù)萬,驅(qū)以向鄴,聲言入覲。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將趙彥之與重榮有隙,臨陣卷旗以奔晉軍。重榮聞彥之降晉,大懼,以吐渾數(shù)百騎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斬首以獻(xiàn),高祖御樓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節(jié)選自《新五代史·安重榮傳》)
【注】  ①藩鎮(zhèn):指總領(lǐng)一方的軍府。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iv style="height:15px;">A.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       訟:控告
B.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   暴:突然
C.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jǐn)   謹(jǐn):嚴(yán)格
D.而姑息重榮不能詰         詰:追問
2.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安重榮“懷異志”和“非誚高祖”的一組是 ( ?。┆?div style="height:15px;">A天子寧有種邪
重榮箕踞慢罵
B兵強(qiáng)馬壯者為之爾
屈中國以尊夷狄
C重榮誘之入塞
而充無厭之欲
D重榮怒,執(zhí)拽剌
此晉萬世恥也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安重榮雖為武官,但也通曉文吏事務(wù)。在處理一起家庭糾紛時,生父不忍殺其子,繼母則提劍追逐,重榮不滿繼母的行徑,厲聲將她斥退。
B.安重榮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極力輕慢辱罵對方,甚至抓捕殺死他們。高祖屈己禮待契丹,而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
C.契丹一直伺機(jī)圖謀晉朝,本應(yīng)引起晉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卻表示前朝與虜和親的做法都是為國家考慮,現(xiàn)今重榮對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榮舉兵起事,借口朝見,聚集數(shù)萬饑民前往鄴地。高祖派遣部隊阻擊,在雙方交戰(zhàn)中重榮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級后將它送給契丹。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四方藩鎮(zhèn),皆以契丹可取為言。
譯文:
(2)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
譯文:                                                                                                                                              
參考答案
1、答案  C解析  C.“謹(jǐn)”有兩個義項,一為“謹(jǐn)慎、小心”,二為“嚴(yán)格”。從文意可知,應(yīng)解釋為“謹(jǐn)慎、小心”。
2、答案  B 解析  A.“重榮箕踞慢罵”是重榮對契丹使者的態(tài)度,不是對高祖的態(tài)度;C.“重榮誘之入塞”是寫重榮對契丹的吐渾白氏的引誘,非“懷異志”;D.“重榮怒,執(zhí)拽剌”,是寫重榮與契丹的沖突,非“懷異志”。用排除法可知答案。
3、答案  B解析  B.高祖“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錯。從“姑息重榮不能詰”可知。
4、(1)又寫信送給朝廷大臣、四方藩鎮(zhèn)長官,都說契丹可以攻取。(2)契丹也認(rèn)為晉朝多事對自己有利,慶幸重榮作亂,希望晉朝廷與重榮同時受損。
解析  文言翻譯應(yīng)對句中的詞語、文言句式提出更高要求。第(1)句中“遺”是“送給”的意思?!耙浴瓰椤崩斫鉃椤鞍选鳛椤薄5冢?)句中“利”是意動用法,“認(rèn)為……有利”的意思?!靶摇睘椤皯c幸”?!捌凇睘椤跋M?、期望”?!氨帧笔恰笆軗p”的意思。
【參考譯文】
安重榮,小字鐵胡,朔州人。重榮有力氣,擅長騎馬射箭,任振武巡邊指揮使一職。他雖為武官,但也通曉文吏事務(wù),他的下屬不能欺騙他。有一對夫婦(到安重榮這里)控告他們的兒子不孝順。重榮拔出劍給父親,讓他自己殺死兒子,父親流淚說:“(我)不忍心?。 蹦赣H在旁邊詬罵,奪過父親手里的劍追趕著兒子(要?dú)⒌羲V貥s一問,原來是(孩子的)繼母,重榮厲聲呵責(zé)母親,將她斥退。重榮出身軍中士兵,突然財多位尊。重榮見晉高祖從藩侯得到天下,曾經(jīng)對人說:“天子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兵強(qiáng)馬壯者(都)可做天子!”重榮雖然懷有二心,但沒有時機(jī)起事。這時,高祖與契丹約為父子,契丹十分驕橫,高祖侍奉他更加恭敬。重榮對此十分氣憤,認(rèn)為高祖的做法是“降低中原大國的身份而尊崇夷狄,使已經(jīng)困頓的百姓更加困頓,來填充自己永不滿足的欲望,這是晉萬代的恥辱?!睂掖我源朔亲h譏諷高祖。契丹使者來往經(jīng)過鎮(zhèn)州,重榮坐姿傲慢,極力輕慢侮辱對方,不以禮對待他們,有時甚至抓捕殺死他們。當(dāng)時吐渾白氏隸屬契丹,苦于契丹殘暴統(tǒng)治,安重榮誘使他們進(jìn)入塞內(nèi)。契丹多次派遣使者責(zé)問高祖,并要求放還被(安重榮)抓捕的契丹使者。高祖對契丹使者十分恭謹(jǐn),愈受責(zé)備態(tài)度愈加恭敬,多說好話以求解脫,卻縱容重榮,對他對待契丹使者的行為不加追問。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者拽剌路過鎮(zhèn)州,安重榮冒犯侮辱他,拽剌出言不遜,重榮大怒,抓捕了他;又寫信送給朝廷大臣、四方藩鎮(zhèn)長官,都說契丹可以攻取。高祖擔(dān)心這件事,為此駕臨鄴地,告知重榮說:“前代與契丹和親,都是為天下考慮,現(xiàn)在我憑這么大的天下對契丹稱臣,你憑一個小小的鎮(zhèn)州與其對抗,大小不一樣,不要自取其辱!”重榮認(rèn)為晉不會拿他怎么樣,于是決定反叛。重榮雖然(先)與契丹有約,暗中卻派人與幽州節(jié)度使劉晞結(jié)盟。契丹也認(rèn)為晉朝多事對自己有利,慶幸重榮作亂,希望晉朝廷與重榮同時受損。想趁機(jī)窺視中原,因此不加怒于重榮。這年冬天,安從進(jìn)在襄陽起兵反叛,重榮聽說就跟著反叛。這年,鎮(zhèn)州遭遇旱災(zāi)、蝗災(zāi),重榮聚集幾萬饑民,驅(qū)趕他們向鄴地進(jìn)發(fā),聲稱要入朝見皇帝。晉高祖派杜重威阻擊他,雙方交戰(zhàn)中,安重榮的部將趙彥之與安重榮有嫌怨,臨陣倒戈投奔晉軍。重榮聽說趙彥之投降晉軍,非常驚懼,率領(lǐng)幾百名吐渾騎兵駐守牙城,重威派人抓住了重榮,殺死重榮把首級獻(xiàn)給高祖,高祖登樓接交首級,并漆其首級后送給契丹。
(三一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宋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以父任為郎,時年十五,好經(jīng)書,每休沐日,輒受業(yè)博士,通《詩》《禮》,善論難。至二十余,調(diào)補(bǔ)辰陽長。其俗少學(xué)者而信巫鬼,均為立學(xué)校,禁絕淫祀,人皆安之。遷上蔡令,時禁人喪葬不得侈長,均曰:“夫送終逾制,失之輕者。今有不義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罰過禮,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遷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數(shù)為民患,常募設(shè)檻阱而猶多傷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黿鼉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獸,猶北土之有雞豚也。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其務(wù)退奸貪,思進(jìn)忠善,可一去檻阱,除削課制。”其后傳言虎相與東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飛至九江界者,輒東西散去,由是名稱遠(yuǎn)近??5揽h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眾巫遂取百姓男女,歲歲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書曰:“自今以后,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擾良民?!庇谑撬旖^。永平元年,遷東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東海吏民思均恩化,為之作歌,詣闕乞還者數(shù)千人。顯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書令。每有駁議,多合上旨。均嘗刪剪疑事,帝以為有奸,大怒。諸尚書惶恐,皆叩頭謝罪。均顧厲色曰:“蓋忠臣執(zhí)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钡凵破洳粨?,遷均司隸校尉。數(shù)月,出為河內(nèi)太守,政化大行。均嘗寢病,百姓耆老為禱請,旦夕問起居,其為民愛若此。以疾上書乞免,帝使中黃門慰問,因留養(yǎng)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辭。均性寬和,不喜文法,常以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災(zāi)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書,恒欲叩頭爭之,以時方嚴(yán)切,故遂不敢陳。帝后聞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節(jié)選自《后漢書·宋均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欲權(quán)承制降之何如          權(quán):暫且
B.夫忠臣出竟                竟:通“境”
C.詣闕乞還者數(shù)千人           闕:朝廷
D.不喜文法                  文:文章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動民眾的一組是(?。┆?div style="height:15px;">①禁人喪葬不得侈長  ②詣闕乞還者數(shù)千人
③百姓耆老為禱請    ④其為民愛若此
⑤使中黃門慰問     ⑥后聞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時好讀經(jīng)書,常用休息日從師學(xué)習(xí),精通《詩》《禮》二經(jīng),長于論辯。任上蔡令時執(zhí)政平穩(wěn),不做偏激之事,體現(xiàn)了他寬厚的風(fēng)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時,認(rèn)為虎豹黿鼉之所以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們,應(yīng)屏除貪欲,撤除檻阱;對于共祠唐、后二山的習(xí)俗,主張不應(yīng)當(dāng)因此肆擾百姓。
C.宋均在尚書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政績,因而深受皇帝賞識。他因病請求辭職時,皇帝給他優(yōu)厚待遇,不僅派人問候,同時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認(rèn)為煩苛的人,可能廉潔守法,而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zāi)禍;早年任尚書令時即想以此向上陳告,只是限于當(dāng)時形勢,因而未敢上奏。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
譯文:                                                                                                                                              
(2)蓋忠臣執(zhí)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
譯文:
參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文:法令條文。
2、答案  C  解析  ①為皇上所言,排除AB兩項;⑤是皇帝慰問宋均;⑥是皇帝的行為。
3答案  D解析  D項“宋均認(rèn)為煩苛的人,可能廉潔守法,而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zāi)禍”的理解錯誤。把“苛察之人”的兩面性理解為“煩苛的人”“狡詐刻毒的人”兩種人。原文“苛察之人”的兩面性為:廉潔守法、狡詐刻毒。
4、(1)如今成為民害,罪過在于殘忍的役吏,而不辭勞苦地張網(wǎng)捕捉,不是顧憐的根本辦法。
(2)忠臣堅持道義,不應(yīng)有二心。如果懼怕威勢喪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會改變志向。
解析  第(1)句中“為”釋為“成為”,“咎”理解為“過失,罪過”,“本”理解為“根本”。第(2)句中“執(zhí)”釋為“堅持”,“正”理解為“正義”,“易”理解為“改變”。
【參考譯文】
宋均字叔庠,是南陽安眾人。憑借父親的職務(wù)擔(dān)任郎官,當(dāng)時年僅十五歲,喜愛讀經(jīng)書,常利用休息日向博士學(xué)習(xí),精通《詩》《禮》二經(jīng),善于辯論、提出疑難問題。到二十多歲,調(diào)動補(bǔ)任辰陽長。當(dāng)?shù)仫L(fēng)俗很少有求學(xué)的人卻相信巫鬼,宋均給他們設(shè)置學(xué)校,禁止過多地祭祀鬼神,百姓這才安定下來。調(diào)任上蔡令,當(dāng)時禁止百姓喪葬不得奢侈,宋均說:“送終超越禮制,過錯是輕微的,現(xiàn)在有不仁義的百姓,還沒有遵循教化,就以超過禮制立刻懲罰他們,這不是政令首先考慮的。”最終不肯施行。調(diào)任九江太守,九江郡有許多虎豹,屢次成為百姓的禍患,常常招求人設(shè)置檻阱捕殺,但還是有許多人遭受傷害。宋均說:“虎豹在山,黿鼉在水,各自有依托的地方。況且江淮一帶有猛獸,好像北方有雞豬一樣,如今成為民害,罪過在于殘忍的役吏,而不辭勞苦地張網(wǎng)捕捉,不是顧憐的根本辦法。應(yīng)力求屏除奸吏貪官,一心考慮舉薦忠誠善良的人,全部撤除檻阱,免除削減督促人捕殺猛獸的制度?!边@以后,傳言說老虎一起向東渡江而去。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蟲,它們飛到九江郡界,就向東向西飛散離開,因此宋均的名聲遠(yuǎn)近稱贊??5揽h有唐、后兩座山,百姓一起祭祀它們,眾巫師于是就為山神娶妻,年年改換,百姓不久后不敢嫁娶,前后縣令沒有一個人敢禁止。宋均于是下命令說:“從今以后,給山神娶妻都要娶巫師家的女兒,不要肆擾百姓?!庇谑沁@種情況就斷絕了。永平元年,調(diào)任東海相,在東??と温毼迥辏蚍缸锉幻夤?。東海郡的官吏百姓思念宋均的恩德教化,給他作贊歌,數(shù)千人到朝廷請求讓他回來。顯宗認(rèn)為他有才能,永平七年,征召授予他尚書令。每次辯論爭議,大多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經(jīng)刪裁可疑的事情,帝認(rèn)為其中有奸詐的陰謀,很生氣。各個尚書很驚恐,都叩頭謝罪。宋均回過頭嚴(yán)厲地說:“忠臣堅持道義,不應(yīng)有二心。如果懼怕威勢喪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會改變志向?!被实鄯Q贊他的不屈服,提升宋均為司隸校尉一職。幾個月后,出京做河內(nèi)太守,施行好的政治和教化。宋均曾經(jīng)臥病,百姓中年老有聲望的人為他祈禱請求,早上、晚上詢問宋均的日常生活,他是如此地被百姓喜愛。因為疾病上書請求免官,皇帝派遣中黃門慰問他,于是留京養(yǎng)病。司徒一職空缺,皇帝根據(jù)他的才能讓他擔(dān)任宰相,宋均含淚推辭。宋均性情寬厚仁和,不喜歡苛刻的法律條文,常常認(rèn)為用煩繁苛刻來顯示精明的人,自身或許廉潔守法,但這些人乖張、狡黠刻薄,毒害百姓,百姓受災(zāi)害流離失所都是由他們造成的。早年任尚書令時即常常想以此向上陳告,只是限于當(dāng)時的形勢,因而未敢上奏?;实酆髞砺牭竭@樣的話追懷悲傷。建元初年,在家中病逝。
(三一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宋必達(dá),字其在,湖北黃州人。順治八年進(jìn)士,授江西寧都知縣。土瘠民貧,清泰、懷德二鄉(xiāng)久罹寇,民多遷徙,地不治。請盡蠲①逋賦以徠之,二歲田盡辟。縣治瀕河,夏雨暴漲,城且沒。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無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賊響應(yīng)。寧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必達(dá)曰:“古有保甲、義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王守仁破宸濠嘗用之矣?!比缙浞ㄓ?xùn)練,得義勇二千。及賊前鋒薄城下,營將邀必達(dá)議事,曰:“眾寡食乏,奈何?”必達(dá)曰:“人臣之義,有死無二。賊本烏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睜I將遂率所部進(jìn),賊少卻,必達(dá)以義勇橫擊之,賊奔。已而復(fù)率眾來攻,巨炮隳雉堞,輒壘補(bǔ)其缺,備御益堅。會援至,賊解去。或言于巡撫,縣堡砦②多從賊,巡撫將發(fā)兵,必達(dá)刺血上書爭之,乃止。官軍有自汀州還者,婦女在軍中悲號聲相屬,自傾橐③計口贖之,詢其姓氏里居,護(hù)之歸。
縣初食淮鹽,自明王守仁治贛,改食粵鹽,其后苦銷引之累,必達(dá)請以粵額增淮額,商民皆便。卒以粵引不中額,被論罷職,寧都人哭而送之,餞貽皆不受,間道赴南昌。中途為賊所得,脅降不屈,系旬有七日。忽夜半有數(shù)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爺安在?吾等皆寧都民?!睋矶?,乃得脫。
既歸里,江西總督董衛(wèi)國移鎮(zhèn)湖廣,見之,嘆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為若咨部還故職,且以軍功敘?!北剡_(dá)遜謝之。既而語人曰:“故吏如棄婦,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于田間,寧都人歲時祀之。越數(shù)年,滇寇韓大任由吉安竄入寧都境,后令④踵必達(dá)鄉(xiāng)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選自《清史稿》)
注:①蠲(juān):免除。②砦:通“寨”。③橐(tuó):口袋。④令:寧都縣令。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清泰、懷德二鄉(xiāng)久罹寇              罹:遭遇
B.請盡蠲逋賦以徠之                  逋:拖欠
C.巨炮隳雉堞                       隳:毀壞
D.及賊前鋒薄城下                   ?。合魅?div style="height:15px;">2.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必達(dá)刺血上書爭之,乃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寧都人哭而送之                    吾嘗終日而思矣
C. 必達(dá)以義勇橫擊之                  先帝不以臣卑鄙
D. 吾為若咨部還故職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江西寧都條件惡劣,清泰、懷德兩鄉(xiāng)寇患頻仍,百姓生存艱難,許多人遷離家鄉(xiāng),宋必達(dá)到任后,把這里治理得井井有條。
B.耿精忠反叛,響應(yīng)者甚眾,勢力很大。當(dāng)叛軍攻至寧都時,地方上的營將都不知所措,然而,宋必達(dá)卻鎮(zhèn)定自若,沉著指揮,終于化解了危機(jī)。
C.宋必達(dá)因擅自要求百姓改食淮鹽,被朝廷罷職,然而,百姓仍然十分愛戴他,紛紛贈送禮物,要為他餞行,他一概不受,體現(xiàn)出兩袖清風(fēng)的高潔品質(zhì)。
D.宋必達(dá)的寧都保衛(wèi)戰(zhàn)影響深遠(yuǎn),江西總督對他極為欽佩,甚至想要幫助他官復(fù)原職,但宋必達(dá)委婉拒絕了。
4.把文言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賊本烏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
譯文:
⑵中途為賊所得,脅降不屈,系旬有七日。
譯文:
⑶后令踵必達(dá)鄉(xiāng)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譯文:
參考答案
1.D。【解析】D.薄,應(yīng)為“追近”之意,《陳情表》有“日薄西山”。A“罹”做“遭遇”解,如“罹難”。B?!霸狻睉?yīng)為“拖欠、欠交”,根據(jù)《陳情表》“責(zé)臣遺慢”中“逋”的“拖延”義項可以推知。C.“隳”做“毀壞”解.如《過秦論》“七廟隳”。
2.B【解析】B.“而”都表修飾,課文例句源于《勸學(xué)》:A。才/竟、卻,課文例句源于《師說》;C.用,帶領(lǐng)/認(rèn)為,課文例句源于《出師表》;D-替/謀劃,課文例句源于《鴻門宴》。
3.C【解析】原文為“卒以粵引不中額,被論罷職”,其罷職是因為購買廣東鹽場的鹽零達(dá)到指標(biāo),而不是周擅自要求百姓改食淮鹽。
4(1)敵人本來就是鳥合之眾,趁他們剛剛到來,可以一鼓作氣擊敗他們。
(2)(朱必達(dá))行走到半路,被賊人捉住,賊人威脅要他投降,他不屈服,被囚禁了十七天。
(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2015高考語文百日突圍系列之專題9:理解常見文言實(shí)詞在文中的含義
2011屆高考古詩文閱讀精選
2008年高考文言文試題匯編并附譯文
2014高考文言文閱讀專題訓(xùn)練: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人物傳記50篇)專輯2
2013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一)(含詳解和譯文)
2013年高考各地語文試卷文言文閱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diǎn)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